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浙教版科学九下全册书同步三件套(课件PPT+教学设计+分层练习)
浙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 2 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优秀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 2 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优秀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科学》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介绍的是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材通过对微生物的引入介绍,围绕概念为中心,介绍了微生物及其所引起的疾病,以及揭示了微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学生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拟一课时完成:健康。
【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2.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判断。
3.学习疾病的预防
【教学重点】
微生物的概念,疾病的预防
【教学难点】
疾病的预防
【教学方法】
概念+实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熟悉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什么是细菌?
1674年,列文虎克第一次对微生物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观察,诞生了他最伟大的,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细菌。
1861年,巴斯德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空气中有细菌存在。
通过两位的发现,研究者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微生物研究工作,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细菌学、真菌学、土壤微生物学等。
并分为球、杆、螺旋三种菌类。
这不仅丰富了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大大加速了微生物学的发展,大量的病原菌浮出水面,使人类对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
细菌结构是指无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由于没有叶绿体,也没有线粒体,大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部分细菌细胞膜上拥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惟独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幸亏有 DNA,无性生殖繁衍后代不停歇,还有鞭毛协助运动。
细菌引起的疾病:
细菌的实验:
青霉素是1928年由一位名叫弗莱明 (AlexanderFlening, 1881~1955)的英国微生物学家发现的,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
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属的真菌与细菌同时在同一培养皿中生长时,细菌的生长会受抑制。其后,他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一种真菌产生的化合物——青霉素所造成的。直至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才成功地分离和提纯出青霉素。这种抗生素能有效地对抗多种细菌,因此,直至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细茵性疾病。
1.把几滴土壤细菌培养液加在培养皿中含营养物质的琼脂上,涂抹均匀,把一些小圆纸片浸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中,另外2片浸在蒸馏水中作为对照,然后放在琼脂表面,如图3-7所示。把培养皿放在30~32°C的恒温箱内24小时。
2. 图3-7显示了实验结果,仔细观察,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 无 )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莓素浓度成(正比 )。
3. 出现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是?
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1)把几滴土壤细菌培养液加在培养皿的营养琼脂上,这是为了什么?
接种细菌,为细菌生长提供场所
(2)为什么要将培养皿放在30~32℃的恒温箱内一天?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将培养皿放在37°C的恒温箱内一天,温度设定在37°C的目的是该温度适宜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浸有蒸馏水的两个圆纸片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由资料可知,将浸有蒸馏水的两个圆纸片周围没有出现清晰区,和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都出现没有细菌菌落的清晰区,形成对照,这一现象说明:青霉素能杀死细菌,其中清晰区越大,表明圆纸片浸有的青霉素浓度越高。
议一议:
抗生素可以随意使用吗?
不能随意停药或滥用抗生素。随意停药可能导致感染复发或细菌耐药,而滥用抗生素则会增加耐药菌的产生,影响治疗效果。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发热时间长:如超过5天。
咳黄脓痰、脓涕等。
血液检查异常:如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高。
影像学检查异常:如胸部CT提示有细菌感染可能
痰细菌培养阳性。
问题导入:
什么是病毒?
病毒(Bilgical virus)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没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病毒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
一个人患流感后会传染给周围的人,因此流感是一种传染病。
传染病(infectius disease)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常见的传染病:
思考与讨论:
传染病的防治?
预防传染病,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控制传染源:筛查并发现病毒感染者,并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依法采取严格的口岸防控措施,如强化对人境人员的检测筛查、对入境航空器和进口冷链食品等的卫生检疫等。
(2)切断传播途径:坚持做好勤洗手、出门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室内要常通风,公共交通和公共场所等要定期消毒。
(3)保护易感者: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人员聚集,坚持体育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增强体质,接种疫苗等。
【课后作业】
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是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特点。
2.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其中正在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属于(A)。
A. 传染源
B. 易感人群
C病原体
D. 传播途径
3. 下列传染病中,病原体是细菌又能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是(A)
A. 淋病
B. 乙肝
C. 疟疾
D. 肺结核
4. 以下不是预防流感传染方法的是(C)
A. 常戴口罩
B. 隔离流感病人
C. 消灭蚊子
D. 接种流感疫苗
【教学反思】
亮点:逻辑严密
不足:给学生讨论较少
教学建议:要注意学生情绪及注意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 1 节 健康优质课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 2 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精品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来自细菌的威胁,来自病毒的威胁,传染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