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9539/0-173797902445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9539/0-173797902453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9539/0-17379790245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9539/0-1737979024586/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9539/0-173797902460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9539/0-173797902463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9539/0-173797902465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69539/0-1737979024679/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七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共24页。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古代纪时法,赏析自然,感悟情怀1.学习古代纪时法。2.欣赏本单元课文中的自然之美,感悟作者的自然情怀。3.赏析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技巧。学习任务任务一 积累文化常识——古代纪时法1.《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中有“乾隆三十九年”“是月丁未”“戊申晦”等记录时间的词语,它们分别属于古代什么样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呢?答案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既望”是月相纪日法。“乾隆三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法。“戊申晦”是干支月相兼用纪日法。知识补充——古代纪时方法(1)古代纪年法[年号纪年法]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干支纪年法]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年号干支兼用法] 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2)古代纪月法[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表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其三)》“仲春遘时雨”,“仲春”代表农历二月。(3)古代纪日法[干支纪日法] 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指六月的初九日。[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4)古代纪时法[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表2.请从以前学过的古诗文中再找出类似的纪时法。答案 (示例)①年号纪年法:元和十年(《琵琶行》)、元嘉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庆历四年(《岳阳楼记》)。②天色纪时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③干支纪年法: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任务二 感悟自然情怀,赏析技巧之美1.本单元选取的散文均是写景名篇,读后你还记得那些风景吗?请结合课文,填写出留在你记忆中的美景。(说明:可以选取课文中记忆最深的一处)(示例)早晨破院天色、驯鸽、喇叭花、秋草清、静、悲凉对故都的眷念,传统文化的秋怀月夜荷塘荷叶、荷花、荷香素淡、素静、朦胧享受人生片刻的心灵宁静,排遣尘世的烦杂白天地坛琉璃、朱门、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沧桑、衰败对生命、命运的哲思月夜长江明月、清风、白露、江水明亮、清新、辽阔感悟取与不取的哲理,生命的释然白天泰山顶上红日、山峰、云彩辉煌、壮丽人生要不断攀登以历绝美2.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都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查找资料,试分析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朱自清先生为何“心里颇不宁静”。答案 (1)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社会环境黑暗。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同时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也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他写故都之秋,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2)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的时间是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他想“超然”而又不能,“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3.史铁生在地坛中寻得了新生,苏轼在赤壁领悟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史铁生和苏轼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是怎样实现自我拯救的?答案 (1)史铁生在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他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史铁生。草木昆虫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启示史铁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下去。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启示史铁生人残废但心不能颓废,人活着就应活得灿烂。(2)苏轼在遭遇现实人生的苦闷之时,来到赤壁,面对江水与明月,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进行变与不变的议论,从清风明月中找到了思想出路,通过水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找到了乐观旷达面对生活的态度。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节选)》,写的是同一城市的景物,同属于情景交融的散文。试比较赏析这三篇散文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不同。答案 (1)①主观热情地写景,“人化”特点突出。②直观景物,直述印象,所写景物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等)。③无意精雕细刻,仅是撷取印象最深的片段景物,不求完尽,但求有代表性。(2)①冷静客观,“物化”特点明显。②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③不只冷静客观,而且细腻、精致、全面。(3)不重对景物的客观描摹,更多的是将景物与自己的感受思考结合起来,突出景物的哲理性,即景物的沧桑感和生命意识。(4)直线式的直抒胸臆,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之情除了浓烈、开放的特点外,还有深度和厚度,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5)作者有意隐匿自我,情意世界是朦胧封闭的(尽管人们说《荷塘月色》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那只是推测,并不见诸文字,此时此地的作者是深掩情感的)。(6)既重借景抒情,更重通过抒情、议论语句直接抒情。在景物描写和追忆往事中穿插许多对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把自己的生命与景物的生命相互映照,相互交融,情理结合。本课结束第七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