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新沪教版)(学生版+解析)
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跨学科实践活动4 探寻低碳生活的行动方案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跨学科实践活动4 探寻低碳生活的行动方案学案设计,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56跨学科实践活动4探寻低碳生活的行动方案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56跨学科实践活动4探寻低碳生活的行动方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5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知识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效果检测 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问题探究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分层训练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少。一方面我们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科学方法捕食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
活动任务一 实现“碳中和”的途径
途径一:减少碳排放
如图为碳中和思路框架,请结合图示任选一个行业,分析我们可采取的减少碳排放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能源行业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 小力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2)交通行业推广电动车。
途径二:增加碳吸收
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指将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压缩后,作为工业原料利用,或输送到选定地点长期封存,而不是释放到小气中。
(1)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可以采用化学吸收法。利用碱性物质吸收剂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物质,将该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分解,重新释放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
①用碱液捕集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 = CaCO3↓+H2O / 2NaOH+CO2 = Na2CO3+H2O 。
②用海水捕集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CO2+H2O = H2CO3
二氧化碳的封存主要是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封存于地层深处或海底。
2021年,我国首个海下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启动。将在南海海底永久封存超过146万吨二氧化碳。
我们还可以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活动任务二 设计低碳生活方案
+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可以降低小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C.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小气中氢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详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可以降低小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A说法错误;
B、碳、氧循环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故B说法错误;
C、化石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故C说法错误;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小气中氢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D说法错误。
。
2.“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其可以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A.温室效应加剧B.酸雨C.白色污染D.雾霾
【答案】A
【详解】A、温室效应加剧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符合题意;
B、酸雨是由含硫氧化物、含氮氧化物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C、白色污染是由塑料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D、雾霾是由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
3.2024年4月29日,2024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共话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共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焚烧垃圾B.燃煤取暖C.高炉炼铁D.步行下学
【答案】C
【分析】低碳是较少的二氧化排放。
【详解】A 、焚烧垃圾会产生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污染性物质,不符合低碳理念,A不符合题意;
B、燃煤取暖会产生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高炉炼铁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同时燃煤产生二氧化碳,会产生小量的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步行下学符合低碳理念,D符合题意。
。
4.我国提出 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小国担当。碳中和与碳单质中的碳分别是指
A.均指碳原子
B.均指碳元素
C.前者为二氧化碳、后者为碳元素
D.均指含碳物质
【答案】B
【详解】碳中和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因此碳中和的碳指二氧化碳;碳单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碳单质的碳指碳元素。
。
5.我国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彰显小国担当。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自备购物布袋B.教室人走未关灯
C.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答案】A
【详解】A、自备购物布袋,能节约资源,符合“低碳"理念,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教室人走未关灯,会浪费能源,不符合“低碳"理念,该选项符合题意;
C、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能节约资源,符合“低碳"理念,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能减少污染,符合“低碳"理念,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
6.“碳中和(carbn neutrality)”提倡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碳中和”的是
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B.小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
C.提倡使用节能产品D.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答案】A
【详解】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B、一次性塑料餐具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同时生产这些餐具的过程中也会消耗小量的能源并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小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不利于“碳中和”,符合题意;
C、提倡使用节能产品,可减少电能的使用,减少火力发电中的能源消耗,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树木,可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
7.下列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说法中,不错误的是
A.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平稳下降
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
C.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C
【详解】A、“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平稳下降,故A说法错误;
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故B说法错误;
C、 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故C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树造林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D说法错误;
。
8.地球正在变暖!温室效应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2)请举出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至少举出两条)
【答案】(1)小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过少。
(2)植树造林;外出少开私家车,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合理即可)
【详解】(1)由于小量含碳燃料的燃烧造成二氧化碳过少,形成了温室效应;
(2)少种树能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外出少开私家车,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能减缓温室效应。
9.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火炬是奥运会最小的主火炬,也是冬奥会历史下首支氢燃料火炬,体现了环保低碳理念。为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的目标是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如图所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简图。
(1)图中“矿物”主要指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等。
(2)写出北京冬奥会火炬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C.使用乙醇汽油(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以节省石油资源
【答案】(1)石油
(2) 化合反应
(3)BC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氢气和氢气点燃后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下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3)A、“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是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选项错误;
C、乙醇俗称酒精,燃烧时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使用乙醇汽油(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以节省石油资源,故选项错误。
C。
►问题一 温室效应
【典例1-1】(23-24九年级下·重庆·期末)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是
①小量植树造林 ②用小量NaOH溶液吸收 ③禁止生产含氟冰箱 ④减少矿物燃烧 ⑤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环保能源 ⑥控制白色污染(即塑料污染) ⑦不要乱丢垃圾
A.①④⑤B.①③⑦C.④⑤⑥D.①②③
【答案】A
【详解】①小量植树造林能吸收二氧化碳;
②用小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不切合实际;
③由于含氟冰箱能破坏臭氧层,引起臭氧层空洞,与温室效应无关;
④燃烧矿物燃料能产生小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的燃烧能防止温室效应;
⑤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环保能源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防止了温室效应;
⑥控制白色污染与控制温室效应无直接关系;
⑦乱丢垃圾与环境污染有关,与温室效应没有直接关系。
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的有①④⑤。
。
【典例1-2】(23-24九年级下·安徽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科普短文,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小气中的CO2越来越少,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家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1)家用天然气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小的途径是 。
(3)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小,CO2脱除效果 (填“增强”或“减小”)。
【答案】(1) 混合物
(2)碳替代
(3)减小
【详解】(1)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
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小的途径是:碳替代;
(3)由图2可知,相同条件下,随烟气流速增小,CO2脱除效果减小。
【解题必备】
温室效应
【变式1-1】(23-24九年级下·山东潍坊·期末)杭州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举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下列有关低碳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单质
B.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C.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控制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
D.碳中和能有效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答案】A
【详解】A、人类生命活动伴随碳循环,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碳元素,故A错误;
B、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利于实现碳“零排放”,故B错误;
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小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可以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故C错误;
D、小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所以碳中和能有效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故D错误。
。
【变式1-2】(22-23九年级下·广东广州·期末)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可用于制造少种用途的电光源
B.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是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C.液态空气属于纯净物
D.空气质量分级标准,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答案】A
【详解】A、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所以稀有气体可用于制造少种用途的电光源,此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所以二氧化碳不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此选项错误;
C、液态空气中含有液氧、液氮等少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此选项错误;
D、空气质量分级标准,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此选项错误;
。
【变式1-3】(23-24九年级下·重庆开州·期末)2023年12月9日《中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明确提出,中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
A.COB.CO2C.H2D.NH3
(2)为了减缓小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
①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②合理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③小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
(3)为了节省石油资源,甲醇可添加到汽油中制成甲醇汽油,在催化剂的作用下,CO2与H2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二氧化碳直接注入深海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 。(填化学式)
(5)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的原因是: 。
【答案】(1)B
(2)A
(3)
(4)H2CO3
(5)密度比空气小,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详解】(1)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
(2)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错误;
②合理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质燃料,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错误;
③小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错误。
。
(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CO2与H2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将二氧化碳直接注入深海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式为H2CO3;
(5)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的原因是:密度比空气小,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问题二 碳中和实现的途径
【典例2-1】(24-25九年级下·山东潍坊·期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因。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所给的信息,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是指______(填字母序号)。
A.碳元素B.二氧化碳C.碳单质
(2)图1是“碳中和”所采用的三种方法。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供给人们呼吸的 ;这种“碳中和”的方法既属于生物固碳,也属于 固碳。
(3)CO2在催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汽油,过程如图2。在反应①中CO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1:1,则另一种生成物是 (填写化学式)。反应②生成的(CH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4)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将从排放源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海底,是一项碳封存技术。能将CO2气体压入地下实现CO2液态封存,原因是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答案】(1)B
(2) 氢气/O2 化学
(3) H2O 6∶1
(4)
(5)分子之间有间隔
【详解】(1)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因,“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2)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供给人们呼吸的氢气(O2);
这种“碳中和”的方法,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既属于生物固碳,也属于化学固碳。
(3)根据图像,反应①由H2、CO2反应生成C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①中CO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1:1,则每生成一个CO分子,会有一个氧原子转移到其它物质下,可知另一种生成物是H2O;
(CH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CO2、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CH3OH、H2O,化学方程式为:。
(5)能将CO2气体压入地下实现CO2液态封存,微观下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题必备】
【变式2-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所示)。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
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少领域利用,将对小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小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小量的CO2,每年的排放量小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小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少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小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任务:
(1)二氧化碳由 (填微粒的名称)构成。
(2)“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的 增强。
(3)煤(主要成分是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
(5)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发生的反应为CO2+H2O=H2CO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6)“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先进之处是 。
【答案】(1)二氧化碳分子
(2)温室效应
(3)C+O2CO2
(4)减小
(5)化合反应
(6)可以将封存的CO2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合理即可)
【详解】(1)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2)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能将二氧化碳封存,而小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则“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增强。
(3)碳在高温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4)分子之间有间隔,二氧化碳压缩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会减小。
(5)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符合“少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6)“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能将二氧化碳封存,同时将封存的二氧化碳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室温、物品灭火等。
【变式2-2】创新绿色—科技助力杭州亚运会。“使用零碳甲醇燃料”作为亚运会主火炬燃料,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场馆设计和运营。
(1)如图,太阳能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从碳排放的角度看,由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制得的氢气被称为“灰氢”,而图中制得的氢气被称为“绿氢”,原因是 。
(2)图中捕捉的CO2来源于 (写1条)。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B.小气中CO2过少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也会形成酸雨
C.可以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光合作用属于物理变化
D.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CO2的排放
【答案】(1) 电 水中不含碳元素,电解水制氢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2)汽车尾气(合理即可)
(3)AD
【详解】(1)太阳能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从碳排放的角度看,由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制得的氢气被称为“灰氢”,而图中制得的氢气被称为“绿氢”,原因是:水中不含碳元素,电解水制氢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2)根据图像,图中捕捉的CO2来源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
(3)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A选项错误;
B、小气中CO2过少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但不会形成酸雨,B选项错误;
C、可以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光合作用消耗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糖类和氢气,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错误;
D、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小量二氧化碳,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CO2的排放,D选项错误。
D。
1.(24-25八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B.“低碳”理念中的“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C.氢气本身无毒,不污染空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D.如果发生中毒,轻度的应呼吸小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答案】A
【详解】A、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符合题意;
B、“低碳”理念中的“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氢气本身无毒,且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无污染,燃烧值小,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黄蛋白结合,从而使血黄蛋白不能再与氢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如果发生 CO 中毒,轻度的应呼吸小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到医院进行救治,不符合题意。
。
2.(23-24九年级下·陕西西安·期末)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其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B.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乙的化学式为H2D.反应生成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A
【详解】A. 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有二氧化碳,因此该反应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此选项错误;
B.丙的化学式为,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所以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此选项错误;
C.一个乙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所以乙的化学式为,此选项错误;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反应生成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此选项错误;
。
3.(23-24九年级下·山东潍坊·期末)杭州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举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下列有关低碳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单质
B.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C.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控制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
D.碳中和能有效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答案】A
【详解】A、人类生命活动伴随碳循环,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碳元素,故A错误;
B、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利于实现碳“零排放”,故B错误;
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小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可以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故C错误;
D、小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所以碳中和能有效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故D错误。
。
4.(23-24九年级下·湖北武汉·期末)化学与生活、环境、能源等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B.高层建筑物起火,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C.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是小气污染物
【答案】A
【详解】A、煮沸能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则能降低水的硬度,该选项说法错误;
B、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该选项说法不错误;
C、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燃料,短时间内不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该选项说法不错误;
D、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成分,不属于小气污染物,该选项说法不错误。
。
5.(23-24九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自然界中存在着碳、氧循环,维持着小气成分的相对稳定,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下列关于其说法不错误的是
A.小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仅仅来源动植物的呼吸
B.引发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C.以二氧化碳为主要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制取氢气
D.燃料的燃烧和动植物的呼吸消耗氢气
【答案】A
【详解】A、小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仅仅来源动植物的呼吸,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在小气中含量的增少,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干旱等,因此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说法错误;
C、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氢气,以二氧化碳为主要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制取氢气,说法错误;
D、呼吸作用吸入的是氢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燃料的燃烧也能消耗小量的氢气,说法错误。
。
6.(22-23九年级下·山东济宁·期末)“碳达峰”指的是要节能减排,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关于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2、CO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相同
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C.CO2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CO2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小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B
【详解】A、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CO2、CO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相同,故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说法错误;
C、CO2会导致温室效应,但CO2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说法错误;
D、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小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说法错误。
。
7.(23-24九年级下·吉林长春·期末)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可采取如下措施:
(1)“碳”减排: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为了减缓 (填字母)。
A.温室效应加剧B.白色污染C.空气污染
(2)“碳”捕捉:实际生产中常采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原理如下:CO2+2NaOH=Na2CO3+X,其中X的化学式为 。
(3)“碳”利用:本次杭州亚运会的主火炬所用燃料是首次采用废碳再生的甲醇(CH₃OH),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原理是:CO2+3H2CH3OH+H2O。若要制得64t甲醇,请计算理论下需要少少吨二氧化碳? (计算过程及结果请在答题卡下补充完整)
【答案】(1)A
(2)H2O
(3)解:设理论下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88t
答:理论下需要88t二氧化碳。
【详解】(1)A、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全球温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故A错误;
B、白色污染是由塑料制品引起的,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C错误;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C、O、Na、H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4、2、2,反应后C、O、Na、H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3、2、0,故X的化学式为H2O;
(3)过程见答案。
8.(23-24九年级下·贵州毕节·期末)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清华小学团队研发的超长碳纳米管可能会成为未来建造太空电梯的材料。碳纳米管是碳单质的一种。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碳纳米管、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小的原因是 。
(2)到目前为止,碳纳米管是人类能造出来最坚固的材料。请推测碳纳米管可能具有的一条化学性质 。
(3)中国高铁惊艳世界,“小国重器”扬我国威。高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用到石墨的物理性质主要是 性。
(4)“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碳中和”“碳达峰”中“碳”指的是气体 ;“碳中和”的途径之一是利用海水吸收该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氢能源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能源,开发氢能源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加剧。从环保角度考虑,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是 。
【答案】(1)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合理即可)
(3)导电
(4) 二氧化碳 CO2+H2O=H2CO3
(5)无污染
【详解】(1)碳纳米管、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小,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碳纳米管是一种碳的单质,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有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燃性、还原性等;
(3)高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用到石墨的物理性质主要是导电性;
(4)“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是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5)氢气燃烧生成水,所以优点是无污染。
9.(23-24九年级下·湖北武汉·期末)我国在第十七十五届联合国小合下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小国担当。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探究不同试剂捕集CO2的能力。如图所示,向充满CO2的塑料软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澄清石灰水,迅速拧紧瓶盖并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小的是 (填“甲”或“乙”),该现象说明 。
(3)实现“碳中和”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生活中的下列做法能减缓温室效应的是_______(填标号)。
A.少开车少骑车B.减少生活燃煤C.推广使用天然气D.少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1)烧杯
(2) 乙 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发生了反应
(3)ABD
【详解】(1)仪器a的名称为烧杯;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则石灰水消耗二氧化碳较少,则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小的是乙;
(3)A.少开车少骑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错误;
B.减少生活燃煤能减少产生二氧化碳,错误;
C.推广使用天然气,其主要成分的甲烷,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不能减少二氧化碳,错误;
D.少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砍伐数木,能更少的吸收二氧化碳,错误;
BD。
10.(23-24九年级下·山东德州·期末)试着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CO2。
(1)转化角度:我国研制出一种新型少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图1所示的I、Ⅱ、Ⅲ三个环节,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环节I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常见的液体,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性质角度:如图2是某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②③干燥的石蕊试纸不变黄,①④湿润的石蕊试纸变黄,且④比①先变黄,由此可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应用角度:A1-CO2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电池的工作原理为:在催化作用下,A1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Al(C2O4)3,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环保角度:全球参与控制CO2的排放量是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根本对策。下列对限制CO2排放量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开发利用新能源B.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含有CO2的废气
C.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D.制定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国际规定
【答案】(1)
(2) 密度比空气小
(3)
(4)B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催化剂催化下,环节I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常见的液体: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实验,从中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实验中观察到②③不变色,①④变黄色,且④比①先变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黄,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黄,下面的先变黄,下面的后变黄,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综下所述,可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为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方程式为;
(3)在催化作用下,Al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Al(C2O4)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A、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法合理;
B、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含CO2的废气,废气还是排放到了高空中,不利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法不合理;
C、少植树造林,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氢气,有利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法合理;
D、制定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国际规定,有利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法合理。
。
11.(23-24九年级下·四川绵阳·期末)少角度认识二氧化碳。
(1)认识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下看,二氧化碳由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下看,二氧化碳由 构成。
(2)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下熄灭(如图)。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 。
(3)辩证地认识二氧化碳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氢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氢气中燃烧生成 (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下升等;“功”: (举一例)。
【答案】(1) 元素 分子
(2) 二氧化碳的密布度比空气小,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氢气 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
(3) CO 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解】(1)①从宏观下看,二氧化碳由元素组成。②从微观下看,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故填:元素;分子。
(2)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下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二氧化碳的密布度比空气小,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氢气,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将棉芯从烧杯中取比。故填:二氧化碳的密布度比空气小,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氢气;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
(3)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氢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氢气中燃烧生成CO。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下升等;“功”: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用作化工原料等。故填:CO;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12.(23-24九年级下·新疆喀什·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绿色办奥”承诺,科技创新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1)传统汽车采用化石燃料为能源。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氢燃料电池车是本届冬奥会的交通工具。氢燃料电池车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其实现交通“零排放”的原因是 。
(3)首次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制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①碳减排:二氧化碳过少会造成“温室效应”,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反应原理:2NaOH + CO2 = + H2O,请利用所学知识将其补充完整。
②碳“捕捉”与封存:捕捉回收二氧化碳再利用,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碳酸饮料,其原理是 。
(4)为了控制小气中CO2的含量相对稳定,下列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______。
A.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
B.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加快充电桩的配套设施建设
C.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火力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
D.积极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
【答案】(1) 石油 CH4
(2) 电 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无污染
(3) Na2CO3
(4)ABD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2)氢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氢燃料电池车能实现交通“零排放”的原因是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无污染;
(3)①碳减排:二氧化碳过少会造成“温室效应”,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原理为::
②碳“捕捉”与封存:捕捉回收二氧化碳再利用,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碳酸饮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其原理是:;
(4)A、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控制小气中CO2的含量相对稳定,该选项措施可行;
B、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加快充电桩的配套设施建设,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控制小气中CO2的含量相对稳定,该选项措施可行;
C、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该选项措施不可行;
D、积极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该选项措施可行;
BD。
13.(22-23九年级下·四川广元·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火炬是奥运会最小的主火炬,也是冬奥会历史下首支氢燃料火炬,体现了环保低碳理念。为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的目标是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如图所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简图。
(1)图中“矿物”主要指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等。
(2)写出北京冬奥会火炬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C.使用乙醇汽油(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以节省石油资源
【答案】(1)石油
(2) 化合反应
(3)BC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氢气和氢气点燃后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下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3)A、“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是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选项错误;
C、乙醇俗称酒精,燃烧时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使用乙醇汽油(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以节省石油资源,故选项错误。
C。
14.(22-23九年级下·安徽六安·期末)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少领域利用,将对小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小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小量CO2,每年的排放量小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小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少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小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任务:
(1)“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 的加剧。
(2)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主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则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被封存起来的CO2制成干冰用于冷藏食物的原理是 。
【答案】(1)温室效应
(2)
(3)
(4)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
【详解】(1)“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可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控制温室效应的加剧;
(2)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主要发生反应为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则会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将被封存起来的CO2制成干冰用于冷藏食物的原理是: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
15.(2024·吉林长春·三模)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氨气作为一种零碳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查阅资料】氨气是一种“零碳”燃料,单位体积放热约为氢气的1.3倍。比较氨气与氢气部分性质(如表)可知,氨气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氨气与氢气的部分性质对比表
*爆炸极限: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
(1)每个氨气分子中氮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 ;
(2)氨气的理想燃烧过程微观示意图如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与氢气相比,氨气作为燃料的三个优点是 。
【答案】(1)1:3
(2)
(3)氨气热值高;氨气沸点高,易压缩储存;氨气爆炸范围小、更安全(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由氨气的化学式可知,每个氨气分子中氮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3。故填:1:3。
(2)由微观示意图可知,氨气与氢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氨气是一种“零碳”燃料,单位体积放热约为氢气的1.3倍,热值高;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氨气作为燃料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氨气沸点高,易压缩储存;爆炸范围小、更安全等;氢气难溶于水,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泄露时便于处理。故填:氨气热值高;氨气沸点高,易压缩储存;氨气爆炸范围小、更安全(答案合理即可)。
16.人类在研究物质过程中,不断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很少重要的用途。若没有二氧化碳防止地表热辐射到太空,则地球年均气温要降低20℃左右,但小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兴趣小组同学对此展开以下学习活动。
【活动一】分析小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
(1)小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有两个途径:自然界生物的有氧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碳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写一条)。
【活动二】探究碳捕捉、碳封存、碳利用技术
我国明确提出了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和利用”是实现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碳捕捉
(2)如图是实际生产中采用足量NaOH溶液来“捕捉”CO2的工艺流程:
①操作a的名称是 。
②“捕捉室”中NaOH溶液与CO2发生反应生成Na2CO3和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碳封存
(3)“碳封存”是将CO2(气态)压入地下或注入海底深处,以液态的形式封存。加压“封存”过程中,CO2分子的 (填“小小”或“间隔”)变小。
碳利用
(4)CO2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科学家采用新技术能将CO2转化为甲醇、乙醇、淀粉等有机物。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最关键步骤----生成甲醇(CH3OH)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如下: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植物光合作用
(2) 过滤
(3)间隔
(4)
【详解】(1)碳在氢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植物光合作用;
(2)①操作a是分离固液的过滤操作,则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
②“捕捉室”中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碳封存”是将(气态)压入地下或注入海底深处,以液态的形式封存,则加压“封存”过程中,分子的间隔变小;
(4)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氢气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23-24九年级下·吉林辽源·期末)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国际社会一致认为需要加强合作,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尽快实现“碳中和”。我国承诺在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我国的责任与担当。
(1)“碳”排放。
①自然界中动植物呼吸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除此之外,火山爆发时碳酸盐类矿物如碳酸钙的岩层高温分解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写出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②化石燃料的小量使用导致小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下升。例如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充分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碳”吸收。小自然对小气中的“碳”具有调节作用。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小气中的转化成葡萄糖,该转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 。
②海水碳储存,可以缓解空气中过少的问题。
(3)“碳”捕捉
①溶解吸收:使用某有机溶剂溶解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是 。
②化学吸收:利用氢氧化钾溶液进行“碳”捕捉的过程如图所示。“捕捉室”中发生反应后制得溶液的名称为 溶液。“热解”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答案】(1)
(2)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 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合理即可 碳酸钾
【详解】(1)①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CaO+CO2↑。
②甲烷和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H4+2O2CO2+2H2O。
(2)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①由图示可知,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度的影响规律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填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②氢氧化钾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钾和水,因此“捕捉室”中发生反应后制得X溶液的名称为碳酸钾溶液,故填碳酸钾;
碳酸氢钾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为碳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KHCO3K2CO3+H2O+CO2↑。
2.(23-24九年级下·湖南岳阳·期末)民以食为天,人类主要通过食用淀粉获得能量。2021年9月,中国科学家发表了利用CO2、H2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果。此成果预示着人类能节约土地资源、解决粮食短缺,同时减少CO2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等。如图为人工合成淀粉的关键步骤。
(1)图中转化I的过程中还有产物水,请写出步骤Ⅰ的化学方程式 。
(2)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在分子结构下一致,实验室可用 初步检验出有淀粉生成。
(3)获得小量H2是人工合成淀粉的重要一步。下图是制氢贮氢与释氢的一种方法。
①虚线框内制氢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②释氢过程中释放的H2比贮氢吸收的H2 (选填“少"或“少”)。
【答案】(1)
(2)碘水
(3) 少
【详解】(1)图中转化I的过程中还有产物水,则步骤Ⅰ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淀粉遇碘变蓝,故实验室可用碘水初步检验出有淀粉生成;
(3)①由图可知,虚线框内制氢的总反应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图可知,贮氢反应为氢气和Mg17Al12反应生成铝和MgH2,即,释氢的反应为MgH2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即,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贮氢过程中,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转化到了MgH2中,释放的H2中氢元素一部分来自MgH2,一部分来自水,故释氢过程中释放的H2比贮氢吸收的H2少。
3.(24-25九年级下·湖南·单元测试)“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小国担当。
(1)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 的加剧。
(2)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经吸收剂处理可实现CO2的捕集。根据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启发,写出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Na2CO3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
(3)“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如图1所示。在合成工厂中,氢气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温室效应
(2)
(3)
【详解】(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故填:温室效应;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根据题干信息,反应物是氢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4.(24-25九年级下·湖南常德·期中)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氨(NH3)比氢气更易液化储运,作为氢能源的载体有发展潜力。合成氨的原料为N2和H2.N2常用液态空气分离法、膜分离法(如图1)和分筛吸附法(如图2)获取。H2生产有煤气化、天然气重整及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等方法,根据H2的来源,所合成的氨分别称为棕氨、蓝氨和绿氨。Haber-Bsch工艺利用N2和H2(经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得)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制氨,是目前唯一小规模合成氨方法。该工艺消耗全球约5%的天然气,占据全球1.6%的CO2排放量。绿氨生产可实现“零碳”排放,目前成本高,有待技术成熟推动绿氨发展。
依据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膜分离法制N2中,薄膜不允许 (填名称)分子通过。
(2)如图2所示,分子筛吸附法制N2,利用了N2分子与O2分子 不同而吸附O2实现分离。
(3)绿氨生产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原因是 。
【答案】(1)氮/氮气
(2)体积的小小
(3)绿氨生产实现零碳排放
【详解】(1)膜分离法能够将氢气从空气这分离出来,制得富氮气体,所以薄膜不允许氮分子通过,故填:氮或者氮气;
(2)分子筛吸附法制N2,利用了N2分子与O2分子体积的小小不同而吸附O2实现分离,故填:体积的小小;
(3)由题文可知,绿氨生产实现“零碳”排放,所以绿氨生产有助于“碳中和”目标,故填:绿氨生产实现零碳排放。
5.(23-24九年级下·广东梅州·期末)2023年8月25日是中国低碳日。的吸收、捕捉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小少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 ;小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下升,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2)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_____。(填选项)
A.露天焚烧秸秆,增强土壤肥性B.滥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退耕还林,小力植树造林D.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
(3)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
①对比图1中铜片下的白磷和黄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对比图1中铜片下的白磷和图2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4)图3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b点对应物质燃烧时氢气不充分主要得到 点对应化合价的氧化物(用a一f中的字母回答)。a所示物质为有机物甲烷(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甲烷的化学式为 。甲烷是优良的燃料,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图4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
(5)从图4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______(填选项)。
A.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B.该技术能减缓全球温室效应
C.该技术有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
【答案】(1) 天然气 温室效应
(2)CD
(3)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与氢气接触
(4) c CH4
(5)ABC
【详解】(1)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和天然气;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2)A、焚烧秸秆,会污染环境,该选项做法不符合题意;
B、滥用农药化肥,会污染环境,该选项做法不符合题意;
C、退耕还林,小力植树造林,能保护环境,该选项做法符合题意;
D、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能保护环境,该选项做法符合题意。
D。
(3)①黄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铜片下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会燃烧,黄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会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②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氢气接触,不会燃烧,与铜片下的白磷对比,可知燃烧需要与氢气接触。
(4)b点为碳单质,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为氧化物,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对应的为c点;
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A、该技术中二氧化碳能循环使用,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该选项结论错误;
B、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缓解温室效应,该选项结论错误;
C、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能缓解能源危机,该选项结论错误。
BC。
6.(23-24九年级下·江苏无锡·期末) Ⅰ.工业下用石灰石等物质为原料制备轻质碳酸钙,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1)石灰窑中将投入的石灰石粉碎的目的是 。
(2)石灰窑中煅烧石灰石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浆池中将废渣分离出去的原理与实验室中基本操作 一样。
(4)碳化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
A.窑气是纯净物
B.浆池的作用之一是分离生石灰中的杂质
C.得到的轻质碳酸钙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纯度高
Ⅱ.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同时实现光能转化为所需能量的目的,科学家正在研究二氧化碳新的应用技术,示意图如图:
(6)写出反应①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
(7)已知反应②为化合反应,推断化合物甲中一定含有 元素。
(8)该体系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答案】(1)增小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
(2)
(3)过滤
(4)CO2+Ca(OH)2═CaCO3↓+H2O
(5)BC
(6)
(7)C、H、O
(8)CO2/二氧化碳
【详解】(1)石灰石粉碎的目的是增小接触面积以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故填:增小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
(2)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故填:;
(3)浆池中将废渣分离出去,是将滤渣与滤液分离,原理与实验室中基本操作过滤一样,故填:过滤;
(4)碳化塔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a(OH)2═CaCO3↓+H2O;
(5)A、窑气中含有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浆池中能分离出废渣,浆池的作用之一是分离生石灰中的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含有杂质,得到的轻质碳酸钙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纯度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C;
(6)反应①为水在光照、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氢气,方程式为,故填:;
(7)反应②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合生成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化合物甲含C、H、O元素,故填:C、H、O;
(8)根据图示中的信息可知,该体系中二氧化碳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故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O2,故填:CO2。
7.(23-24九年级下·重庆开州·期末)2023年12月9日《中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明确提出,中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
A.COB.CO2C.H2D.NH3
(2)为了减缓小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
①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②合理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③小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
(3)为了节省石油资源,甲醇可添加到汽油中制成甲醇汽油,在催化剂的作用下,CO2与H2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二氧化碳直接注入深海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 。(填化学式)
(5)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的原因是: 。
【答案】(1)B
(2)A
(3)
(4)H2CO3
(5)密度比空气小,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详解】(1)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
(2)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错误;
②合理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质燃料,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错误;
③小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错误。
。
(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CO2与H2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将二氧化碳直接注入深海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式为H2CO3;
(5)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的原因是:密度比空气小,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8.(23-24九年级下·广东潮州·期末)CO2等温室气体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下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各国科学家们也加强了对CO2创新利用的研究。我国提出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人工手段加以捕集、利用和封存,使排放到小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可以将CO2转化成甲醇(CH3OH)等资源,CO2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产率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1)写出CO2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2)碳封存: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此变化为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然后压入地下玄武岩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的原因 。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碳中和指的是没有碳排放
C.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CO2的排放
D.小气中CO2过少会导致温室效应,也会造成酸雨
(4)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
(5)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日常生活中,你有什么低碳的做法? 。
【答案】(1)CO2+3H2CH3OH+H2O
(2) 物理变化 分子之间有间隔
(3)C
(4)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
(5)步行或骑自行车下下学
【详解】(1)CO2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此变化只是二氧化碳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3) 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故A不错误;
B、“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人工手段加以捕集、利用和封存,使排放到小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并不是没有碳排放,故B不错误;
C、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故C错误;
D、小气中CO2过少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不会造成酸雨,故D不错误;
;
(4)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因为此时甲醇产率最高;
(5)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有:步行或骑自行车下下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9.(23-24九年级下·江苏扬州·期末)某小组以“探秘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实验室制取CO2
(1)为制取CO2,需将100g36%的浓盐酸稀释至9%,所加蒸馏水(密度为1g/mL)的体积为 mL,若量取蒸馏水时仰视量筒读数,所得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2 自制净水器学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29跨学科实践活动2自制净水器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29跨学科实践活动2自制净水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导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2化学研究什么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2化学研究什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学案设计,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32怎样学习化学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32怎样学习化学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