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历史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地名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政治情势的改变。下列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名,其出现时间依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B.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拜占庭
C.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D.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拜占庭
2.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早期殖民者D.基督教徒
3.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创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信徒遍布世界各地。下列古代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有
①阿拉伯帝国 ②奥斯曼帝国 ③德里苏丹国 ④波斯帝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A.解决粮食问题B.政治活动需要
C.传播伊斯兰教D.经济利益驱使
5.8世纪时,阿拉伯人征服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当时一位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材料表明,阿拉伯帝国扩张的主要动力是
A.解决粮食问题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D.传统商路受阻
6.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使日本发展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D.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
7.“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种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与这一论述相符的是
A.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传入非洲B.新罗效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奥斯曼帝国把印度教改造为国教D.日本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8.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说:“刹帝利、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出家,就如同江河大川入海。之前,它们虽各有名称,但当汇入大海时,便通称一个名字,叫作大海。”释迦牟尼在此强调的是
A.世俗社会不应该存在种姓制度B.佛教是印度各种思想的源头
C.种姓源自印度特有的地理环境D.佛教之中没有种姓等级差别
9.7世纪初,新罗开始与唐结盟。660年,武烈王在唐的帮助下征服百济。668年,文武王和金庾信打败新罗北边的高句丽。这意味着
A.朝鲜半岛分裂局面基本结束B.新罗成为唐朝的稳固藩属国
C.区域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D.民众的兵役负担将继续增加
10.突厥人入侵印度后,田赋征收从旁遮普开始,逐渐扩大到德里附近。到了德里苏丹国苏丹阿拉乌德丁•卡尔吉(1296—1316年在位)时,田赋征收扩大到整个北印度。这反映出
A.笈多帝国的政局日趋稳定B.德里苏丹国逐渐废除了落后的种姓制
C.帝国境内的民族压迫严重D.外来征服者在印度的统治不断巩固
11.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掌握了实权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幕府体制的建立D.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12.朝鲜王朝除每年定期的科举考试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选官考试,成为“别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这反映出
A.朝鲜王朝完全照搬唐代制度B.历代朝鲜国王都亲自主持科举考试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发展D.中国儒家思想对朝鲜产生深远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3.中古时期的亚洲创造了多元的文明,并实现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三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一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古时期朝鲜是如何从中国“吸取营养”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者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材料二 在阿拉伯帝国的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综合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你摘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做到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奥斯曼帝国时期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因此依时序排列正确的是C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D项。
2.B
【详解】
据题意可知,他们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媒介,根据“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传播东西方文明的是阿拉伯人,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他们”最有可能是阿拉伯人,而非中国商人、早期殖民这和基督教徒,排除ACD。
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德里苏丹国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①②③正确,故选A;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把拜火教定为国家,排除④,故排除BCD。
4.D
【详解】
材料“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体现的是经济利益是驱动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因素,D正确;材料中的“面包和椰枣”属于比喻,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5.B
【详解】
据材料“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是为了获得“面包和椰枣”(物质利益),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物质利益的驱使,而不单单是解决粮食问题,故A片面;材料未涉及宗教问题,C错误;传统商路受阻是15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故D错误。
6.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选A;“大化改新”缓和了日本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但不是日本社会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故排除B;日本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大化改新”的措施,而不是日本社会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故排除C;日本幕府时代,天皇权力被架空,故排除D。
7.D
【详解】
根据“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种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更进步的文明对更落后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日本的大化革新便是当时较落后的日本学习较先进的唐朝的一个典型例子,故D正确;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传入非洲不属于倾斜式的‘文化出超’,排除A;日本对于新罗而言不属于“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排除B;奥斯曼帝国把印度教改造为国教属于自己内部的改造,而不是“文化出超”,排除C。
8.D
【详解】
释迦牟尼把印度社会中的刹帝利等四个种姓等级比喻成江河大川,指出(世人)一旦(出家进入佛教,如同江河大川)融入大海,便只有大海一个名字,强调进入佛教中的众生,没有种姓等级差别,D项正确;释迦牟尼没有批判和否定世俗社会的种姓制度,A项错误;佛教并不是印度各种思想的源头,B项错误;种姓是印度历史发展的结果,不是地理环境的产物,C项错误。
9.A
【详解】
根据材料“7世纪初,新罗开始与唐结盟。660年,武烈王在唐的帮助下征服百济。668年,文武王和金庾信打败新罗北边的高句丽”,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分裂局面基本结束,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罗与唐朝的藩属关系,故B项错误;“区域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众的兵役负担将继续增加”,故D项错误。
10.D
【详解】
根据材料“突厥人入侵印度后……田赋征收扩大到整个北印度”,田赋征收是实行有效统治的体现,据此可得出外来的突厥人对印度的统治不断巩固,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德里苏丹国,而非笈多帝国,故排除A项;田赋征收扩大与种姓制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民族压迫,故排除C项。
11.D
【详解】
唐朝时日本学习中国典章制度和文化的事件是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实质性的变化是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故D正确;大化改新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天皇掌握实权不是实质性变化,故A错误;日本引进了中国的先进制度,但不是实质性变化,故B错误;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幕府体制建立,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
12.D
【详解】
根据“科举考试”“儒生为考试对象”可知,朝鲜王朝的选官制度受中国科举制影响,考试内容是中国儒家思想,故选D;A项“完全照搬”表述太绝对,错误;一些不定期的选官考试,称为“别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并非历代朝鲜国王都亲自主持科举考试,排除B;材料没有反应科举考试对朝鲜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C。
13.(1)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
(2)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
(3)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详解】
(1)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可知,阿拉伯统治者重视人才;根据材料一“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等信息可知,注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根据材料一“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可知,融合东西方文化。
(2)共同点:根据材料二“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大帝国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并为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概括分析。
(3)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古时期朝鲜学习中国唐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史实中进行举例说明即可,例如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制度,传播中国儒学和词章之学等。
14.(1)原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东西方文化荟萃;政局的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2)作用: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
【详解】
(1)原因:根据“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得出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东西方文化荟萃;根据“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得出政局的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根据“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得出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根据“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得出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根据“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出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根据“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得出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2)作用:根据“在阿拉伯帝国的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概括得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根据所学,还可从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分析总结。
15.示例:主题: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论证:随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各个方面。朝鲜、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日本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总之,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认识与理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做此类题目首先通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相应的观点,如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史实可采用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朝鲜、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等。观点鲜明,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历史部编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当堂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