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6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案(表格式)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8/16670279/0-173801759674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6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案(表格式)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8/16670279/0-173801759678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6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案(表格式)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8/16670279/0-17380175968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美版(北京)】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
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等奖表格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等奖表格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 理解概念,学生创作 教师辅导,展示作品,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 第16课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美术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五年级
相关
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材
书名: 《美术》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 年12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课程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运用各种媒材进行造型实践,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造型乐趣。空间感是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基本认知能力之一,它是物体的空间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在人脑中的反应。本单元教学围绕空间透视展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大胆的表述自己对绘画作品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思维发散力。在观察、表述、分析、讨论中实现由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在学习《深度空间》时,学生通过欣赏经典作品,探究深度空间要素,自由大胆的表述自己对绘画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并学会接纳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时,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总结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沙画媒材,创造性的表现出有空间感的画面,提高运用艺术手法进行美术表现的兴趣。教师力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科育人真正落实到课堂上,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价值,推动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单元教学围绕空间透视展开,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的素养及相关能力,进而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本单元通过为学生设置情景教学,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美术语言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提升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的能力。通过分析透视知识,运用透视规律进行创作,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能力。第15课《深度空间》是一节“欣赏•评述”课,引导学生了解客观物象在我们眼中呈现的透视现象,认识和理解古今中外艺术家绘画作品中对纵深空间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建立对空间的基本认识,并为下一节课学生学习如何在平面上表现出有空间感的画面奠定基础。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一节“造型•表现”,让学生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运用对比、观察等方法,使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归纳和总结,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基本技能,创作一幅具有空间感的作品。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本单元教学设计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前搜集、分享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空间意识及造型意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第一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视觉审美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文化鉴别能力的育人目标。第二课时以之前学习的内容为支架,采用现象分析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对图像识别、辨认与理解的能力,提升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基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分析,教师将本单元设定为两课时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深度空间》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本课的学习会为学生学习下一节《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艺术实践活动做铺垫。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欣赏到不同绘画作品中深度空间表现形式的技能,通过小组分享、交流的形式,认识和理解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并学会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在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画家的绘画作品时,学会接纳和尊重 世界多元文化。
第二课时:《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在之前学习《深度空间》的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感悟和理解透视的美感,通过对比、观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并能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意图灵活运用消失点和视平线。教师在学生实践环节引用“沙画”这种特殊媒材,意在降低学生造型表现的难度,沙画易于修改的特点能增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创作实践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一幅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画,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在生活中早就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也试图在自己作品中表现物象的空间与立体感。并体现出学生对空间与立体追求的强烈愿望。但是,对透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明显不足,对透视现象、消失点、视平线等抽象化的概念名词并不了解。如何运用近大远小透视规律来表现立体空间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与实践。
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思考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在循序渐进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感悟和理解透视的美感。结合创新的“沙画”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创作实践的兴趣。“沙画”易于修改的特点,也降低了学生造型表现的难度。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景物。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讨论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使学生理解透视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初步理解景物的透视规律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景物。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情景教学 引入新课
1
2
教师:看看这两张照片,
哪张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课件:对比照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透
视现象入手,通过对比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
学生:第一张。
教师:(贴出照片)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学生:景物越来越小,最后都变成一个小点了。
教师小结: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板书:透视现象)
二、合作探究 理解概念
(一)认识消失点
教师: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学生:消失点或不知道。
教师小结:叫消失点。(板书:消失点+箭头)
教师: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
学生:可以。
教师小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右边的景色美,消失点就往左移。(课件:不同位置的消失点)
【设计意图:认识消失点让学生了解消失点在画面中的作用。】
(二)认识视平线
教师:看!通过消失点在这里有一条线,知道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条线叫视平线。(板书:视平线+箭头)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是重合的。老师的视平线在这,(用手比一比)你们的视平线在哪?因为我站着所以视平线高,如果我蹲下呢?
学生:视平线就变低。
教师小结:视平线的位置也是可以变动的。
教师:看看这两张照片,视平线的不同位置给你有怎样的感受?(课件:不同位置的视平线)
学生:感觉埃菲尔铁塔很高大。
学生:感觉得路面很平坦、很远。
教师小结: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低一点。想表现是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高一点。(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视平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三)认识消失线
教师:这幅画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作品,他运用透视现象描绘出了一条乡间小路。你看到后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师: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课件:“倒八”)像一个“倒八”。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课件:“正八”)像一个“正八”。这四条线的名字叫消失线。消失线的位置不同,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设计意图:了解视平线上、下景物的消失方向。】
(四)分析照片 解析透视
教师:来看这张照片,它的消失线在哪?
学生指一指。
教师画出消失线。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消失线像一个“倒八”。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消失线像一个“正八”。 “倒八”是什么地方?
学生:天空(板书:天)
教师:“正八”是什么地方?
学生:地面(板书:地)
教师:我们来看看地面和天空越远越怎么样?
学生:越远越窄。
教师小结:近宽远窄(板书:近宽远窄)
教师:两边的三角形里是树,这条线的位置就是树冠。(板书:树冠)这条线的位置就是树根(板书:树根)。把树画在三角形中自然会出现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打开书仔细观察一下,树出现了哪些变化?可以互相讨论一下。(板书: 近 远)
学生: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板书:高 矮 粗 细 疏 密)
小结:泸定桥和颐和园长廊中横梁的变化与树是一样的。(课件:颐和园和铁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照片了解透视规律。】
(五)教师示范 突破难点
教师:今天我们把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进行了细化,(板书课题:“近大远小的”)怎样表现一幅有近大远小的画面呢?今天我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看!是什么?
学生:沙子。
教师:今天我们尝试用沙子来表现透视现象。
画视平线和消失点
教师:首先定出视平线。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应该画高一点还是低一点?
学生:低一点
教师在中间偏下一点的地方,用手指画出视平线。(图1)
教师:我想表现的画面左右两边都很美,那么我就把消失点定在什么地方?
学生:中间。
教师小结:在视平线中间点出消失点。(图2)
2.画消失线
教师: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形成一个“倒八”。 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形成一个“正八”。(图3)
3.画树
教师:左右两边的三角形里是树。上面的这条边是?
学生:树冠。
教师:下面的这条边是?
学生:树根。
教师:第一棵树离我们最近看得最清楚,所以要把它画的最生动、具体。画第二棵树时,要离第一棵远一点,体现出近疏远密。拉开它俩之间的距离才能为后面的“密”提供条件。第三棵离得稍近一点,同时树干也要变细一点,同样树冠要顶到三角上面的这条线。第四棵再近一点,由于远处的景物进入视网膜的图像小,所以看起来模糊不清。(图4)
4.画栏杆
教师:树画好了,依此方法可以把另一边的树也画上。现在我想改变一下,不画树了,画一些栏杆。栏杆比树要矮很多,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先画出消失线。栏杆同样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教师把栏杆画斜。(图5)
教师:栅栏画得怎么样?
学生:栏杆好像要倒了。
教师:怎样才能不倒呢?
继续分析黑板上的照片,总结出三角形里的景物要与纸边平行,并演示栏杆正确的画法。(图6)
5.添画环境
教师:如果把栏杆的另一边想象成湖泊,我可以运用透视现象画上几只小船。可以把后面想象成连绵起伏的群山,再加上太阳和云。(图7-9)一幅运用透视现象表现的风景画就完成了。想不想试一试?
实践要求
运用透视现象创作一幅风景画。
四、学生创作 教师辅导
五、展示作品
用相机记录下学生的作品,在大屏幕中展示。
六、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消失点和视平线,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的表现出了一幅沙画形式的风景作品,你们真棒!看,这是哪儿?
学生:我们的校园。
教师:你能找到这张图片的消失点和视平线吗?
学生在图片中找消失点和视平线
教师:大家找的位置不太一样,在户外进行写生时,我们可以借助消失线,来确定消失点和视平线的位置(课件)。看,这张画就是上一届的五年级学生在校园里进行的写生,这位是小作者。我们拿着素描本在学校进行了校园写生,同学们运用学会的透视知识画出有空间感的校园,有的同学还把正在写生的同学也画到了自己画面中。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沙画表现透视现象,后续我们也用画笔来画一画我们的校园吧。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能否发现、感受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二)能否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能否运用透视知识,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一)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对四张照片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消失点和视平线可以根据作者想通过画面带给欣赏者的感受而定。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可以往右移;右边的景色美,消失点可以往左移。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可以画的低一点。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学生理解了消失点和视平线在画面中运用的技巧,并能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意图灵活运用消失点和视平线。
(二)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儿童的语言——“正八和倒八”,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复杂多变的现象转变为“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像一个“倒八”;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像一个“正八”。通过这样的形式,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在“正八”和“倒八”的帮助下,学生轻松划分出了天、地与周围的景物,并总结出了透视现象的——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
(三)本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在于,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工具,大胆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但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沙画作为表现形式。运用沙画表现立体空间可以使学生不据于具体的表象,而把注意力集中到透视规律的运用。运用透视规律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对与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沙画易修改的特点降低了修改难度,能增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放松的投入到创作。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