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 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课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时1-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课 (2)齐桓晋文之事 课时1-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课 (2)齐桓晋文之事 课时2-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制作实词卡,分析思想内涵及思辨探究-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件 0 次下载
语文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活动一,活动二,因材施教付诸行动,微任务,材料三,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同“已”止,同“稀”稀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赏孔门风采,析儒家理想
掌握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曾皙和孔子的理想。
如果你现在是某市人才中心的负责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时光倒流,你来到了两千五百年前,旁听了这一场师生言志的对话,并做了详实、生动的记录。以下是你记录本上需要记录的任务和活动内容。
1.观察孔门四子的形貌、举止,概括他们的志向,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完成下表。
旁听对话,感受孔门风采
答案 ①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 ②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于富民 ③态度谦逊,说话有分寸 ④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 ⑤舞雩咏归,沐浴吹风唱歌,追求高雅情趣。侧重于人民幸福 ⑥从容不迫,潇洒洒脱
2.对于四个弟子的不同“志”,孔子持什么态度?请简要记录。你更欣赏谁的志向?结合春秋时代的社会背景,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孔子的态度:①对子路,孔子哂之。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谈话的态度不够谦逊,这属于“其言不让”。②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从孔子回答曾皙的询问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满意的。③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公西华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④对曾皙,孔子明确表示“与之”,赞同曾皙的志向。
(2)(示例)四位弟子之志各有其价值,但我更欣赏子路的志向。因为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礼崩乐坏,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谈何发展经济、讲究礼俗?更不可能实现诗意栖居的生活理想。所以,当时需要有更多像子路一样有勇气的人挺身而出,来改变战争频仍的局面。子路以勇为先,希望培养百姓讲求“礼义”,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有利于国家在战乱中的稳定。
3.从孔子的问话与对学生评点的用语、方式中,你能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具有哪些人格魅力?这是一堂怎样的课?
答案 (1)孔子是一位有着独特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老师。他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解学生性情,鼓励个性发展;引导得法,评价得体,尊重学生,赏识学生。(2)这是一堂自由、宽松、轻松、愉悦,各言其志、各抒己见的思想课、人生课。
4.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员,参与其中的你会言什么志呢?试用文言文写出你的发言。
答案 (示例)(1)愿闻鸡而舞,十年面壁;而后乘东风之器,观环宇之浩瀚,赏星辰之灿烂;孜孜于奥妙太空,投身于大国之崛起。(宇航员)(2)惟愿以夫子为范,树之育之,教之以真,导之以知;以春蚕之丝,蜡炬之灰,换懵懂之孺子具德兼才。(教育者)(3)虽非大器,然愿护一隅之地,黄发垂髫,怡然而安;免于暴避于险,路无有拾遗,夜无虑闭户。(警察)
思曾皙之志,理解“吾与点也”
5.旁听完师徒的言志课,曾皙的志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回味无穷。现在需要你针对曾皙的理想,写一篇短评。试分别从文学角度和思想角度列一个提纲,写出提纲的内容。
答案 (1)文学角度:①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地刻画出曾皙的气度不凡,丰神俊逸。②理想描绘有画面感,充满诗情画意,画面和谐、自由;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图。③没有具体言志言情,只描述生活状态,却能从中读出情感,自由和幸福感跃然纸上。(2)思想角度:①曾皙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②与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也赢得了孔子的赞许。
6.你将短评发表在公众号上,收获了很多人的点赞;但也有不少人在你的短评下留言,质疑你的观点,并且列出一些证据,力证曾皙的理想实际上是消极避世的道家观点,说孔子其实也存在道家的“无为”观念。以下为筛选的留言:甲: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乙:孔子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此洒脱看开,不是道家思想融入吗?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什么都不在乎,这一刻的孔子难道不是短暂地有了道家思想吗?面对这些质疑,你将如何回复?
答案 (示例)①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始终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是孔子晚年四处碰壁回到鲁国之后的感叹,并非要消极避世,因为他选择了著书立说,继续传授私学。这和“无为而治”的道家做派是不一样的。至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的感叹,强调的是“义”字,“不义”得来的富贵,绝不占有,这更是跟儒家的“仁义”道德相承。
③曾皙的理想,即大同世界,百姓富足安乐,这始终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而在乱世靠“无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安定的。另外,研究儒家思想和孔子,不能靠断章取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材料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注],故退之。”(节选自《论语·先进》)注 兼人:好勇过人。
材料二:复旦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钱文忠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的文章。文中提出“惩戒”教育观,认为父母、师长等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孩子“让步”,其实是在毁了他们的未来;教育向社会的不断“让步”,则会毁了国家的未来。
(漫画《长得太偏,必须挖掉》)
1.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学生有怎样的要求?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 (1)要求:不退缩,不过度冒进,进退适中。(2)教育方法: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和冉有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再去做。而冉有则由于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这样以一进一退的方式教育弟子,便能使他们避免过与不及的毛病。
2.材料二、材料三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 (1)材料二中,钱文忠教授提出的“惩戒”教育观,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表现。对于一些“熊孩子”,适当的惩戒也许更有效。家长、教师出于各种原因,一味对孩子、学生宽容、迁就、忍让,这种现象正呈蔓延趋势而影响教育和整个社会,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成才。(2)材料三中,面对“长偏的树苗”,正确做法应该是或者给予尊重、认可、支持,或者适当引导、教育、扶正,但是绝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其铲除、挖掉。这是扼杀个性、排斥创新的行为,不属于因材施教。
同“暮”,“暮春”即农历三月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名词,古代计量面积用语,纵横、方圆
介词,相当于“于”,比
介词,相当于“于”,在
介词,相当于“于”,与、和
动词,同“已”,止(一说是“用”的意思)
“乎尔”是“长”的状语
“乎三子者之撰”是“异”的状语
“乎沂”“乎舞雩”分别是“浴”“风”的状语
“以师旅”“以饥馑”分别是“加之”“因之”的状语
“以礼”是“为国”的状语
“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童子”的定语
(1)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2)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非曰能之 愿学焉(3)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1)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替您担忧。(2)这样您就使越国空虚(让越国没有力量背后偷袭),而名义上是率领诸侯一起讨伐。
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①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了他急于表达自己志向的迫切心情。②白居易的“率尔”有匆忙之意,但体现出诗人在听闻叛乱、朝廷受辱后迅速迸发的爱国热情,表现他被贬官但仍心忧天下的情怀。“率尔”亦有轻率之意,诗人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表现了他自嘲背后隐含的忠而被谤、志不能伸的愤懑。
一、课内基础练1.下列句子中的加颜色词语“如”,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宗庙之事,如会同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纵一苇之所如
2.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与“不可久居”(《小石潭记》)两句中 的“居”字含义不同。B.“因之以饥馑”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 的“因”字含义不同。C.“千乘之国”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两句中的“乘”字 含义相同。D.“且知方也”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方”字含义 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如会同,端章甫B.赤也为之小C.风乎舞雩D.鼓瑟希
5.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B.师旅,古代军队的通称。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C.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者五六人”中“冠者” 指成年人。D.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对各国君主的统称,按规定服从王室政令。其制 沿至汉代。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法,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不同性格。子路的性格很直率,冉有也比较谦虚。公西华更谦虚,从“__________,________”的回答中可以看出。(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节选自《论语·先进》)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节选自《论语·子路》)
材料二: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
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8.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画“√”。
9.下列对材料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同。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相同。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中的“僻”字意 思相同。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非天质之卑”中 的“卑”字意思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于是转 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 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 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 军所败;越王趁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替您担忧。
(2)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您就使越国空虚(让越国没有力量背后偷袭),而名义上是率领诸侯一起讨伐。
12.鲁国有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的学生中,)道德修养好的是:颜渊、闵子骞。善于辞令的是:宰我、子贡。善于政事的是:冉有、季路。文化修养好的是:子游、子夏。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四方各国,能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
材料二: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
子贡向南拜见吴王,对吴王说:“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替您担忧。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义在保存鲁国,勇在侵损强大的齐国而威势超过晋国,那么成就霸王之业就不必怀疑了。”吴王说:“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不可。您攻打越国回来,齐国也就占有了鲁国。再说大王如果担心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劝他出兵跟从您。这样您就使越国空虚(让越国没有力量背后偷袭),而名义上是率领诸侯一起讨伐。”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东行来拜见越王,越王问道:“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现在先生竟然亲自到这里来?”子贡说:“现在吴王既然有讨伐齐国的愿望,君王就应该不惜贵重的器物,把它们献给吴国,以迎合吴王之心;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应该故意抬高行礼的等级,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我请求北行去拜见晋君,劝说晋君,使晋、越两国共同进攻吴国。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君王可以利用吴国这疲败之际,一定能消灭吴国了。”越王非常高兴。吴王夫差果然调集九个郡
的军队,与齐军大战于艾陵,把齐军打得大败。吴国部署兵力没有撤回,果真又与晋军在黄池相遇。吴国、晋国争为强者,晋军发动攻击,大败吴军。越王勾践得到这个情报,渡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其丞相。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就使鲁国安宁,齐国混乱,吴国破灭,晋国强大,使越国称霸,确实如此。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①白居易闻停岁仗轸②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注 ①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于江州。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春。岁仗是新年大礼,皇帝主持朝会并接受四方朝贺。②轸:忧虑。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对此感到无限忧愤。B.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油然而生,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 和缓解。C.诗人忽然想到要迅速飞檄声讨,请缨作战,表达了为王前驱、平定叛 乱的决心。D.全诗一气直下,流转自如,不同于白居易诗歌的平和朴实,是其诗歌 中难得的变奏。
14.本诗题中的“率尔”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的“率尔”相比,有哪些异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了他急于表达自己志向的迫切心情。②白居易的“率尔”有匆忙之意,但体现出诗人在听闻叛乱、朝廷受辱后迅速迸发的爱国热情,表现他被贬官但仍心忧天下的情怀。“率尔”亦有轻率之意,诗人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表现了他自嘲背后隐含的忠而被谤、志不能伸的愤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默写,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哂之,吾与点也,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配套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第一课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写作背景,重点字词,陪长者闲坐,第二课时,语言描写,侧重强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备课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公西华,在尊长近旁陪坐,孔子问志,以以如或,评价孔子的谈话艺术,率尔而对,直接坦率不甚谦虚,为何哂由,子路印象,曾皙的“志”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