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结合知识链接,掌握李煜及词的相关文体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品析关键词句,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虚实结合等表达愁情的写作手法。
3.通过感悟作者愁思,体会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情,培养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关键词句,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虚实结合等表达愁情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通过感悟作者愁思,体会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情,培养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李煜(937-978)初名丛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不修政事,长于音律,善书画,尤工于词。李煜因词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人尊为“百代词宗”、“千古词帝”。
2.写作背景
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解到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公元978年,李煜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于其所拘小楼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虞美人》,声传于外。宋太宗(赵光义)知道了此事,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于是,就赐他“牵机药酒”,将他毒死,该词便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3.关于词的知识
①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②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按篇幅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③词牌名--虞美人: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便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虞美人”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诵读--读出节奏,明确基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用“/”划出该词的朗读节奏,品味本词的情感基调。
朗读节奏划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情感基调: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笔之作,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沉的哀愁与悔恨。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悲戚、哀伤、沉痛的。词人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引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再联想到如今国破家亡的处境,这种今昔对比使得词中情感愈发浓重。“春花秋月” 本是美好的事物,但在词人眼中却引发了对过往岁月的无尽感伤;“故国不堪回首” 直接表达出他对失去故国的痛苦与难以承受的心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更是将愁绪比作滔滔江水,形象地展现出愁绪的深广与无尽,让整首词的哀伤之情达到了顶点。
2.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整首词的情感。
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整首词的情感,这个字是 “愁”。整首词围绕着词人对往昔的追忆、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悲叹等情感展开,而 “愁” 字高度凝练地涵盖了这些复杂的情感,统领全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李煜内心的痛苦与哀伤。
二、合作学习(大家先独立完成,有疑问的地方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品读--置身诗境,品味赏析
小组讨论并分享:
词人将愁情寄托在一系列意象中,请找出词中与“愁”相关的的意象,作者的“愁”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从意象、内容、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与 “愁” 相关的意象
春花秋月:春花秋月本是美好自然景象,但在词人眼中,它们年复一年地轮回,勾起了词人对往事的回忆,成为引发愁情的媒介。美好的景象与词人的痛苦心境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其愁绪之深。
东风:“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的到来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春天又至,而词人却囚禁于小楼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东风吹起,也吹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愁。
明月:明月常常是寄托情思的意象,在本词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明月照亮夜空,也照亮了词人心中对故国的回忆。在月光下,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之痛无处遁形,明月成为了触发愁情的重要意象。
雕栏玉砌:“雕栏玉砌应犹在”,它代表着南唐故国的宫殿建筑,是过去繁华生活的象征。如今词人遥想故国的雕栏玉砌依然存在,而自己却已沦为阶下囚,物是人非的感慨引发了无尽的愁绪。
一江春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将愁情比作一江春水,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江水滔滔不绝、奔腾东流,形象地表现出愁情的绵绵无尽、汹涌澎湃。
“愁” 情的具体表现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愁:“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人对时光的流逝感到无奈和痛苦,春花秋月的循环无尽,暗示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词人却深陷痛苦的回忆和现实的困境中,无法摆脱,时光的流逝加重了他的愁绪。
对往事的追忆之愁:“往事知多少”,词人想起过去南唐的种种繁华往事,那些曾经的欢乐与荣耀如今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如今身处困境,往昔的美好只能在回忆中追寻,这种对往事的追忆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和哀愁。
对故国的思念之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吹拂,明月照耀,词人不禁想起自己的故国。“不堪回首” 表明他对故国的思念中夹杂着深深的愧疚和痛苦,思念愈深,愁情愈浓。
对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词人想象故国的宫殿建筑依然存在,但自己的容颜已变,身份也从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物是人非的巨大落差,让词人心中充满了对时光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愁情。
对自身命运的哀叹之愁:整首词都弥漫着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哀叹。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词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愁绪中度过 余生,这种对命运的无力感让愁情更加深沉。
三、当堂检测
1.对《虞美人》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二句作者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表现了作者厌烦春花秋月无尽无休、叹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苦感情。
B.第三、四句点明时光又过了一年,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东风”与“何时了”相呼应,“不堪回首”又呼应“往事知多少”。
C.第五、六句写作者遥望南国慨叹,发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一脉相承。
D.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式,以问起,以答结,写作者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之后引起的悔恨和追思,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滋味。
2.理解性默写
①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3.比较鉴赏《相见欢》与《虞美人》情感表现的异同?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同点
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两首词都创作于李煜亡国之后,都蕴含着他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以及沦为阶下囚后的痛苦。如《虞美人》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相见欢》中虽没有直接点明故国,但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所营造的那种孤寂、凄清氛围,也暗示了他对过去宫廷生活及国家的怀念,都流露出对已失去的国家与生活的追思与痛苦。
愁情的深沉与绵缈:都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无尽的愁绪。《虞美人》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写出愁之多、之深、之绵绵不绝;《相见欢》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把愁绪具象化,生动地表现出愁情的纷繁复杂、难以排解,都体现出愁情的深沉和难以消散。
不同点
情感侧重点
《虞美人》:更侧重于对亡国后自身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过去奢华生活的追悔。词中通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等句,将重点放在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上,表达出对曾经的帝王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亡国导致的生活巨变的痛苦,是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一种深度反思。
《相见欢》:主要突出的是词人当下的孤独寂寞与离愁别绪。“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 等词句,着重刻画了词人孤独的身影和寂寞的心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更强调这种离愁是一种独特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更多地是侧重于当下内心的孤独与对离愁的体验。
情感表达的方式
《虞美人》:情感表达较为直露和强烈。如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将愁绪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以江水的汹涌澎湃来形容愁之多、之深,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相见欢》:则相对委婉含蓄。词人通过 “月如钩”“寂寞梧桐” 等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将愁绪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品味意象的过程中,去感受那种含蓄而深沉的离愁,如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没有直接说愁是什么滋味,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复杂情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从作者、词的相关知识、意象和情感等方面加以总结。
一、作者
对李煜这位南唐后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虽在政治上遭遇失败,但在词的创作上成就卓越。他以自身的真实经历为创作源泉,情感表达真挚且深沉。在《虞美人》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后的巨大心理落差,以及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这使我们对他的人生轨迹和创作风格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二、词的相关知识
结构与韵律:领略到了词独特的结构魅力,像《虞美人》采用上下阕的结构,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同时,词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通过押韵让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增强了音乐美感,还能更好地传达情感。
表现手法:学习到了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手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将过去的繁华与如今的沧桑进行对比,深刻地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感慨。还有比喻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愁绪的多、深和绵绵不绝。
三、意象
明白了意象在词中的关键作用。在《虞美人》里,“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雕栏玉砌” 等意象,都承载着李煜的情感。这些意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事物或建筑,而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内涵。“春花秋月” 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引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东风” 的到来,象征着时间的推移,加重了他的哀愁;“明月” 常常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在词中也成为了他思念故国的寄托;“雕栏玉砌” 代表着过去的美好生活和南唐的辉煌,与如今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
四、情感
深切体会到了《虞美人》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整首词围绕着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身世之悲和无尽的愁绪展开。李煜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亡国的悔恨,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都在词中交织。他的情感真挚而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词并默写全词。
2.在摘抄本上写出你所知道的与“愁”有关的诗句。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虞美人学案,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堂知识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虞美人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知识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