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作者介绍,生字词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准确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词中意象与情感。
- 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解读等。
- 运用小组合作、对比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与情感。
-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诗词中的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传承中华文化。
二、教学重点
1. 诵读并理解《太常引》的词意
- 准确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把握词中的韵律和节奏。
-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如“秋影”、“金波”、“飞镜”、“姮娥”、“桂婆娑”等。
2. 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 引导学生掌握意象分析、情感解读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鉴赏诗词。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 分析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是否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有关。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辛弃疾的词作常常具有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才能把握词作的主旨。
2. 分析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 辛弃疾的词作结构严谨,修辞手法多样,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分析能力,才能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美感。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味
-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不仅需要传授鉴赏方法,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 通过全班诵读、分段诵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词中描绘的景象与情感。
2.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法
- 教师逐句讲解词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诗词背景、相关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教学。
- 通过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中秋佳节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首诗词吗?(引导学生说出《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主要成就及创作风格。
- 介绍《太常引》的创作背景,包括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等。
3. 诵读与感知
- 全班诵读:全班学生齐读《太常引》词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 分段诵读:将词文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由不同学生诵读,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 感知词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词中描绘的景象与情感。
4. 词意解析
- 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词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中秋佳节,月亮像重新磨过的铜镜,明亮皎洁。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我举起酒杯问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掉月宫的桂树,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表达的情感,包括壮志未酬的悲愤、对国家的热爱等。
-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秋影”、“金波”、“飞镜”、“姮娥”、“桂婆娑”等,理解这些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5. 小组讨论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 引导学生思考辛弃疾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分析他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是否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有关。
第二课时
1. 情感与意象结合
- 分析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理解辛弃疾如何通过意象传达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
- 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辛弃疾的政治理想。
2. 诗词鉴赏方法
- 总结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诵读、理解词意、分析意象与情感等。
- 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鉴赏其他诗词作品。
3. 拓展阅读
- 推荐几首与辛弃疾风格相似的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等,供学生课外阅读。
-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诗词与《太常引》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4. 写作练习
-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太常引》的理解与感悟,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融入文章中,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太常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们认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是如何体现在词中的?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6. 布置作业
- 背诵:要求学生背诵《太常引》词文。
- 写作:继续完善自己的短文,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 预习:预习下一首诗词作品,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词意与情感表达,还掌握了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思考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诗词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与指导。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与创作能力。同时,可以进一步挖掘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与创作背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他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但始终未被采纳。他因主张坚决抗战,一直受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词作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同时,他的词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辛弃疾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他的词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经历,更深刻地揭示了南宋社会的政治现实和民族矛盾。
辛弃疾的诗词成就卓越,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等传世之作。他的诗词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八、生字词解析
1. 太常引:词牌名。太常引,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四平韵。辛弃疾此词为变体,双调四十九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
2.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如金色的波浪。这里用来形容中秋之月的光芒。
3.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这里形容月亮像一面刚刚磨亮的铜镜,闪耀于夜空。
4.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她因偷吃了不死之药而飞入月宫,成为了月中的仙女。
5. 斫(zhuó):砍。这里指砍去月中的桂树。
6. 桂:桂树。传说中,月中有高五百丈的桂树,其枝叶婆娑,遮蔽了月光。
7. 婆娑(pó suō):树影摇曳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中的桂树枝叶摇曳生姿。
8. 磨:摩擦,这里指磨亮。形容月亮像一面刚刚磨亮的铜镜。
9. 乘风:借助风力。这里指借助风力飞上万里长空。
10. 直下:一直往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往下看,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
九、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中秋之月缓缓移动,其光芒如金色的波浪,又似一面刚刚磨亮的铜镜,闪耀于夜空。我举起酒杯遥问月中的嫦娥:岁月匆匆,白发渐增,欺侮我这等有心人呢?我多么渴望能乘风而去,穿越那万里的长空,俯瞰脚下的壮丽山河。传说月中有桂树,其枝叶婆娑,遮蔽了月光。人们说,若能砍去这些枝叶,月亮的清辉将洒满人间,洒向大地的光辉将会更多。
详细解读:
1. 上片: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这两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亮。月亮缓缓移动,其光芒如同金色的波浪,又似一面刚刚磨亮的铜镜,闪耀于夜空。这里用“金波”来形容月光,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明亮与闪烁。而“飞镜又重磨”则进一步突出了月亮的明亮和圆润,仿佛是一面刚刚被磨亮的铜镜。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两句表达了词人面对岁月流逝、白发增多的无奈与感慨。词人举杯遥问月中的嫦娥,为何岁月匆匆,白发渐增,欺侮我这等有心人呢?这里“把酒问姮娥”是一种虚拟的情境,词人通过向嫦娥发问,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2. 下片: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这三句表达了词人想要乘风而上,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壮志。词人渴望能够借助风力,飞上万里长空,俯瞰脚下的壮丽山河。这里“乘风好去”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与不羁,“长空万里”则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和远大抱负。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两句以砍去月中的桂树为喻,表达了词人想要铲除障碍、实现理想的决心。传说中,月中有高五百丈的桂树,其枝叶婆娑,遮蔽了月光。词人认为,只有砍去这些枝叶,月亮的清辉才能洒满人间。这里“斫去桂婆娑”实际上是一种象征和隐喻,词人通过砍去桂树来象征铲除投降派势力等障碍,以实现抗金和收复失地的理想。而“人道是、清光更多”则进一步强调了砍去桂树后,月亮的清辉将洒向大地,洒向人间的光辉将会更多。
十、艺术特色
1. 浪漫主义手法:词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得全词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
2. 神话传说的运用: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不仅增强了词作的趣味性,也深化了词作的主题。
3. 借景抒情:词人借中秋之夜的明月,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词作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4. 语言优美:词人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如“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等句子,都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十一、主题思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辛弃疾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幻想中的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词人也借月中的桂树和嫦娥等形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决心和信念。
十二、文本探究
1. 意象分析
- 明月:明月是这首词的主要意象之一,它既是中秋之夜的象征,也是词人心中理想的寄托。词人通过描绘明月的美丽和明亮,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明月也象征着词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的孤独、无奈和执着。
- 嫦娥:嫦娥是月中的仙女,也是词人举杯发问的对象。词人通过向嫦娥发问,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无奈和感慨。同时,嫦娥也象征着词人心中的理想女性,反映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 桂树:桂树是月中的神木,也是词人幻想砍去的对象。词人通过砍去桂树枝叶的幻想,表达了自己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决心和信念。同时,桂树也象征着词人心中的障碍和困难,反映了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2. 情感解读
- 爱国情怀:这首词充满了词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词人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幻想中的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政治理想的坚定信念。同时,词人也借月中的桂树和嫦娥等形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决心和信念。
- 无奈与感慨:词人在词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无奈和感慨。他举杯向月中的嫦娥发问,感叹自己被白发所欺,岁月无情。这种无奈和感慨反映了词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体现了他的孤独和寂寞。
- 豪迈与浪漫: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词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这种豪迈与浪漫的手法使得全词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了词人高超的文学才华和创造力。
3. 艺术特色
- 浪漫主义手法:词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得全词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了词人高超的文学才华和创造力。
- 神话传说的运用: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不仅增强了词作的趣味性,也深化了词作的主题。这些神话传说的运用使得全词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 借景抒情:词人借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幻想中的仙境,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词作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 语言优美:词人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如“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等句子都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种优美的语言使得全词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
十三、课文小结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辛弃疾的一首经典词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分析和鉴赏,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情感。
首先,这首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幻想中的仙境,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词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得全词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了词人高超的文学才华和创造力。
其次,这首词也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无奈和感慨。词人举杯向月中的嫦娥发问,感叹自己被白发所欺,岁月无情。这种无奈和感慨反映了词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体现了他的孤独和寂寞。然而,尽管面临困境和挑战,词人依然坚定信念、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后,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词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词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同时,词人也善于运用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来增强词作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这种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全词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经典词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分析和鉴赏,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情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希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和学习,读者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生字词解析,原文和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表格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品“独”之豪迈洒脱,感“独”之失落孤独,悟“独”之理性超脱,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情感体验,思维拓展,总结提升,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