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2936/0-173771085879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2936/0-17377108588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2936/0-173771085887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取关键词,梳理九大基本特征,探讨中国建筑的“文法”,拓展延伸,深挖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导入:
下面哪些图片是中国的建筑?
情境任务:你所在的城市承办世界建筑文化博览会,你受命设计一座中国建筑博物馆,要求必须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和现代生活元素的有机结合。请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博物馆设计的理论依据,用文字介绍你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 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新会人。1915 年至1923 年就读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4 年赴美留学,1927 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 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唐鉴真大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设计。他对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研究有重大贡献。
主要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才女佳人
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文体知识
说明文的特点: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分类别、作假设、作引用……
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 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题目解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的开阔视角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2段):引论。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第3~13段):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第14~17段):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第18~20段):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研读课文
一、提取关键词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论文。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阅读文本,提取文章的核心信息,这就是关键词。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3-5个,请你找出能够反映此论文主题内容的关键词。
筛选信息,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特征。请同学们朗读第1段,从中读出民族自豪感。
特征——独特、历史悠久、分布广。
自豪感——“中国的”“各民族数千年”“独特的”“数千年来”“世代”“很广大的”,从这些词语可以读出自豪感。
二、梳理九大基本特征
作者介绍了九大基本特征,请同学们寻找设计的理论依据,完成表格。
1.请概括一“所”房子的平面布局。
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2.研读“平面布置”段落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平面布局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有主有从——尊卑长幼;
彼此联系——宗法制度;
左右对称——中和之美;
朝南向阳——崇尚自然。
3.简单来说,什么是“斗拱”?“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1)“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2)“斗拱”的作用:① 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性;② 加固两条横木接榫,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③ 具有装饰的作用。
4.品读“屋顶”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四角翘起——呼应之美;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灵气、生气、富有生命力。
5.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这九个基本特征之间的顺序能否颠倒?可不可以先写我最喜欢的屋顶、斗拱、颜色?
不可颠倒,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科学小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文法”
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介绍完九大特征,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第15自然段: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灵活性”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一贯的风格,又具有其独特性。用了比喻的修辞,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理解。
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不同的“词汇”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
“词汇”即建筑的材料。每个国家,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千百年来人们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材料。这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以及后人对前代感情的寄托便寓于这各具特色的建筑之中了。所以说不同的“词汇”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四、拓展延伸,深挖主旨
1、结合时代背景,再次朗读最后一段,细品、深思。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吗?
背景资料:一生只做一件事——保护古建筑
梁思成,1950年初,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本文写于1954年。
梁思成先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建议,思考乃至担忧。他借这篇文章意图唤醒我们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唤醒我们的民族自信。
2、梁思成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除了跟他有眼光,有理论基础,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有关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爱国的赤子之心,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民族情感,单凭学术造诣,虽然有可能成为著名的建筑学家,但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建筑学家。
3、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有着怎样的理解?
① 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南面为尊相呼应。又如: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的特点。
② 中国建筑中体现着“中庸”思想,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其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内蕴之中。“中庸”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总结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高考科技文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
1、掌握中心议题。(为什么是“中国建筑”?特点是什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2、理解词语含义 。(文法,词汇)
3 、理解句子含义。(修辞句,结尾句)
4、筛选整合信息。(九大特点归类)
5、合理推断和想象。(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态度和情感)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探讨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特征》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代表,有利于我们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中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扬千年文化,实现文化强国。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 和“文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用找关键词法和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每一位同学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明确肩上的责任,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每一位同学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明确肩上的责任,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 和“文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参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步骤,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