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含素材)+教案+导学案(师生版)+同步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解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解读课件,共25页。
课 标 解 读单元内容对照新课标 单元内容对照新课标 单元内容对照新课标 单元内容对照新课标 单元内容对照新课标 单元教学内容解读“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找寻家乡的名片任务一:寻找他乡的名片任务二:欣赏他乡的名片任务三:绘制家乡的名片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第一单元阅读 1 社戏/鲁迅 2 回延安/贺敬之 3* 安塞腰鼓/刘成章 4* 灯笼/吴伯箫写作 学习仿写口语交际 应对单元概说 阅读: 《社戏》是一篇经典小说,通过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淳厚和睦的民风。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集中,人物鲜活,意境悠远。文中流露出较强的主观色彩,小伙伴的友好、老人的慈爱、社戏的期待、水乡夜间的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之情。文中鲁迅的语言准确凝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风趣幽默,可以通过朗读和默读的方式,品味语言中的情味,体会人物的特点,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把握小说的主题。 《回延安》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其政治性、抒情性都特别强烈。诗中描绘了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以及陕北革命老区人民的群体形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意蕴。这首诗歌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斗争生活和50年代延安的新生活,表达了那个年代诗人及普通人的激昂澎湃的感情。诗歌不仅融入了个人对延安的故乡情感,还融入了革命人对延安的革命情怀。诗歌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本诗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进行创作,曲调高亢悠长,感情豪迈热烈,节奏自由灵活,多用叠字、比兴、夸张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和谐而统一。本诗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中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单元内容简介 阅读: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安塞腰鼓”既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特征和符号,更是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本文从安塞腰鼓入手,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后生,写西北高原,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安塞腰鼓”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文章的内容。本文使用凝练而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首慷慨激昂、气壮山河时代之歌。本文善用排比、叠句、比喻等修辞手法,语句铿锵,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气势和力量。句式的复叠咏叹,层层递进,情感高亢、热烈豪放。具有形式的回环美,音乐的节奏美,散文的诗意美。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乡村的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借“灯笼”这一形象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本文采用卒章显志的散文笔法,感情逐渐深入丰富,曲折富有层次。字里行间展示着真切鲜活的民俗现象,蕴含着文化意义。语言清新典雅,含蓄蕴藉。单元内容简介 写作:《学习仿写》 本单元的写作是学习仿写。要求学生能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能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仿写,不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创造。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模仿是学生进入创作之前的基础。学习仿写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上学到什么课文,课文中有哪些精彩语段,可以安排小练笔练一练。学习仿写还要模仿优秀作品的选材、构思、立意,在不断的写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还应该针对自己写作上的弱点有重点的选择模仿。 单元内容简介 口语交际:《应对》 口语交际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应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文明和谐地与人进行交流。广义的应对包括聊天、问答、讨论等的回应;狭义的应对是指面对别人的调侃、质疑、诘问、挑衅时能随机应变的话语能力。应对应该坚守自尊,善待他人,不卑不亢。应对更要善于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应对也需要快速的思维,明确应对的方向,选择应对的材料和方法,组织语言表达,随机应变。同时广泛地阅读能够丰富词汇量,使用词更加准确巧妙。 单元内容简介 单元任务(群)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任务一:《社戏》任务二:《回延安》任务三:《安塞腰鼓》学习仿写应对感知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和特点,体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中所蕴涵的深情,继承并弘扬“延安精神”。把握安塞腰鼓的特点,感受黄土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以及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灯笼”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文化内涵,学习本文的写法。把握作品的精髓,做到仿写形似和神似的统一,努力有所创造,通过模仿优秀作品,提高写作的能力。理解和运用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应对能力。任务四:《灯笼》概括情节,品味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纯美的环境与淳美的人情,体会作者对世界“爱”与“诚”的渴望。★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民俗价值和意义,增加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题。★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写作水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感受文章风格。★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提高应对的认识,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重点难点单元重点难点 单元学习目标单元阅读目标 单元写作目标 口语交际目标 单元教学导引 本单元教学,以朗读教学与品味语言教学相结合,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从不同的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社戏》《回延安》定为阅读课,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提示品味语言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安塞腰鼓》《灯笼》都是自读课文,体裁都是散文,将进行群文阅读,可以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行品味语言,感受不同的风格,在对比中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评价。单元阅读导引 本单元的写作是“学习仿写”,教学时先进行写前指导,指导学生能够从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从词、句、段、篇入手,循序渐进。从形似到神似,渐入佳境,进行自我创作。在写作的基础上讲评修改,指导学生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修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根据阅读课中的学习重点安排四次小练笔。这样可以将阅读所得及时迁移、运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既降低了写作难度,有加强了写作的精读。单元写作导引 本课教学材料看起来非常简单,先从歌德与批评家的应对中引出应对的含义:在日常交往中,当有人向我们提问、建议或者质疑,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出回应。做好应对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开展应对实践。要注意从判断对方的态度、掌握应对的技巧、关注细节、总结得失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也可以可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一些应对的案例,提高应对的能力。口语交际导引 单元课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