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模拟卷2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模拟卷2,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抱朴子》中“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B.《本草纲目拾遗》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强水”是指盐酸
C.唐诗《放灯》中“火树银花不夜天, 游人元宵多留连”,“火树银花”指的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D.《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2.未来医疗将使用“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B.含“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C.四氧化三铁与氧化铝均为金属氧化物D.甲烷与“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的外壳均含有碳元素
3.“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4.水泥和陶瓷工业的共同原料是下列物质中的
A.黏土B.石灰石C.长石D.石英
5.下列实验中,对应的操作、现象以及所得出的结论都正确的是
6.在强酸性无色透明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K+、Cl-、B.Ag+、Na+、、Cl-
C.Na+、Al3+、、Cl-D.Ba2+、、Cl-、
7.将少量Cl2通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后静置,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CCl4在该实验中作萃取剂B.该实验能证明Cl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C.分层,上层呈紫红色D.该实验能说明I-的还原性比Cl-的强
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氯气溶于水:Cl2 +H2O = 2H+ +Cl- +ClO-
B.碳酸钙与醋酸: +2CH3COOH =CO2↑+2CH3COO-+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 +2 Ag+= Cu 2++ 2 Ag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2H2O=4OH-+O2↑
9.下列溶液与20mL2ml/LNaNO3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10mL2ml/LMg(NO3)2溶液B.5mL0.4ml/LAl(NO3)3溶液
C.10mL2ml/LAgNO3溶液D.10mL0.5ml/LCu(NO3)2溶液
10.下列有关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B.6.02×1023个青蒿素分子的质量约为282g
C.1ml青蒿素的质量为282g·ml-1D.282g青蒿素中含有15个碳原子
11.完成下列实验所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都正确的是
12.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13.向含有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则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线段BC代表Fe3+物质的量的变化
B.原混合溶液中n(FeBr2)=3ml
C.通入2ml 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6I-+4Cl2=2Fe3++3I2+8Cl-
D.原溶液中 n(Fe2+): n(I-): n(Br-)=2 : 1 : 3
二、解答题(共4大题,共61分)
14.(本题15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
(1)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元素符号);b、f、h三种元素对应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填化学式)。
(2)c、d、e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填水化物的化学式)。
(3)利用如图装置可比较a、e、h的非金属性强弱,则装置中试剂X、Z分别为 (填化学式)。
(4)元素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写出元素i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与元素d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推测原子序数为34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15.(本题20分)绿矾()是生产缺铁性贫血药品的重要原料。现利用某废旧金属材料(主要含Fe、Cu、Al及这几种金属的氧化物)制备绿矾,并回收部分金属。流程如下:
已知:在酸性条件下易被还原为。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碱浸时发生反应的物质有 和 (填化学式,下同),操作I的名称是 。
(2)酸浸1和酸浸2用到的酸是 ;向酸浸1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试剂a是 ,其作用是:①消耗过量的酸;②防止被氧化;③ (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
(3)测定所得绿矾中的含量,步骤如下:
Ⅰ:称取ag绿矾样品,并将其配制成100mL溶液。
Ⅱ:取出25mL步骤Ⅰ中配制的溶液,加入适量稀硫酸,滴入的溶液直至反应完全,共消耗溶液cmL。
①Ⅰ中配制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和 。
②Ⅱ中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计算硫酸亚铁晶体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用含a、b、c的代数式表示)。
16.(本题15分)钠的许多化合物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
Ⅰ.的提纯
(1)粗盐中含有、和等杂质离子,提纯时,向粗盐水中加入的试剂及操作顺序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过滤→
B.→过滤→
C.→过滤→
(2)结合如图,从微观角度描述干燥的固体熔融导电的过程 。
Ⅱ.的制备
(3)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和,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4)用蒸馏水洗涤“反应”后所得的固体,证明固体洗涤干净的实验操作为 。
Ⅲ.的制备
过碳酸钠常用作漂白剂和供氧剂,可由溶液与溶液反应制得,反应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
已知:①三颈烧瓶中发生的反应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③其他条件不变,某投料比下,结晶温度对析出量的影响如下表所示(反应液):
(5)配制溶液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
(6)恒压滴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 。
(7)请将获得固体的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反应结束后,停止搅拌,取三颈烧瓶中混合物于烧杯中, ,干燥,得到产品。
17.(本题11分)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是实验和科研中一种常用氧化剂。酸性条件下,Cr2O72—通常被还原为Cr3+。
(1)某同学欲用K2Cr2O7固体配制500 mL 0.04000 ml·L-1的K2Cr2O7溶液。
①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 。
②应该称取K2Cr2O7固体的质量为 。
(2)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酒精测试仪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化学反应原理如下:2K2Cr2O7+3C2H5OH+8H2SO4===2Cr2(SO4)3+3CH3COOH+2K2SO4+11H2O。每有1 ml C2H5OH发生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
(3)由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X(不带结晶水)。将两份质量相等的化合物X,分别配成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向其中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并加热,有气体逸出,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同时生成白色沉淀,随即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带有红褐色,用足量稀盐酸处理上述沉淀物,经洗涤和干燥,得到白色固体2.33 g。
步骤2:将另一份溶液与0.04000 ml·L-1的酸性K2Cr2O7溶液反应,消耗K2Cr2O7溶液20.84 mL。
试通过计算确定化合物X的化学式 。(写出计算过程)
A
水质检验员:用滴定法测水中Cl−含量
Ag+ + Cl− = AgCl↓
B
化学实验员:检验Na2O2是否完全变质
2Na2O2+2H2O= 4NaOH+O2↑
C
食品面包师:用小苏打作发泡剂烘焙面包
小苏打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D
水厂消毒员: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
氯气有毒,可以杀灭细菌病毒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0.1ml·L-1MgSO4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白色沉淀变为浅蓝色沉淀
Ksp[Cu(OH)2]C
C
Cl2通入品红溶液中
品红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把铁片插入浓硝酸中
有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选项
A
B
C
D
实验
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I2
分离苯与溴单质
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泥沙
检验样品溶液中是否含有钾元素
装置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或结论
A
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投入水中,在滴加2滴酚酞试液
产生大量气泡,反应液先变红后褪色
B
把小块钠投入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盛冷水中
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发出,反应后溶液变红
C
将有色鲜花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
鲜花褪色,证明氯气具有漂白性
D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喷灯外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
溶液中一定存在Na+,不存在K+
结晶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析出的过碳酸钠质量/g
65
65
60
60
50
20
0
0
《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2》参考答案
1.B
【详解】A选项,《抱朴子》中“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可溶性铜盐,铁与可溶性铜盐反应置换出铜,故A正确;
B选项,“强水”能蚀五金,“强水”是指硝酸,故B错误;
C选项,唐诗《放灯》中“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火树银花”指的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故C正确;
D选项,《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碱”来自草木灰,是K2CO3,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B
【详解】A.二氧化硅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为酸性氧化物,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的微粒直径为200nm,因此"纳米药物分子车"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不属于胶体(分散质直径为1 ~100nm),故B错误;
C.四氧化三铁与氧化铝均为含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故为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
D.有机物为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甲烷为CH4,也为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3.D
【详解】A.用滴定法测水中Cl-含量利用了Ag+和Cl-生成AgCl沉淀,反应为:,通过测AgCl沉淀的量从而测定水中Cl-的含量,劳动项目与所述化学知识有关联,A不符合题意;
B.利用过氧化钠和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的反应可以检验Na2O2是否失效,若是失效则无法产生氧气,劳动项目与所述化学知识有关联,B不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不稳定,在加热的情况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可以用作发泡剂,劳动项目与所述化学知识有关联,C不符合题意;
D.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不是用到氯气的毒性,没有关联,D符合题意;
本题选D。
4.A
【详解】水泥以石灰石、黏土为主要原料,陶瓷以黏土、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因此水泥和陶瓷工业的共同原料是黏土,答案选A。
5.A
【详解】向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中滴加CuSO4溶液生成浅蓝色氢氧化铜沉淀,说明Ksp[Cu(OH)2]C。
6.C
【详解】A.含Cu2+的溶液呈蓝色,Cu2+在无色溶液中不存在,A不符合题意;
B.Ag+与Cl-形成AgCl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
C.Na+、Al3+、、Cl-相互间不反应,与H+也不反应,且溶液呈无色,能大量共存,C符合题意;
D.Ba2+和H+都能与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7.C
【详解】A.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所以可以用四氯化碳进行萃取,A正确;
B.氯气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和氯化钾,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碘强,B正确;
C.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在下层,故下层为紫红色,C错误;
D.氯气置换碘,氯气氧化性大于碘,从而说明碘离子的还原性强与氯离子,D正确;
故选C。
8.C
【详解】A.次氯酸为弱酸,应该写成化学式形式,Cl2 +H2O = H+ +Cl- + HClO,A错误;
B.碳酸钙为难溶物质,写成化学式形式,CaCO3 +2CH3COOH =CO2↑+2CH3COO-+H2O+Ca2+,B错误;
C.离子方程式完全正确,C正确;
D.过氧化钠为氧化物写成化学式形式,2Na2O2+2H2O=4Na++4OH-+O2↑,D错误。
故选C。
9.C
【分析】20 mL 2 ml/LNaNO3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c()=2 ml/L×1=2 ml/L。
【详解】A.10 mL 2 ml/L Mg(NO3)2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c()=2 ml/L×2=4 ml/L,选项A不符合题意;
B.5 mL 0.4 ml/L Al(NO3)3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c()=0.4 ml/L×3=1.2 ml/L,选项B不符合题意;
C.10 mL2 ml/L AgNO3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c()=2 ml/L×1=2 ml/L,选项C符合题意;
D.10 mL 0.5 ml/L Cu(NO3)2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c()=0.5 ml/L×1=1 ml/L,选项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10.B
【详解】A.根据青蒿素的分子式可知,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故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g/ml,A错误;
B.6.02×1023个青蒿素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ml,其质量约为282g/ml×1ml=282g,B正确;
C.1ml青蒿素的质量为282g/ml×1ml=282g,C错误;
D.282g青蒿素的物质的量为,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5个碳原子,故1ml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5ml×6.02×1023ml-1=9.03×1024个C原子,D错误;
故答案为:B。
11.C
【详解】A.乙醇与水互溶,不能做萃取剂,应选用苯或者四氯化碳,A错误;
B.蒸馏装置的冷凝水应该下进上出,B错误;
C.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泥沙选用过滤装置,操作无误,C正确;
D.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应该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滤除黄光的干扰,D错误;
答案选C。
12.A
【详解】A.过氧化钠投入到水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则产生大量气泡,酚酞溶液变红,由于生成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溶液后又褪色,A正确;
B.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蓝,B错误;
C.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鲜花褪色是由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C错误;
D.火焰呈黄色说明一定存在Na+,可能存在K+,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才能确定是否存在K+,D错误;
故选:A。
13.C
【详解】还原性为I->Fe2+>Br-,则先发生2I-+Cl2=I2+2Cl-,I-反应完毕再发生2Fe2++Cl2=2Fe3++2Cl-,最后发生反应2Br-+Cl2=Br2+2Cl-,则A、B点时溶液中I-完全反应,溶液中存在Fe2+和Br-,BC段发生2Fe2++Cl2=2Fe3++2Cl-,代表Fe3+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A正确;B、AB段发生2I-+Cl2=I2+2Cl-,2ml的I-消耗1ml氯气,BC段发生2Fe2++Cl2=2Fe3++2Cl-,消耗2m氯气,则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n(Fe2+)=2×2ml=4ml,DE段发生2Br-+Cl2=Br2+2Cl-,消耗氯气3ml,故n(Br-)=2n(Cl2)=6ml,因此原混合溶液中n(FeBr2)=3ml,B正确;C、AB段发生2I-+Cl2=I2+2Cl-,2ml的I-消耗1ml氯气,BC段发生2Fe2++Cl2=2Fe3++2Cl-,余下的1ml氯气再与2mlFe2+反应,故参加反应的n(Fe2+):n(I-)=1:1,故通入2mlCl2时,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原溶液中n(Fe2+):n(I-):n(Br-)=4ml:2ml:6ml=2:1:3,D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以图象形式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综合性较强,根据离子的还原性强弱结合图象判断各阶段发生的反应是解答该题的关键,为易错题目,题目难度较大。
14. Mg>C>O H2O>H2S>PH3 Mg(OH)2 H2SO4、Na2SiO3 2Al+2OH-+2H2O=2AlO2-+3H2↑ 第四周期第ⅥA族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a、b、c、d、e、f、h、i分别是C、O、Mg、Al、Si、P、S、K.。
【详解】(1)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Mg>C>O;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2O>H2S>PH3。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碱性越强,碱性最强的是Mg(OH)2。
(3)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酸性H2SO4>H2CO3>H2SiO3,能证明非金属性S>C>Si,所以装置中试剂X、Z分别为H2SO4、Na2SiO3。
(4)元素i是K,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元素K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与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钾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2OH-+2H2O=2AlO2-+3H2↑。
(5)原子序数为34的元素是S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ⅥA族。
15.(1) Al 过滤
(2) Fe
(3) 100mL容量瓶
【分析】废旧金属材料中主要含Fe、Cu、Al、Fe2O3、FeO、A12O3、CuO等,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碱浸”, Al、A12O3溶解可得到偏铝酸钠(或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操作I为过滤,滤液I为偏铝酸钠(或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得到滤渣III:氢氧化铝沉淀,可用于提取铝,滤渣I含有Fe、Cu、Fe2O3、FeO、CuO等,加入试剂X即 “酸浸”,可生成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铜,加入过量试剂a:铁粉,可用于除去硫酸铜,并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得到滤液Ⅱ为硫酸亚铁,滤渣Ⅱ为Fe、Cu,加入稀硫酸酸浸,Cu不与硫酸反应,过滤得到铜,滤液Ⅱ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绿矾。
【详解】(1)碱浸时发生反应的物质有:Al、A12O3;操作I为过滤;
(2)酸浸1和酸浸2用到的酸是:;向酸浸1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试剂a是Fe,其作用是:①消耗过量的酸;②防止被氧化;③除去硫酸铜,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3)①Ⅰ中配制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和100mL容量瓶;
②Ⅱ中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根据离子方程式可找出关系式:,硫酸亚铁晶体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16.(1)C
(2)干燥的固体中,和按一定规则紧密排列,不能自由移动。当固体受热熔化时,离子克服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和,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移动,向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移动。
(3)
(4)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稀酸化,再滴入少量溶液,若溶液不变浑浊,则固体已洗涤干净
(5)容量瓶
(6)溶液
(7)降温到10℃以下结晶,过滤,洗涤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和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制备过碳酸钠,由于为放热反应,为防止过氧化氢分解,把双氧水溶液盛放在恒压滴液漏斗中;结晶温度在10℃以下,析出质量最大,所以降温到10℃以下结晶,过滤,洗涤,干燥获得产品。
【详解】(1)粗盐中含有、和等杂质离子,用碳酸钠除,用氢氧化钠除,用氯化钡除,为了除去过量的氯化钡,应该在加入氯化钡之后加碳酸钠,过滤除去氢氧化镁、碳酸钙、硫酸钡 、碳酸钡沉淀,滤液中加盐酸除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向粗盐水中加入的试剂及操作顺序不正确的是C。
(2)干燥的固体中,和按一定规则紧密排列,不能自由移动。当固体受热熔化时,离子克服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和,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移动,向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移动。
(3)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和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4)用蒸馏水洗涤“反应”后所得的碳酸氢钠固体,固体表面的杂质可能为氯化铵,若洗涤液中不含氯离子,则说明沉淀洗涤干净,证明固体洗涤干净的实验操作为: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稀酸化,再滴入少量溶液,若溶液不变浑浊,则固体已洗涤干净。
(5)配制溶液,用天平称取所需碳酸钠,用烧杯和玻璃棒溶解碳酸钠,冷却后用玻璃棒引流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胶头滴管定容,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和100mL容量瓶。
(6)反应放热,为防止受热分解,恒压滴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溶液;
(7)结晶温度在10℃以下,析出质量最大,反应结束后,停止搅拌,取三颈烧瓶中混合物于烧杯中,降温到10℃以下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17. 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 5.88g 4 ml (NH4)2Fe(SO4)2
【分析】(1)①用K2Cr2O7固体配制500 mL 0.04000 ml·L-1的K2Cr2O7溶液的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消耗3 ml C2H5OH,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12ml;
(3)依据题意计算硫酸根和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再依据电荷守恒计算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最后结合物质的量比计算化学式。
【详解】(1)①用K2Cr2O7固体配制500 mL 0.04000 ml·L-1的K2Cr2O7溶液的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故答案为: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
②500 mL 0.04000 ml·L-1的K2Cr2O7溶液中K2Cr2O7的物质的量为0.04000 ml·L-1×0.5L=0.02000ml,则应该称取K2Cr2O7固体的质量为0.02000ml×294g/ml=5.88g,故答案为:5.88;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消耗3 ml C2H5OH,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12ml,则1 ml C2H5OH发生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4ml,故答案为:4ml;
(3)由步骤1可知,化合物X中硫酸根的物质的量为=0.01ml,由步骤2数据,结合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可知化合物X中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05ml,由电荷守恒可知X中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1ml×2—0.005ml×2)=0.01ml,则X中铵根离子、亚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比为0.01ml:0.005ml:0.01ml=2:1:2,X的化学式为(NH4)2Fe(SO4)2,故答案为:(NH4)2Fe(SO4)2。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A
A
C
C
C
C
B
题号
11
12
13
答案
C
A
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含答案),共24页。
这是一份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全册)-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文件包含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13章docx、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考试版测试范围1-3章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答题卡A4版docx、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考试版测试范围1-3章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A3版docx、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答题卡A4版pdf、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参考答案docx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全部内容)-2024-2025学年高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文件包含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考试版测试范围专题1专题5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A4版docx、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答题卡A4版docx、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考试版测试范围专题1专题5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A3版docx、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参考答案docx、高一化学期末模拟卷答题卡A4版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