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美版(北京)】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美术人美版(北京)(2024)一年级下册11. 小花垫公开课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美版(北京)(2024)一年级下册11. 小花垫公开课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特色设计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指导思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术课上,让了解小花垫的相关知识,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旨在让学生在感受小花垫的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熟悉的超轻粘土进行造型表现与艺术创造。
理论依据:以核心素养理论为依据。主题决定了问题的范围和取向,让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观察相关联,从而使美术知识、技能获得价值和意义。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而问题需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事件中加以呈现,因此而构成了“问题情境”。要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就需要选择对“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技能,运用自主、研究等学习方式获取它们。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属于泥塑系列的课程。侧重于让学生体验泥的可塑性,学习泥塑的搓、盘等基本技法,尝试用泥条造型方法制作小花垫,培养学生的造型创新意识,形成学生爱探索、乐创新的学习态度。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储备:就泥塑知识而言,在一年级上册的《玩泥巴》这课中,学生已对泥塑的一些基本技法有所认识,如团、揉、捏、压、盘等,能够使用泥巴动手体验造型活动。但本课还涉及到简单有规律的点、线、形的组合规律的知识。因此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动手体验活动,不断感悟并自主建构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认知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过许多小垫子,基本上是家庭常用的垫杯子、垫锅子的工具。通过日常熟悉的小垫子的使用导入,引入本课要制作的小垫子。
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小学生往往对泥条搓的均匀操作比较困难;对于学生而言,对盘制小花垫的造型、纹样把控性相对较难。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泥塑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小花垫的多种盘制表现方法不是很了解。
教学方式及手段
1.情境创设2.自主研究3.赏析4.演示
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泥、圆形画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花垫,知道花垫的用途。裂解花垫中有规律的组合知识。
2、技能:掌握搓泥条的方法。能够利用泥条的造型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小花垫。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运用搓、盘等泥塑技法制作小花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及两者的紧密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体验泥塑造型表现的乐趣。
2、在艺术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敢于创新与大胆表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搓泥条的方法,能搓出又长又均匀的泥条。
(2)学习利用泥条盘制不同形状的小花垫的方法,能盘制自己喜欢的小花垫作品。
教学难点:(1)泥条搓得均匀,不断裂。(2)盘制出造型新颖、纹样漂亮的小花垫。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依据以上的内容、目标、理论和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作品展示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展示作品
七、教学特色设计说明
1、摒弃炫目技术,回归美术本质,让关注点从形式回到实质。在美术教学中,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美术思考以及课堂的创作实践能力。
2、寻求教与学的平衡,回归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生已有的认知进行拔高,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注重回归以生为本,将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思考、实践的主人,教师始终陪伴在学生的身边,而非占据教学的主动权。
3、本课在教学设计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学生运用已知的造型知识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表现过程。
4. 注重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术教师在创新教育上首先要有强烈的意识,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教材中的显性创造性积极开发延伸性的创新课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导入
播放视频
教师:拿起茶杯,你们看到了什么?
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和学习小花垫。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视频中的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
1.认识生活中的花垫。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类似的花垫呢?主要作用是什么?
播放课件。
教师:花垫在生活中用到的地方很广泛。接下来,同学们请欣赏图片,看一看都有哪些花垫用在了哪里,造型和材料上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些花垫不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还能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1.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欣赏、认识。盘垫、碗垫壶垫、锅垫、地垫,坐垫。
学生回答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感官、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花垫有更多认识。提高学生大脑思考,眼睛观看,耳朵倾听,嘴巴表达的能力。
2. 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1)陕西草编坐垫。
提问:这件作品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这件作品的花纹图案
是什么规律?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欣赏、认识与感受。
认识草编工艺。感受不同材料制作的纹样及美感。
探求新知
1.出示花瓣拼出的花环图片。
教师:大自然中的落花在艺术家手中变成了美丽的花环,请大家找一找,花环的色彩规律。
学生观察寻找规律,回答:花环的色彩分布规律。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
在了解色彩规律的同时,引发学生重视在实践过程中,从材料、方法、技能等方面大胆创新与表现。启发学生想象,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并敢于尝试表现。
讲解示范
创作实践
2.出示泥塑小花垫作品。
教师:看了这些生活中的花垫,老师用美术材料制作了两件小花垫作品,你们来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小结:是用泥,采用泥塑方法制作的。今天我们要用泥塑方法来制作小花垫。
组织学生体验搓泥条。
4.教师演示搓泥条的不同方法(1)取一小泥料,揉成泥团。
(2)用手掌将泥团搓成粗泥条。
(3)将初步搓好的短而粗的泥条在桌上继续槎成细长而均匀的泥条。
教师强调在桌上搓泥条时从中间往两边均匀用力主要是用双手的手掌来搓。教师还可以将用手掌均匀搓出的泥条与用手指搓出的泥条进行对比。
5.探究盘花样的方法
教师:泥条搓好了,怎样利用搓好的泥条盘出不同形状的花样呢?请你来试一试。
你们都盘出了什么花样?
播放课件,展示用泥条盘成的三角形、方形圆形、椭圆形、“S”形、浪花形小结:小泥条很神奇,能变出这么多好看的花样。
研究制作小花垫的方法。
提问:怎样用这些花样做更美观的小花垫呢?你们有什么方法?
启发:你还能让小花垫变得更漂亮些吗?
6.演示制作小花垫。
(1)搓泥条。
(2)制作小花样,从中心开始制作。
(3)组合。
(4)装饰。
提示学生注意:泥条之间要粘接牢固,泥条接口处尽量隐蔽。
7.想一想播放课件。
提问:怎样组合好看?
小结:可以把盘出的小花样组合到一起,适当添加点线、形,纹样就更好看了。但点、线、形要有一定的排列规律才好看。
8.欣赏:
这些小花垫上的肌理是怎样制作的?
小花垫在造型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启发创新:通过欣赏,你还能制作出哪些更新颖的小花垫?还想到了哪些新方法?
学生欣赏并回答:使用彩泥制作的。
学生每人一小块泥巴,尝试搓泥条,然后找出搓泥条时出现的问题,最后总结搓泥条的方法,并演示介绍。
学生观看。
学生调整方法,再搓一搓泥条。
学生利用手中泥条,尝试盘盘简单花样。
学生说一说方法。
用盘出来的花摆一摆造型,进一步制作。
学生观看
学生欣赏回答问题,感受小花垫制作的方法,和组合规律。
小花垫的造型可以种类多样:动植物、人物、景物都可以,可以抽象或者具象。可以结合编、盘等方法制作小花垫。
欣赏泥塑小花垫作品,明确学习目标。
在尝试体验中发现搓泥条的技巧,让学生自主感悟知识。
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确掌握搓泥条的基本方法。
正确掌握搓泥条的方法,为后续制作作好准备。
在体验中探究用泥条盘制不同花样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潜能,进一步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只做小花垫的方法。
演示过程让学生从中掌握利用搓、盘等技法制作小花垫的方法,解决重点和难点。
打开学生思路
艺术实践
教师:请你利用搓、盘等方法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花垫。
要求:
1.造型新颖
2.色彩丰富
3.制作细致
学生再次制作一个更新颖更漂亮的小花垫。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示交流
欣赏评价
引导学生一句评价要点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师点评和总体评价
1.说一说自己的作品最满意的地方以及作品可以用到哪里?
2.同学的作品你喜欢哪件?为什么喜欢?可以从造型、纹样、制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欣赏评价。
通过展示评价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美版(北京)(2024)一年级下册5. 画蘑菇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5课 小花扇教学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赣美版一年级下册第5课 小花扇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