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大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1.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试题卷总页数:6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监测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5.测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
1. 2022年在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个头骨化石,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
A. 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B. 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
C. 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磨制石器D. 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2. 考古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山西陶寺古城遗址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同时,均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 独特性B. 多元一体C. 包容性D. 地域性
3. 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A. 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B. 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 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4.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 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D.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5. 战国时期引发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A. 战乱频繁B.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 各国君主支持变法D. 百家争鸣
6. 有一个诸侯国的王,分别请孔子的学生子路和曾参去当大夫。子路和曾参问孔子去还是不去?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孔子叫他快去,不想他错失了良机。子路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加思索,孔子让他三思而后行,不想他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这个故事说明孔子提倡
A. 温故知新
B. 因材施教
C 态度诚实
D. 学思结合
7.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A.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D. 统一六国的需要
8.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9.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用以灌溉农田,提高粮食的产量。下列属于西汉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①灵渠 ②六辅渠 ③都江堰 ④白渠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①②④
10. 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①《九章算术》 ②《齐民要术》 ③《伤寒杂病论》 ④《氾胜之书》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1. 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的120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000多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北方自然环境恶劣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2.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两次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其是( )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淝水之战
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②③
13.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书画艺术成熟B. 北方民族融合C. 江南经济开发D. 南北政权对峙
14. 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史志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下列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
①《汉书》 ②龙门石窟 ③《史记》 ④《水经注》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5.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A. 变法B. 战争C. 和亲D. 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这位中国的凯撒不仅是一位征服者,而且还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他把秦国的祖先们所创立的军事和民事中央集权制扩大到了整个帝国。
——摘编自田余庆《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写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出现“尾大不掉”之势。(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摘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汉武帝为解决“尾大不掉”之势而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捍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晋武帝为了捍卫皇室,大封异姓诸王。( )
B.“八王之乱”后,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 )
(4)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时期发生“八王之乱”的原因。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同西域各国开始建立联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又向武帝提出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东孙归河东地区共击匈奴的建议……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经过六年之久,虽未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却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前后19年之久,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但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使命。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下册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
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开始同西域各国建立联系。( )
C.张骞由于出使西域的功劳,被封为“博望侯”。( )
(2)通过材料一对张骞的描述,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品质。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造丝绸、制作陶瓷器、种植茶叶的国家。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换货品由于大宗的中国陶瓷制品后来都经海道外销到亚、非、欧,因此,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各色的丝绸织品、瓷器、茶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具特色的交换货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中国的瓷器备受西方贵族的青睐,被认为是奢侈品。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上《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包括哪些。
材料三 丝绸之路是一条多种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传播之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对侨居民族、外来宗教宽容以待,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使中华文明因海纳百川而博大精深。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上《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4)根据材料三,指出在“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哪种外来宗教文化。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18.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的帝王像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位帝王,结合所学过的他们的史事,提炼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楚)
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题答案】
【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共同作用:都起到了促进国家统一和地方社会稳定的作用。
(2)颁布推恩令。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错误;正确。
(4)西晋采取分封制弊端。
【17题答案】
【答案】(1)A:正确;B:错误;C:未涉及。
(2)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言之有理即可)
(3)丝绸产品、瓷器、茶叶等。 (4)佛教。
(5)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8题答案】
【答案】示例:观点:以民为本的思想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论述: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他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免徭役及兵役,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汉文帝登基后,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景帝即位后,进一步降低赋税,积极赈济灾民,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综上所述,统治者应采取以民为本的政策,重视民生,才能让统治安定,促进国家的统一发展。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大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大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时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大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