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B. 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
C. 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
D. 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
【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清中尿素、尿酸作为代谢产物,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
B、禁食初期血糖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B正确;
C、尿酸为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DNA、RNA)的分解,C正确;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D错误。
故选D。
2. 研究发现,耐力运动训练能促进老年小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发生,改善记忆功能。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中,不直接涉及记忆功能改善的是 ( )
A. 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B. 突触间信息传递增加
C. 新突触的建立增加
D. 新生神经元数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关于学习和记忆更深层次的奥秘,仍然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探索。
【详解】A、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而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不直接涉及记忆功能改善,A符合题意;
BCD、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人在睡梦中偶尔会出现心跳明显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惊叫。如果此时检测这些人的血液,会发现肾上腺素含量明显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睡梦中出现呼吸急促和惊叫等生理活动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B. 睡梦中惊叫等应激行为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
C. 睡梦中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有关
D 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素释放进而引起心跳加快,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睡梦中出现呼吸急促和惊叫等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A错误;
B、睡梦中惊叫属于应激行为,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B正确;
C、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睡梦中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有关,C正确;
D、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A。
4. 图示为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其中幽门黏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
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①→②→胃黏膜壁细胞”途径促进胃酸分泌属神经调节
B. 通过“③→④→⑤→胃黏膜壁细胞”途径促进胃酸分泌反应速度较缓慢
C. 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
D. 幽门黏膜G细胞分泌物发挥作用需经体液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体液)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在突触上,电信号不能进行传递,因此需转变成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到达突触后膜后又转变成电信号。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详解】A、据图可知,细胞②是神经细胞,分泌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通过“①→②→胃黏膜壁细胞”途径促进胃酸分泌属神经调节,A正确;
B、由图可知,③→④→⑤→胃黏膜壁细胞过程既有神经系统参与,也有化学物质参与,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该过程涉及体液调节,故通过“③→④→⑤→胃黏膜壁细胞”途径促进胃酸分泌反应速度较缓慢,B正确;
C、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正反馈调节,C错误;
D、据题意可知,幽门黏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而分泌的胃泌素又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因此该胃泌素应属于一种激素,激素发挥作用需要经过体液运输,D正确。
故选C。
5. 某快递小哥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勇救落水者时,体内会发生系列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 物质代谢减慢,产热量减少
C.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量减少D. 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冷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正确;
B、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物质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B错误;
C、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可支配血管,使其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机体散热,C错误;
D、寒冷条件下,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D错误。
故选A。
6. 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
B. 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C. 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
D. 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胞吐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实现,A正确;
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导致阴离子内流,进而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更大,表现为抑制作用,B正确;
C、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进而增强了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即药物W不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的,C错误;
D、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因此,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C。
7. 甲状腺激素在肝脏中激活其β受体,使机体产生激素G,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与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相抗衡
B. 甲状腺激素能升高血糖,也可通过激素G间接降低血糖
C. 血糖浓度变化可以调节胰岛素分泌,但不能负反馈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
D. 激素G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与机体内其他升血糖的激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相抗衡。
【详解】A、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与胰岛素(降血糖)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相抗衡,A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升高血糖,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状腺激素也可激活肝脏中的β受体,使机体产生激素G,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间接降低血糖,B正确;
C、血糖浓度降低时,会通过调节作用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升高血糖,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血糖升高)会通过负反馈调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错误;
D、激素G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通过体液运输实现,属于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8.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研究表明胆汁酸可通过诱导胰腺细胞膜上的GPR39、GHSR偶联蛋白受体,使细胞内Ca2+大量增加,导致细胞受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脱落下的囊泡将消化酶运输到细胞外
B. 胆汁酸、Ca2+、GPR39和GHSR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 胰腺炎患者胰液的分泌减少,可能由细胞受损对促胰液素的识别减弱所致
D. 用敲除GPR39基因模型小鼠进行实验,由胆汁酸引发的急性胰腺炎会明显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A、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高尔基体形成囊泡将消化酶以胞吐方式运输到细胞外,A正确;
B、GPR39和GHSR为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不是内环境成分,胆汁酸属于消化液,也不在内环境当中,B错误;
C、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细胞,促进胰液的分泌,因此胰腺炎患者胰 液的分泌减少,可能由细胞受损而对促胰液素的识别减弱所致,C正确;
D、敲除GPR39基因模型小鼠由于 缺乏GPR39、GHSR偶联蛋白受体,难以接受胆汁酸的调节,则由胆汁酸引发的急性胰腺炎会明显减少, D正确。
故选B。
9. 人体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食后若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抑制消化液分泌
B. 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建立需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
C. 胃液中的盐酸能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D. 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转运蛋白吸收肠腔中的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A错误;
B、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即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建立需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B正确;
C、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胃液中的盐酸能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C正确;
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的方式通常为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白,D正确。
故选A。
10. 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受体分布于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
B. 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细胞代谢速率加快
D.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血中TSH含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
【详解】A、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人体所有细胞,因此其受体分布于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因此其分泌增加可使细胞代谢速率加快,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存在反负馈调节,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血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11. 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降钙素(CT)可通过调节骨细胞活动以维持血钙稳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T可促进成骨细胞活动,降低血钙
B.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引起骨质疏松
C. 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将引起CT分泌增加
D. 长时间的高血钙可导致甲状旁腺增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代谢水平,还可以促进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详解】A、由题图可知,CT增加,使成骨细胞活动增强,导致骨量增加,使血钙下降,A正确;
B、由题图可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则PTH增加,破骨细胞活动增强,使骨量下降,引起骨质疏松,B正确;
C、由题图可知,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会导致血钙异常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CT增加,C正确;
D、由题图可知,长时间高血钙,会引起负反馈调节,促进甲状腺C细胞分泌增加,而非甲状旁腺增生,D错误。
故选D。
12. 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 细胞2既可以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1的活化
C. 细胞3分泌的物质Y和细胞4均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 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
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肝巨噬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也可以呈递抗原,所以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可以促进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在体液免疫过程也可以促进B细胞的活化,B正确;
C、细胞3分泌物质Y是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不能将病毒直接清除;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靶细胞,使抗原被释放,但是不能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二者均需要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才能将抗原彻底清除,C错误;
D、病毒在人体内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将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此过程涉及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 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 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 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 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A错误;
B、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因此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C正确;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C
14. 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 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
C. 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D. 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详解】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和血液、淋巴液中,A错误;
B、由于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激活B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可能不同,B细胞分泌的抗体可能不相同,B错误;
C、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也就不相同,C错误;
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D正确。
故选D。
15. 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及复发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免疫逃逸”。关于“免疫逃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抗原“覆盖物”,可“躲避”免疫细胞的识别
B.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的丢失,可逃避T细胞的识别
C. 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可减弱细胞毒性T细胞的凋亡
D. 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癌细胞的特征: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若被“覆盖物”覆盖,则人体的免疫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也就无法将之清除,A正确;
B、若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丢失,会造成人体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发生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B正确;
C、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继而出现“免疫逃逸”,则可推测该产物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凋亡而产生免疫逃逸,C错误;
D、若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6.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 ①②④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详解】①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
②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②错误;
③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并且分裂分化,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③错误;
④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开始增殖分化,一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④正确;
⑤某些致病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⑤正确。
故选B。
17. 植物生命活动受植物激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菊花是自然条件下秋季开花的植物,遮光处理可使其延迟开花
B. 玉米倒伏后,茎背地生长与重力引起近地侧生长素含量较低有关
C. 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值高时能诱导根的分化
D. 土壤干旱时,豌豆根部合成的脱落酸向地上运输可引起气孔关闭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详解】A、菊花是自然条件下秋季开花的植物,菊花是短日照植物,遮光处理可使其促进开花,A错误;
B、玉米倒伏后,茎背地生长与重力引起近地侧生长素含量较高有关,B错误;
C、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值高时能诱导芽的分化,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值低时能诱导根的分化,C错误;
D、土壤干旱时,豌豆根部合成的脱落酸向地上运输可引起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蒸腾,D正确。
故选D。
18. 水稻在苗期会表现出顶端优势,其分蘖相当于侧枝。AUX1是参与水稻生长素极性运输载体蛋白之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UX1缺失突变体的分蘖可能增多
B. 分蘖发生部位生长素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分蘖增多
C. 在水稻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分蘖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
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老根(叶)>幼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详解】A、AUX1缺失突变体导致生长素不能正常运输,顶端优势消失,分蘖可能增多,A正确;
B、分蘖发生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会对分蘖产生抑制,导致分蘖减少,B错误;
C、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
D、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芽,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分蘖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D正确。
故选B。
19. 植物生长发育受植物激素的调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可以诱导某些酶的合成促进种子萌发
B. 单侧光下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
C. 植物激素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调节基因表达
D. 一种激素可通过诱导其他激素的合成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2、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其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而脱落酸和乙烯是抑制植物的生长。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3、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激素)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如光、温度、日照长度、重力、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
【详解】A、赤霉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诱导某些酶的合成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B错误;
C、植物激素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C正确;
D、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因此一种激素可通过诱导其他激素的合成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20. 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 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 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 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够维持种子休眠,二者作用相反。
【详解】A、图甲显示远红光使种子赤霉素含量下降,进而抑制种子萌发,与图乙结果相符,而不是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A错误;
B、图甲显示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增加,其机理为红光将光敏色素激活,进而调节相关基因表达,B正确;
C、图乙显示红光处理6天左右莴苣种子开始萌发,赤霉素处理10天时莴苣种子开始萌发,两种处理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不同,C错误;
D、红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二者作用相反,所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低,D错误。
故选B。
21. 如图1所示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经过以下三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纸盒转动、仅胚芽鞘和琼脂块转动、
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甲、乙所示琼脂块放在三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2)。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
A. 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C. 向左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 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由胚芽鞘的尖端产生,能由尖端向下运输到作用部位,促进伸长区的伸长。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
【详解】仅纸盒转动时,胚芽鞘始终只有右侧受到单侧光照射,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乙,图2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时,相当于胚芽鞘的每一侧都均匀受光,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等于乙,图2中胚芽鞘直立生长;整个装置同时转动时,始终是靠开口的一侧受到光照,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乙,图2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 有研究表明在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实细胞中pH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有同学每隔一天用0.5%醋酸溶液处理草莓的绿色果实,17天后测量草莓果实中几种植物激素的含量,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本实验是探究pH下降对草莓果实中激素含量的影响
B.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果实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C. 施用醋酸可促进某些植物激素的积累延缓果实的成熟
D. 处理组脱落酸的积累为后期草莓果实的成熟提供营养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用醋酸处理,因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含量;经过醋酸处理(pH下降)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其中脱落酸增加最明显。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改善眼袋自变量是是否用醋酸处理,因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含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下降对草莓果实中激素含量的影响,A正确;根据柱状图分析可知,植物果实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B正确;在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实细胞中pH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而醋酸使得果实细胞的pH不断下降,因此施用醋酸可促进某些植物激素的积累延缓果实的成熟,C正确;脱落酸等植物激素只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但是不能为果实的成熟提供营养,D错误。
23. 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产生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B. 幼苗中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调控并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C. 顶端优势现象表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
D. 胚芽鞘的向光性表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
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详解】A.植物没有内分泌器官,植物激素是由一定部位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
B.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激素的合过程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酶的合成基因调节控制)调节控制,还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
C.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处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造成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现象都发生在器官——芽,所以体现不了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C错误;
D.胚芽鞘的向光性表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并非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D错误。
故选B。
24. 如图为研究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生长素在根部“3→4”的运输不需要消耗ATP
B. 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相同
C. 两种现象说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根
D. 重力信号可以转化成生长素运输的信号影响其含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的向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慢,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
【详解】A、根部“3→4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错误;
BC、由于重力影响,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根和茎对于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2处抑制根的生长,6处促进茎的生长,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BC错误;
D、植物的茎和根中存在感受重力的细胞或物质,可将重力信号转化为生长素横向运输的信号,导致近地
侧浓度高于远地侧,D正确。
故选D。
25. 如图表示种群特征及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某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A应等于C
B. 图中a的含义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
C. D性别比例通过直接作用种群密度而影响种群数量
D. 若要调查某区域浣熊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A为出生率,C为死亡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当某种群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正确;
B、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重要依据,B正确;
C、D为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对于活动能力比较强、个体比较大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正确。
故选C。
26. 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B. 对于压在一个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 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M×105个
D. 若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应该将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用血球计数板测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
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A错误;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数,B错误;
C、计数室的体积=1×1×0.1=0.1mm3,共有酵母菌细胞M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M×10÷10-4×10=M×106个,C错误;
D、若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则会导致计数不准确,为了能准确计数,应将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用血球计数板测定,D正确。
故选D。
27. 某兴趣小组设置了4种不同的培养条件来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规律,培养条件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组只要继续按时更换培养液,酵母菌种群就会一直呈指数增长
B. b组条件下,更换培养液的时间缩短,可以提高酵母菌种群的K值
C. c组摇床可以让酵母菌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达到K值时间较d组短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计数时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
【答案】A
【解析】
【分析】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将盛培养液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便于估算。
【详解】A、曲线a组每3小时换一次培养液,但培养液中空间也是有限的,故酵母菌种群数量不是一直以指数形式增长,A错误;
B、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 更换培养液的时间缩短,酵母菌的食物更充足些,可以提高酵母菌种群的K值,B正确;
C、c组摇床可以让营养物质与酵母菌的接触更充分,因此达到k值时间较d组短,C正确;
D、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常用抽样检测的方法,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D正确。
故选A。
28. 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某温带落叶林甲乙两地主要植物类型如下图。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植物的垂直分层提高了对阳光的利用率
B. 甲乙两地同一季节群落的空间结构相同
C. 甲地不同季节物种的组成和空间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
D. 甲乙两地植物的主要类型不同与土壤中水分、酸碱度等因素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的边界和范围、群落的空间结构、物种的生态位、群落演替等内容。
【详解】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可以提高对阳光的利用率,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主要为垂直结构,乙地主要为水平结构,二者空间结构不同,B错误;
C、不同季节、两地的空间结构和物种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C正确;
D、两地类型不同与土壤中水分、酸碱度等因素均有关,D正确;
故选B。
29. 在某岛屿上有两类植物靠同种蜂鸟传粉。一类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类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蜜管中采蜜,雄鸟的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蜜管中采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可缓解因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竞争
B. 蜂鸟对两类植物花蕊蜜管的选择是这两类植物进化的唯一因素
C. 该种蜂鸟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植物对其进行选择的前提条件
D. 因雌雄蜂鸟采蜜方式不同导致了两类植物花蕊蜜管形态发生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两个拥有相似功能生态位,但分布干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生态等值生物。
【详解】A、雌鸟和雄鸟能从不同植物上获取食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因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种内斗争,A错误;
B、生物的进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蜂鸟对两类植物花蕊蜜管的选择对这两类植物的进化产生了影响,但不是它们进化的唯一因素,B错误;
C、自然选择的前提是生物种群中存在遗传变异。蜂鸟种群中存在的变异为它们对不同植物花蕊蜜管的选择提供了基础,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体现了生物的共同进化,C正确;
D、 可遗传变异是因为生物体发生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为本身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蜂鸟采蜜并不能改变植物遗传物质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30. 下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
C. 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
D. 大豆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题图中①、②、③为三种种间关系,其中①表示捕食,②表示种间竞争,③可表示互利共生。
【详解】A、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有共同的空间等资源,因此,二者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B正确;
C、图中②为种间竞争关系,一方死亡,则对另一方有益,C正确;
D、大豆和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TH)可调节人体多种生命活动。双酚A(BP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若进入人体可导致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及BPA作用位点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_____调节,过程④⑤⑥属于_____调节。
(2)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
(3)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促进胸腺分泌胸腺素。胸腺素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这说明垂体除参与体液调节外,还参与_____。
(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可导致血液中TH含量_____,其原因是_____。
(5)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其他内分泌轴的功能。这些内分泌轴包括_____。
【答案】(1) ①. 分级 ②. 反馈
(2)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3)免疫调节 (4) ①. 减少 ②. BPA能抑制TPO活性,导致TH合成减少;另一方面导致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进而表现为促甲状腺激素作用效果下降,TH分泌少
(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分级调节,分级调节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过程④⑤⑥属于反馈调节,通过该调节过程维持了激素含量的稳定。
【小问2详解】
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表现为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的特点。
【小问3详解】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促进胸腺分泌胸腺素。胸腺素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这说明垂体除参与体液调节外,还参与免疫调节,进而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小问4详解】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导致TH合成减少;另一方面会导致甲状腺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减少,进而可导致血液中TH含量减少,引发相关疾病。
【小问5详解】
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其他内分泌轴的功能。这些内分泌轴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32. 202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及在mRNA疫苗开发”上的应用,利用该成果使尿嘧啶转化为假尿嘧啶,可以提高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速率。同时利用纳米脂质体能使mRNA疫苗在体内以非侵入性方式进行靶向递送抗原,最终引起免疫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其中TLR能够与mRNA结合激活胞内免疫。
(1)图中细胞甲、乙分别是____________,其中细胞乙作为APC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
(2)mRNA疫苗发挥作用过程中激活了___________(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3)与图示mRNA疫苗相比,未经过修饰的外源mRNA疫苗的作用效果差,据图分析原是___。
(4)DNA疫苗是以腺病毒为载体,将目标抗原基因整合到腺病毒基因组中,进而随腺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缺点是__________。
(5)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引起的重症和死亡。有些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体内因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而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病情突然加重,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曾指出对危重症患者可采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但使用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从疗效上看,糖皮质激素属于________________ 类药物。
【答案】(1) ①. 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 ②.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把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2) ①.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②. 免疫防御
(3)未实现逃逸的内体小泡中的mRNA会被TLR7/8和TLR3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而其中逃逸成功的mRNA也可能被降解,而图示mRNA疫苗中mRNA掺入修饰碱基抑制了mRNA降解
(4)需多次接种;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不易保存 (5)免疫抑制剂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及题图分析,mRNA疫苗在纳米脂质颗粒(LNP)的作用下,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形
成内体小泡。mRNA从内体小泡逃逸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出抗原蛋白,经高尔基体发挥作用分泌到细胞外,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获得免疫力。
【小问1详解】
细胞甲成熟于胸腺,可直接识别抗原,故细胞甲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乙可直接识别抗原,且辅助性T细胞能作用于乙细胞,故细胞乙为B细胞;细胞乙作为APC,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把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mRNA疫苗发挥作用过程中有胞内免疫,故激活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机体来说,mRNA疫苗表达出来的蛋白质属于外来物质,故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小问3详解】
与图示mRNA疫苗相比,未经过修饰的外源mRNA疫苗的作用效果差,据图分析原因是未实现逃逸的内体小泡中的mRNA会被TLR7/8和TLR3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而其中逃逸成功的mRNA也可能被降解,而图示mRNA疫苗中mRNA掺入修饰碱基抑制了mRNA降解。
【小问4详解】
DNA是双链结构,而mRNA是单链,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缺点是需多次接种;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不易保存。
【小问5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糖皮质激素可以治疗“细胞因子风暴”,由此可知,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糖皮质激素属于免疫抑制剂类药物。
33.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调控。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实现的。
(2)植物细胞分裂是由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同作用完成的。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
(3)给黑暗中生长的幼苗照光后幼苗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红光信号的受体是___________,其本质为_________。 除了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和______。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称为_______作用。
(4)植物体内的激素含量非常少,提取困难。可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答案】(1)细胞分裂
(2) ①. 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②. 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3) ①. 光敏色素 ②. 色素-蛋白质复合体 ③. 重力 ④. 春化
(4)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小问1详解】
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实现的。
【小问2详解】
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表现在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小问3详解】
植物能对光作出反应,是因为其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给黑暗中生长的幼苗照光后幼苗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光信号的受体有光敏色素,其本质是色素-蛋白质复合体;除了光,温度(如植物代谢会随温度不同而有旺盛和缓慢之分)、重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称为春化作用。
【小问4详解】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34. 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自身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表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子发芽
顶端优势
果实生长
器官脱落
插条生根
生长素
—
促进
促进
抑制
促进
赤霉素
促进
促进
促进
抑制
抑制
细胞分裂素
促进
抑制
促进
抑制
—
脱落酸
抑制
—
—
促进
—
(1)从表中信息分析,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_____(填“相同”或“不同”),同时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过程是_____的结果。
(2)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_____;②_____。
(3)脱落酸(ABA)会抑制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拟南芥种子中有一种隐花色素CRY1是能够感受光的受体。为了研究ABA与隐花色素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的种子,分别放在MS培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植物体中的脱落酸常常合成于根冠、萎蔫的叶片等部位、其主要作用是抑制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_____。
②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却将拟南芥种子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③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测,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通过_____(填“提高”或“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做出这种推测的理由是_____。
【答案】(1) ①. 不同 ②. 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2) ①. 摘除顶芽 ②. 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3) ①. 细胞分裂 ②. 衰老和脱落 ③. CRY1是感光受体,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 ④. 降低 ⑤. 在相同浓度ABA的影响下,野生型种子中含有CRY1,其发芽率比突变型更高,说明CRY1能够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
【解析】
【分析】1、分析表格: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表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乙烯
—
—
抑制
促进
—
2、根据题文分析,本题探究ABA与隐花色素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图中显示本题有两个自变量分别是添加不同浓度ABA的培养基和拟南芥种子的种类。由于CRY1是能够感受光的受体,故该实验应在适宜的光下进行。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添加不同浓度的ABA的MS培养基与不添加ABA的MS培养基中种子的萌发率都有降低,说明ABA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率。
【小问1详解】
从表中信息分析,比如生长素在器官脱落阶段起抑制作用,在顶端优势、果实生长、插条生根等方面是促进作用,据此可知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比如在果实生长方面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起促进作用,乙烯起抑制作用,表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小问2详解】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去除顶芽和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小问3详解】
①植物体中脱落酸植物体中的脱落酸常常合成于根冠、萎蔫的叶片等部位,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②由于实验中CRY1是感光受体,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为保持无关变量一致且适宜,所以,要将拟南芥种子置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培养。
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理由在相同浓度ABA的影响下,野生型种子中含有CRYI,其发芽率比突变型更高,说明CRYI能够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
35. 图甲是某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中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
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该方法需要借助____,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在前。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____措施。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
【答案】(1) ①. b ②. ef ③. 变大
(2) ①. 抽样检测 ②. 血细胞计数板 ③. 盖盖玻片 ④. 对培养液进行稀释处理 ⑤. 1.2×1010 ⑥. 偏大
(3) ①. 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 ②. 取其平均值,进而减少实验误差 (4)代谢废物大量积累
【解析】
【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小问1详解】
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a角度增大。
【小问2详解】
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血细胞计数板。操作时,应该先加盖盖玻片,再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对培养液
进行稀释处理。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个,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109×2=1.2×1010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小问3详解】
因为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故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进行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取其平均值,进而减少实验误差。
【小问4详解】
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