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延庆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和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北京延庆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和参考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化学用语不,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叙述中,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 8 页,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
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4 题,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题列出的 4 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
项。
1.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2.下列溶液因盐类的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3.下列轨道表示式能表示基态氧原子最外层结构的是
4.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Br−的结构示意图:
B.基态铬原子(24Cr)的价层电子排布式:3d44s2
C.Na2O
第 1 页
共 8 页
(含 KCl 饱和溶液的琼胶)
2 的电子式:
D.CH4 分子的球棍模型:
5.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锌是负极,铜是正极
B.电子从锌片经电流表流向铜片
C.盐桥中的离子可自由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D.铜片上的电极反应为:Cu2+ + 2e− = Cu
高二化学
A.葡萄糖在体内缓慢氧化
B.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C.盐酸与大理石的反应
D.高温下木炭还原氧化铜
A.NH4Cl 溶液
B.CH3COONa 溶液
C.NaHSO4 溶液
D.NaHCO3 溶液
A.
B.
C.
D.
6. I2(g)和 H2(g)反应生成 HI(g)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 ml 气态氢原子结合生成 H2(g)时,
放出 436 kJ 能量
B.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
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C.断裂 2 ml HI 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 299 kJ 能量
D.HI(g)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I(g) === I2(g)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H2(g) ΔH =+10 kJ∙ml−1
A.s 区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B.2p、3p、4p 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C.碱金属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 D.同一电子层中,s 能级的电子能量低于 p 能级电子能量
8.下列用于解释事实的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的是
A.0.1 ml/L 醋酸溶液的 pH>1:CH3COOH H+ + CH3COO− B.Na2CO3 溶液显碱性:CO - + 2H2O H2CO3 + 2OH−
C.用饱和 Na2CO3 溶液处理锅炉水垢中的 CaSO4:
CaSO4(s) + CO -(aq)
CaCO3(s) + SO -(aq)D.电解精炼铜的阴极反应:Cu2+ + 2e− == Cu 9.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10.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现象:一段时间后,左侧试管内 液体发热,右侧试管内的导管口 有气泡产生铁粉+碳粉+NaCl 溶液
A.铁发生的电极反应:Fe − 2e− = Fe2+
B.碳粉的存在增大了铁腐蚀的速率
C.导管口产生气泡证明铁发生了析氢腐蚀
D.试管恢复至室温后,导管末端倒吸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A.第一电离能:Na<Mg<Al
B.原子半径:Cl<S<P
C.电负性: N<O<F
D.非金属性:Br<Cl<F
高二化学
第 2 页
共 8 页
11.一定温度下,将不同物质的量的 H2O(g)和 CO(g)分别通入容积为 2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
行反应 H2O(g) + CO(g)
CO2(g) + H2(g),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 min 内,实验 1 中υ(CO2) = 0.2 ml∙L-1∙min-1
B.平衡时,实验 1 中 CO(g) 的转化率比实验 2 中 CO(g) 的转化率小
C.该反应的 H > 0
D.650℃时,若充入 1.0 ml H2O(g)、1.0 mlCO(g)、1.0 mlCO2(g)和 1.0 ml H2(g),平衡将 逆向移动
12.室温时,用 0.1000 ml∙L−1 NaOH 溶液滴定 20.00 mL 0.1000 ml∙L−1 的 HA 溶液,滴定过程
中溶液 pH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HA 是弱酸
加入 NaOH 溶液体积/mL
B.滴加 NaOH 溶液至 pH=7 时,溶液中 c(A-) = c(Na+) C.a 点 H2O 的电离程度大于 b 点
D.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从无色刚好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13.铅酸蓄电池的构造示意图如下。关于该电池及其工作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H+向 Pb 电极方向移动 B.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PbO2 + SO - + 4H+ + 2e- === PbSO4 + 2H2O
C.充电时,Pb 电极应与外接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D.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PbSO4 + 2e- === Pb + SO -
实验
温度/℃
起始量/ml
平衡量/ml
达到平衡时间
/min
H2O(g)
CO(g)
CO(g)
H2(g)
1
650
2.0
4.0
3.0
1.0
5
2
900
1.0
2.0
1.8
0.2
4
高二化学
第 3 页
共 8 页
不.正.确.的是
14.常温下完成下列实验。其中实验 I 中浑浊不消失,实验Ⅱ和Ⅲ中浊液变澄清。下列说法中,
8 滴水
2mL NaHCO3 浊液(pH=8)
8 滴浓氨水
2mL NaHCO3 浊液(pH=8)
8 滴饱和 NH4Cl 溶液
2mL NaHCO3 浊液(pH=8)
实验 I
实验 II
实验 III
A.实验 I 中加入 8 滴水后溶液的 pH 不变
B.实验Ⅱ中加入浓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aHCO3 + NH3·H2O === Na+ + NH + CO - + H2O
C.实验Ⅲ中加入 NH4Cl 溶液后,溶液中
c(Na+) + c(H+) + c(NH ) = c(HCO ) + c(OH−) + c(Cl−)
D.实验Ⅱ和实验Ⅲ中浊液变澄清的现象可能与 HCO 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有关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8 分。
15.(11 分)某同学利用如图(夹持装置略)所示装置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1)闭合 K1,断开 K2。
l−的迁移方向为 (填“a→b”或“b→a”)。
②电极 b 的电极反应式是 。
③一段时间后,电极 a 附近的现象是 。
(2)一段时间后断开 K1,闭合 K2,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①电极 a 的电极反应式是 。
②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通过调节 K1、K2 可以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b.若将 NaCl 溶液替换为 Na2SO4 溶液,闭合 K2 后,电极反应不变
c.闭合 K1,电路中每转移 2 ml 电子,电极 a 理论上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
的体积为 22.4 L
高二化学 第 4 页 共 8 页
16.(11 分)锂(Li)元素常用于电池制造业。 Ⅰ.对锂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研究
(1)基态 Li 原子有 个未成对电子,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的符号是 ,其处于 元素周期表中的 (填“s” “d” “ds”或“p”)区。
(2)基态 Li 原子的电子发生跃迁形成激发态 Li 原子时, (填“吸收”或“释放”)能 量。
(3)下图为元素(部分第 IA 族)的第一电离能(I1)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 I1(Li) > I1(Na)的原因: 。
原子序数
Ⅱ.磷酸铁锂(LiFePO4)二次电池是一种常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它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和 碳的复合材料(碳作为金属锂的载体),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 Li+的高分子材料。这种锂
离子电池的电池反应为:FePO4+Li
LiFePO4。充电过程中,磷酸铁锂中的部分锂
离子脱出,经电解质传递到负极,嵌入负极碳材料。对其组成元素结构及性质的研究 (4)LiFePO4 中 Li 的化合价为 ,从结构角度分析 Fe2+不稳定的原因 。
(5)写出该电池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 。
高二化学
第 5 页
共 8 页
17.(12 分)醋酸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用途。
(1)室温下,稀释冰醋酸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图所示。
、B、C 三点对应的溶液中,CH3COOH 电离程度最大 的是 。(填字母,下同)。
、B、C 三点对应的溶液中,c(H+)最大的是 。
使 B 点对应的溶液中,c(CH3COO-)增大、c(H+)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 H2O
b.加 NaOH 固体
c.加 CH3COONa 固体
(2)关于 0.1 ml·L−1 CH3COOH 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5 ℃时,测得 0.1 ml·L−1 CH3COOH 溶液的 pH=3,则由水电离出的 H+的浓度为
ml·L−1。
H3COONa 溶液显 (填“酸性”“中性”或 “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其原因 。
(3)室温时,电离常数如下:Ka(CH3COOH) = 1.75×10-5;Ka(HCN) = 6.2×10-10
质的量浓度相同的 CH3COONa 和 NaCN 溶液的 pH 大小: CH3COONa NaCN(填“<”“=”或“>”)。
合电离常数判断,NaCN + CH3COOH ==HCN + CH3COONa 进行得比较完全,其 理由是 。
高二化学
第 6 页
共 8 页
18.(12 分)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工业上使用水煤气(CO
与 H2 的混合气体)转化成甲醇(CH3OH)。
(1)已知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ΔH1 = −41.2 kJ∙ml−1
ΔH2 = −49.4 kJ∙ml−1CO(g) + H2O(g)
CO2(g) + H2(g)
CO2(g) + 3H2(g)
CH3OH(g) + H2O(g)
该条件下,水煤气转化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2)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投入 1.0 ml CO 和
1.5 ml H2,不同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 平衡时 CH3OH 的物质的量(n)随温度(T)、压 强(p)的变化如图 1 所示。
1 p2(填“<”或“>”)。
点对应的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2 L,则 233 ℃时,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CO 的转化率为 。
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在 p2 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单位时间内消耗 0.5 ml CO 的同时消耗 0.5 ml CH3OH
b.CH3OH 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c.密闭容器的压强不再改变
(3)工业上可利用甲醇羰基化法进一步制取甲酸甲酯: CH3OH(g) + CO(g) HCOOCH3(g)。在容积不 变的密闭容器中,投入等物质的量的 CH3OH 和 CO,相同时间内 CO 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 2 所示(不考虑其他副反应)。
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线 ac 段和 de 段的变化趋势不同。试从反应速率和平衡角度说明理由: 。
高二化学
第 7 页
共 8 页
19.(12 分)某小组同学欲探究 AgNO3 溶液与 FeSO4 溶液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ⅰ. AgSCN 为白色固体,Ksp(AgSCN) = 1.03×10-12;
ⅱ. Fe3++3SCN- Fe(SCN)3 K = 2.24×103 【定性分析】
(1)取实验①中灰黑色沉淀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浓硝酸,观察到沉淀溶解,产生 红棕色气体,说明沉淀中含 Ag,写出 Ag 与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同学们普遍认为溶液变为黄色,是因为 Ag+将 Fe2+氧化为 Fe3+。也有学生认为 NO 在 酸性环境下也可能将 Fe2+氧化,补做实验③ (填实验操作)。数小时后,未观 察到明显现象,说明 NO 在同样的酸度下不能明显地氧化 Fe2+。
(3)实验②中,滴入 KSCN 后溶液先变红的原因是 。
(4)综合实验①~③可知,同学们推断实验①中发生的反应为 Ag+ + Fe2+ Ag + Fe3+, 判断该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实验依据是 。
【定量分析】
(5)小组同学用 KSCN 标准溶液定量测定实验①反应后溶液中的 Ag+浓度。
①滴定过程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除滴定管、烧杯外,还用到 。
②能指示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
(6) 滴定时,若取的样品中混入了灰黑色沉淀,则测得的 c(Ag+) (填“偏高”“偏
低”或“无影响”)。
高二化学第 8 页
共 8 页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将 2 mL 0.04 ml·L-1 AgNO3 溶液与 2 mL 0.04 ml-1 FeSO4 溶液(调 pH=3) 混合后密封
观察到产生灰黑色沉淀,溶液变为 黄色,数小时后,溶液颜色无变化, 沉淀不再增加
②
取少量①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逐滴加 入 KSCN 溶液
观察到溶液先变红,稍振荡后红色 消失,同时产生白色沉淀。再次滴 入 KSCN 溶液,上述现象再次出现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
化学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5.01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42 分)
本部分共 14 题,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题列出的 4 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一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50 分)
15.(11 分) (1)①a→b
(1 分)
2Cl−- 2e- == Cl2 (2 分,物质对 1 分,全对 2 分)
(2 分)
(2)①H2 - 2e- + 2OH- == 2H2O (2 分,用 H+ 配电荷且正确 1 分)
2 + Cl2 +2NaOH== 2NaCl +2H2O(2 分,生成 HCl 且正确 1 分)
(3)ac(2 分) 16.(11 分)
(1)1(1 分),2s(1 分), s(1 分)。
(2)吸收(1 分)。
(3)基态 Li 与 Na 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核电荷数 Li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北京大兴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和参考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考,3×10,中模拟工业提镁,并探究镁,3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北京朝阳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和参考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5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和参考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