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 第1课 篇目(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课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时1-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课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时2-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课 (2)齐桓晋文之事 课时1-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课 (2)齐桓晋文之事 课时2-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激趣导航,语言素养目标,思维素养目标,文化素养目标,审美素养目标,课文·内容研读,基础·清单检查,“已”读yǐ,“悦”读yu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他,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己志,为实现他心中所畅想的圣王之志,游说诸国客卿于齐;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
如今,他的思想穿越时空,在两千多年后的这块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照亮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今天就让我们来通过《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感受亚圣智慧的光辉。
掌握重要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能够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思路,领会孟子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体会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沉情怀。
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 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 (孔子之孙)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是孟轲及其门徒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
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胡龁( ) 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小 忖度( )之 便嬖( )莅( )中国 商贾( ) 吾惛( )恐不赡( ) 殆( )有甚焉
(1)无以,则王乎 通____________(2)王说 通______________(3)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通______________(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通_____________(5)盖亦反其本矣 通_____________(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_____________
(7)赴愬于王 通____________(8)刑于寡妻 通______________(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通____________(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______________(11)是罔民也 通______________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2)诚有百姓者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意)真实;实在;的确。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抑王兴甲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隐藏不露;潜伏的;隐秘的事。
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
(5)莅中国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不为是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树”,名词带宾语“之”活用作动词,种植
“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着
名词“王”受副词“不”的修饰,做动词,“称王”
(4)朝秦楚 (5)危士臣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老人”、“以……为幼儿”的意思。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2)未之有也(3)吾何快于是(4)不见保(5)曰:“有之。”(6)欲辟土地
判断句,“也”表判断,此句为否
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句
倒装句,介词结构“于是”后置
省略句,“曰”前省略主语“齐宣王”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③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④特殊结构 用“之” “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唯命是听(成语) 唯利是图(成语) 唯你是问
根据论辩思路,我们可以把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既是论辩,定有观念之对立。在本文中,孟子要说明什么道理?齐桓公的主张是什么?
任务活动二精读文本深度研习
明确:孟子持“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主张,也就是施仁政以统一天下,即“王道”。齐桓公持“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求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主张,也就是以武力征服天下,即“霸道”。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齐桓晋文之事,作家作品,背景探究,预习检测,许认可,整体感知,课堂小结,知识积累,判断句,被动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课堂教学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