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康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康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为9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我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下列属于仰韶文化遗址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陶寺遗址
2.某班同学在历史课前收集了“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方面的佐证史料,由此可知,他们这节历史课要探究的主题是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史记》中记载“夏桀为虐政淫荒”,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褒姒乃大笑”。由此可知,这些统治者都
A.鼓励发展农业经济
B.实行昏庸的统治
C.发动与周边国家的战争
D.用人不当
4.春秋时期,随着产品的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这说明春秋时期
A.商业活动活跃
B.地方经济优越
C.农具发生变革
D.农业持续繁荣
5.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我国的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三家”分别指的是
A.秦、楚、魏
B.楚、燕、齐
C.赵、楚、韩
D.韩、赵、魏
6.兵家是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思想,并写下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这位创始人是
A.孙膑
B.孙权
C.孙武
D.吴起
7.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史前时期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8.秦始皇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下列不属于中央机构的是
A.丞相
B.郡县
C.太尉
D.御史大夫
9.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描述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起义
C.刘邦起义
D.黄巾起义
10.汉武帝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考察被举荐的人。政论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上述材料说明汉武帝
A.树立皇帝权威
B.推崇儒家思想
C.削弱贵族势力
D.重视选拔人才
11.东汉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生产,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A.休养生息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大一统
12.下图中物品(技术)的交流主要得益于
汉朝(中丝鲷、
漆
器、
开
渠、
核桃、葡萄、石榴、
西
城
苜藿、
香
料、
玻璃等
凿井等技
术
原)
A.班超经营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汉武帝北击匈奴
D.平王东迁
13.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
A.佛教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B.佛教比道教的受众多
C.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D.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1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下列战役中,与这些故事有关的是
A.官渡之战
B.桂林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胡床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坐具。《后汉书》最早记载了汉灵帝“好胡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床已成为南北各地上至皇帝权臣,下至村妇的常用坐具。胡床使用范围的扩大体现了
A.民族交融
B.江南开发
C.农业繁荣
D.政权并立
16.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这些作物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经济繁荣
B.南北经济交流
C.北方交通发达
D.国家政治清明
17.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自己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政权更迭日益频繁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18.“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尤擅人物面,曾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国曹植的名作《洛神赋》中的场景。”该材料叙述的这位画家及其生活时代分别是
A.王羲之、东晋
B.郦道元、北魏
C.范缜、南朝
D.顾恺之、东晋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6分,共42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用秦朝的经济模式来统一原六国的经济,把货币统一作为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手段。之后,那些贵族和工商业主不能像以往那样凭借其技术和资源私铸钱币以年利。——摘编自臧知非《汉初货币制度变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动》
材料三 汉初那国铸币出现失控,牧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登基时,虽然延续“文景之治”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由于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致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局。
——摘编自邹志琼《汉武帝六次币制改革》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2分)
(2)材料二中“秦朝的经济模式”包括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6分)
(3)依据材料三,简述汉初民间自行铸币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6分)
(12
.
20
分
阅读材
)
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都
江血增
规
内金刚
操
◇
二
王
外
飞
沙
增
凝
刚
金
室
胞
口
灌县
城
辊
两
堆
字
江
↓
材料二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太平无事,气候适宜,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布匹都堆积如山,几乎每家每户都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材料三 凡是人们经营农田,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衡量。宁可耕种少一些但质量好的田地,也不要耕种过多但质量差的……顺应天时,衡量地利,这样花费的力气少而收获的成果多。如果任性而为,违背农作之道,就会劳而无获。
——摘自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
(1)材料一所示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它是由谁主持建造的?(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概括材料三体现的农业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6分)
2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有军功的人,各自按照他们的功劳大小授予相应的高等群位……致力于耕织而使粮食布匹增产的人,可以免除他们自身的福役。……贵族子弟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在宗族名册上列入(即不能享受贵族待遇)。
——译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图一图二
材料三 启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开辟了阡陌农田……使邻国倾覆并使自己国家强大起来……直到秦始皇时期,终于统一了天下。
—译自班固《汉书·食货志》
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不要忘记像孝文帝元宏那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盖世英雄。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一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内容?依据材料一,归纳这次改革的具体措施。(至少答出两条)(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北魏服饰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属于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并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分别概括两位史学家对这两次改革的评价。(4分)
三、探究题(共12分)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的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道,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甘肃、新疆通往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北非。海上丝绸之路则以徐闻、合浦为起点,通往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为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2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BAD
6----10 CBBAD
11---15 BBCCA
16--18 BDD
二、材料解析题
19. (1)特点:货币种类多样;形状各异(有刀形、铲形、贝形、圆形等)。货币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
(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3)问题:导致郡国铸币失控,引发七国之乱;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解决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0.(1)都江堰,李冰
(2)原因: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南迁人民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
(3)《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21.(1)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废除旧贵族特权。
(2)诏令:穿汉服;汉化措施: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联姻(任选两个)。
(3)班固: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葛剑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三、探究题
22.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
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原因:古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针、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发展:积极影响:①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经济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②政治上,有利于增强中国与新丝路成员国和地区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③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吸收现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及佛教文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
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20字,酌情给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康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康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2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康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