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生字词解析,原文与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南安军》全诗。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结构特点,以及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波动。
- 学生能够赏析诗歌中的关键语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凛然的民族正气。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 结合文天祥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感。
- 引导学生学习文天祥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 品析诗歌意象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梅花”、“风雨”、“山河”等,理解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同时,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的结构,以及如何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 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波动:通过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波动,如从对故乡的思念到对国家沦陷的痛苦,再到对抗战到底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 赏析诗歌语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如“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等,体会诗人通过这些语句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凛然的民族正气。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诗词鉴赏能力。
-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诗歌中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和寓意,如“梅花”象征高洁和坚韧,“风雨”象征艰难困苦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象征手法和寓意,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品析法: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结合品析诗歌的语句和结构特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自主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诗歌背景,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文天祥抗元斗争的历史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引出作者: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诗歌背景,重点强调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为学生学习诗歌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二、抓一字破题,入情
1. 屏显“歸”字: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找出诗歌中对应的字,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成语“归正首丘”:请学生齐读拓展阅读,感知诗歌内容和背景,明确诗人内心的愿望(魂归故里,完成首丘之志)。通过成语的解读,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三、析意象结构,悟情
1.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配乐范读诗歌,比较诵读时的语调和情感差异,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梅花”、“风雨”、“山河”等,理解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通过意象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分析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的结构,以及如何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达情感。通过分析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层次和逻辑。
四、品析语句,析情
1. 赏析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如“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等,体会诗人通过这些语句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凛然的民族正气。
2. 讨论情感表达:通过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波动,如从对故乡的思念到对国家沦陷的痛苦,再到对抗战到底的决心。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 介绍文天祥的其他作品:介绍文天祥的其他代表作品,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天祥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2. 讨论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讨论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了解文天祥抗元斗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结构特点、情感表达等要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南安军》全诗。
- 预习文天祥的其他代表作品,如《过零丁洋》等。
- 撰写一篇关于文天祥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的小论文,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南安军》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同时,通过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对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象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赏析诗歌语句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中表现出一定的羞涩和不自信,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鼓励。
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象的教学:在讲解诗歌之前,先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 加强个别辅导和差异化教学:针对部分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存在的困难,我将加强个别辅导和差异化教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相信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南安军》一诗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六、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他是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抗元名臣,被誉为民族英雄。
文天祥自幼聪颖好学,宝祜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历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等职。在元军南侵的危急时刻,他毅然挺身而出,组织抗元斗争。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文天祥最终兵败被俘。在狱中,他面对元世祖的高官厚禄诱惑,宁死不屈,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天祥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他的诗作风格豪放悲壮,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其中,《过零丁洋》、《南安军》、《正气歌》等诗作,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这些诗作不仅反映了文天祥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也深刻揭示了南宋末年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和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迹和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文学作品和人格魅力,激励着无数后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
七、生字词解析
1. 南安军: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大余县。在南宋末年,这里是抗元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 梅花南北路:指南北走向的梅岭山路。梅岭,即大庾岭,位于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因山上多梅树而得名。此句通过梅花和山路的意象,暗示了诗人身处险境、行程艰难的处境。
3. 风雨湿征衣:形容风雨交加,淋湿了诗人的征衣。此句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
4. 出岭同谁出:意为“我走出梅岭时,有谁和我一起走呢?”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同伴的思念和对孤独旅程的感慨。
5. 归乡如此归:意为“我回到家乡,却是这样的一种身份和境遇!”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与痛苦。
6. 山河千古在:意为“祖国的山河将永远存在下去。”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坚定信念。
7. 城郭一时非:意为“而城郭却在一时之间被敌人占领。”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愤怒。
8. 饿死真吾志:意为“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此句表达了诗人誓死不屈、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勇气。
9. 梦中行采薇:化用了古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士高洁品质的仰慕和对自己坚守节操的坚定信念。
八、原文与译文
原文: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
梅花岭上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湿透了征衣。
我走出梅岭时,有谁和我一起走呢?
我回到家乡,却是这样的一种身份和境遇!
祖国的山河将永远存在下去,而城郭却在一时之间被敌人占领。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我也学着伯夷、叔齐,采薇而食,以死明志。
详细解读:
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诗人以梅花和风雨为意象,描绘了自己身处险境、行程艰难的处境。梅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而风雨则暗示了诗人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颔联“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诗人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同伴的思念和对孤独旅程的感慨。他走出梅岭时,没有同伴相随,只能独自面对艰难险阻;而回到家乡时,却是作为俘虏的身份,这样的境遇让他深感痛苦和无奈。
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愤怒。祖国的山河将永远存在下去,这是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坚定信念的体现;而城郭却在一时之间被敌人占领,这是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愤怒的宣泄。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也揭示了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以坚定的语气表达了自己誓死不屈、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勇气。他宁愿绝食而死,也不愿向敌人屈服;梦中他也学着伯夷、叔齐,采薇而食,以死明志。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也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
综上所述,《南安军》一诗是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被俘后所作,通过描绘自己身处险境、行程艰难的处境,表达了对同伴的思念和对孤独旅程的感慨;同时,通过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愤怒的宣泄,以及对誓死不屈、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勇气的坚定表达,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九、整体感知
1. 诗歌情感
《南安军》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而悲壮。诗人在被俘北行途中,面对山河破碎、国家沦陷的残酷现实,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无奈。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宁死不屈、以死明志。这种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 诗歌意境
《南安军》的意境深远而优美。诗人以梅花和风雨为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然而,在这种氛围中,诗人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沉沦。相反,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不仅体现在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上,也体现在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憧憬上。
3. 诗歌语言
《南安军》的语言质朴而深刻。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心境。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不仅使得诗歌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也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典故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4. 诗歌结构
《南安军》的结构严谨而完整。全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这种结构形式不仅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诵。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诗歌思想
《南安军》的思想深刻而丰富。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的爱。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往昔的追思。这种悲痛和追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憧憬。此外,诗人还通过化用古代伯夷、叔齐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坚守气节、绝不向元朝屈服的决心。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仅激励着诗人自己勇往直前、宁死不屈,也激励着无数后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
综上所述,《南安军》是一首表达诗人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的诗歌。诗人在被俘北行途中,面对山河破碎、国家沦陷的残酷现实,仍然坚守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的爱。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往昔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种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不仅在当时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也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十、文本探究
1. 诗歌主题与情感探究
《南安军》是一首表达诗人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的诗歌。诗人在被俘北行途中,面对山河破碎、国家沦陷的残酷现实,仍然坚守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的爱。
在情感上,诗人表达了内心的悲愤和无奈。他身处异乡,身为俘囚,无法自由归乡,这种身不由己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使得他内心充满了沉痛的情感。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往昔的追思。然而,在这种悲痛和无奈中,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宁死不屈、以死明志。
2. 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探究
在《南安军》中,诗人运用了多个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描绘环境的作用,更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贞。在诗中,“梅花南北路”不仅点明了行程路线,也暗示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如同梅花傲立风雨之中。
- 风雨:风雨湿透了征衣,也湿透了诗人的心。这里的风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国家危难的象征。它烘托出旅途的艰辛与诗人内心的悲苦,同时也侵袭着诗人坚守的信念。
- 山河与城郭: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山河的永恒与城郭的沦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山河象征着国家的根基与民族的精神依然存在,而城郭的沦陷则暗示了国家政权的沦陷和民族的苦难。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对山河易主的悲愤之情。
3. 诗歌语言与风格探究
《南安军》的语言质朴而深刻。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心境。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不仅使得诗歌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也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风格上,《南安军》继承了杜甫五言律诗的传统,表现出深沉、质朴而深厚的风格。诗人通过逐层递进、声情激荡的叙述方式,将内心的悲愤和无奈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的爱。
4. 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探究
《南安军》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末年民族抗争精神的缩影。当时,南宋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面临着元军的侵略和压迫。文天祥作为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和文学家,他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民族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在文化内涵上,《南安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的爱。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往昔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种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不仅在当时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也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十一、小结
《南安军》是南宋末年抗元名将、诗人文天祥在被俘北行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坚贞的气节,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在诗歌结构上,《南安军》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这种结构形式不仅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诵。
在诗歌内容上,《南安军》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的爱。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往昔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种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不仅在当时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也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在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上,《南安军》中出现了多个意象,如“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遭遇,也暗示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典故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南安军》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诗歌。它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坚贞的气节激励着无数后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南宋末年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窗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原文与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及反思,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原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结语,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