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开学摸底考试】2024-2025学年高中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多版本)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I卷通用)-2024-2025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I卷通用)-2024-2025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文件包含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I卷通用全解全析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I卷通用考试版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I卷通用参考答案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I卷通用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考试版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
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内忧外患,民族贫弱,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
之愿,将自己的全副身心投向了广袤的土地。
作为五四新文学主将的鲁迅,从一开始就高扬“人的文学”大旗,寻求着健康人的生存形式。在弘文
学院读书的时候,他就经常和朋友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
何在?他所考虑的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问题,即中国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在鲁迅看
来,人生问题不只是温饱、生活境遇、劳动条件等物质条件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以及对人的精神、价值的理解等问题。因此,鲁迅认为对于下层受压迫民众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去改变他
们被封建传统观念所禁锢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进而使他们得到正常、健全的发展。
从本质上讲,沈从文向往的同样是五四时期的人生文学。他在《窄而霉斋闲话》中写到:“‘京样’
的人生文学,提倡自于北京,……以一个绅士或荡士的闲暇心情,窥觑寒冷的地上人事,平庸、狭隘、自私
等等,这使得人生发悲悯的情怀,写出对不公平的抗议,虽文字翻新,形式不同,然而基本的人道观念,
以及抗议所取的手段,仍俨然是一千年来的老派头,……但当前诸人,信心坚固,故‘人生文学’这名词使
人联想到一个光明的希望。”他还说要重新把“人生文学”这个名词叫出来,这说明了他承续“五四文学”
1 / 10
精神传统的意图。他的大量作品也贯穿了应当寻求人性和使人性复归的思想基调,显示了五四以来新文学
要求人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传统。
鲁迅和沈从文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呼应了对人的命运问题的思考,并致力于人性及人的健康生存问题的
探讨;他们都曾以积极的态度,为改变乡土面貌进行过不同方式的努力,这种相通形成了两位作家精神上
的血缘关系。
(摘编自马海娟《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小说是指上世纪 20 年代初,寓居京沪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
宗法制乡村生活原状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闻一多曾说:“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学都
归成一样的,恐怕文学要失去好多的美。一样颜色画不成一幅完全的画,因为色彩仅是绘画的一种要素”
“真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需要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新文学作家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
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乡土气息、泥土味透过他的
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于乡土文学发轫,作为领路者”的鲁迅,他笔下是地道的 20 年代中国东南沿海砖墙瓦顶的农村生活:
鲁镇与未庄古老而缺少变化的生活模式、咸亨酒店、曲尺形柜台、祝福祭祖风习、临河空地的社戏、水乡
乌篷船、活动其间的戴毡帽穿夹袄的形形色色人物……无不充满浙东水乡浓郁的色彩。“京派”作家代表沈
从文,虽长年身居都市,但一直以“城市边缘人”身份,固守其“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虽在
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作者隐秘的潜意识里乡下人自卑情结,但更重要的是,他成为湘西生活自觉的歌咏者,
以潇洒随心的文字把千里沅水和武陵山系的竹翠花红、风土人情,汇集在其穷尽毕生功力造的“湘西世界”:
古朴风情的吊脚楼、渡口摆船,淳朴的茶峒田园、碾坊,古道热肠的水手船夫,为爱为情而活的少男少女……
一东一西,此水彼山,不同地域的山光水色与文化特质栽培出两棵卓尔不群的参天巨树,丰富了中国
乡土文学之园。
乡土文学就是以特定地域为客体,用智者觉醒的现代意识和哲学眼光去审视并揭示其固有价值属性,
表达出作家不同的创作意图。弃医从文的鲁迅以医生把脉问诊的职业行为,对社会本质、人类灵魂质疑拷
问。他直面惨淡人生,背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沉重使命,用冷峻犀利的解剖刀去细析病态
灵魂。在他的作品里,乡土承载虽也有过百草园的童真、社戏的欢愉、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英武,但本着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感,其笔触更多是礼教的吃人本质、国民的积弱和冥顽不灵的
人性丑陋等精神负累现象。读鲁迅的作品,感到对国家、对社会,“只是一片乌黑乌黑”。《呐喊》和《彷
徨》将审视平台搭建在“鲁镇”,以写实主义揭示人的精神状态,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以唤醒麻木不仁
2 / 10
的人们。通过对闰土、阿 Q 等悲剧形象的塑造,说明民主革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对单四嫂子、爱姑
等苦情形象刻画,表现对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鲁迅塑造乡下人,采用“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
以峻冷目光审视乡下人的退守狭隘、自私卑怯、看客心态、自欺欺人、愚昧巧滑……在“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中,以手术刀般精准的笔“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体现“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特
点。
自诩“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的沈从文,其乡土小说常淡化时代,像人性实验室,将
人间美丑苦乐过滤清理。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的“优美、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他不在社会动乱中展现人物,而是写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人与自然关
系的宁静和谐,以秀丽的文字建造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歌颂原始淳朴的民风、
劳动者崇高的人性美。天真娇美的少女和饱经风霜的老者是沈从文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在湘西山明水秀
竹翠花红中,远离尘嚣而生活着的女儿烂漫如花、清纯如水,心灵没有沾染半点世俗纤尘;老者世故如松、
刚强如石,生活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
境,描绘出风俗淳朴的边城美丽风光,突出对湘西下层人民美善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关注和赞赏。
一丑一美,此贬彼咏,鲁迅与沈从文相异的创作意图共同指向文学的价值真谛——“用最小的面积惊
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
(摘编自黄建章《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探微》,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因此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
B. 鲁迅对下层受压迫民众有清醒认识,提出民众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命题。
C. 鲁迅选择乡下人为描写对象,内容都是以批判眼光审视乡下人的劣根性。
D.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用来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寄托了他的
美善理想。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二开篇引用闻一多的言论证明世界各国的文学是丰富多彩的,而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需要各
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
B. 材料二第四、五段运用对比法,突出鲁迅重在“审丑”,凸显对国民性的批判;而沈从文重在“示美”,
表现乡村美好人性。
C. 两则材料都围绕沈从文和鲁迅先生的乡土文学创作展开,都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论述,结构严谨。
D. 材料二中引用“只是一片乌黑乌黑”表明鲁迅乡土作品的悲剧感和各种精神负累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
3 / 10
了他的作品过于灰暗的色调。
3. 下列不是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进行刻画的一项是(
)(3 分)
A.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
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B. “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阿 Q 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
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C.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
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D.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
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4. 两则材料都对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创作进行比较,又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 阿 Q 和翠翠分别是《阿 Q 正传》和《边城》中的主要人物,请结合教材和材料二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差异并探究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 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
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
浪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地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
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耿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
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
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地倒念着:
4 / 10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
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地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
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
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
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
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
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
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地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
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
5 / 10
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
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
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 年 3 月 26 日(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
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
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
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
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
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中,虽然“老管事”和“两个戴着皮帽子的”都不识字,但他们却能读出耿大先生写在信封上的文
字,这样写,既说明了耿大先生在不断地给儿子写信,也从侧面体现了耿大先生已经深陷在失去儿子的悲
痛之中。
B. 父亲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儿子年青时加入了抗日军,小说将两代人的类似的青春故事关联起来,展
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 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可揣想其于时局动荡中辗转不定的处境。而走后家中日益破败,人心渐散,也预
示了耿家的悲剧结局。
D. 从希望儿子“碰了钉子”会回来,后来“一字不提”,最后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
对儿子的态度是前后矛盾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中,在儿子离开后的三年里,父亲“一字不提”,坐以待旦;这与母亲的“说东忘西”“说哭就哭”
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对比,从不同角度表现父母对儿子的深沉的爱,更彰显出父亲无言的大爱和不能言说的
大痛。
B. 开头伐树的景有声却显得冷寂,暗示了压抑的社会环境和悲凉的情感基调,作者更是借“伐树”牵出一
系列背后的关键情节。
6 / 10
C. 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
心。
D. 小说以小见大,借耿大先生的个人悲剧来表现时代悲剧,他的死固然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
关,但最终还是由特定时代造成的。
8. 作者写“榆树”被养、被伐和被焚,每个过程都富有深刻 意蕴,试加以揭示。(4 分)
9. 文本二中说,萧红在创作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处耿振华母子
的对话进行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材料一:
长沙佣妇者,黄氏之寡也,佣江南盐政府,自命妇、婢妾、宾客、厮养,倚盐利者遍府中也,佣妇独
不受,间语人曰:“妾闻之,国家之大政曰盐曰漕,皆以养贤能、贪有功、储库藏、备缓急也。妾娄人也
佣食其力犹惧祸至况敢猎非望乎?且又闻之,盐税尽东南滨海,笼数州之利,利病之端、不可胜原。今处
具瞻之地,责公家之效一商赏之法,不以清俭寡欲为之仪表,反令妾等臧获①细人、叨冒亡等②,非所以
建纲纪、示四方也。”闻者莫不异之。君子谓佣妇贤而知义矣,匹妇之智而有大臣之言。《诗》曰:其仪
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此之谓也。
(选自陈三立《书长沙佣妇》,有删改)
材料二: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
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
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
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
绳墨以定制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旁,不
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
亦在任之而已。”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
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
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
(选自柳宗元《梓人③传》,有删改)
[注]①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②叨冒:贪婪。亡等:没有极限。③梓人:木匠。
7 / 10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妾娄 A 人也 B 佣 C 食 D 其力 E 犹惧 F 祸祸至 G 况敢 H 猎非望乎?
11. 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间,悄悄地,与《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的“间”意思不同。
B. 顾,回头,与《苏武传》“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的“顾”意思不同。
C. 俟,等待,与《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俟”意思不同。
D. 愠,恼怒,与《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长沙佣妇在江南盐政府做雇工,府中人都倚靠食盐获利,只有她不这样;作者除了直接赞颂,最后还引
用《诗经》里的句子对她表示肯定。
B. 长沙佣妇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按常理一般不太可能说出非常有深度的话,都是作者借其口
说事,这是两者的共同点。
C. 材料二第一段写材料俱备,众工集齐,持器械环梓人而立,听候吩咐;梓人计算了房屋的左右围列的老
树都凄切地发出统一的叹息。
D. 柳宗元认为,如果主人自以为是,滥用他人意见,而改变梓人的规划,致使房子不坚固,梓人即使坚持
自己的看法,也应该承担责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2)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14. 《书长沙佣妇》《梓人传》两文,分别借平民百姓和日常生活来讨论为政的道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
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因雨和杜韵
王阳明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怜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8 / 10
【注】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上疏论事,得罪宦官刘,被贬贵州龙场驿丞,途中写下此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和韵”指依照他人诗作 押韵创作的诗,本诗既使用了杜甫诗工整端严的“韵”,也写出了杜甫诗沉
郁顿挫的“神”。
B. 第三句的“生白发”用语新奇巧妙,既是拟人,也是比喻:秋雨打在江面上,激起的水雾苍苍茫茫,就
像是沧江生出的白发。
C. 全诗皆从主观写景,意象丰富,笔触细腻,没有明诗常见的理学味道,以情驭笔,充满感人肺腑的艺术
魅力。
D. 整首诗综合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将客途所见之景与由此引发的情感表达得细
致动人。
16. 《文心雕龙》中说,诗文应“情以物迁”,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变化。(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选择忍辱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问中,坚定了自
己通过发愤著书来洗却耻辱的决心。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从早到晚精勤修
德,践行忠善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强调某些内容或情感,引起读者的思考,古诗词中常常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如
“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作品如(
)不断涌现,多档节目从不同角度切入广阔乡村,从《向往的生
活》《哈哈农夫》,到《云上的小店》《在希望的田野上》……它们形式不同、内容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
将目光聚焦乡村,展现乡村风光、关注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被誉为综艺界
的一股清流。
①
?这首先源于乡村生活本身的魅力。中国人对于乡村的感情尤为深厚。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描绘了武陵人寻芳桃林时意外发现了世外桃源。这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田园,也成为镌刻于国
人千百年来心灵深处的一种精神范式。
不难看出,对于乡村的眷恋几乎可以说是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从农村来
到城市。2022 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 65.22%,但在 1978 年年末,这一数据仅为 17.9%。我
们可以发现,现在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
②
。
9 / 10
这些记忆原本只藏在心灵深处,但乡村生活综艺(
都市日夜忙碌的心灵,选择将乡村生活综艺当作休憩的心灵驿站,在简单质朴的审美风格中,偷得浮生“一
刻”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综艺将乡村打造成了新的“武陵源”,
),给了它们一个释放的契机。于是,那些在
③
。
当然,乡村生活综艺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在节目中,嘉宾们深入乡村,却体验到大江南北的不同
民俗文化、特色美食;亲身劳作,却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农机具、直播带货技术……
这种“土味”中包含着“美味”,连接了旧时记忆却又充满着新鲜感的当代乡村生活,经由呈现在屏
幕上的综艺的形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寄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生活对于城市来说,不仅是一
种“远方”,更是一种“诗”意远方。
18. 请在文章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19. 请在文中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6 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
分)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2.麓山电视台拟推出一档新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新时代的小农民》,旨在引领青少年了解新农村特点、
体验新农村生活,请你写一段简短的宣传词,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40 字。(2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 年 11 月 24 日,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逝世,享年 100 岁。叶先生一生即是一
首诗,一生只做一件事,以诗言志,以词寄情。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
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
在快节奏的当下社会,对“择一事,终一身”与“多样人生更精彩”,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上
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10 / 1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八省通用)-2024-2025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文件包含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八省通用全解全析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八省通用考试版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八省通用参考答案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八省通用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天津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文件包含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天津专用全解全析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天津专用考试版A4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天津专用参考答案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天津专用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北京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文件包含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北京专用全解全析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北京专用考试版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北京专用参考答案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北京专用答题卡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北京专用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