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原卷版).docx
    • 讲义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解析版).docx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原卷版)第1页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原卷版)第2页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原卷版)第3页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解析版)第1页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解析版)第2页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第08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第08讲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第08讲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整合一 辨析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知识串联1 性染色体不同区段分析
    (1)仅在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2)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
    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存在等位基因,这些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与性别有关,一般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正交:
    反交:
    【典例1】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1上,现将一只表型为隐性的雌果蝇与一只表型为显性的雄果蝇杂交,不考虑突变。下列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对该基因的位置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Ⅰ上
    B.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Ⅱ-1上
    C.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Ⅰ上
    D.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Ⅱ-1上
    【答案】C
    【解析】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亲本为:XbXb与XBY或XBYb,基因位于Ⅱ-1或Ⅰ,A错误;
    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亲本为:XbXb与XBY或XBYb,基因位于Ⅱ-1或Ⅰ,B错误;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亲本为:XbXb与XbYB,基因位于Ⅰ上,C正确;若后代雌性表现为隐性,雄性表现为显性,则亲本为:XbXb与XbYB,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Ⅰ上,D错误。
    知识串联2 遗传系谱图的分析
    1.判断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如图)
    2.判断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
    (1)若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病(如图)
    (2)若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病(如图)
    注:若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而子代患病,则一定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不能确定的类型,则判断“可能性”
    【易错提醒】
    ①并非所有基因都在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细胞等不具有染色体,但是存在基因。
    ②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范围不同,前者在人群中随机调查(社会调查),而后者在某种遗传病患病家系中调查(家系调查)。
    ③家族性疾病不一定就是遗传病,如传染病;先天性疾病也不一定就是遗传病。
    ④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病;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病,如21三体综合征。
    【典例2】图示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情况,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遗传病均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
    B.为确定甲病遗传方式,可检测Ⅱ4是否携带甲病致病基因
    C.可通过控制新生儿的性别降低乙遗传病的发病率
    D.Ⅲ1与正常男性结婚,后代中出现乙病患者的概率为1/6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乙都是单基因遗传病,Ⅰ1和Ⅰ2正常,其儿子有病,可知是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都无乙病,Ⅲ2患乙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甲、乙均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A错误;由A选项分析可知,甲病是隐性遗传病,Ⅱ5是患者,其父母均正常,初步排除是伴X隐性遗传病,要进一步确定甲病遗传方式,可检测Ⅱ4是否携带甲病致病基因,若携带,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Ⅱ1和Ⅱ2都无乙病,Ⅲ2患乙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概率男女一样,不能通过控制新生儿的性别降低乙遗传病的发病率,C错误;由A选项分析可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不知道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无法计算Ⅲ1与正常男性结婚,后代中出现乙病患者的概率,D错误。
    核心整合二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知识串联1 人类遗传病类型
    【易错提醒】
    ①家族性疾病不一定就是遗传病,如传染病;先天性疾病也不一定就是遗传病。
    ②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病;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病,如21三体综合征。
    【典例1】最近研究人员新发现了一种单基因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卵母细胞在被精子细胞受精后会出现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孕,下图是该病的某家系遗传系谱图,经基因检测,患者的母亲不含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发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是隐性基因
    B.通过B超检查可确定胎儿是否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C.Ⅱ1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8
    D.Ⅱ2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4
    【答案】C
    【解析】I1和I2未患病,而II2患病,且患者的母亲不含致病基因,若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则患者的母亲含致病基因,因此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 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男性的致病基因来自母方,含致病基因的母方表现为不孕,与假设矛盾,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错误;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B超检查无法检测胎儿是否患该病,B错误;根据A选项的分析可知,I1的基因型为Aa,I2的基因型为aa,因此Ⅱ1的基因型为Aa,与正常女性婚配aa,则所生子女中患病的即基因型为Aa女子概率为1/2×1/2×1/2=1/8,C正确;由于Ⅱ2患病,因此患者的卵母细胞在被精子细胞受精后会出现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孕,不能产生后代,D错误。
    知识串联2 遗传病的调查
    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调查比较
    【易错提醒】
    ①遗传病类型的选择: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宜作为调查对象。
    ②基数足够大:调查人类遗传病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要足够大。
    【典例2】父母表现正常,儿子患某种显性遗传病。对该患病男子进行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与该病有关联的N基因发生变异,变异位点在X染色体的以下碱基序列区段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异的N基因不可能来源于其父亲的生殖细胞
    B.进行基因组测序时要测定该男子的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C.在人群中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发现患者中女性少于男性
    D.若该男子与正常女性结婚,生育正常男孩得概率是100%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变异位点在X染色体的以下碱基序列区段中,父亲给儿子提供的是Y染色体,因此,变异的N基因不可能来源于其父亲的生殖细胞,A正确;进行基因组测序时要测定该男子的22条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X、Y的碱基序列,共测定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B正确;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出现致病基因的机会更大,因此人群中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C错误;若该男子与正常女性结婚,其儿子一定会遗传母亲的X染色体,女性表现正常,因此生育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00%,D正确。
    核心整合三 电泳及DNA测序的综合应用
    知识串联1 电泳与遗传系谱图谱分析
    1.电泳的概念
    通过电泳技术将一个混合物样品在介质上分成区带,经过染色后,可以在介质上显示出区带。高中生物考查到的电泳图一般是根据碱基对的数量(bp)作区分,即相同数目碱基对的基因是一种条带,电泳图中处于同样位置。
    由于等位基因A和a含有的碱基对数量(bp)不同,或碱基顺序不同(单基因突变),故而可以通过酶切后电泳来区分。
    2.两种常考的电泳结果分析
    ①等位基因A和a所含碱基对数量(bp)不同
    ②等位基因A和a所含碱基对数量(bp)相同
    若一个基因是由另一个基因发生碱基对替换而来,则A和a所含bp相同,二者仅碱基顺序不同,则需经过限制酶切割再电泳。如限制酶SamⅠ的识别位点仅A基因有,a基因没有。
    在下图中,假定基因A和a长度均为1 350 bp,因仅A含有SamⅠ限制酶酶切位点,所以仅A基因被切开成两段,即1 150 bp和200 bp。需注意,切开后的两段长度和应为未切开时的长度。
    【典例1】DNA测序时,先将待测单链DNA模板、引物、有关酶、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N代表A、T、C、G)均加入4个试管中,再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GTP、ddATP、ddCTP、ddTTP。不同于dNTP的是,ddNTP的五碳糖的3′位不含羟基。在合成DNA时,ddNTP可以与dNTP竞争核苷酸链延长位点,并终止DNA片段的延伸,从而形成不同长度的一系列终止处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单链。下图是DNA测序时得到含放射性标记的子代DNA单链的电泳图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待测单链DNA模板中胸腺嘧啶数与鸟嘌呤相等
    B.ddNTP终止子链延伸,其原理可能是其五碳糖的3′位不含羟基,无法连接新的核糖核苷酸
    C.图中加入ddCTP的一组中,可以形成3种长度的子链
    D.图中子代DNA的碱基序列是5′—GATCCGAAT—3′
    【答案】 C
    【解析】 待测单链DNA模板中胸腺嘧啶数(T)与鸟嘌呤(G)不相等,A错误;ddNTP终止子链延伸,其原理可能是其五碳糖的3′位不含羟基,无法连接新的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在合成DNA时,ddNTP可以与dNTP竞争核苷酸链延长位点,并终止DNA片段的延伸,除了图中加入ddCTP的一组中,形成2种长度的子链,还有一种是完整的子链长度,所以可以形成3种长度的子链,C正确;根据电泳方向判断,左上角的第一个G片段是最长的,其所在位置为3′端,依据图中碱基的排序可知,图中子代DNA的碱基序列是3′—GATCCGAAT—5′,D错误。
    知识串联2 DNA测序结果分析
    1.Sanger法DNA测序的原理
    将含有适量待测单链DNA模板、引物、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和DNA聚合酶等混合物分别加到4支试管中,每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种足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在子链合成过程中,ddNTP可以与dNTP竞争核苷酸链延长位点,并终止DNA片段的延伸。最终分离4支试管中的所有子链片段,分泳道进行电泳,用放射自显影法显示后的结果为电泳图。
    为了定位方便,可以在上述过程中,在ddNTP上加上4个不同颜色的荧光基团。最后通过凝胶电泳将合成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段分开后,再通过激光照射,不同的荧光基团就会发出不同的颜色。
    2.DNA测序电泳图的结果分析
    方法归纳:①沿着泳动远端→近端的顺序,依次读出电泳图谱的碱基序列,此为子链5′→3′方向的碱基序列;②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写出模板序列(方向为3′→5′)。
    (3)DNA测序峰图的结果分析
    【核心归纳】
    ①确定四种形状(颜色)的曲线各自所代表的碱基种类;
    ②依次写出子链的碱基序列(方向一般给定为5′→3′);
    ③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写出模板序列(方向与子链相反)
    【典例2】研究发现单基因突变导致卵母细胞死亡是女性无法生育的原因之一。图甲为某不孕女性家族系谱图,图乙为家族成员一对基因的模板链部分测序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B.卵母细胞死亡导致的不育为隐性性状
    C.Ⅱ-1不育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Ⅱ-5和正常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
    【答案】 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Ⅰ-1有G和A两种位点,Ⅰ-2只有G一种位点,Ⅱ-1有G和A两种位点,说明Ⅰ-2为纯合子但不患病,Ⅱ-1为杂合子但患病,可以判断出位点为A的基因为致病基因且为显性基因(假定为M),位点为G的基因为正常等位基因(假定为m),因此Ⅰ-1的基因型为Mm(男性不患病),Ⅰ-2的基因型为mm,Ⅱ-1的基因型为Mm,所以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A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B错误;该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碱基G被替换成了A,C正确;Ⅱ-5的基因型为1/2Mm或1/2mm,产生M雄配子的概率为1/4,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mm,只能产生m雌配子,因此子代基因型为Mm的概率为1/4,但子代基因型为Mm的个体仅有一半(女孩)会患上该病,因此子代患病的概率为1/8,D错误。
    题型1 人类遗传的类型
    1.(2024·福建·高考真题)人体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和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蛋白,由两条α1链和一条α2链组成,α1链由17号染色体上的COL1A1编码,α2链由7号染色体上的COL1A2编码。某夫妻因部分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检测发现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妻子存在1个突变的COL1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中的COL1A1和COL1A2为非等位基因
    B.该夫妻所患疾病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丈夫体内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的概率是1/2
    D.该夫妻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8
    【答案】C
    【解析】分析题意,COL1A1和COL1A2基因分别位于17号和7号染色体上,两个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A正确;检测发现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妻子存在1个突变的COL1A2,即一个基因突变后就患病,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又因为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正确;人体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和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蛋白,由两条α1链和一条α2链组成,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α1链正常概率为1/4,丈夫体内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的概率是3/4,C错误;设相关基因分别是A/a、B/b,夫妻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该夫妻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2×1/2(aabb)×1/2(女孩)=1/8,D正确。
    2.(2024·福建·高考真题)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细菌,可导致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幽门螺杆菌通过减数分裂进行繁殖
    B.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癌可遗传给后代
    C.抗病毒药物无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D.临床检测幽门螺杆菌前应口服抗生素以杀死杂菌
    【答案】C
    【解析】幽门螺杆菌是细菌,细菌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而不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在产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特殊分裂方式,A错误;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癌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不是遗传病,不会遗传给后代,B错误;幽门螺杆菌是细菌,抗病毒药物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对细菌感染无效,C正确;临床检测幽门螺杆菌前口服抗生素会杀死幽门螺杆菌,影响检测结果,D错误。
    【易错提醒】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2024·安徽·高考真题)一个具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如下。甲病是某种家族遗传性肿瘤,由等位基因A/a 控制;乙病是苯丙酮尿症,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所致,由等位基因 B/b 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甲病 ;乙病 。推测Ⅱ-2的基因型是 。
    (2)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怀孕母体的血液中有少量来自胎儿的游离DNA,提取母亲血液中的DNA,采用PCR方法可以检测胎儿的基因状况,进行遗传病诊断。该技术的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
    (3)科研人员对该家系成员的两个基因进行了PCR扩增,部分成员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图如下。据图分析,乙病是由于正常基因发生了碱基 所致。假设在正常人群中乙病携带者的概率为 1/75,若Ⅲ-5与一个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子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若Ⅲ-5和Ⅲ-3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是前一种婚配的 倍。因此,避免近亲结婚可以有效降低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4)近年来,反义RNA药物已被用于疾病治疗。该类药物是一种短片段RNA,递送到细胞中,能与目标基因的 mRNA 互补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影响蛋白质翻译,最终达到治疗目的。上述家系中,选择 基因作为目标,有望达到治疗目的。
    【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abb
    (2)操作简便、准确安全、快速等
    (3)缺失 1/900 25
    (4)A
    【解析】(1)据图判断,Ⅰ -1和Ⅰ -2患甲病,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Ⅱ-3,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 -1和Ⅰ -2都不患乙病,生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儿Ⅱ-2,所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 -1和Ⅰ -2的基因型都是AaBb,Ⅱ-2两病兼患,但是她的儿子 Ⅲ-2不患甲病,推断Ⅱ-2的基因型是Aabb
    (2)采用PCR方法可以检测胎儿的基因状况,进行遗传病诊断。该技术的操作简便、而且利用的是怀孕母体的血液中来自胎儿的游离DNA,所以准确安全、快速。
    (3)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 Ⅲ-2不患甲病患乙病,他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A/a基因扩增带的第一个条带是a,第二个条带是A;B/b基因扩增带的第一个条带是B,第二个条带是b;b条带比B短,所以乙病是由于正常基因发生了碱基缺失所致。Ⅰ -1和Ⅰ -2的基因型都是Bb,Ⅱ-5的基因型是2/3Bb,Ⅱ-6的基因型是BB(根据电泳图判断),推出Ⅲ-5的基因型是1/3Bb,Ⅲ-5和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子婚配,该正常男性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75,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3×1/75×1/4=1/900。根据电泳图判断Ⅱ-4和Ⅱ-6的基因型相同均为BB,据家族系谱图判断,Ⅱ-5和Ⅱ-4的基因型相同为1/3BB和2/3Bb,所以Ⅲ-5和Ⅲ-3的基因型相同,为1/3Bb。若Ⅲ-5和Ⅲ-3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3×1/3××1/4=1/36,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是前一种婚配的1/36÷1/900=25倍
    (4)反义RNA药物能与目标基因的 mRNA 互补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影响蛋白质翻译,最终达到治疗目的。因为甲病是显性遗传病影响A基因的表达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在上述家系中,可以选择A基因作为目标。
    4.(2024·湖北·高考真题)某种由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S病)患者表现为行走不稳、眼球震颤,多在成年发病。甲乙两人均出现这些症状。遗传咨询发现,甲的家系不符合S病遗传系谱图的特征,而乙的家系符合。经检查确诊,甲不是S病患者,而乙是。回答下列问题:
    (1)遗传咨询中医生初步判断甲可能不是S病患者,而乙可能是该病患者,主要依据是 (填序号)。
    ①血型 ②家族病史 ③B超检测结果
    (2)系谱图分析是遗传疾病诊断和优生的重要依据。下列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中,一定不属于S病的是 (填序号),判断理由是 ;一定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是 (填序号)。
    (3)提取患者乙及其亲属的DNA,对该病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电泳结果如下图(1是乙,2、3、4均为乙的亲属)。根据该电泳图 (填“能”或“不能”)确定2号和4号个体携带了致病基因,理由是 。
    (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孕前干预是出生缺陷防治体系的重要环节。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也有可能产生不含致病基因的健康配子,再通过基因诊断和试管婴儿等技术,生育健康小孩。该类型疾病女性患者有可能产生不含致病基因的卵细胞,请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答案】(1)②
    (2)③ 系谱图③中Ⅰ-1、Ⅰ-2不患该病,Ⅱ-3患该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一定不属于S病 ①②
    (3)不能 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电泳图可知,乙(1号个体)为杂合子,但无法推断哪条条带携带致病基因,哪条条带携带正常基因
    (4)该类型疾病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是随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解析】(1)①S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能通过血型进行检测,①错误;
    ②S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家族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可通过遗传咨询进行初步诊断,②正确;
    ③B超不能用于检测单基因遗传病,③错误。
    故选②。
    (2)①Ⅱ-2、Ⅱ-3患该病,Ⅲ-1不患该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Ⅱ-2的母亲Ⅰ -2不患该病,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②Ⅰ-1、Ⅰ-2患该病,Ⅰ-1不患该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Ⅱ-2的女儿Ⅲ-2不患该病,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③Ⅰ-1、Ⅰ-2不患该病,Ⅱ-3患该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一定不属于S病;
    ④Ⅱ-2的女儿Ⅲ-1不患该病,排除伴X显性遗传病,但无法判断其是否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故下列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中,一定不属于S病的是③;一定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是①②。
    (3)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电泳图可知,乙(1号个体)为杂合子,但无法推断哪条条带携带致病基因,哪条条带携带正常基因,因此该电泳图不能2号和4号个体携带了致病基因。
    (4)该类型疾病女性患者(杂合子)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是随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从而产生不含致病基因的卵细胞。
    题型2 伴性遗传及其拓展
    5.(2024·海南·高考真题)黑腹果蝇(2n=8)的性别决定是XY型,但性别受胚胎性指数i的影响(i=X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组数,i=0.5为雄性,i=1为雌性,i=1.5胚胎致死),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纯合可导致雌蝇变为雄蝇,对雄蝇无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黑腹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有4条常染色体
    B.基因型分别为TtXO、ttXXY和ttXYY的黑腹果蝇均为不育雄蝇
    C.基因型为TtXX和ttX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F2中雌雄比例为5:11
    D.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II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与正常雌蝇(TtXX)杂交,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4
    【答案】C
    【解析】黑腹果蝇(2n=8)的性别决定是XY型,A错误;性别受胚胎性指数i的影响(i=X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组数,i=0.5为雄性,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因此TtXO为不育雄蝇;i=1为雌性,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纯合可导致雌蝇变为雄蝇,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因此ttXXY为可育雄蝇;i=0.5为雄性,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因此ttXYY为可育雄蝇,B错误;基因型为TtXX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X、tX,ttXY的个体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Y、tX,二者杂交,F1的基因为TtXY(可育雄蝇)、ttXY(可育雄蝇)、TtXX(可育雌蝇)、ttXX(不育雄蝇),TtXY、ttXY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Y:tX:TX:tY=1:3:1:3,TtXX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雄):TtXX(雌):TTXX(雌):TtXY(雄):TtXY(雄):ttXX(雄):TtXX(雌):ttXY(雄)=1:3:1:3:1:3:1:3,由此可知,F2中雌雄比例为5:11,C正确;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II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其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TY:tXX:t=2:1:1或tY:TXX:T=2:1:1,正常雌蝇TtXX 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二者杂交,若为第一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若为第一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D错误。
    【易错提醒】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有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
    6.(2024·重庆·高考真题)一种罕见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只会引起男性患病,但其遗传方式未知。结合遗传系谱图和患者父亲基因型分析,该病遗传方式可能性最小的是(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A
    【解析】图中患病男子父亲不患病,说明不是伴Y遗传,则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或伴X遗传病,该罕见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只会引起男性患病,推测患病男性的致病基因可能只来自于母亲,因此该遗传方式可能性最小的应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BCD错误;
    7.(2024·重庆·高考真题)白鸡(tt)生长较快,麻鸡(TT)体型大更受市场欢迎,但生长较慢。因此育种场引入白鸡,通过杂交改良麻鸡。麻鸡感染ALV(逆转录病毒)后,来源于病毒的核酸插入常染色体使显性基因T突变为t,生产中常用快慢羽性状(由性染色体的R、r控制,快羽为隐性)鉴定雏鸡性别。现以雌性慢羽白鸡、杂合雄性快羽麻鸡为亲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次杂交即可获得T基因纯合麻鸡
    B.快羽麻鸡在F1代中所占的比例可为1/4
    C.可通过快慢羽区分F2代雏鸡性别
    D.t基因上所插入核酸与ALV核酸结构相同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雌性慢羽白鸡的基因型为ttZRW,雄性快羽麻鸡的基因型为TtZrZr,一次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TtZRZr、TtZrW、ttZRZr、ttZrW,不能获得T基因纯合麻鸡,快羽麻鸡(TtZrW)在F1代中所占的比例可为1/4,A错误,B正确;F1的基因型为TtZRZr、TtZrW、ttZRZr、ttZrW,只考虑快慢羽,F2的基因型为ZRZr、ZrZr、ZRW、ZrW,无法通过快慢羽区分F2代雏鸡性别,C错误;t基因为双链的DNA结构,ALV为逆转录病毒,其核酸为单链的RNA结构,二者的结构不同,D错误。
    【易错提醒】基因为双链的DNA结构,逆转录病毒的核酸为单链的RNA结构。
    8.(2024·湖北·高考真题)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
    B.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
    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
    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该种群种患该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有ZhW和ZhZh,由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种群患病概率为(10%+10%×10%)×1/2=5.5%,A错误;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B正确;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有ZHZH、ZHZh、ZhZh、ZHW、ZhW,共5种,C错误;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种群中h基因频率降低,H基因频率应增大,D错误。
    9.(2024·天津·高考真题)LHON是线粒体基因A突变成a所引起的视神经疾病。我国援非医疗队调查非洲某地LHON发病情况,发现如下谱系。
    (1)依据LHON遗传特点,Ⅲ-7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 。
    (2)调查发现,LHON患者病变程度差异大(轻度、重度),且男性重症高发。研究发现,该特征与X染色体上的基因B突变成b有关。某轻度病变的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有轻度患者,也有重度患者,其中重度患者核基因型为 。
    (3)5'-CCCGCGGGA-3'为B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非模板链),C为编码序列的第157位,突变成T后,蛋白序列的第 位氨基酸将变成 。
    部分氨基酸密码子:丙氨酸(GCG)、缬氨酸(GUG)、色氨酸(UGG)、精氨酸(CGC或CGG或CGU)
    (4)人群筛查发现,XbXb基因型在女性中的占比为0.01%,那么XbY基因型在男性中的占比为 。
    (5)镰状细胞贫血是非洲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每8个无贫血症状的人中有1个携带者。无贫血症状的Ⅲ-9(已知Ⅱ-5基因型为XBY,Ⅱ-6基因型为XBXb)与基因型为XBY的无贫血症状男性结婚,其子代为有镰状细胞贫血症状的LHON重度患者的概率为 。
    【答案】(1)0/零
    (2)XbY
    (3) 53 色氨酸
    (4)1%
    (5)1/2048
    【解析】(1)LHON是线粒体基因A突变成a所引起的视神经疾病,如果母亲正常,则子女都表现正常,因此Ⅲ-7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0。
    (2)某轻度病变的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有轻度患者,也有重度患者,同时该病是由X染色体B基因突变为b造成的,所以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A)XBY,轻度病变女性基因型是(a)XBXb,所生的男孩子中有(a)XBY(表现为轻度患者)和(a)XbY(表现为重度患者),重度患者核基因型为XbY。
    (3)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其中154-156决定一个氨基酸,157-159决定下一个氨基酸,非模板链上157为C突变为T,则密码子由CGG变为UGG,因此159÷3=53,即53为氨基酸变为色氨酸。
    (4)XbXb基因型在女性中的占比为0.01%,即Xb的基因频率为1%,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在男性中该基因型的比例等于基频率,因此XbY基因型在男性中的占比为1%。
    (5)用Dd表示控制镰状细胞贫血的基因,镰状细胞贫血症状的LHON重度患者的基因型是(a)ddXbY或(a)ddXbXb,Ⅲ-9的细胞质基因为a,其子女都含有a基因,镰状细胞贫血症状中每8个无贫血症状的人中有1个携带者,所以Ⅲ-9关于镰状细胞贫血基因型是1/8Dd,7/8DD,Ⅱ-5基因型为XBY,Ⅱ-6基因型为XBXb,则Ⅲ-9关于LHON贫血的核基因为1/2XBXB、1/2XBXb,基因型为XBY的无贫血症状男性的基因型可能是1/8DDXBY或7/8DdXBY,二者结婚,患镰状细胞贫血概率为1/8×1/8×1/4=1/256,患LHON贫血概率为1/2×1/4=1/8,所以子代为有镰状细胞贫血症状的LHON重度患者的概率为1/8×1/256=1/2048。
    10.(2024·江苏·高考真题)有一种植物的花色受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存在时抑制基因B的作用,使花色表现为白色,基因i不影响基因B和b的作用。现有3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和丙的基因型分别是 、 。
    (2)组别①的F2中有色花植株有 种基因型。若F2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比例为 。
    (3)组别②的F2中白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白色花植株中杂合子比例为 。
    (4)组别③的F1与甲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组别③的F1与乙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
    (5)若这种植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X染色体上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隐性致死基因k,导致合子致死。基因型为IiBbX+Y和IiBbX+Xk的植株杂交,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 ;F1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为 。
    【答案】(1) iiBB IIBB
    (2) 2 1/9
    (3)1/2
    (4) 白色:有色=1:1 白色:有色=3:1
    (5)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 32/63
    【解析】(1)分析题干,二倍体花颜色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对基因B有抑制作用,则有色基因型是iiB_,白色基因型是I_B_、I_bb、iibb,组别②中甲(有色) 丙(白色),F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_BB,说明F1 的基因型是IiBB,据此可推知甲的基因型应是iiBB,丙的基因型是IIBB。
    (2)组别①中甲(iiBB) ×乙(白色),F1都是有色,自交后有色:白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iB_,说明F1 的基因型是iiBb,乙的基因型是iibb。F1 自交后F2有色花的基因型有2种,包括iiBB和iiBb; F2有色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iiBB、2/3ii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Bi、1/3bi,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iibb的比例=1/3×1/3=1/9。
    (3)组别②中甲(有色) ×丙(白色),F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_BB,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包括1/3IIBB、2/3IiBB, 产生的配子是2/3IB、1/3iB,随机传粉,后代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4/9IIBB、4/9IiBB,所以后代白色花植株中杂合子占1/2。
    (4)组别③乙(iibb)×丙(IIBB),F1是BbIi (配子及比例是BI:Bi:bI:bi=1:1:1:1),F1与甲(ii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iBB:iiBB :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1:1; 组别③中F1与乙(ii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iBb:iiBb: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3:1。
    (5)若这种植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X染色体上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隐性致死基因k,导致合子致死。基因型为IiBbX+Y和IiBbX+Xk的植株杂交,逐对考虑,F1中关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I_B_:I_bb:iiB_:iibb=9:3:3:1,所以F1中关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13:3,X+Y和X+Xk的植株杂交,F1关于性别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X+: X+Xk: X+Y:XkY (致死),即F1中雌性:雄性=2: 1,所以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F1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其中有色花雌性基因型有iiB_X+X+、iiB_X+Xk,雄性是iiB_X+Y,其中iiB_的比例为1/3BBii、2/3Bbii,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iB、1/3ib, 随机交配后有色个体(iiB_) 占8/9,考虑性染色相关基因,雌配子及比例是3/4X+、1/4Xk,雄配子及比例是1/2X+、1/2Y,随机交配后子代是3/8X+X+、1/8X+Xk、3/8X+ Y、1/8XkY (致死),即雌株:雄株=4:3,故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8/9×4/7=32/63。
    题型3 凝胶电泳及DNA测序的应用
    11.(2024·新疆河南·高考真题)某种二倍体植物的P1和P2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对个体的DNA进行PCR检测,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⑧为部分F2个体,上部2条带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下部2条带是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个体均为杂合体,F2中③所占的比例大于⑤
    B.还有一种F2个体的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
    C.③和⑦杂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
    D.①自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电泳结果相同的占
    【答案】D
    【解析】由题可知,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假设A/a为上部两条带的等位基因,B/b为下部两条带的等位基因,由电泳图可知P1为AAbb,P2为aaBB,F1为AaBb,F2中①AaBB②Aabb都为杂合子,③AABb占F2的比例为,⑤AABB占F2的比例为,A正确;电泳图中的F2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未出现的基因型为aaBb,其个体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B正确;
    ③AABb和⑦aabb杂交后代为Aabb、 AaBb,其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C正确;①AaBB自交子代为,AABB()、AaBB()、aaBB(),其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aaBB电泳结果相同的占,D错误。
    12.(2024·山东·高考真题)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茎高和籽粒颜色3种性状的遗传只涉及2对等位基因,且每种性状只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控制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为D、d;叶边缘的光滑形和锯齿形是由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的1对相对性状,且只要有1对隐性纯合基因,叶边缘就表现为锯齿形。为研究上述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另外,拟用乙组F1自交获得的F2中所有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叶片为材料,通过PCR检测每株个体中控制这2种性状的所有等位基因,以辅助确定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预期对被检测群体中所有个体按PCR产物的电泳条带组成(即基因型)相同的原则归类后,该群体电泳图谱只有类型Ⅰ或类型Ⅱ,如图所示,其中条带③和④分别代表基因a和d。已知各基因的PCR产物通过电泳均可区分,各相对性状呈完全显隐性关系,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
    (1)据表分析,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2种性状是 ,判断依据是 。
    (2)据表分析,甲组F1随机交配,若子代中高茎植株占比为 ,则能确定甲组中涉及的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3)图中条带②代表的基因是 ;乙组中锯齿叶黄粒亲本的基因型为 。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Ⅰ,则被检测群体在F2中占比为 。
    (4)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Ⅱ,只根据该结果还不能确定控制叶边缘形状和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辅以对F2进行调查。已知调查时正值F2的花期,调查思路: ;预期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 。(要求:仅根据表型预期调查结果,并简要描述结论)
    【答案】(1)花色和籽粒颜色 甲组子代中紫花的籽粒全是黄粒,红花的籽粒全是绿粒
    (2)9/16
    (3) A aaBBDD 1/4
    (4) 调查红花植株的叶边缘形状 若红花植株中只有锯齿叶,则Abd(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若红花植株中既有锯齿叶又有光滑叶,则Ad(aD)位于一条染体上,Ad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1)根据表格中甲组的杂交子代中,紫花的籽粒全是黄粒,红花的籽粒全是绿粒,结合题干信息“花色、茎高和籽粒颜色3种性状的遗传只涉及2对等位基因”可知,花色和籽粒颜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2)根据乙组杂交结果可知,黄粒是显性性状,用D表示,设茎高的相关基因为E/e。若高茎为显性,则甲组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Eedd×eeDd,E/e和D/d可能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中茎高相关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1:1,F1随机交配,子代中EE:Ee:ee=1:6:9,高茎E-植株占比为7/16。若高茎为隐性性状,则甲组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EeDd×eedd,F1中茎高相关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1:1,F1随机交配,子代中高茎E-植株占比为9/16。故子代中高茎站9/16,说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3)类型Ⅰ中有三种基因型,且有的个体没有a;类型Ⅱ中只有一种基因型,且均不含a。根据乙组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可知,亲本中关于叶边缘的基因型组合aaBB和AAbb,关于籽粒颜色的基因型组合为DD和dd,亲本的基因型组合可能为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乙组F1自交获得的F2中所有锯齿叶绿粒植株(dd)不外乎为A_bbdd、aaB_dd、aabbdd,电泳结果若为类型Ⅰ,则该群体有三种基因型,若为类型Ⅱ,则只有一种基因型。若D/d、A/a和B/b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电泳结果应该有9种基因型,与电泳结果不符;若三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中基因的位置关系如图:,若为①,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为AAbbdd,对应类型Ⅱ。若为②,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为aaBBdd,与类型Ⅰ和Ⅱ均不相符。若三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存在以下可能性,③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中基因的位置关系如图:,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只有2种基因型:aaBBdd和AAbbdd,与类型Ⅰ和Ⅱ均不相符。若A/a和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中基因的位置关系如图:或,若为④,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与类型Ⅱ相符;若为⑤,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均为aa,与类型Ⅰ和Ⅱ均不相符。若B/b和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中基因的位置关系如图:或,若为⑥,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AAbbdd、Aabbdd、aabbdd,与类型Ⅰ相符。若为⑦,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只有一种:aaBBdd,与类型Ⅰ和Ⅱ均不相符。上述假设中,符合类型Ⅰ的为⑥,乙组中锯齿叶黄粒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子代中有的个体含有A,有的个体不含A,B/b和D/d相关的基因均为纯合子,电泳图中,有的个体含有条带②,据此推测条带②代表的基因是A。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Ⅰ,F1中基因的位置为⑥,子代中锯齿叶绿粒植株--bbdd占1/4。
    (4)若电泳图为类型Ⅱ,则F1可能为或,要确定三对基因的位置关系,可以调查红花植株的叶边缘形状,若红花植株中只有锯齿叶,则Abd(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若红花植株中既有锯齿叶又有光滑叶,则Ad(aD)位于一条染体上,Ad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预测1 借助从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考查科学思维
    1.已知羊的有角性状(A)对无角性状(a)为显性,但雌羊只有在显性纯合时表现为有角。取一对有角羊进行杂交(三年内产了3胎,每胎产多只羊),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角♂:有角♀:无角♀=2: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题意分析可知,有角羊一定含有A基因,无角羊一定含有a基因
    B.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控制羊角性状的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
    C.无角羊相互交配后代可能出现有角雄羊,无角雄羊和有角雌羊杂交后代均有角
    D.为确定一无角雌羊的基因型,可用一有角雄羊与该羊多次交配
    【答案】C
    【解析】 有角雌羊(AA)有角雄羊(Aa、AA)所以有角羊一定有A;无角雌羊(Aa、aa)无角雄羊(aa)所以无角羊一定有a,A正确;一对有角羊进行杂交,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后代不会出现无角雌羊,所以不在X染色体上,且后代有角♂:有角♀:无角♀=2: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B正确;无角雌羊的基因型为Aa或aa,无角雄羊的基因型为aa,无角羊相互交配后代可能出现有角雄羊(Aa);有角雌羊的基因型为AA,与无角雄羊(aa)交配,后代雌性表现无角(Aa),雄性表现有角(Aa),C错误;判断该无角雌羊的基因型是Aa还是aa,选择无角雄羊(aa)与之多次杂交,产生足够多的后代,观察后代的雄羊角的表现,若后代雄羊中出现了有角(Aa),则说明该亲本雌羊的基因型为Aa,若后代雄羊中全是无角(aa),则该亲本雌羊的基因型为aa,D正确。
    2.已知绵羊羊角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表。现有一头有角母羊生了一头无角小羊,这头小羊的性别和基因型分别为( )
    A.雄性,HhB.雄性,hhC.雌性,HhD.雌性,hh
    【答案】C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有角母羊的基因型为HH,其所生的无角小羊肯定含有H基因;由表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可知,无角羊肯定含有h基因,因此这头无角小羊的基因型为Hh,性别为雌性,ABD错误,C正确。
    3.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秃顶的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如表信息可预测,如图中Ⅱ﹣3和Ⅱ﹣4所生子女是( )
    A.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4
    B.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4
    C.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0
    D.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8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Ⅰ-1为秃顶色觉正常女性,基因型为aaXBX-,Ⅰ-2为非秃顶红绿色盲男性,基因型为AAXbY,推出Ⅱ-3(非秃顶色觉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Ⅱ-4(非秃顶红绿色盲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分开考虑,Ⅱ-3和Ⅱ-4后代关于秃顶的基因型为1/2AA,1/2Aa,即女孩不秃顶,男孩有一半的可能秃顶;后代关于色盲的基因型为1/4XBXb,1/4XbXb,1/4XBY,1/4XbY。因此子代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2×1/4=1/8;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1/4=1/4;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2×1/4=1/8;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0×1/4=0,B正确,ACD错误。
    4.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 bb时才表现为秃顶。若不考虑环境等其它因素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女性秃顶其儿子一定秃顶
    B.男性秃顶其女儿一定秃顶
    C.男性秃顶和女性秃顶婚配,其儿子全部秃顶
    D.男性非秃顶和女性非秃顶婚配,其女儿全部非秃顶
    【答案】B
    【解析】女性秃顶bb,其儿子一定含有b基因,一定为秃顶,A正确;男性秃顶,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母亲基因型未知,其女儿基因型可能为BB、Bb、bb,可能为非秃顶,B错误;男性秃顶,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女性秃顶基因型为bb,两人婚配,其儿子必定含有b基因,表现为秃顶,C正确;男性非秃顶,基因型为BB,所生女儿一定含有B基因,女儿全部非秃顶,D正确。
    5.人的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hL(长食指基因)与hS(短食指基因)控制。hS在男性中为显性,hL在女性中为显性。某小组同学做了对人食指长短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了部分家庭的系谱图。针对长食指与短食指的遗传而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S在男性与女性中的显隐性不同,可能与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差异有关
    B.①中父子基因型相同和③中母女基因型相同的概率均为50%
    C.①与④中父亲的基因型均为hShL,②与③中母亲的基因型均为hShL
    D.一对长食指夫妇生育了1个女孩,该女孩是长食指的概率为100%
    【答案】C
    【解析】hS在男性中为显性,hL在女性中为显性,这最可能是男性与女性内环境影响表型的结果,A正确;由题意可知:长食指男性的基因型为hLhL,短食指男性的基因型为hShS,hShL,长食指女性的基因型为hLhL,hShL,短食指女性的基因型为hShS。据图可知:①中女儿表现为长食指(基因型为hShL),亲本的基因型为;②中亲本的基因型为hShS(或hShL)×hLhL(或hShL);③中亲本的基因型为;④中儿子表现为长食指(基因型为hLhL),一个女儿为短食指(基因型为hShS),亲本的基因型为,B正确,C错误;长食指夫妇的婚配组合为或,所生女孩均为长食指,D正确。
    预测2 结合伴性遗传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6.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NDI)主要与AQP2和AVPR2基因有关,两基因中任一突变均可致病,其中一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现有甲、乙两个CNDI家系如图(a),对两家系部分成员的AQP2基因检测结果如图(b)。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基因AVPR2突变引起的CNDI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就AQP2基因而言,甲Ⅱ1与乙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乙Ⅱ2产生的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0或2个致病基因
    D.若甲Ⅱ3与乙Ⅱ1结婚,其子代男孩患CNDI的概率是1/3
    【答案】D
    【解析】分析题意,图(a)中甲Ⅰ1与Ⅰ2正常,但生有患病的儿子Ⅱ2,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再结合图(b)可知,甲Ⅰ1与Ⅰ2都含有两条探针条带,说明其为杂合子,设相关基因是A/a,两者基因型都是Aa,由于图(b)是AQP2基因检测结果,故图(a)甲所在家系应是AQP2基因突变所致。又因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NDI)主要与AQP2和AVPR2基因有关,则图(a)乙表示AVPR2基因,其中乙Ⅰ1与Ⅰ2都正常,生有患病的儿子Ⅱ2,说明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意“其中一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可知,基因AVPR2突变引起的CNDI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设相关基因是B/b,A正确;就AQP2基因而言,设相关基因是A/a,甲Ⅰ1与Ⅰ2基因型都是Aa,甲Ⅱ1与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2/3Aa,甲Ⅱ1与乙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B正确;乙是基因AVPR2突变引起的CNDI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设相关基因是B/b,Ⅱ2基因型是XbY,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乙Ⅱ2产生的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0(产生含有Y的细胞)或2个(产生含有Xb的细胞)致病基因,C正确;结合图(b)可知,乙中Ⅰ1与Ⅰ2基因型分别是Aa、AA,则乙中Ⅱ1基因型是1/2AA、1/2Aa,若甲Ⅱ3(1/3AAXBY、2/3AaXBY)与乙Ⅱ1(1/2AA、1/2Aa,1/2XBXB、1/2XBXb)结婚,仅考虑A/a,子代中aa=1/12,A=11/12,仅考虑B/b,子代男孩中XBY=3/4,XbY=1/4,故子代男孩正常概率为11/12×3/4=11/16,患CNDI的概率=1-11/16=5/16,D错误。
    7.先天性聋哑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类患者在15岁开始发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患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或a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用B或b表示。下图是某家庭关于先天性聋哑的遗传系谱图。在不考虑新的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Ⅱ5的遗传方式与Ⅱ6的遗传方式完全相同
    B.Ⅱ6基因型和Ⅱ9基因型均为aaXBXb
    C.Ⅱ5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至少存在1个患病基因
    D.Ⅱ7和Ⅱ8的孩子在15岁后健康的概率为7/9
    【答案】D
    【解析】Ⅱ5只有12岁,表现为患病,说明Ⅱ5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Ⅰ1、Ⅰ2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XBY,Ⅱ6为女性,表现为患病,其亲本不患病,说明Ⅱ6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1、Ⅰ2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A错误;Ⅰ1、Ⅰ2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Ⅱ6基因型为aaXBX_,Ⅱ9为女性,表现为患病,其亲本不患病,说明Ⅱ9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3、Ⅰ4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Ⅱ9基因型均为aaXBX_,B错误;Ⅱ5的基因型为__XbY,若Ⅱ5的基因型为AAXbY,其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YY,不携带患病基因,C错误;Ⅱ7和Ⅱ8的基因型为2/3Aa1/2XBXb、2/3AaXBY,孩子在15岁后患病(aa__、__XbY)的概率为2/3×2/3×1/4×1+1×1/2×1/4-2/3×2/3×1/4×1/2×1/4(由于aaXbY算了两遍,需加上)=2/9,Ⅱ7和Ⅱ8的孩子在15岁后健康的概率为1-2/9=7/9,D正确。
    8.家蚕(ZW)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以其生产的蚕丝闻名。家蚕的繁殖通常是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家蚕也可以通过孤雌生殖(由卵细胞发育成个体)进行繁殖。孤雌生殖的结果有生雌和生雄两种,过程如图所示,已知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存活。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生雌:未受精的雌蚕的卵巢卵细胞发育为雌蚕
    生雄:未受精的雌蚕的卵巢卵细胞发育为雄蚕
    A.热水处理后,卵巢产生的异常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ZW
    B.自然发生条件下,卵巢产生的异常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ZZ
    C.卵细胞发育为雌蚕个体的过程经历了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等
    D.孤雌生雄过程减数分裂异常,孤雌生雌过程减数分裂正常
    【答案】D
    【解析】热水处理后,卵巢产生的异常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ZW,发育为雌蚕,A正确;自然发生条件下,卵巢产生的异常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ZZ,发育为雄蚕,B正确;卵细胞发育为雌蚕个体的过程要经历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等过程,C正确;孤雌生雄和孤雌生雌过程减数分裂都异常,D错误。
    9.图1为一个具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都不位于Y染色体上,其中正常人群中乙病携带者概率是1/75.图2是对家族部分成员的乙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凝胶电泳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Ⅲ-1患病概率为3/4B.Ⅲ-1患病概率为551/600
    C.Ⅲ-2患病概率为1/450D.Ⅲ-2患病概率为0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推出,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图2电泳图谱,由Ⅰ-1基因型为Aa,Ⅰ-2基因型为Aa,推出Ⅱ-2基因型为aa,Ⅱ-1表现正常,正常人群中乙病携带者概率是1/75,即Ⅱ-1是Aa的概率为1/75。故Ⅲ-1患病概率为1/75×1/2=1/150,A错误;Ⅱ-2基因型为aa,Ⅱ-1表现正常,正常人群中乙病携带者概率是1/75,即Ⅱ-1是Aa的概率为1/75。故Ⅲ-1患病概率为1/75×1/2=1/150,B错误;Ⅱ-4为AA,Ⅱ-3的基因型为AA或Aa,无论是哪种,Ⅲ-2都不患病,C错误;Ⅱ-4为AA,Ⅱ-3的基因型为AA或Aa,无论是哪种,Ⅲ-2都不患病,D正确。
    10.DNA指纹技术是用限制酶切割样品DNA后,通过电泳等操作把切割后的DNA片段按大小分开。右图是一对夫妇和三个子女的DNA切割片段。在不考虑交叉互换、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等情况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基因I和基因II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基因III是显性基因不可能是隐性基因
    C.若仅考虑基因IV,则母亲不可能为纯合子
    D.基因V可能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
    【答案】C
    【解析】由DNA指纹表格分析,母亲的基因Ⅰ片段,传递给女儿1和儿子,母亲的基因Ⅱ片段没有传递给女儿1和儿子,而是传递给了女儿2,因此基因Ⅰ片段和基因Ⅱ片段不可能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错误;基因III随父亲传给了两个女儿,没有传给儿子,只能说明其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无法判断其显隐性,B错误;若仅考虑基因IV,若母亲为纯合子,则所有后代均应该含有基因IV,根据DNA指纹技术可知,母亲不可能为纯合子,C正确;由DNA指纹表格分析,父亲的基因Ⅴ传递给了女儿1,没有传递给女儿2,因此Ⅴ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
    预测3 利用人类遗传病的防治考查社会责任
    11.遗传病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也给家庭带来无尽的悲惨。下列关于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于基因检测的材料可以是人的毛发、血液,但不能是唾液
    B.遗传病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不一定是伴性遗传
    C.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不患遗传病
    D.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XDY与 XDXD、XDXd患病程度一致
    【答案】B
    【解析】人的血液、唾液、毛发中都有DNA,都可用于基因检测,A错误;遗传病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不一定是伴性遗传,也可能是从性遗传,B正确;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抗维生素D佝偻病就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 传病。这种病受显性基因(D)控制,当女性的基因型为 XDXD 、XDXd 时,都是患者,但后者比前者发病轻。男性患者的基因型只有一种情况,即XDY,发病程度与XDXD相似,即XDY与XDXD患病程度比XDXd重,D错误。
    12.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出携带者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B.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000,则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100
    C.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减少苯丙氨酸摄入改善了新生儿患者症状,属于表观遗传
    【答案】A
    【解析】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检测出携带者可以大大降低后代发病的风险,A正确;该病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000,则隐性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正常显性基因频率为99/100,则携带者的频率为2×1/100×99/100=198/10000,B错误;该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来诊断,C错误;减少苯丙氨酸摄入量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但不是表观遗传,D错误。
    13.卡尔曼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女士和其丈夫表现正常,二者生育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一个患病的儿子。该女士的父母表现正常,且其父亲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其弟弟也是该病患者。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不考虑基因突变,该女士母亲的甲状腺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C.若该对夫妇再一次生育后代,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4
    D.若该女士再次怀孕,一定要采用基因检测才能避免生出患病的孩子
    【答案】C
    【解析】该女士的父母表现正常,且其父亲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而其弟弟是该病患者,所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由于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女士的弟弟患病,其母亲为携带者,不考虑基因突变,该女士母亲的甲状腺细胞(体细胞)一定含有致病基因,而次级卵母细胞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卵母细胞可能含有致病基因,也可能不含有(如果携带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进入极体),B错误;设致病基因为a,该女士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XAXa,其丈夫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AY,他们生育后代患病(XaY)的概率为1/4,C正确;该对夫妇生的女儿都不患该病,生的儿子有一半的概率患该病,所以若B超检查是女孩,则不患病,若B超检查是男孩,才需基因检测,D错误。
    14.成骨发育不全是一种以骨骼发育不全和骨脆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单基因遗传病,现已发现相关的致病基因有19种。某女性(Ⅱ-2)因SERPINF1基因突变导致成骨发育不全,对其家系患病情况调查如图1,同时测定部分家庭成员SERPINF1基因对应序列,结果如图2.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女性SERPINF1基因突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突变
    B.该变异是由于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多肽链氨基酸改变所引起
    C.根据测序结果及患病原理,Ⅱ-1与Ⅱ-2所生小孩不会患成骨发育不全
    D.该疾病可通过B超检查和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与治疗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图中的I代个体正常,II中有患病女性,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但女患者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是伴性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该女性SERPINF1基因突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突变,A正确;图2显示,图中的786号碱基由正常的AAG变为AGG,说明该变异是由于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多肽链氨基酸改变所引起,B正确;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是A/a,根据测序结果及患病原理可知,II-1基因型是AA,II-2是aa,Ⅱ-1与Ⅱ-2所生小孩是Aa,不会患病,C正确;
    该病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无法通过B超检查进行诊断,D错误。
    15.自毁容貌综合征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活性,导致嘌呤累积,引起尿酸增多,损害身体多个系统。患者会出现强迫性自残行为,如不能抑制地咬自己的手、嘴唇,基本活不过20岁。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患儿应避免摄入嘌呤含量不足的食物,增加饮水量,并采用保护装置
    B.该疾病说明基因通过影响结构蛋白的功能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可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活性进行产前诊断
    D.患者几乎均为男性,患者的姐妹可接受基因检测以判断是否为异常基因携带者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患者体内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活性,导致嘌呤累积,而导致疾病,所以患儿应避免摄入嘌呤含量过多的食物,增加饮水量,并采用保护装置,A错误;该疾病说明基因通过影响酶的合成,进一步通过酶促反应间接影响生物性状,B错误;孕妇血液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活性也可能生出患儿,应检测羊水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活性进行产前诊断,C错误;由题意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患多于女患,即患者几乎均为男性,由于男性患病,说明亲本含有致病基因,患者的姐妹可接受基因检测以判断是否为异常基因携带者,D正确。
    情境1:剂量补偿效应
    “剂量补偿效应”指的是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剂量补偿的一种情况是雌性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研究表明,X染色体的失活起始于“X染色体失活中心”的Xist基因转录产生长链非编码Xist RNA分子。Xist RNA聚集的因子可能促使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发生。失活的X染色体比细胞内其他染色体的乙酰化程度要低很多,而组蛋白的去乙酰化与基因组不转录的区域相关。Xist RNA招募的修饰因子促使H3组蛋白第27位赖氨酸甲基化,可以诱导染色质高度螺旋形成巴氏小体。
    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橙色b)。B对b为完全显性,但雌性杂合子的毛色却表现为黑橙相间的混合体,取名“玳瑁猫”。
    典例赏析:(1)正常玳瑁猫的性别是__________性。玳瑁猫的黑、橙斑块毛色由两种产生色素的细胞决定,当不同的产色素干细胞分裂时,同一来源的子代色素细胞位置靠近,形成一片聚集区。请结合文中信息分析上图,表示O区域(橙色)的细胞示意图是________(填选项)。
    (2)现观察到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雄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该雄猫的亲本基因型为XbXb和XBY,且未发生基因突变,则产生该猫是由于其________(填“父方”或“母方”)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导致出现这种异常生殖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中提到的与X染色体失活机制相关的表观遗传方式有哪些?____________(多选)。
    ①DNA甲基化 ②组蛋白的乙酰化 ③非编码RNA的调控
    ④组蛋白氨基酸的甲基化修饰
    (4)对巴氏小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鉴定性别:一些需要进行力量和速度比拼的体育项目在比赛前通常会对参加女子项目的运动员的白细胞进行染色镜检。需要检测的项目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雌 D
    XBXbY 父方 减数分裂Ⅰ时XB、Y染色体没有分离
    (3)①③④ (4)检测有无巴氏小体,检测性染色体组成
    情境2:并联X染色体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正常雌果蝇的性染色体如图1。科学家发现了在自然界能够正常存活的某品系雌果蝇,其性染色体中含有Y染色体和并联X染色体,组成如图2。
    典例赏析: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果蝇表现为雌性,不含X染色体或含3条X染色体的果蝇都不能存活。有一种特殊的XXY雌果蝇,其两条X染色体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不分离,记为“XX”。科学家利用它创造了“并连X染色体”法来检测X染色体上未知的基因突变(图1),图2为果蝇正常性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并连X染色体的果蝇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甲果蝇产生的配子有4种
    B.F1雄果蝇的Y染色体来自母本且F1雌雄果蝇中都保存了突变基因
    C.诱发果蝇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有紫外线、X射线等
    D.若杂交实验后代中只有雌果蝇,则待检果蝇的X染色体上发生致死突变
    【答案】D
    【解析】并连X染色体是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离,合并为一条染色体,故含并连X染色体的果蝇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果蝇表现为雌性,其两条X染色体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不分离,因此,甲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有XX、Y,A错误;甲果蝇产生XX和Y的两种配子,乙果蝇产生X和Y两种配子,F1可能的基因型有4种:XXX(致死)、XXY(雌性)、XY(雄性)和YY(致死),即成活的只有两种:XXY(雌性)、XY(雄性),XXY的Y染色体来自父本,XY的Y染色体来自母本,在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雄果蝇中保存了突变基因,B错误;紫外线、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素,C错误;将一只经诱变的野生型果蝇乙与含并连X染色体的果蝇甲(XXY)交配,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有XX、Y,经诱变的野生型果蝇乙产生的配子类型设为X1、Y,子代的基因型为XXX1(致死)、XXY(雌性)、X1Y(雄性)、YY(致死),若后代中只有雌果蝇,说明X1Y致死,说明待检果蝇的X染色体上发生致死突变,D正确。核心考点
    考试频次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伴性遗传及其拓展
    3年20次
    (2024 海南卷)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2024 重庆卷)伴性遗传与系谱图
    (2024 江西卷)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
    该部分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常与遗传系谱图结合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此类考题的情境多为遗传系谱图,考察内容涉及致病基因显隐性的判断。致病基因所属染色体的判断、患病概率的计算等,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理计算能力。试题通常逻辑关系复杂、难度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高。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3年8次
    (2024 福建卷)人类遗传病与基因突变
    (2024 安徽卷)人类遗传病系谱图判断
    (2024 湖北卷)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
    (2022 辽宁卷)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电泳及DNA测序
    3年9次
    (2024 重庆卷)分离定律与电泳
    (2024 河北卷)遗传定律与测序
    (2024 湖北卷)人类遗传病与基因测序
    情境设计
    借助剂量补偿效应和并联X染色体,考查特殊的遗传现象,体现了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备考要点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伴性遗传及其拓展
    凝胶电泳及DNA测序的应用
    若为
    隐性遗传
    ①若患者无性别差异,最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若患者男多于女,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若为
    显性遗传
    ①若患者无性别差异,最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②若患者女多于男,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分类
    遗传特点
    典型病例
    单基因
    常染色体
    显性
    ①无性别差异
    ②无携带者
    ③一般代代相传
    多指、并指
    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
    ①无性别差异
    ②有携带者
    ③一般隔代相传
    镰状细胞贫血
    白化病
    苯丙酮尿症
    伴X遗传
    显性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无携带者
    ③一般代代相传
    ④交叉遗传——所有伴X遗传的特点
    ⑤父病女必病,母常儿必常
    抗维生素D佝偻病
    隐性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有携带者
    ③一般隔代相传
    ④交叉遗传——所有伴X遗传的特点
    ⑤父常女必常,母病儿必病
    色盲、血友病
    伴Y遗传
    仅男性患病,患者的直系血亲男性都是患者
    外耳道多毛症
    多基因
    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哮喘
    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
    异常
    结构异常
    往往有较严重的影响
    猫叫综合症
    数目异常
    21三体综合症
    项目
    调查对象及范围
    注意事项
    结果计算及分析
    遗传病发病率
    广大人群
    随机抽样
    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群体足够大
    患病人数占所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
    遗传方式
    患者家系
    正常情况与患病情况
    分析基因的显隐性及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的表型及比例。

    紫花矮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
    紫花高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紫花矮茎黄粒∶红花矮茎绿粒=1∶1∶1∶1

    锯齿叶黄粒×锯齿叶绿粒
    全部为光滑叶黄粒
    基因型
    公羊的表型
    母羊的表型
    HH
    有角
    有角
    Hh
    有角
    无角
    hh
    无角
    无角
    AA
    Aa
    aa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相关学案

    第10讲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第10讲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第10讲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第10讲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讲义-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5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第17讲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5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第17讲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5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第17讲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5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第17讲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7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17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17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17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