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鲁科版五四制】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精品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精品巩固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其对应的条件,其中丙状态是( )
A.固态B.液态
C.气态D.固液共存态
2.下列自然现象中,放热的是( )
A.清晨,形成“露”B.正在消融的冰凌
C.冰冻的衣服晾干D.植物的蒸腾作用
3.如题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液态B.乙是固态
C.丙是气态D.甲、乙、丙均是固态
4.将一根蜡烛的尾部削开,使其与头部一样露出灯芯,将一根细钢针从蜡烛中间部位穿过,再将细钢针架在两个纸杯之间,就制成一个“蜡烛跷跷板”,如图所示,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为方便将细钢针穿过蜡烛,可将细钢针加热
B.只点燃蜡烛左端灯芯,蜡烛不会上下交替摆动
C.同时点燃蜡烛两端灯芯,右端质量减小比左端快
D.同时点燃蜡烛两端灯芯,蜡烛不会上下交替摆动
5.小峰同学在学习了材料知识后对实验室中各元件的材料展开了一些设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铜丝密绕在瓷管上制成滑动变阻器B.用铁丝制作白炽灯的灯丝
C.用超导材料制作电饭煲的加热盘D.用半导体材料制成LED灯的发光二极管
6.春节假期,小明到凤凰古城游玩时看到民间艺人制作“糖画”,如图所示,取适量白糖放入勺中,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勺子底部,同时用搅棒轻轻搅动糖液,使其均匀受热,防止糊底变焦。待糖完全融化、颜色变黄后,根据设计好的图形和线条走向作画,作画的时候要注意绘制速度要快、各部件保持连接、注意填补空白、巧妙设计粘贴点。关于“糖画”的制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B.糖的物态变化是先凝固后熔化
C.糖的温度一直在升高
D.糖的温度一直在降低
7.对下列民间俗语或古诗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下雪不冷化雪冷——熔化吸热
B.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光的直线传播
C.水中捞月一场空——平面镜成虚像
D.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靠空气振动发声的
8.关于下列物理现象,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图甲:表示经过该路段的车速不允许超过40m/s
B.图乙:“硬币隐现之谜”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去解释
C.图丙:火山喷发在火山口周围由近及远分布的矿石的熔点由高到低
D.图丁:拍摄影视剧中房屋倒塌砸伤人的特技镜头时,常选用密度较大的物体做道具
9.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安装图甲实验装置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C.A图线中,第4min时,物质处于液态
D.A图线中,2min~6min段表示熔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吸热
10.如图所示,甲图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乙图是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应该选择颗粒较大的冰块进行实验
B.由图像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C.第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把冰放入烧杯中,不用酒精灯加热,冰也会熔化,说明冰的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
二、填空题
11.有6种物质:铁、水银、水晶、白酒、牛奶、巧克力。可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把它们分成两类。若按是否透明来分类:一类包括 ,属于透明的,另一类包括铁、水银、牛奶、巧克力,属于不透明的。若按状态来分类:一类是铁、水晶、巧克力,它们属于 ,另一类是水银、牛奶、白酒属于 。
12.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常见状态有固、液、 三种。物质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故自然界中常见的物态变化有 种。
13.荀子的名篇劝学中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水结冰过程叫 (填写恰当的物态变化),水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体积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在这个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4.小凯在电影《长津湖》中看到志愿军战士吃像石头一样硬的结冰熟土豆,冰是土豆中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一过程需要 (填“吸热”或“放热”)。
15.图中 (选填“甲”或“乙”)是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规律”的实验中,共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 。运送特殊物品时,需要保证温度不能高于某一特定的值,为了全程监控温度,到达目的地需要查看运输途中温度有没有高于限定值,监控温度的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应与 (选填“甲”或“乙”)的相同。
16.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此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为 ℃;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把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物质 。
17.2023年12月11日,保定迎来一次大降雪天气。为保证市民出行安全,环卫工人会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撤盐后冰雪熔点会 (选填“提高”或“降低”),利于熔化和清除。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正在熔化的盐与冰水的混合物,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浸入其中,试管中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试管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8.我国古代诗词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比如:
(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诗人耳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琴声的 ;“小弦切切如私语”是指声音的 小。
(2)周敦颐的故里有一爱莲湖,到了冬天,爱莲湖湖面出现一层薄薄的冰,这是水发生了 现象,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实验题
19.小红和小华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准备在图中的M、N两点间接入待研究的电阻丝,电源电压恒定,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1)他们应选择编号为 、 的两根电阻丝来探究导体电阻大小和长度的关系;他们应选择编号为 、 的两根电阻丝来探究导体电阻大小和横截面积的关系;此实验主要应用的探究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类比法”)
(2)正确选择后,他们将所选电阻丝分别接入M、N两点间,闭合开关,通过观察 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实验中,两次电流表指针均有偏转,但第一次的示数小于第二次的示数,说明第二次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电阻值 (填“变大”“变小”“不变”);
(3)以上(2)中判断电阻大小关系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以下描述中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根据物质在常温下的形状和体积是否固定,可将物质分为三种状态
B.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碰撞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比较运动物体动能的大小
C.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D.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20.利用低温箱和温度传感器探究不同温度的水降温的快慢,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并自动记录水温,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在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加入质量相同、初温不同的水。将温度传感器的探头浸没水中测量水温时,应注意探头不要 ;
(2)将三杯水同时放入-30℃的低温箱中冷却,箱内的风扇可使箱内气流稳定循环,使得三杯水受冷环境 ;
(3)同时用三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监测三杯水的温度,并获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分析图像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初温高的水降温 (填“快”或“慢”);水在凝固过程中, 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为提高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实验时应在每杯水中放入多个探头,对杯子中不同的 水进行测量。
导体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1
镍铬合金丝
L
S
2
锰铜合金丝
L
S
3
镍铬合金丝
2L
S
4
镍铬合金丝
L
2S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由图与物态变化过程得,丙变为甲熔化吸热,甲变为乙汽化吸热,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A.清晨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故A符合题意;
B.正在消融的冰凌是冰熔化成水的过程,需要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升华成水蒸气,需要吸收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液态水的汽化过程,需要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甲图分子间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所以甲为气态;乙图分子间间距很小,且排列规则,分子间作用力较强,所以乙为固态;丙图分子间距较大,且排布不规则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所以丙为液态,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D
【详解】A.将细钢针加热,穿过蜡烛时可以将蜡烛熔化,更容易穿过蜡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只点燃蜡烛左端灯芯,蜡烛左端质量减小,蜡烛右端会下沉,不会上下交替摆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同时点燃蜡烛两端灯芯,右端烛焰与蜡烛成锐角,左端烛焰与蜡烛成钝角,右端熔化得快,质量减小得较左端快,此时右端上升,左端下沉;左端下沉后左端烛焰与蜡烛成锐角,右端烛焰与蜡烛成钝角,左端熔化得快,质量减小得较右端快,此时左端上升,右端下沉,如此反复,蜡烛就会上下交替摆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A.为了更明显改变电阻,变阻器的电阻丝用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制成,故A错误;
B.铁丝的熔点较低,不能用铁丝制作白炽灯的灯丝,故B错误;
C.用超导材料制作电饭煲的加热盘,加热盘不会产生热量,故C错误;
D. LED灯的核心元件发光二极管是由用半导体材料制成,故D正确。
故选D。
6.A
【详解】AB.常温下糖是固态,由题可知,糖先由固态变为液态,作画后又冷却变为固态,所以糖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故A正确,B错误;
CD.糖是晶体,熔化前温度先升高,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凝固时温度先降低,凝固时温度不变,凝固后温度继续降低,故C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A.雪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气温降得更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光在直线传播时,井沿以外部分的光线被挡住,只有井沿以内部分光线能传到井中,所以所见甚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现象,成的是虚像,所以根本捞不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钟声是钟的振动产生的,靠空气传播出去,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A.图甲:表示经过该路段的车速不允许超过40km/h,故A错误;
B.“硬币隐现之谜”可以用光的折射,故B错误;
C.火山喷发在火山口周围由近及远分布的矿石,近处的矿石温度比较高,熔点高的先凝固,远处矿石温度低,熔点低后凝固,故C正确;
D.拍摄影视剧中房屋倒塌砸伤人的特技镜头时,常选用密度较小的物体做道具,以免压伤演员,故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A.因为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故A错误;
B.冰属于晶体,所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石蜡,故B错误;
C.A图线中,第4min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错误;
D.晶体任何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A图线中,2min~6min段表示熔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A.较小的冰块比较大的冰块受热均匀,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故A错误;
BC.由图像知,冰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完,第6min时处于熔化过程,此时为固液共存状态。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C正确;
D.把冰放入烧杯中,虽然并未用酒精灯加热,但是由于冰块的温度不高于0°C,但只要室温高于0°C,冰块依然可以吸收空气中热量,冰依然会熔化,故D错误。
故选C。
11. 水晶、白酒 固态 液态
【详解】[1]按是否透明来分类,由外部观察可以得出水晶、白酒属于透明物质。
[2][3]铁、巧克力、水晶都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是固态物质;水银、白酒、牛奶没有一定的形状,可以流动,但有一定的体积,是液态。
12. 气 6/六
【详解】[1]物质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所处的状态与它们的温度有关,温度不同所处的状态不同。
[2]常见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6种。
13. 凝固 不变 变大 变小 放出 不变
【详解】[1][2][3][4]液体水变成固体的冰,是凝固过程。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故质量不变。水变成冰后,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冰的体积大于水的体积。
[5]凝固过程是要向外放热的。
[6]冰是晶体,故水在凝固成冰时温度保持不变。
14. 凝固 放热
【详解】[1]冰是由液体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2]凝固过程需要向外放出热量。
15. 乙 可以 秒表 乙
【详解】[1][2]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直玻璃管间的管做得很细,水银不自动流回玻璃泡内,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所以甲是温度计,乙是体温计。
[3]固体熔化过程需要在相应的时间内记录温度,液体沸腾也需要记录相应时间的对应温度,所以两者需要的共同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及秒表。
[4]因为需要监控在运输途中温度有没有高于限定值,所以温度计中感温液不自动流回玻璃泡内,因此应与体温计即乙温度计有相同的构造。
16. 晶体 80 固液共存 受热均匀
【详解】[1]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是晶体。
[2]从B点开始熔化,到C熔化结束,此时物质的温度为80℃,熔点为80℃。
[3]从第6min开始熔化,到第13min结束熔化,故在第10min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4]与直接加热相比,固体物质受热不均,把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先加热水,再让水加热固体物质,增大受热面积,从而使固体物质受热均匀。
17. 降低 变多 不变
【详解】[1][2][3]撒盐后,冰雪的熔点降低,可以借此融掉路上的积雪。由于其熔点降低,因此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温度低于0摄氏度,试管中的冰将继续放热,因此冰将变多。冰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故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18. 空气 音调 响度 凝固 放出
【详解】(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琵琶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聆听者的耳朵里的。
[2]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即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弦发声的音调。
[3]“小弦切切如私语”,是指声音小,即声音的响度小。
(2)[4][5]爱莲湖湖面出现一层薄薄的冰,水结冰是水发生了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出热量。
19. 1 3 1 4 控制变量法 灯泡的亮度 变小 B
【详解】(1)[1][2]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应保持导体的材料及横截面积不变,改变导体的长度,所以应选择编号为1、3两根电阻丝来探究。
[3][4]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应保持导体的材料及长度不变,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应选择1和4两根电阻丝来探究。
[5]导体的电阻与多个因素有关,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6]由图示知,探究电路为串联连接,接入M、N两点间的电阻不同,电路中的电流也不同,则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不同,所以可通过灯泡亮度或电流表示数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
[7]实验中,电流表指针有偏转,说明电路通路,第二次电流表的示数小于第二次的示数,说明第二次接入M、N间的电阻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电阻值变小。
(3)[8]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应用的是转换法。
A.观察物质的形状和体积是否固定,将物质分为三种状态,应用了归纳法,不是应用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物体做功让木块移动距离的大小来确定物体动能的大小,应用了转换法,故B符合题意;
C.用水压来类比电压,应用了类比法,故C不符合题意;
D.通过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 接触容器底部和侧壁 温度相同 快 放出 位置
【详解】(1)[1]温度传感器的探头与温度计的液泡相当,使用时应浸没水中,不能接触容器底部和侧壁。
(2)[2]为了使水受冷环境相同,需要将三杯水同时放入-30℃的低温箱中冷却,箱内的风扇可使箱内气流稳定循环。
(3)[3]由图乙可知,图像坡度越陡,说明温度下降的越快,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初温高的水降温快。
[4]降到0℃后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4)[5]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在每杯水中放入多个探头,对杯子中不同的位置的水进行测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第一节 温度优秀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水结冰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