所属成套资源:【任务型情境教学】统编修订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含素材)+教案+导学案(师生版)+同步测试(含答
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阿长与《山海经》获奖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阿长与《山海经》获奖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10阿长与《山海经》2022新课标课件pptx、10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doc、10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教师版doc、10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学生版doc、10《阿长与山海经》同步检测含答案doc、课文朗读mp3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深入了解长妈妈人物形象。 3.把握欲扬先抑的手法,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预习交流 初晓《山海经》
阿长(?——1899),后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山海经》”,书名。作者不详,共有十八篇,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本文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散文集,收录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性散文十篇。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
九头的蛇《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相柳,共工的臣子,人面蛇身,长着九个脑袋。它所经过的地方会变成沼泽和溪流。
三脚的鸟《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三脚的鸟”指三足金乌,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
一脚的牛《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一脚的牛”指夔,一种恶兽。长得像普通的牛,没有犄角,只有一条腿,吼叫的声音如同雷鸣。
《山海经》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色彩的古老的地理书。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们学过和将要学的鲁迅作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整体感知 读 记 说 理 忆
骇( ) 掳( ) 孤孀( )惶急( ) 诘问( ) 疮疤( )渴慕( ) 粗拙( ) 霹雳( )陆玑( ) 惧惮( ) 憎恶( )懿( ) 辟头( ) 震悚( )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1.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简要概括一下。
阿长得知“我”对《山海经》“太过于念念不忘”,她告假回家回来时,为“我”带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2.概括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记叙要素。
结果:“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听到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后来一直渴慕着。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法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3.根据写作背景,你能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吗?
1926年秋, 45岁的鲁迅先生久病初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非常孤独和寂寞。“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怀旧散文,让鲁迅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童年的、社会底层的力量和慰藉,也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4.文中哪些地方直接抒写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5.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
本文是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二、(3—18):回忆阿长的往事。
三、(19—29):写阿长为我寻赠《山海经》。
四、(30—31):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深沉怀念之情。
一、(1--2)介绍“我”的保姆阿长名字的来历。
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思考 ·探究 ·积累一)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鲁迅其他作品中的“阿长”
1.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五猖会》
3.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狗·猫·鼠》
4.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二十四孝图》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倘使(tǎnɡ) 臂膊 书籍(jí) 切切喳喳B.咒(zòu)骂 惶急 书斋(zhāi) 念念不忘C.絮说(xù) 渴暮 孤孀(shuānɡ) 情有可原D.胸脯(pú) 哀悼 粗拙(zhuō) 深不可测
【解析】A项,“喳喳”应为“察察”;B项,“咒”应读 zhòu;C项,“暮”应为“慕”。
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B.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非常思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C.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没有名字的好处),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D.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于测量,形容深奥,难于理解)。
【解析】“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想像阿长如何千辛万苦地买《山海经》的经过,用文字描述出那时那景。【注意一个细节:阿长连书名也记不清】
研读第一部分(1--2段)
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睡觉时摆成“大”字元旦有古怪的仪式一肚子的繁琐的道理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
默读第二部分,概括出写长妈妈的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体现了长妈妈怎样的性格特点。
研讨第二部分(3—18段)
分析“吃福橘”事例(8—12段):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这也与她青年守寡生活不幸有关。
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可怜、可悲、可爱、可恨、可笑……
——透视鲁迅心中的阿长
长妈妈当得起鲁迅怀念的原因?
研读第三部分(19—29段)——阿长为我寻赠《山海经》,思考问题。
1.作者在写长妈妈买《山海经》之前,为什么要写“叔祖”的疏懒?(19—20段)
与下面写阿长为我寻赠《山海经》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我”对阿长的感激。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22段)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阂乃至轻视。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25段)
“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文中“伟大的神力”两次出现各有何含义?
(1)“我一向只以为……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26段)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27段)
强调“最”,表示程度深,说明这本书“我”非常喜爱,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也表达我对阿长的敬爱。
1.文中最后两段除了记叙,还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思考为何补叙阿长的身世?
明确:补叙阿长身世表明了阿长一生的不幸遭遇,更能体现她的性格,让人们更能理解她的行为,表达作者对她深深的同情。
研讨第四部分(30—31段)
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怀念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长妈妈是一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的人。
作者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归纳,用60字以内的一句话,提炼出长妈妈的人物形象。
1.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思考 ·探究 ·积累二)(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加上“此外,现在太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叙写回忆,一个是以童年的立场描述感受。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2.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思考 ·探究 ·积累四)(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鲁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表现出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产生敬意,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惊叹的,从“成年的我”角度来看,不免有滑稽之感。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这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的,如果学生能从“童年的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作者当时真的认为如此,也未尝不可。言之有理即可。)
3.文章为什么要叫《阿长与 》?如果改成《长妈妈与 》不是更有敬意吗?
首先,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副实,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章的题目其实标志着文章的一半抑笔。 其次,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妇女与一本古典著作怎么联系起来了呢?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 最后,题目用的是作者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作者怎样刻画阿长形象的?
1.欲扬先抑的手法 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4.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写人记事的文章采用恰当的写法可以做到生动传神、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文章1—18自然段都在写“不大佩服”“讨厌”“憎恶”阿长,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这好那好,却用了近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而在后文又用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这就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以此凸现出长妈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在写长妈妈的这几件事情中详写了买《山海经》这件事,略写了其他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略写的内容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 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明确: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3.语言生动传神,恰当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写长妈妈的语言生动传神,充满了诙谐意味。如“‘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表现了她的愚昧。“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又体现了她的文化程度,暗示了她买此书费尽周折。另外,如“‘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中“极其郑重”四个字表明了长妈妈迷信的一面,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她虽身世不幸,但却渴望一生一世的平安,同时也想让“哥儿”“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 本文写长妈妈语言的地方并不多,大都是叙述性的描写。但这不多的话却传神地写出了长妈妈身上的优缺点,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发出无限的感慨。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4.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
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
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18段)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5.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2段),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30段)
——回想身边的“阿长”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朴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笔触,叙写了阿长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通过事件的详略变化和写作视角的转换,塑造了阿长这个小人物的形象,让作者充满敬意与怜爱,感激与怀念,同情与愧疚,也有温暖与力量。让我们读者也在重新审视如何看待身边小人物,以及如何做一个平凡的人。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从一部刻印十分粗zhuō的书——《山海经》中感受到了长妈妈真挚的爱。拿到书的那一刻,童年的鲁迅似乎遇着了一个pīlì,全身都震sǒng起来——那是怎样的一种惊喜啊!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阿长对童年的鲁迅那无微不致的关怀。爱,是润滑剂,是人生的氨基酸。因为爱,我们的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洋益着芬芳;因为爱,我们的灵魂熠熠生辉……(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真挚( ) 荡漾( ) 熠熠生辉( )(2)根据拼音写汉字。粗zhuō( ) pī lì( ) 震sǒng(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______ (4)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 至
益 溢
因为爱,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
2.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帮助别人。B.作者要详写买山海经的事件,因为这件事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最能突出文章中心,这件事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怎么能不使作者怀念呢?C.文章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深切的敬佩感激和怀念之情。D.作者对阿长的描写,抓住了她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极具个性的方面,使得阿长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C 应为“欲扬先抑”。
3.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性散文集。B.《无常》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C.《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目的是宣扬封建孝道。D.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他为人诚恳、公正,对学术更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答案】C解析:C.目的是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本文写阿长,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运用此法写一个人物,200字左右。
示例:一张枯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黑黑的面庞,长满了“青春美丽”痘,构成了毫无气质的他。他看上去二十多岁,教我们语文。一走上讲台,放下书,他便对我们说:“我姓吴,名帅,担任咱们七年级⑴班的班主任——”哈,长得如此“困难”,还帅呢,我这样想着,我们的笑声像开了闸一样。“吴帅,无帅也,名副其实嘛!”瞧,他倒挺会为自己打圆场。“我希望能和大家成为朋友,今后能天天这样快乐。”嘿,油嘴滑舌的。但不知为什么,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位老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卖油翁一等奖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13《卖油翁》2022新课标课件pptx、13《卖油翁》教学设计doc、13《卖油翁》导学案教师版doc、13《卖油翁》导学案学生版doc、13《卖油翁》同步检测含答案doc、13《卖油翁》朗读mp3、《卖油翁》动画视频素材mp4等7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台阶优秀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12《台阶》2022新课标课件pptx、12《台阶》教学设计doc、12《台阶》导学案教师版doc、12《台阶》导学案学生版doc、12《台阶》同步检测含答案doc、12《台阶》朗读mp3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山地回忆试讲课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1《山地回忆》2022新课标课件pptx、11《山地回忆》教学设计doc、11《山地回忆》导学案教师版doc、11《山地回忆》导学案学生版doc、11《山地回忆》同步检测含答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