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1866/0-173770333443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故都的秋》导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1866/0-173770333449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知识链接自主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2.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通过学习散文的特点,能够说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散文的特点,能够说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结合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分析并掌握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并非只写了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比衬托:通过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以南国之秋的 “慢”“润”“淡”,衬托出北国之秋的 “清”“静”“悲凉”,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独特的感受和对其鲜明特点的喜爱,使北国之秋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丰富内涵:写南国之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故都的秋的形象更加立体。不仅仅是孤立地写北国之秋的特点,而是在与南国之秋的对照中,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展现 “秋” 的不同风貌,也体现出不同地域的秋给人的不同感受,深化了主题。
表达情感:作者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描写,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倾向。对北国之秋的偏爱,以及在对比中流露出的对故都之秋的眷恋,都寄托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情感和对那种独特秋意的向往。
2.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之秋:作者认为北国之秋具有 “清”“静”“悲凉” 的特点。“清” 主要体现在北国秋天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清爽、纯净的感觉,如秋天的天空、秋水等都给人清澈的印象;“静” 则表现在北国之秋的氛围安静,没有太多的喧嚣和嘈杂,让人能感受到一种宁静;“悲凉” 更多的是一种心境和氛围,北国秋天的萧索景象,如落叶、残枝等,容易引发人们内心的悲凉之感。
南国之秋:南国之秋的特点是 “慢”“润”“淡”。“慢” 指的是南国秋天的到来比较迟缓,秋天的变化不那么明显和急促;“润” 体现了南国秋天的气候相对湿润,不像北国之秋那样干燥,自然景物也显得比较润泽;“淡” 则是说南国之秋无论是秋景还是秋意都比较淡,没有北国之秋那种浓烈的秋的味道,难以让人产生深刻强烈的秋的感受。
二、合作学习
文章一共描写了几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郁达夫一共描写了五幅图画,整体是按照 “总 — 分 — 总” 的结构,以空间转移为线索来行文的,在局部描写中又蕴含着一定的时间顺序。具体分析如下:
五幅图画
秋院静观:作者描写了破屋、浓茶、小院、碧天、驯鸽等意象,展现了一幅静谧、清寂的秋日庭院图,让人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秋槐落蕊:通过对槐树落蕊的细腻描写,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铺得满地等,以及人们清扫落蕊时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落寞、寂静的氛围,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描绘了秋蝉在衰弱的残声中鸣叫的场景,“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突出了秋蝉声的无处不在,却又带着一种衰败、寂寥之感,构成了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写了秋雨来临之时,都市闲人穿着厚夹袄,咬着烟管,在雨后微叹着互答的情景,传达出一种悠闲、落寞的情韵,是一幅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描写了枣子树在秋天里的状态,淡绿微黄的颜色,以及成熟的枣子像橄榄又像鸽蛋等,描绘出一幅秋果点缀的秋景图,给北国之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行文顺序
空间顺序:文章从作者租住在北平的破屋的小院写起,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私人空间;接着写到槐树落蕊,这是街头巷尾等公共空间的景象;然后写秋蝉残鸣,是从室外空间的地面写到树上;秋雨话凉则是转移到了都市的街头巷尾;最后写秋果,是从街道空间转移到了郊外等更广阔的空间。作者通过空间的不断转换,全方位地展现了故都不同空间里的秋景。
时间顺序:从清晨起来看到的秋槐落蕊,到秋蝉在白天的残鸣,再到傍晚时分的秋雨话凉,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存在着时间上从早到晚的推移。不过,时间顺序在这里并不是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而是融入在各个空间场景的描写之中,辅助空间顺序来展现故都秋景在不同时间点的特点。
三、当堂检测
画出本文知识结构框架图。
一、总起
开篇点明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与眷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对比南国之秋 “慢”“润”“淡”,突出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二、分写(五幅秋景图)
秋院静观
环境:破屋、小院
景物: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的牵牛花
特点:清、静、悲凉
秋槐落蕊
景物:槐树落蕊、扫帚的丝纹
特点:细腻、清闲、落寞
秋蝉残鸣
景物:衰弱的秋蝉残声
特点:衰弱、残旧、寂寥
秋雨话凉
景物:秋雨、都市闲人
特点:悠闲、落寞、悲凉
秋果奇景
景物:枣子树、枣子
特点:成熟、淡绿微黄、清秋佳日
三、总结
再次对比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以南国之秋的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衬托北国之秋
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四、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颂歌)郁达夫
北国之秋:清、净、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课后作业】
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
答:在 “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 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比作柔韧的梳子,把秋风比作发亮的汗珠,赋予团泊洼的秋天以 “睡傻”“羞羞答答” 等人的神态和气质 。
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抒发了对团泊洼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展现出一种宁静、安详且充满诗意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团泊洼秋天的细腻感受,仿佛沉浸在这美好的秋景之中,享受着秋天带来的静谧与美好,体现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时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在 “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时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这段文字中,作者抒发了以下几种情怀:
对自然秋景的喜爱与赞美:通过 “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 这样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秋天独特的景致,“落满一地” 的碎花和 “白了头”“摇曳” 的芦苇,营造出一种静谧、优美且富有诗意的氛围,体现出作者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赞美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慨:“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 以及 “群雁南归”,这些景象都带有一种时间流逝的意味。碎花飘落,大雁南飞,暗示着季节的更替,生命的轮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悄然流逝的感慨,其中可能蕴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感叹。
对丰收的喜悦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描绘了秋收的场景,展现了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后的收获。老农脸上满足的笑容,传递出丰收的喜悦,作者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赞颂他们的勤劳和质朴,也为丰收这一美好时刻而感到欣喜。
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眷恋:文段中描绘的乡村秋景,以及老农们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表达出作者对简单、宁静、充实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展现了一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2 故都的秋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问题与例题,目标检测,配餐练习,学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答案,共1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