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2节 物态变化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2节 物态变化课文配套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晶体和非晶体,解析略,液共存,5沸点,①热管,A雾凇的形成,B河水结冰,C樟脑丸逐渐变小,D露珠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能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2.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初步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不同,能作出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并能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4.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5.了解液体汽化的方式,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和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6.知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了解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的应用。7.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物质升华时吸收热量,凝华时放出热量,能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典例1 下列情境中,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
A.铁棒放在火炉中被烧红了B.一根铁丝被折弯了C.窗户上的玻璃被打碎了D.阳光下,小雪人“流汗”了
解析:铁棒被烧红,温度发生了改变;铁丝被折弯,形状发生了改变;玻璃被打碎,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三者的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小雪人“流汗”,是水从固态变成了液态,发生了物态变化。
1.教材第107页探索活动:物体的吸热与放热
辨析比较温度和热量的区别
4.物体吸、放热和温度、质量的关系
典例2 关于热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其温度的变化量有关B.温度高的物体含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含的热量少C.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D.两个物体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可能不相同
解析: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的多少,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讨论热量,而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
5.教材第108页探索活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典例3 科学实验要操作规范、保障安全。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1.物态变化随着温度的变化(温度是物态变化的决定因素),物质会在固态、液态、气态(同一种物质在固、液、气之间的变化)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作物态变化。
2.熔化与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铁块在高温下变成铁水等,都属于熔化现象。(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铁水遇冷变成铁块或铁片等,都属于凝固现象。
辨析比较熔化、溶化和融化的区别(1)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所以用火字旁“熔”。例如,给糖块加热,糖块熔化成糖浆。(2)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混合物的现象,要发生溶化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溶”。例如,食盐溶于水,形成盐水。(3)融化特指冰、雪、霜等受热后化成水,多用于日常用语或文学作品中。
典例4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将一块冰放在热水中,一会儿冰不见了,是熔化现象C.白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儿糖不见了,是熔化现象D.冬天,河面的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
解析:白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儿糖不见了,是白糖在水中溶解了,不是熔化现象,C符合题意。
3.教材第110页探究实践: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
教材第111页海波在熔化时出现了固、液共存的状态。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不同点是:海波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在这一温度下海波会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则持续上升,它是一个逐渐变软再变稀的过程。
典例5 小明同学利用质量相同的海波和松香进行了固体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明测出多组数据,并绘制出了海波和松香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在海波和松香熔化的过程中,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它们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中后,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
(3)如果让你自己做实验,探究海波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写出一条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将固体研碎,使固体受热均匀
解析:此实验中,海波和松香都是固体,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可以将固体研碎,使固体受热均匀,便于得到结论。
6.熔点与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凝固点: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
7.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现象的比较
教材第113页因为冰柜里食品温度较低,用湿餐布贴在冰冷的食品表面,湿餐布中的水遇冷凝固,将湿餐布和食品粘在一起。
典例6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汽化的概念(1)现象探究
(2)探究归纳:在上述现象中,物质都由液态变成了气态。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汽化”不能写成“气化”)。
2.液化的概念(1)现象探究
(2)探究归纳:在上述现象中,物质都由气态变成了液态。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典例7 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刚从冰柜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B.冰化成水C.春天早晨,树叶上有露珠D.身上的汗水自然变干了
解析:刚从冰柜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液化形成的;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春天早晨树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身上的汗水自然变干,是汗水发生了汽化。
(1)蒸发的概念生活中我们发现,洒在地上的水
过一会儿就不见了,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后也干了。这是因为,虽然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但是水也发生了汽化,变成了气体。这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作蒸发。蒸发是汽化的另一种方式。
教材第115页干手器是通过升高液体的温度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蒸发的,盐场是通过增加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的,保鲜膜是通过减少空气流动减缓蒸发的。(4)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现象从分子的运动来看,液体内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其中有些分子运动的速度较大。当这些分子处于液体表面时,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们的引力,脱离液体进入空气中,这个过程就是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5)蒸发致冷(含教材第115页探索活动答案)
教材第116页1.狗身上有汗腺,但大部分被毛发遮蔽了,与外界无接触,不易起到散热的作用,所以狗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唾液的蒸发量来散热。2.电风扇可以加快人体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人体皮肤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收人体的热量,故人感觉凉快。但是电风扇只是增加了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不会降低温度,所以过一段时间后汗蒸发完毕,这种凉快的感觉就减弱了。
典例8 (2024·宁波期末)小科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小科妈妈这么做的原因是( )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B.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C.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小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D.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大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
解析:洗完头发后,为让头发干快些,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水分蒸发; 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这样是为了增大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
4.沸腾(1)概念: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教材第117页探索活动
(6)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含教材第119页思考与讨论答案)
典例9 小明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2)结合甲、乙两图,请你对本实验提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后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减少水的质量(或给烧杯加盖)
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或节约燃料)(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由图乙可知,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可采取减少水的质量、给烧杯加盖等措施来缩短加热时间。
(3)小华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是发现将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明显比小明长,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水的质量较大(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如果小华实验时所用的水质量较大,会使加热时间明显变长,另外加热时酒精灯火焰太小、没有用外焰加热等都会使实验时间变长。
5.液化(1)常见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2)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温度(含教材第120页探索活动上答案)
②压缩体积(含教材第120页探索活动下答案)
(3)气体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4)汽化和液化的对比
(5)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热管的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中心是气腔。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
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从向阳面“搬”到背阴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②电冰箱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吸收了冷冻室里的热,使冷冻室里的温度降低。压缩机将产生的蒸汽抽走,压入冷凝器,使之液化并把冰箱里带来的热放出。冷凝剂液化后重新回到蒸发器里,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典例10 以下液体的液化方法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
A.煤气罐中的液体B.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C.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D.推压活塞,注射器内重新出现的液态乙醚
解析: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即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得到的;其他三种均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得到的。
1.教材第122页探索活动
2.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3.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升华和凝华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
教材第123页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的结果;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剥开包装后外面形成的白色粉状物,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树上出现的针状雾凇,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举例:在严寒的冬天,一直结冰的衣服也可以晾干,这是升华现象;冬天,房间的玻璃窗户上出现“窗花”,这是凝华现象。
4.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人们常利用升华吸热的特性来降低物体的温度。
5.物态变化总结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之间又存在着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各过程的吸、放热情况与联系如图所示。
教材第124页
典例11 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6.云、雨、雾、露、霜、雪
典例12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力的存在背景图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运动速度,运动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你有什么疑问吗,实验方法放大法,想一想,以下两句话形容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手无缚鸡之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力的存在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2《力的存在》第3课时课件pptx、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2《力的存在》第3课时练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力的存在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2《力的存在》第2课时课件pptx、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2《力的存在》第2课时练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