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阁.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69898/0-17379910858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阁.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69898/0-17379910859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阁.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69898/0-173799108595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总结归纳,布置作业,原文与译文,艺术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准确诵读并理解《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词意,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 分析词中描绘的景象与情感,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怀旧与感慨之情。
- 运用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 通过对比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对诗词鉴赏的能力。
- 感受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与人文情怀。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诗歌朗诵和音乐欣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 通过PPT展示、讲解和小组讨论,介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背景和内容。
- 分段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
- 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慨与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 把握词作内容:全面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与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变化。
- 赏析词作语言: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等。
教学难点
- 体会词人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的情怀:通过词人的经历与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其复杂情感。
- 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修辞手法的能力,并能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 朗诵法:通过诗歌朗诵,让学生熟悉诗歌语言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 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
在宋代,有一位诗人,诗词创作专学杜甫,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就是陈与义,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屏幕显示:
- 诗歌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配乐播放:古典音乐,烘托诗歌氛围
二、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陈与义,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善于变化,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
词牌介绍: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1. 读准字音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 读准节奏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 读出感情
- 通过诵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怀旧与感慨之情。
4. 抽生朗读
- 抽取几名学生朗读,并给予指导和评价。
5. 全班齐读
- 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增强整体感受。
四、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
- 比较《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与杜甫的《春望》在表达家国情怀上的异同。
- 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词都表达了怎样的家国情怀?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
2. 小组讨论
- 分组讨论: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请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
-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个人见解和感受。
3. 创作实践
- 请学生以“忆往昔”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 抽生展示作品,并给予指导和评价。
---
五、总结归纳
1. 内容总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背景、内容、意境和艺术特点。
- 我们通过诵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了词人的怀旧与感慨之情,以及他对家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2. 方法总结
-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 要学会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升华
- 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词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 我们要珍惜当下,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并默写全诗。
2. 搜集陈与义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
五、作者介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佳作。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和词人。陈与义自幼才华横溢,儿时为文即冠绝流辈。政和三年(1113年),他登上舍甲科,从此步入仕途,历任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太学博士、符宝郎等职。然而,他的仕途并不平坦,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后,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陈与义的作品情感深沉,风格独特,深受后世推崇。他的词风近似苏东坡,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虽然存世的词作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意境深远。这首《临江仙》便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当时他已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退居青墩镇僧舍,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旧游,不禁感慨万千。
六、生字词解析
1.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它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临江仙女,寓意着超脱尘世、飘逸不凡的意境。此词牌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2. 午桥:位于洛阳南面,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等诗人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陈与义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也曾在午桥宴饮聚会。
3. 豪英:出色的人物。在词中,指当年在午桥宴饮的英雄豪杰。
4.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此句有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5. 疏影:稀疏的影子。此处指杏花在月光下投射出的淡淡影子。
6.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7.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此处指渔夫在半夜里低声吟唱的歌谣。
8.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七、原文与译文
原文: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深度解析
上片:回忆往昔繁华
词的上片通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两句,回忆起当年在洛阳午桥宴饮的盛况,那时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豪情万丈。接着,“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用月光随着流水悄然流逝的景象,比喻时间的流逝,无声无息,但却带走了那段美好的时光。最后,“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以杏花疏影下吹笛欢歌的场景,描绘出昔日欢乐、闲适的生活画面,情感热烈而奔放。
下片:感慨世事沧桑
词的下片情感转为深沉与感慨。“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急剧变化。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个人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那些曾经的豪情与欢聚都已化为云烟,只留下无尽的感慨与惆怅。接着,“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点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闲散无聊中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眼前的新景与心中的旧情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两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无奈与叹息,以及将沉重悲愤转化为旷达之情的境界。
意境与情感
这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上片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再现了昔日午桥豪英聚会的盛况和杏花疏影下吹笛天明的美好时光;下片则通过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无奈与叹息。全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词人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词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尤为脍炙人口,被后世广泛传颂。它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而“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两句,则以渔夫的悠扬歌声,寄托了词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陈与义的这首《临江仙》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陈与义作为宋代杰出词人的才华与风格,更以其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此词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综上所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不仅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佳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陈与义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高超的文学素养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八、艺术特色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色:
- 对比手法:词人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将昔日洛阳游赏的盛况与今日流离失所的现实进行对比,突出了词人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 语言优美:词人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出昔日洛阳游赏的盛况和今日流离失所的现实,语言优美自然,意境深远绵长。
- 情感真挚:词人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意蕴更深,耐人寻味。
- 情感升华:词人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和思考,使词作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 象征手法:“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以流水和月光象征时间的流逝,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使词作具有更深刻的哲理意味。
- 借景抒情:词人通过描绘杏花、长沟、流水、月光等景物,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使词作具有更生动的画面感和更强烈的感染力。
- 以乐景写哀情:词人在上片描绘昔日洛阳游赏的盛况时,用欢快的笔调营造出一种美好而宁静的氛围。然而,这种美好与宁静只是词人的回忆和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词作的情感更加深沉和悲切。
- 含蓄深沉:词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悲伤和无奈,而是通过描绘昔日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以及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和思考,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种含蓄深沉的表达方式,使词作具有更广阔的意境和更深刻的内涵。
九、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词人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上片描绘了昔日洛阳游赏的盛况,下片则写出了词人今日流离失所的现实。通过对比,词人表达了对家国沦丧、人生无常的悲痛和无奈。同时,词人也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和思考,使词作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词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普遍感受。
十、后世影响
陈与义的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以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为后世文人墨客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和创作灵感,也成为了人们感悟人生、思考历史的重要载体。在后世文学中,这首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一、小结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陈与义的一首经典词作,通过回忆往昔在洛阳的游赏之乐,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漂泊生涯的寂寞。词作运用了今昔对比、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以及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凝练,情感表达真切感人。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词人的艺术才华,更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生命哲思。
这首词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它展现了陈与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对这首词的评价极高,认为它是咏史词中的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许多文学评论家对这首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陈与义的这首《临江仙》不仅是一座艺术的高峰,也是一面反映时代精神的镜子。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词人的艺术才华,更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生命哲思。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卜算子咏梅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陆游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梦回唐朝 唐诗赛会,自由朗读,感受诗意,结合背景,理解情感,品析词语,体会情感,想象画面,走近诗人,比较阅读,深入理解,诗词链接,走进思乡诗,仿写练习,感受乡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