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自主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回顾初中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第8课内容,能说出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通过梳理诸子学派的思想主张,能总结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3.从诸子学派的思想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诸子学派的思想主张
难点: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知识链接】
百家争鸣:百家,指学术上各种派别。争鸣,指发出声音,发表意见。原指战国时期儒、墨、法、道等家学说蜂拥而起,各种流派互相争论、互相批评的局面。现比喻学术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认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后用笔标注,并完成填空)
春秋战国时期大解放→思想上: 百家争鸣
1.诸子代表及思想主张
派别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主张 “仁” 和 “礼”,“仁” 即 “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礼” 则注重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主张 “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为基础,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的福祉。
孟子
提出 “仁政” 学说,主张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得民心是君主能否得天下的关键。
荀子
主张礼法并施,既重视礼义道德的教化作用,又强调法律的约束作用,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在天人关系上,提出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道家
老子
倡导 “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少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发展,“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过多地扰乱社会秩序。
庄子
提倡顺应自然、安时处顺,不要刻意去追求功名利禄,要以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
墨家
墨子
主张 “兼爱”“非攻”,“兼爱” 即不分亲疏、贵贱,爱一切人,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非攻” 则反对战争,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认为法律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不论贵贱,一律依法行事,“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阴阳家
邹衍
以五行相克为理论基础,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种德运依次循环的,每个朝代都代表一种德运,当一个朝代的德运衰落时,就会被代表下一种德运的朝代所取代,以此来解释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
2.影响:
思想文化方面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争鸣、相互借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宝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方面
推动了各国的政治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促进了从分封制向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社会方面
促进了社会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发展,私学兴起,文化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
不同学派的思想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局面。
【自主小测】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A)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三、合作学习(15分钟,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以小组的方式合作交流,完善答案。)
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
经济因素
生产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井田制逐渐瓦解。这种经济基础的变革,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学术思想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动力。
商业繁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城市兴起,商人阶层逐渐壮大。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治因素
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纷纷寻求富国强兵之道,需要大量的人才为其出谋划策,这为诸子百家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和实践空间,他们可以游说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政治多元化:诸侯割据,形成了多个政治中心,各国政治环境和政策差异较大,对思想文化的包容度也不同。这种政治多元化使得不同的思想学说能够在不同的地区得到传播和发展,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讲学、著书立说,成为当时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思想文化因素
教育的发展:在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被贵族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孔子开创私学,广收门徒,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在传播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交流:夏、商、周三代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变革的反思: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人们对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产生了诸多困惑和思考。诸子百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和解决方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思想。
此外,士阶层的崛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抱负,成为了诸子百家学说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推动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根据学习目标,简述本节所学。
2.尝试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五、当堂检测(5分钟)
1.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C)
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自主学习部分并背诵重点内容。
2.完成相应练习。
(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2)“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C)
A.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D.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