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导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71131/0-1738042276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导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71131/0-173804227608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导学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71131/0-1738042276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自主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解读材料,能归纳儒学复兴的背景。
2.通过阅读教材第二段,能简述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评价及两宋文艺科技成就。
3.通过解读图文资料,能总结宋元文学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内容及评价
难点:宋元文学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知识链接】
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诗经--楚辞--赋--诗--词--曲--小说
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封建骑士的没落
指南针--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
【学法指导】
知识建构:结合课本和教辅资料,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在书上进行圈画,将不理解的标注出来,上课着重听。(自主学习部分课下时间提前完成,上课前检查)。
【学习过程】
二、新课导入:(3分钟)儒学的变迁
二、自主学习(15分钟,认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后用笔标注,并完成填空)
(一)、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种植: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 手工业
制瓷业: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3. 商业
市场: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货币: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 “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外贸:海外贸易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 城市
北宋:东京(开封)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 “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二)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奠定基础。
(2)唐朝中期 安史之乱 以后,南方开始超越北方。
(3) 南宋时期南移完成。
2.影响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南北分卷制度是为了平衡南北地区在科举录取中的名额,以维护统治的稳定和地区间的平衡。
(三)社会的变化
1.平民社会的到来
隋唐时期, 士族阶层 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 家族门第
2.人身束缚的松弛
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 贱民阶层 ,至宋朝数量显著减少。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 租种 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社会控制的松懈
朝廷对 土地买卖 、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一)儒学的复兴
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训诂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儒学复兴运动
(1)目的: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方面的作用。
(2)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他们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派。
3.程朱理学
(1)内容
a.宇宙观:“理” 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b. 人生观和认识论:人生的目标是 “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 “天理” 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 “圣人” 的精神境界。
c. 方法论:提出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
【自主小测】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他们
以此倡导(B )
A.人性本善 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 C.格物致知 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2、艺术
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三)科技
1.三大发明
(1)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
(2)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3)指南针:用 人工磁化 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 航海 。
2.科学家及著作成就
(四)少数民族文字
三、合作学习(12分钟,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以小组的方式合作交流,完善答案。)
思考:总结宋元文学发展趋势及原因
发展趋势
文学体裁的创新与演变
宋词的巅峰与转型:宋代词发展至鼎盛,形式上从晚唐五代的小令为主,发展到柳永、苏轼等人时,慢词兴起并成熟,词的篇幅与表现力大增。风格上,从北宋初期的婉约绮丽,到苏轼以降的豪放、旷达等多种风格并存,南宋时更有辛弃疾等爱国词人将豪放词风推向新高度,李清照等则坚守并发展婉约词风。
元曲的兴起与繁荣:元代曲成为文学主流,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形式自由灵活,语言通俗,有小令、套数等形式;杂剧则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成熟,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行当和表演体系,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等一批杰出剧作家和众多经典作品。
话本的发展:宋代话本开启了白话文学先河,多为短篇,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到元代有所发展,为明清长篇小说积累了经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丰富。
创作风格的转变
从雅到俗:宋代文学整体较为雅正,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如宋诗以理趣见长,宋词注重格律与意境。到元代,文学风格趋向通俗化、平民化,元曲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大众生活,充满市井气息。
从内敛到外放:宋代文学风格相对内敛、含蓄,情感表达较为细腻委婉。元代文学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奔放,作品常常大胆地批判社会现实,抒发作者的爱憎情感。
创作主体与受众的变化
创作主体的下移:宋代文学创作主体以士大夫阶层为主。元代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大量文人投身于杂剧、散曲等通俗文学创作,创作主体扩展到中下层文人。
受众群体的扩大: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宋元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文学受众从以贵族、士大夫为主,扩展到广大市民阶层,文学作品更注重满足市民的文化娱乐需求。
原因
社会政治因素
宋代重文轻武: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力发展科举制度,文人地位较高,社会文化氛围浓厚,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环境,文人有机会和动力进行文学创作,以表达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元代社会动荡: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文人仕途受阻,内心充满愤懑和无奈,于是将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以曲、话本等形式批判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
经济发展因素
城市经济繁荣:宋元时期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汴京、临安、大都等大城市。城市中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对文化娱乐有强烈需求,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消费,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走向通俗化、大众化,话本、杂剧等文学形式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
商业活动的影响:商业活动的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书坊、勾栏瓦舍等文化场所大量出现,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演出提供了平台,刺激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
文化交流与传承因素
宋代文化繁荣:宋代文化教育发达,书院兴起,印刷术进步,文化传播更加便捷,文人之间交流频繁,诗歌、词等文学形式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民族文化融合:宋元时期民族交流融合频繁,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元素和题材,如元曲中就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语言等元素,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综上所述,宋元文学的发展趋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根据学习目标,简述本节所学。
2.尝试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五、当堂检测(5分钟)
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朝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C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2.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社会原因是(B )
A.宋词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3.宋朝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4.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了北宋“令京城夜市到三鼓己未不得禁止”。这一变化反映了(A)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5.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反映出( C)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6.从宋朝开始,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宋朝科举旨在(A )
A.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文化发展
C.排除世家子弟 D.提高选官标准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自主学习部分并背诵重点内容。
2.完成相应练习。
(1)宋朝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A.国家的积贫积弱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战乱的频繁发生
(2)宋朝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
(3).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D)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4).宋朝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定、汝、官、哥、钧”作为宋朝五大名窑名扬四海。对当时瓷艺的说法正确的是(A )
A.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能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C.瓷器质地细腻光滑,吸水防湿 D.景德镇瓷器工艺已领先各地
形式
时期
特征
代表
宋词
隋唐时期 出现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 ,适合抒发情感。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宋朝 鼎盛
元曲
散曲
是一种比词更自由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它在语言上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形式上较为灵活,可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自由伸缩。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杂剧
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级在一起歌唱,辅以 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话本
宋元盛行
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它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而产生的。话本以通俗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为后来明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演义》的早期蓝本之一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雏形
科学家
著作、成就
内容或地位
沈括
《梦溪笔谈》
科学综合:《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天文历法:沈括提出了 “十二气历”,对于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天文观测方面,他改进了浑仪、浮漏等天文仪器,提高了观测的精度。
郭守敬
《授时历》
历法制定:主持编制了《授时历》,这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之一
王祯
《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农学著作
民族
文字
共同点和影响
辽
契丹大字
这些少数民族文字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各民族根据自身语言特点和文化需求,在借鉴汉字或其他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它们都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
女真大字
西夏
西夏文
蒙古
回鹘式蒙古文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自主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共13页。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及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