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1.1 氓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1 氓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铺垫,2文化知识卡片,活动一,渡过到了,愿请把当作,眼泪泪流不止的样子,23~4节,润泽的样子,它陨落坠下,水流盛大的样子浸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再识《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其他有标题有内容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背景知识《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女子就可能会遭遇被抛弃的状况。妇女的恋爱和婚姻也开始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与负心汉的故事。
3.知识链接(1)《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其内容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其表现手法而言的。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风土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4.读准字音①氓( )②淇( )③愆( )④筮( )⑤咎( )⑥徂( )⑦靡( )⑧隰( )
⑨蚩( )⑩将( )⑪垝( ) ⑫垣( )⑬汤( ) ⑭渐( )⑮罔( ) ⑯咥( )
⑰载( ) ⑱葚( )⑲泮( )
一场起于欢欣、止于哀怨的婚恋
1.梳理文言字词句,理解诗歌内容。2.分析“比兴”等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3.感悟启示和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前,卫国曾有过这样一位女子,情之所至下,她义无反顾地走入婚姻,殊不知走进的是一场飞蛾扑火般的悲剧。等到她想抽身逃离时,却已然时过境迁,伤痕累累。这一场婚恋,一开始是如何欢欣,后来又是如何止于哀怨的?让我们穿越时光,走入《诗经·氓》,阅读他人的故事,得些许人生启示。
1.阅读《氓》一诗,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填写下表。(1)1~2节
理解重点字词,初通诗意
忠厚的样子;交易,交换
那个人忠厚老实,拿着布匹来换蚕丝。
同“非”,不是;就,靠近;谋划,商量
其实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我送你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
登上;残破的墙;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卫国地名,氓所住的地方
登上那残破的墙,来遥望复关。
没有看见复关,我的眼泪不断地掉下来。
已经;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已经看见复关了,我就又说又笑。
用蓍草的茎占卦;占卜显示的兆象;不祥之语
你用龟板占卜,用蓍草占卦,卦象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用;把;财物,这里指嫁妆
你用车来接我,我就把嫁妆搬到你家。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同“吁”,感叹词,唉;同“毋”,不要
唉,斑鸠啊,你不要贪吃桑葚。
指未婚男子;沉溺,沉醉
唉,女子啊,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中。
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尚且还可以脱身。
女子沉溺于爱情之中,不能脱身。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
往;指多年;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自从我嫁到你家后,多年来吃苦受贫。
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两旁的布幔。
差错,过失;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女子又没有过错,但男子在他的品行上却不专一。
无;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负德变心。
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事没有一样不做的。
作为;无,没有;家务劳动
(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对我凶恶起来。
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如此。
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
助词,无实义;自身;伤感,哀伤
静下来想想我的处境,只能独自悲伤了。
(原想)和你白头到老,但这样只能使我怨恨不已。
指代少年时代;快乐;和悦的样子
少年时我和你一起愉快地玩耍,我们有说有笑,欢乐和悦。
诚恳;诚恳的样子;违背
(你的)誓言真挚诚恳,没有想到你会违背誓言。
指代二人的誓言;止,了结;语气助词
(你)违背誓言而不再顾及,那就算了吧!
理清情节脉络,赏析人物形象
2.《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恋爱、结婚、被丈夫抛弃的遭遇。那么这位女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围绕她婚前婚后生活的变化,根据诗中的具体描述,描摹这位女子的形象,填写下表。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忠诚坚贞,辛勤劳苦,任劳任怨
自我反思,聪明清醒,刚烈坚强
3.文中“氓”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氓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形象。恋爱时,他真诚地求婚,两人订下婚约,充满浓情蜜意;婚后,随着女子的容颜衰退,他便渐渐变心,甚至凶恶地对待妻子,最后将她无情抛弃。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现了他不负责任、用情不专、脾气暴躁的品性。
欣赏艺术手法,把握抒情特征
4.找出《氓》中运用“比兴”的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1)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作用:①内容上:a.比兴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指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推测出女子年老色衰是氓变心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暗示了两人的感情由情意浓密到枯竭的变化过程。b.用女主人公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契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②结构上:a.在叙事中穿插比兴,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平铺直叙。b.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美满,叙事线索似断实连。c.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诗中有一条见证“氓”与女子爱情的河流“淇水”,这一意象在诗中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答案 ①贯穿全诗,展现了情节的发展。淇水是女子人生经历的见证。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三次写淇水,揭示了女子的感情轨迹。“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展现的是恋爱阶段的甜蜜、幸福;“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展现的是婚变阶段的沉痛、怨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展现的是决裂阶段的清醒、刚强。③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正好对应了全诗“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以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
6.《氓》中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关”“尔”“士”等,试探究这些称呼的变化隐藏着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密码。
答案 ①“氓”,意为“民”。女主人公一开始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表示尊重,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③“复关”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指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强烈思念。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⑤第四节中称呼丈夫为“士”,是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乎身份,讲究礼节,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诗经》包罗万象,蕴藏着满满的烟火气,但最动人的, 一定是真挚热烈的爱情诗:“野有蔓草,零露 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郑风·野有蔓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小雅·隰桑》)民间歌谣《氓》距今已2 700多年,但为何这首以失败告终的爱情之歌流传至今?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①主题之“新”:《氓》讲述了一个并不完满的故事,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这种对于“爱情”始于蜜糖终于砒霜的解读,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更接近于“爱情”本来的面目。②形象之“新”:《氓》中的女主人公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那就是无论何时,都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她大胆追求爱情,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在婚姻期间,她倾尽全力经营婚姻,而在婚姻触礁时,她更勇于直面不幸,正视问题,及时止损。③时代变了,情爱的纠缠没有变;情节变了,爱情的真谛没有变;人变了,但人性没有变。也许,这正是《氓》这样一首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旧”诗歌,会打动一代代“新”读者的普世价值所在。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数词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数词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匪”,不是,表否定判断
正常语序为“以秋为期”
一、课内基础练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也不爽”与“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 织》)两句中的“爽”含义不同。B.“乘彼垝垣”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两句中的“乘”含 义不同。C.“将子无怒”与“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两句中的“将”含 义相同。D.“体无咎言”与“以彰其咎”(《出师表》)两句中的“咎”含义不同。
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三岁食贫A.夙兴夜寐 B.其黄而陨C.士贰其行 D.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分别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写女子在看到“氓”前后不同的表现,可见她爱“氓”的诚心诚意和一往情深。(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以叶子新鲜润泽类比女主人年轻时漂亮可人。(3)《诗经·氓》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因为女子与男子不同的地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喜欢在春天的时候回到荆州,在古城墙的脚下,安静睡去的是古城曾经的文明。站在临河栈道边,我仿佛感受到穿越岁月的古城的深沉呼吸和深邃思考。历史上,多少人随着浪花远逝了,多少物在人们的目光中消失了,多少故事伴随着江风消散了。其实,这些人、物和故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些记忆在今天的古城正逐渐复活。
夕阳余晖里,古城风情万种,那些淡雾间的亭台楼阁、高树低花,那春光里的流水小桥、民居古渡,无一不可入画。荆州古城里这些独特的景象,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荆州人的骄傲,荆州人永远诉说不完。我曾不止一次地幻想着,《诗经》里那些“窈窕淑女”,怀揣着梦想行走在这块土地上。她们的身后,蛮荒远逝,文明姗姗而行,从遥远的时空一直延续到新的时代。如今,曾经水草丰美的在河之洲已成传说,但在关沮的土地上,在尘封已久的沃土下,那③____________________,
滋润着后人的心灵。在先人遗留的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诱惑之间,尘封在光阴里的关沮或许不像“荆州古城”那样让人耳熟能详,不像“章华台”那样曾经在文化史上熠熠生辉。关沮,更像一册内涵丰富的书籍,摆放在历史的书架上,尘封在匆忙的光阴里默默等候着有心人前来翻阅。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示例)①都融入了古城的记忆 ②让荆州人津津乐道 ③被唤醒的文明
5.文末加颜色词语“翻阅”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 ①“翻阅”意为“翻着看”。这里把关沮比作一册内涵丰富的书籍,它等着有心人前来翻着看。②形象地表达了在关沮的土地上尘封千年的文明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和探究。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排比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拟人。①表达生动:“我仿佛感受到穿越岁月的古城的深沉呼吸和深邃思考”,赋予古城以人的言行和思想,说“古城”在“深沉呼吸和深邃思考”。②有利于表情达意:古城融入了历史上许多的人、物和故事,“我”能感受到古城散发出来的浓郁气息,古城正逐渐复活。
三、课外拓展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遵大路《诗经·郑风》遵大路兮,掺①执子之袪②兮!无我恶兮,不寁③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④兮,不寁好也。注 ①掺(shǎn):执,持。②袪(qū):袖口,泛指衣袖。③寁(zǎn):去。这里是丢弃、忘记的意思。④魗:同“丑”。此言不要以我为丑。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无首无尾,诗人只选择了男子离家出走,女子拽着男子衣袖,苦苦哀求 他留下的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B.诗中的女子呼唤着男子,不停地哭诉“不要嫌恶我面目丑”“多年相爱不能 说忘就忘”,仿佛自己的一切伤感、担忧、嘱托都凝聚在这两句话中了。C.诗中虽然没有点明男子离开的原因,也没有交代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但读 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断定:男子和女子结婚多年,男子厌倦了女子。D.本诗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诗人运用呼告、反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古 代平常而习见的画面,但却是活灵活现的。
8.本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与《诗经·氓》中的有何区别?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诗经·遵大路》写出了女子的执着、痴情,刻画了女子依依惜别的情态。②《诗经·氓》中的女子则是自尊自爱、清醒且坚强的,她前期虽沉溺在爱情中,但在认识到男子的无情善变之后便直言斥责,转身离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秋以为期夏 磊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每年,当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作品中看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也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记忆中的家乡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我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儿,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
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它应该是永远乐观的。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我怀念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节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蓼花”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是一个容易触人心弦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故乡过去的时光和 人事就不经意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B.“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这是“我”思乡心切的婉转呈现;对 它们鲜丽的疑问,是“我”思乡之情的宣泄。C.蓼花又叫“狗尾巴花”,是作者家乡常见的花。它的盛开,它干净的 水红,触动了“我”这个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D.蓼花在纳兰性德的词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中意蕴丰富而饱含着浓浓 的思乡之情,自此让“我”知道了蓼花代表了离别。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家乡秋天收获的忙碌中,“我”感受到了甘与苦的生活体验与人生 真谛,在“我”看来“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B.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在《诗经》简约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先民 们的真性情。C.将月亮与媒体作比,突出月亮沟通情感的迅速;将观月触发的思念与 流通的水作对比,突出这种情感共鸣的强烈。D.野生的螃蟹难见到了,没有人照了,但“我”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 表达了“我”如今无法静心聆听自然天籁的惆怅失落。
11.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来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约定:观赏院中开花的四季桂;回乡看蓼花;读纳兰诗词;在家乡劳作之余与自然亲近;在家乡的田野中重温《诗经》。(2)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
12.文中先民们的“真性情”是什么?结合《诗经·氓》加以阐述。
答案 ①“真性情”:自由率性、感情深挚、自然质朴、乐观。②《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自由率性、感情热烈。在恋爱时,她对“氓”的感情真挚热烈,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婚变之后,她不委曲求全,果断决绝。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激趣导航,语言素养目标,思维素养目标,文化素养目标,审美素养目标,课文·内容研读,基础·清单检查,“已”读yǐ,“悦”读yu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1 氓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要字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学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没有无,早起晚睡,顺心满足,难点具体分析,结构图,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