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获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获奖教学设计,共6页。
任务一:致敬浪漫诗人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主要诗歌:《偶然》《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再别康桥》等
诗歌特点: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捕捉形象,想象丰富,比喻新奇,构思精巧,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播放视频《浪漫诗人的一生》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2年,徐志摩回国,创作并公开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诗歌。
1923年,成立新月社,后逐渐形成新月诗派,徐志摩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4岁。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代表人物闻一多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他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诗派也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创作背景:1921年至1922年,他在剑桥大学求学。
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再会吧,康桥》。
1926年,重游剑桥大学,写下著名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在诗中赞美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这是徐志摩第三次来到康桥。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同年11月,在乘船归国的途中,诗人挥笔写下诗作《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
任务二:朗读,寻“三美”
“纪念志摩·寻梦之旅”读诗会--读准字音
播放视频:欣赏朗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1.音乐美:几乎每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并且每节换韵,整齐中富有变化。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
2.建筑美: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共七节, 四行一节。
每一行的字数一样吗?句子排列有什么特点?
每一行字数基本为6-8字,总体来说字数接近,参差中见整齐, 给人以美感。
3.画面美:请选出有色彩的词语和充满动态感的词语。
意象丰富,画面感强,且色彩丰富。
任务三:品读梦中景
“康桥是徐志摩一个不愿醒来的梦”,接下来,让我们寻找诗中的意象,品读梦中之景。诗歌共七节,仿佛七幅图画,请同学们为每幅画拟一个名字。
挥别云彩图
诗的开头为什么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强调动作之轻,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云彩”这一意象有何作用?
诗人将告别对象向自然景物转移,云彩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营造出清新飘逸之感。
金柳倒影图
“金柳”这一意象有何作用?
①运用比喻手法,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②“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古人折柳送别,以示对远行人的挽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青荇招摇图
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妙?
“招摇”:“摇摆” ,拟人,将青荇拟人化,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表达自己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向往。
为什么诗人愿意做一条水草?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因为水草可以和康河一生相依,永不分离,甚至想要成为康桥美景中的一部分。这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榆荫清潭图
“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
为何说是“彩虹似的梦”?
“彩虹似的梦”既是指昔日美好已成过往,沉淀在此,像彩虹般美丽,也是诗人对爱、美、自由的追求。
撑篙寻梦图
“星辉”能载满一船吗?
“星辉”可载可感,是浪漫主义写法:诗人是在幻想,像往日一样在康河里撑船,欣赏夜空,放声歌唱,那是多么美好呀!诗人情不自禁,要“放歌”。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夏虫沉默图
夏虫为何会“为我沉默”?
此时的夏虫似乎也感受到诗人对康桥难舍的情感,在这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的氛围中,诗人哪里有心思放声高歌呢?
诗人对康桥如此爱恋,在别离时情绪便越发低落,他选择了沉默。因此连夏虫安静下来,诗人选择了在沉默中悄悄离别。
惜别云彩图
“不带走一片云彩”怎么理解?
因为诗人对康桥如此深爱,所以,他离开时“不带走一片云彩”,即不忍惊扰康桥的宁静。
本节和第一节是否重复,在诗中有何作用?
①内容上:“悄悄的”表达诗人不舍离去,不愿惊动母校的深情,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任务四:析读梦中情
1.为什么说“康桥是徐志摩一个不愿醒来的梦”?
我们找到诗中两处写梦的句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和“寻梦?撑一支长篙”
胡适评价徐志摩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那梦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理想,有他的爱情,有他的自由,有他的诗情。
2.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请你为《再别康桥》绘制情感变化曲线图。
徐志摩曾写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师:此时此刻,你是否对本首诗歌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呢?请用朗诵作出回答吧!
播放朗诵配乐,齐声朗诵。
教师寄语:
诗人说:“康桥是他开启性灵、拨动诗情的地方,一个令他缠绵、令他陶醉的地方。”
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能找到这样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诗意家园!
对比阅读
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课后作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
一年后你们即将离开校园,请写三行短诗表达你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再别康桥》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我们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以及创作背景,了解徐志摩以及创作背景,了解新月派。
2.感受本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分析意象,鉴赏诗歌语言,梳理情感变化。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含蓄婉约的离别情绪。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教学重点
分析意象,鉴赏诗歌语言,梳理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含蓄婉约的离别情绪。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资料卡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分析意象,如何正确把握意象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