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获奖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获奖教案及反思,共6页。
陆游:老学庵(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信念)
黄宗羲:惜字斋(他的写作理念是简洁明快,惜字如金)
梁启超:饮冰室(化用“饮冰十年,难凉热血”这句话来表达他作为维新变法领袖人物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抱负的执着)
书斋,不仅是一方小小的空间,更是寄寓着读书人的生活情趣、理想追求的精神领地。“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归有光在这里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任务一:读文知全貌,悟项脊轩由来
作者简介: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科举不顺,八次落第,60岁才考中进士。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
知人论世:教师播放归有光视频《归有光的一生》
解题:归有光把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有什么含义?
言其窄小——如颈脊之间,故名。
追念祖先——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以此自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自号项脊生,立下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志: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文体,用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初读正音
整体感知:《项脊轩志》令无数后人读之落泪,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
一间书斋:项脊轩
两种情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位至亲:母亲、祖母、亡妻
任务二:赏一间书斋,品旧貌新颜
修葺之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破旧、狭小、阴暗
修葺之后的“项脊轩”又有什么特点?
明亮、雅致、幽静
作者为什么说“余居于此,多可喜”?
改建之喜——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读书之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闲适之喜——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任务三:读两种情感,忆三位至亲
寻找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是情感线索,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作者的“亦多可悲”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诸父异爨
文中选取了哪些细节来显示家道中落的悲伤?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从“篱”到“墙”的变化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无限唏嘘,无限伤感。
老妪忆母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1、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2、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
祖母励志
作者是如何刻画“祖母”形象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风趣,表面上责备,实则是疼爱、关怀。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情意真诚,激励后辈,发奋读书,光宗耀祖。
三个细节,三种语气,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作者回忆母亲时是“泣”,为何怀念祖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呢?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背景: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由于作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及地方豪绅同流合污,三年后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后来在大学士高拱的保荐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
明确:时光易逝、科举不利,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这是作者不易言明的伤痛。
第二段作者情感变化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令人长号不自禁——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小结:情感表达极有层次,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轩之变故
补写了项脊轩的变故,进一步深化了内容的“悲”
回忆亡妻
对比两版结尾:哪个更感人肺腑?
正版: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改版:呜呼!悲哉!吾妻之殇逝虽久矣,往昔之种种犹宛然在目,然人去庭空,天下人之钟情如我辈者,得无悲乎?
师讲解:枇杷树,是爱妻亲手种植,曾有良人伴,今仅枇杷树,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自然悲从中来,不能抑制。真可谓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托物寄情,这种深刻的情感化为亭亭如盖的树,以意象承载情感,拥有无比强大的共情感召力,自然让世人皆为之所流泪动容。
(生活中最容易触动我们的,往往是不经意的细节,或者说具象的一个事物。)
小结:作者的“亦多可悲”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轩之变迁——家庭败落,诸父异爨
轩之人物——回忆母亲,物存人亡
——回忆祖母,辜负重望
轩之地位——破败衰微,历尽劫难
中年丧妻——回忆亡妻遗事
主题归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拓展:谈谈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在哪里?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把真切强烈的感情融入生动的景物和场面之中,使家庭琐事的叙写和个人哀乐的抒发增添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力量。细微之处见真情,平平淡淡才是真。
写作启示: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名家点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黄宗羲
练一练
1.下列各句中加红色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你的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余:我
C.久不见若影。 若:好像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
2.下列各句中加红色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丈:一丈见方
B.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每逢初三初五
C.迨诸父异爨。 异爨:分灶做饭
D.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上窗户
理解性默写训练
1.《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北向的项脊轩修葺之前的采光不好的情况的句子是 , 。
2.《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是 , 。
3.《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 , 。
4.《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 。
5.《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是 , 。
6.《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7.关于项脊轩的得名,一种说法是窄小,如在项脊之间,文中体现其窄小的语句是“ , ”。
8.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是“ , ”。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项脊轩志》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理解作者陈情中的苦情之源,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缜密的结构思路和严谨委婉的语言表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