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1页
    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2页
    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秦晋围郑,在“退”中分析人物形象,在“退”中感受伟大人格,写作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情境导入(观看“中国外交天团”名场面):
    《论语》中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自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外交使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肩负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评价为“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我们看看他是用哪五论,如何妙语退秦师的。
    1、关于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积累文学常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3、《左传》简介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如《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突出特点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官名,使者)辞令。 《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4、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解题
    烛之武:人物,郑国大夫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问题一:为什么“退”?
    一、秦晋围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以:因为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译:对晋文公无礼)
    贰:从属二主。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军:驻扎。名→动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郑国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南面。
    思考: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秦晋围郑、国势危急
    品读一个“围”字
    古语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用“围”字,暗示秦晋联军有十倍于郑的兵力,实力悬殊,渲染出兵临城下的紧张氛围。同时,“围”字表明了郑国国土面积狭小,国力有限,所以正面与秦晋两国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当年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没有受到郑文公的礼遇,被拒之城外;二是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发动战争的两条理由都只涉及晋郑两国的恩怨,与秦无关。换言之,秦郑两国没有历史恩怨,秦国派兵只是为了谋求利益。加之秦军晋军分兵驻扎,为郑的游说提供了可能,且指明了方向:退晋难,退秦易。
    问题二:谁去“退”?
    思考: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从侧面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思考: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 “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
    ②其次,“恭维”。 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 "国难当头, 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
    ③最后,“提醒”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 。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
    思考:烛之武最后为何“许之”?
    一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二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难为重,且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郑伯说烛之武。
    面对郑伯的请求,烛之武先“辞”后“许”,又让故事情节陡生波澜,扣人心弦。从“也”、“矣”、“也已”等语气词中,我们可以读出烛之武身为臣子,历经三朝而不被重用、倍受冷落的牢骚与抱怨。
    思考:郑伯面对“须眉皆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的烛之武,又是如何劝说的呢?
    郑伯在言辞中始终以“子”称呼烛之武,表明了对他的敬重,显示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吾不能早用子”一句中以“吾”强调内心的自责,“寡人之过”中,“过”直接承认了自己的过错,用“寡人”而非“孤”,选择以寡德之人自称,更是含蓄表明了郑伯的自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强烈的自我反省与检讨。
    问题三:如何“退”?
    思考:“夜缒而出”这个细节有什么作用?
    “夜”,指晚上;“缒”,指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出城时特殊的时间和方式暗示当时战争的一触即发:郑国被重重包围,白天已经不能出城,城门也早已无法打开。烛之武在这种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是何等的英勇与爱国!
    ① “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鄙:名作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作名,远地,指郑国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形作动
    译文: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② “舍郑”于秦可得实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古:外交使者
    共:通“供”,供给
    乏困:缺少的资粮。形→名
    译文: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③ 晋君不可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给予
    晋君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
    名作状语
    译文: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④ 损秦利晋不可为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东:向东。名→状
    封:使…成为边界。使动
    阙:侵损,削减 焉:从哪里
    肆:延伸,扩张
    厌:同餍,满足
    利:使…..获利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祈请
    图:考虑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向东边已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使晋国获利,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高兴
    戍:守卫
    译文: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率军回国。
    问题四:“退”的结果如何?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译文: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
    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同盟
    知:通“智”,明智
    去:离开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怎样理解晋文公最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退兵理由?
    “不仁”:秦伯背盟,不仁不义,但晋 文公毕竟受恩于秦,你不仁我不能无义。此理由使晋文公占据了道德高地。
    “不知”:是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判断。失去同盟,不符合晋国长远利益。
    不武”:是对具体作战的精准考量。“以乱易整”,胜负难料,不打无把握之仗。
    表现出晋文公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审时度势,春秋“霸主”风采可见一班。
    课文脉络
    深入探究一、在“退”中感受劝说艺术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矣。”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深入探究二、在“退”中分析人物形象
    郑伯:勇于自责、善于纳谏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秦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作者用了“说(悦)”“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写出了秦伯决策之过程。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结盟,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扩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国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结盟。最后“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
    晋侯: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进击秦军,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既表现了一个君主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又显示了成霸业者应有的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读完《 烛之武退秦师》,我学习到了不同人物身上的优秀品格。例如佚之孤的慧眼识珠;郑伯的知人善任,敢于担当,知错能改;秦伯的善于决策;晋侯的头脑冷静,随机应变,都让我为之赞叹,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烛之武。
    深入探究三、在“退”中感受伟大人格
    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说出你的看法。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志士。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是一个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的辩士。
    他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志士;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是一个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的辩士。
    深入探究四、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对接高考:《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准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直入敌营、无所畏惧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他是一个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能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在强烈的爱国之心与责任感的驱使下,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命运、时代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适用范围:爱国、责任、国家利益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从未受到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烛之武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而机会只会垂青有所准备的人。
    当你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星星。不如养精蓄锐,当机遇来临时,抓住最关键的一次便好。天生有材必有用,何必那些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机会呢。
    适用范围:机遇、逆境、磨砺
    伯乐与千里马。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烛之武智勇双全,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凭三寸舌退百万师的千古佳话。没有佚之狐这个伯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就很难脱颖而出。可以说,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从长远的眼光看,都应该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华、建立业绩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适用范围:发现并重用人才、伯乐的重要性……
    郑伯直面批评,让国家转危为安。秦、晋围郑,郑国存亡仅在旦夕之间。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立即召见他,当烛之武拒绝任命的时候,郑伯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直面错误,真诚地道歉,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如果没有这样的道歉,恐怕郑国难逃灭亡的命运!一位国君需要的是大度量,更需要知错能改的品德,这样才能造福于人民。直面错误,有如黑暗中的明灯,有如迷雾中的灯塔。
    适用范围:直面批评、知错能改……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下第一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位于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处于由初中到高中过渡的地位,是从初中短小浅显的文言篇目向高中篇幅长、难度大的文言篇目的过渡,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本文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叙事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在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并不大。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外交使者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在国家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持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文章除了精彩的外交辞令描写,还有生动的叙事描写,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说服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说理语言,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品味文本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深明大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梳理文言知识,学生自译课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导入,作者作品,文言知识,自由诵读,整体把握,深入文本,探究思考,拓展思考,课文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