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咸阳城东楼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咸阳城东楼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生字词解析,原文与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情景交融的写法,展现了诗人对故国咸阳深沉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教学《咸阳城东楼》时,应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作者许浑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咸阳城东楼》的基本内容。
- 掌握诗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如“咸阳西风”、“残阳”、“鸟下”等,以及这些意象如何与诗人情感相结合。
- 理解并背诵默写这首诗,掌握其平仄格律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运用“诗眼解读法”、“情景交融分析法”等方法,深入解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感受诗中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诗歌的主旨:
-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对故国咸阳的怀古伤今之情,以及其中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
2. 背诵默写这首诗:
- 强调背诵默写的重要性,通过反复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诗歌内容,增强文学积累。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如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将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 体会诗人的忧国情思:
- 由于学生可能对晚唐时期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难以深刻体会诗人的忧国情思。因此,需要通过补充历史背景资料、讲解相关典故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与背诵法:
- 通过朗读、齐读、个别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强调背诵默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讨论与合作法: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境再现法:
-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诗眼解读法:
- 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即“诗眼”),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通过理解“诗眼”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
- 通过展示与咸阳城东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如古城墙、夕阳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咸阳城东楼》是一首怎样的诗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许浑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咸阳城东楼》的创作过程。通过讲述许浑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全诗:
- 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注意正音、断句和节奏。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齐读全诗:
- 组织学生全班齐读全诗,注意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通过齐读,增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熟悉感和理解力。
3. 默读全诗:
- 要求学生默读全诗,结合注释和语境,在脑海里尽量精细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通过默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三、精读分析
1. 分析意象: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咸阳西风”、“残阳”、“鸟下”等。通过解释这些意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 例如,“咸阳西风”象征着萧瑟和衰败,“残阳”代表着国家的黄昏,“鸟下”则暗示了人才的流失。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悲凉氛围和忧国忧民的主题。
2. 解读情感: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句和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
- 例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现实。这种情感表达与诗人对故国咸阳的怀古伤今之情紧密相连。
3. 鉴赏情景交融: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情景交融的写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结合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 例如,“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一句,通过描绘秦苑、汉宫的荒凉景象和鸟鸣、蝉鸣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感人。
四、合作讨论
1. 分组讨论:
-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咸阳城东楼》中的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深入讨论。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小组展示:
-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通过小组展示,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加深全班对《咸阳城东楼》的认识和理解。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全诗:
- 引导学生总结全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许浑的其他诗作以及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通过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知识面。
-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尝试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或短文。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布置作业:
-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咸阳城东楼》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背诵默写这首诗,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1. 优点:
-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实践,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不足:
- 部分学生对晚唐时期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难以深刻体会诗人的忧国情思。
- 部分学生在背诵默写方面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3. 改进措施:
-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晚唐时期历史背景的讲解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 加强背诵默写练习的指导,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 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咸阳城东楼》这首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的不断完善,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六、作者介绍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是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他是晚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一生专攻律体,不作古诗。许浑的诗作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风格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他的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将他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来评价他。成年后,他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此称他为“许丁卯”。他的作品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等。
许浑的诗歌,特别是他的律体诗,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出深沉的思想情感。他的诗作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七、生字词解析
在《咸阳城东楼》这首诗中,涉及一些生僻字和典故,下面进行逐一解析:
1. 咸阳:秦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是历史上的重要城市。
2. 蒹葭(jiān jiā):一种水边的植物,泛指芦苇。在古代文学中,蒹葭常被用来形容水边的景色或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
3. 杨柳:杨树和柳树的统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杨柳象征着离别和思念,常被用于表达离愁别绪。
4. 汀洲(tīng zhōu):水中的小块陆地或沙滩。在诗歌中,汀洲常被用来形容水边的美丽景色。
5. 溪云:溪水边的云气。这里用来形容云气从溪水边升起的景象。
6. 日沉阁:太阳落到楼阁后面。这里用来形容太阳落山的景象,同时隐含着一种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意味。
7. 山雨欲来:山雨即将来临。这里用来形容天气即将变化,同时也暗示着一种紧张或危机感。
8. 风满楼:满楼的风声。这里用来形容风势强劲,同时营造出一种萧条凄凉的氛围。
9. 绿芜(wú):杂草丛生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秦苑的荒凉景象。
10. 秦苑:秦朝的皇家园林。这里代指历史上的宫殿和园林,暗示着一种历史沧桑和世事变迁。
11. 汉宫:汉朝的宫殿。同样代指历史上的宫殿和园林,与秦苑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的氛围。
12. 行人:过路的人。这里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自己。
13.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这里用来表达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感慨。
14. 渭水:黄河的最大支流之一,流经陕西省等地。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八、原文与译文
原文: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的景象,好似江南家乡的汀洲。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将要到来,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九、详细解析
1.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诗人登上高楼,远眺远方,心中涌起无限的乡愁。眼前的芦苇和杨柳,让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汀洲。这里通过“一上”和“万里”两个词,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思乡之情。同时,“蒹葭杨柳”的意象,也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2.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随着诗人目光的转移,他看到溪水边的云气刚刚升起,太阳已经落到楼阁后面。紧接着,山雨即将来临,满楼的风声飒飒作响。这里通过“溪云初起”和“日沉阁”两个景象的描绘,暗示了天气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而“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更是通过形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而萧条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3.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诗人继续描绘眼前的景象。黄昏时分,鸟儿飞入杂草丛生的秦苑中,秋蝉在黄叶满枝的汉宫中鸣叫。这里通过“鸟下绿芜”和“蝉鸣黄叶”两个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秦苑和汉宫的荒凉与破败。同时,也通过这两个景象的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
4.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最后,诗人告诫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因为历史已经逝去,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去。这里通过“行人莫问”和“渭水流”两个词,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渭水流”这一意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循环。
四、总结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一首佳作。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咸阳城东楼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凄美的氛围。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和感悟。
许浑作为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咸阳城东楼》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许浑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启迪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十、知识支架
1. 文学成就与特点
许浑以律诗见长,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他的诗作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的评价,被视为晚唐诗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许浑的诗作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出深沉的思想情感。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同时,他的诗作也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
3. 诗词背景与题材
《咸阳城东楼》是许浑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的一个秋天傍晚,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时即兴所写。咸阳城作为秦朝的都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见证了秦朝的崛起与辉煌。在唐朝,咸阳城虽已不再是都城,但其历史遗迹和战略地位仍然重要,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感慨、怀古伤今的理想之地。
许浑在登上咸阳城东楼时,眼前的景象触动了他的内心。他望着远方的景色,感受着即将到来的风雨,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感慨。他由个人的命运多舛想到了国运的兴衰隆替,将视线移远,随那些惊惶于风雨欲来而急急归巢的鸟雀,俯视当初那繁华而今荒芜了的秦代宫苑;复利用听觉,从隐伏于黄叶间的秋蝉之哀声里,体味着强大一时的汉朝的衰亡。这种情感寄托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展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十一、整体感知
1. 诗歌主题与情感
《咸阳城东楼》通过描绘诗人登上咸阳城东楼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他深深的乡愁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诗以“愁”字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更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感慨。他通过描绘咸阳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同时,他也通过“渭水流”这一意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循环,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和迷茫。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整首诗气势磅礴,堪称晚唐登临诗中的佼佼者。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感悟。
2. 艺术手法与修辞手法
《咸阳城东楼》在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上也有着独到之处。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将诗人登高望远、思乡怀古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1)情景交融: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使情感更加生动、形象。如“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等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2)虚实相生:
诗人在描绘景象时,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如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中,诗人将眼前的实景与过去的虚景相结合,通过鸟儿的栖息和秋蝉的哀鸣,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3)象征手法:
诗人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深化诗歌的内涵。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中,“山雨”和“风”都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危机和困难,暗示着国家命运的危机四伏。同时,“渭水流”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循环,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和迷茫。
(4)对比手法:
诗人在描绘景象时,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如颈联中“绿芜秦苑”与“黄叶汉宫”的对比,突出了秦苑的荒凉与汉宫的破败;又如尾联中“行人莫问当年事”与“故国东来渭水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
(5)用词精当:
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精当。如“一上高城万里愁”中的“一上”和“万里”两个词,就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思乡之情;又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中的“欲来”和“满楼”两个词,就生动地描绘出风雨欲来的紧张氛围。
十二、总结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一首佳作。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咸阳城东楼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他深深的乡愁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诗以“愁”字开篇,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手法上,许浑运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象征手法、对比手法以及用词精当等多种技巧,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使情感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他也善于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来深化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情感更加深沉。
此外,许浑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地名,如“秦苑”、“汉宫”、“渭水”等,这些典故和地名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这些历史元素与诗人眼前的景象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复杂。
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许浑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他通过层层递进的描绘和抒发,将诗人的情感逐步推向高潮。从开篇的“一上高城万里愁”到结尾的“故国东来渭水流”,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从思乡到忧国,再到对历史和未来的感慨和无奈的过程。这种情感的递进和变化,使得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饱满和丰富。
同时,许浑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中,许浑通过拟人手法将“溪云”、“日”、“山雨”和“风”等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整句诗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此外,许浑在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和节奏等音乐元素,使得整首诗在朗读时具有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完美和和谐。
总的来说,《咸阳城东楼》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佳作。许浑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也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在情感表达、意境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感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许浑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这首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晚唐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也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生字词解析,原文与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曹雪芹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知识支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