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件+教案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优秀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优秀教案设计,共6页。
情境导入:跟着李杜游四川
唐代是诗歌盛世,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以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后人经常以“李杜”并称。
巴蜀地区人杰地灵,李杜二人因为人生轨迹,先后与巴蜀碰撞出了火花,那么碰撞的这些火花又是怎样成为中国诗歌历史上的明珠的呢?
任务情境:
我们班级要编写《李杜诗文鉴赏手册》,拟选入李杜的巴蜀之作《蜀道难》和《蜀相》。
请同学们研读这两首诗,以《蜀地话情思,赤子家国情》为题目,为班级编写的《李杜诗文鉴赏手册》供稿,写一篇文学短评。
活动一:了解诗体,探索诗歌风格
1.查阅资料,了解诗体
2.完成学习任务单:知人论世,探诗歌风格
3.诵读指导:
《蜀道难》是古体诗,句式错落有致,篇幅较长,读出奔放的气势;
《蜀相》是七言律诗,句式整齐,篇幅较短,读出深沉的情韵。
4.风格对撞:“豪放飘逸”对撞“沉郁顿挫”
李诗大篇幅使用感叹句,似在读者眼前悲叹惋惜,读来情绪强烈,语势宏大逼人。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二叹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三叹乱
杜诗着笔严谨,入木三分,自悲自叹: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他智慧与忠诚的一生是杜甫如今凄凉战乱之下无法实现的英雄梦。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是孔明一生的遗憾,以孔明的出师志向中自比自己的远大抱负,诸葛亮“身先死”在五丈原抱憾终身,杜甫也因治国无门而沉郁,感伤。这种以先贤自比的心境无人能理解,此时的杜甫老泪纵横。
读来深沉有韵味,语势慷慨动人。
活动二:跟着李杜游四川
走进蜀道:⑴《蜀道难》:李白写了一条 (特点)的蜀道。
高耸险峻、惊险凄清、战祸不断的蜀道
缅怀蜀相:⑵《蜀相》:杜甫写了一个 (特点)的武侯祠,缅怀一位 (特点)的蜀相。
庄严静穆的武侯祠;德才兼备、鞠躬尽瘁、忠心报国、事业未竟的蜀相
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借写景来抒发“凄凉”之意的?
对比两位诗人在意象上的选择,同样是写飞鸟的啼叫,《蜀道难》是“但见悲鸟号古木”,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相》是“隔叶黄鹂空好音”。
悲鸟、子规:哀愁,凄凉空寂
黄鹂:以乐景衬哀情,以春日黄鹂鸟清脆悦耳的鸣叫无人欣赏来突出凄凉。用“号”“啼”二字,杜甫用“空”字,为诗歌增添了几分凄凉。
李白同写凄凉,一个蕴于豪迈之中,一个由美景衬出。
《蜀道难》中的凄凉,由一句“问君”引出,有悲鸟号木,倒挂枯松,萧瑟而衰颓,但却有着悲鸟绕之,倚于绝壁之雄浑气势,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纵观而去凄厉之势充满眼前画布。
《蜀相》中的凄凉则是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表面看似春意满园,鸟鸣怡人,实则是英雄长叹的寂寥。在如此美景衬托之下,却不免哀愁惆怅,无法将心之悲叹寓之于景。
活动三:品其诗,悟其人
“诗类其人”“人如其诗”,品其诗,悟其人。现在,我们透过诗行看李白、杜甫,请结合自己对《蜀道难》《蜀相》的阅读体验,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的李白(杜甫)+ 具体诗句分析”的格式谈谈你心目中的李白、杜甫。
要求:语言简洁,有文采,100字左右。
创作示例1:透过诗行看李白,我读出了一个豪放飘逸的李白。“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蜀山之高,绝壁之险。更夸张的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蜀山之高,竟然已经挡住了太阳神的去路。蜀山之高,竟然已经挡住了太阳神的去路。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创作示例2:透过诗行看李白,我读出了一个情深义重的李白。“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哎呀呀,你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对蜀道作出“其险也若此”的小结后,诗人顺势向友人发出这样急切的叩问,对西游友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创作示例3:透过诗行看杜甫,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的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的事业未竟,杜甫表现“泪满襟”这样强烈的痛惜之情。“长使”二字不仅将诗人自己,也将一切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包括了进来,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
小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一“仙”一“圣”,这就是他们的魅力!
活动四:虚实相生,赏析诗境
任务提示:古典诗词常常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艺术境界。比较阅读《蜀道难》和《蜀相》, 探究诗人是如何运用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
交流探讨,辨析“实”与“虚”。
⑴虚实相生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如《蜀道难》中的“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枯松倒挂倚绝壁”“剑阁峥嵘而崔嵬”,《蜀相》中的“锦官城外柏森森”“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⑵虚实相生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思考、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物、虚景、虚境。
“虚景”主要有三种:
①虚幻的想象、神话或梦境;《蜀道难》中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②追忆中的历史、往事;《蜀相》中的“两朝开济老臣心”
③设想中的情境或尚未实现的未来。
探究虚实相生手法在《蜀道难》的运用。
《蜀道难》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凭借神奇的想象,诗人具体描绘出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极言“四万八千岁”;
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用了“百步九折”;
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夸张说连为太阳神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回转……
这些夸张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全诗虚实结合,借情抒情,兼用神话传说、夸张等增加诗歌的神秘感,体现了李白诗豪放飘逸的特点。
探究虚实相生手法在《蜀相》的运用。
《蜀相》前两联的写景是“实”, 后两联的抒发感慨是“虚”。写景之中寄寓敬慕、慨叹之情,抒情之中带有对历史的回顾,这也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方面,实字居多,而“自”“空”“长”等相对较“虚”的字眼,使诗作的表达更加富有情韵。整首诗虚实相生,创造出蕴藉深沉、慷慨悲凉的意境,既写尽了诸葛亮,也反照出诗人自己。
小结:李诗中多想象,多夸张,似乎是以“虚”为主,但《蜀道难》中的蜀山之高、剑阁之险,又非虚设。杜诗是“诗史”,写实之作很多,但寄托深远,感慨深长,也是实中有虚。
活动五:赏真情寻诗心,体悟家国情怀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蜀道难》中李白高叹蜀道难,难在哪里?
背景资料: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此古题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与其说蜀道之难,不如说国事艰难。蜀道之难,国事艰难的背后还有李白的仕途之难。李白用一番奇语倾吐幽愤之情,用一副狂态掩蔽赤子之心。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为何而泣?如何理解此处的“英雄”?
背景资料: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
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诸葛亮和杜甫是英雄,千古为国为民,壮志未酬的仁人志士们亦是英雄,杜甫是为全天下的失意英雄们扼腕垂泪!杜甫的“泣”不仅是指个人,是兼顾全天下的失意英雄们。
3.李白与杜甫精神认同的“家”在哪里?挖掘李杜真正的相似之处,品出相似的情感与志向。
李白劝朋友离开蜀地,蜀地对于李白来讲是离别的家;颠沛流离的杜甫,避乱蜀地,蜀地对他来讲是客居的家,总而言之都不是真正的归属。那么,真正的家在哪里?李白与杜甫精神认同的“家”在长安,他们的精神追求是济苍生、怀家国。
读写结合,激发读诗热情
再读《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风格鲜明的诗歌,你读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精神家园和社会担当?请你以《蜀地话情思,赤子家国情》为题目,写一篇文学短评吧!
蜀地话情思,赤子家国情
如果说李白的豪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那么李白和杜甫共有的报国忠心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渴望入仕,为此在仕途沉浮,在蜀地吟咏感叹……这是当时所有士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反映出古代文人共有的担当——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条蜀道,高险凶,可叹可惧可忧,彰李白豪放飘逸,张浪漫主义之风;一位蜀相,忠义诚,可羡可惊可喜,显杜甫沉郁顿挫,扬现实主义之格。李白的诗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杜甫的诗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如果说李白的诗如烈酒,一饮入喉便热力入肺,胸胆开张;那么杜甫的诗便如陈酿,不甚刺激,却让人如逢知己,难舍难分。我们不仅要读李杜的诗,也要读更多的经典,让诗意的文字涵养我们的心灵,让文化的魂魄在中华大地上奔流不息!
教材分析
巴蜀地区人杰地灵,李杜二人因为人生轨迹,先后与巴蜀碰撞出了火花,那么碰撞的这些火花又是怎样成为中国诗歌历史上的明珠的呢?一条蜀道,高险凶,可叹可惧可忧,彰李白豪放飘逸,张浪漫主义之风;一位蜀相,忠义诚,可羡可惊可喜,显杜甫沉郁顿挫,扬现实主义之格。
教学目标
1.吟咏品评诗歌,品味两首诗歌风格的差异。
2.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提高审美品位。
3.传承经典,体悟文化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传承经典,体悟文化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提高审美品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3.2 *蜀相精品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2 *孔雀东南飞并序获奖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语文1.2 离骚(节选)优秀教学设计,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