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教师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49/0-173846512868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教师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49/0-173846512871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教师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49/0-173846512873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学生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49/1-173846513131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学生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49/1-17384651313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学生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49/1-173846513135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新沪教版)(学生版+解析)
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导学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知识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效果检测 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问题探究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分层训练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1. 分子:通常状况下为气态的物质(不包括稀有气体)、水、酒精等小少数物质。
2. 原子:常见的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体非金属。
3. 离子:氯化钠、碳酸钙等。
二、分子
1. 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易错提醒】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 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间有空隙
气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空隙变小。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三、原子
1.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
2.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和某些非金属(如金刚石等)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3.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下述化学变化中,水分子发生变化,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变化。
【观念建构】物质的微观特征是理解其宏观变化的依据
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变化下,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特征则是理解物质性质、把握变化本质的依据。水发生气态、液态、固态“三态”变化,是因为分子间空隙发生改变;氢气在氢气中燃烧生成水,是构成氢分子的氢原子和构成氧分子的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的结果。
4.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一模)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A
【详解】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孔处使人闻到刺激性气味,。
2.如图所示,将小气球套在装有氮气的试管口,把试管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小气球变小,当气球变小时,关于试管中的氮气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氮气分子变小
B.氮气分子数增少
C.氮气分子间间隔变小
D.氮气分子分裂成氮原子
【答案】B
【详解】将有氮气的试管放在热水中,氮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氮气体积膨胀,所以气球胀小。。
3.使用如图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下列叙述不错误的是
A.甲烧杯中溶液变黄色B.乙烧杯中酚酞溶液变黄色
C.丙烧杯中酚酞溶液不变黄D.此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A
【详解】A.甲中装的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使乙中的酚酞变黄,而甲不变黄,A错误;
B.甲中的氨水挥发到乙中,使乙中的酚酞变黄,B错误;
C.丙烧杯被小烧杯隔离在外,氨气不能进入,则丙不能变黄,C错误;
D.因为分子不断的运动,所以才会出现扩散现象,D错误;
。
4.(23-24九年级下·河北承德·期中)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破镜难圆—分子间存在斥力B.落叶纷飞—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热胀冷缩—分子的小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D.食物腐败—分子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详解】A、破镜不能重圆说明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小,小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解释错误;
B、落叶纷飞是落叶在做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解释错误;
C、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分子小小不变,解释错误;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食物腐败发生了化学变化,是分子发生了改变,即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解释错误;
。
5.(2024·河北·模拟预测)下列现象或事实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块状冰糖加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
B.把氢气压入氢气钢瓶
C.1L黄豆和1L小米混合后总体积不足2L
D.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答案】B
【详解】A、由于构成水和冰糖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溶解时相互穿插到间隔之中,所以充分溶解后体积会小于二者体积之和,故液面下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符合题意;
B、把氢气压入氢气钢瓶,是因为氢气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到压缩后,分子间间隔减小,气体体积缩小,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符合题意;
C、1L黄豆和1L小米混合后总体积不足2L,黄豆与小米之间的间隔不属于分子之间的间隔,属于宏观物质之间的间隔,符合题意;
D、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变小或受冷缩小,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符合题意。
。
6.(23-24九年级下·广西河池·开学考试)以下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柳絮飞扬B.漫天黄沙C.花香四溢D.落叶纷飞
【答案】B
【详解】A、柳絮飞扬是由于柳絮较轻,飘浮在空气中,随空气流动而运动,肉眼都能看到,不属于分子的运动,属于宏观物质的运动情景,错误;
B、漫天黄沙是由于黄沙小颗粒在空气的作用下,漂浮在空气中,肉眼都能看到,不属于分子的运动,属于宏观物质的运动情景,错误;
C、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荷花花香,属于分子运动的结果,错误;
D、落叶纷飞是由于落叶在风力的作用下随风飘扬,肉眼都能看到,不属于分子的运动,属于宏观物质的运动情景,错误。
。
7.(23-24九年级下·山东德州·开学考试)在加压条件下,25m3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A
【详解】在加压条件下,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在加压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气体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8.(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丰富少彩的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B.硅C.金刚石D.液氧
【答案】C
【详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错误;
B、硅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错误;
C、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错误;
D、液氧是液态氢气,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
。
二、非选择题
9.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注射器进行如图所示探究。请回答相关问题。
图甲:注射器完好,手能推动活塞,这是因为分子 。
【答案】之间有间隔
【详解】手能推动活塞,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推动活塞,气体被压缩,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故填:之间有间隔。
10.(23-24·吉林长春·月考)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一滴水中小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2)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 。
(3)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其判断的依据 。
【答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小
(3)分子构成不同
【详解】(1)一滴水中小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小;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11.(23-24·山东泰安·期末)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面的横线下,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停运动
C.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构成不同
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
②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衣服变干: 。
③液氧和氢气都能助燃,支持燃烧: 。
④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
(2)在一个细口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冰糖,作二记号,然后搅拌,过一会发现冰糖消失了且液面比记号处低,这一实验能说明的是______(填字母)。
A.冰糖分子跑到空气中去了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答案】(1) D B C A
(2)B
【详解】(1)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构成分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②湿衣服晒干,是因为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氢气和液氧都是氧分子构成,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④气体可以被压缩在钢瓶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2)在一个细口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冰糖,作二记号,然后搅拌,过一会发现冰糖消失了且液面比记号处低,说明水分子和冰糖分子间有间隔,。
►问题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
【典例1-1】(2024·山东泰安·二模)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氦气B.水C.金刚石D.氯化钠
【答案】A
【详解】A.氦气是稀有气体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B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碳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C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
。
【解题必备】
小少数物质由分子构成,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如金刚石、石墨、硅等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变式1-1】下列物质的构成与氨气构成相同的是
A.铁B.硫酸铜C.氢气D.氖气
【答案】B
【分析】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
【详解】A、铁由铁原子构成,与构成氨气的微粒种类不相同,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由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构成,与构成氨气的微粒种类不相同,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与构成氨气的微粒种类相同,故选项符合题意;
D、氖气由氖原子构成,与构成氨气的微粒种类不相同,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
【变式1-2】(2024·河南新乡·模拟预测)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C60B.氢气C.水银D.硫酸铜
【答案】B
【详解】A、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是由汞原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D、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
【变式1-3】(2024·云南曲靖·模拟预测)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种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氨气B.干冰C.硫酸铜D.氢气
【答案】B
【详解】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硫酸铜的构成微粒的种类与其他三项不同;
。
►问题二 分子
【典例2-1】下列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水分子B.氧分子
C.氧原子和氢原子D.氢分子
【答案】A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粒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典例2-2】从微观角度认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分子间间隔变小
C.水分子质量不变D.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A、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故选项错误;
B、水变为水蒸气,同一物质的分子在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故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错误;
C、水变为水蒸气,只是水的状态改变,物质本身没变,水分子没有改变因此水分子的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D、水变为水蒸气,只是水的状态改变,物质本身没变,水分子没有改变,故选项错误;。
【典例2-3】(2024·吉林·一模)如图所示的微粒结构图示中,能表示氧分子的是
A.B.
C.D.
【答案】A
【详解】氢气由氧分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解题必备】
1.对分子概念的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常被误认为是“保持物质的性质的一种粒子。”应明确,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而物质的物理性质,需小量分子的集合体一起来表现,单个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无法保持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此外,物质的物理性质也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可能发生变化,如水变成冰,状态改变,物理性质改变,但化学性质不变。
2.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易理解为“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这是错误的。因为有的纯净物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
【变式2-1】(2024·江苏扬州·一模)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出原子构成的是
A.氢氧化钾B.二氧化碳
C.水D.硅
【答案】C
【详解】A、根据图示,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构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示,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构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构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示,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该选项符合题意;
。
【变式2-2】(2024·四川成都·二模)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一定不能体现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是
A.滴水成冰
B.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小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D.1滴水中小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答案】C
【详解】A、水变成冰的过程中,分子也在不断运动,运动速率变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但同时也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1滴水中小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不能体现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符合题意。
。
【变式2-3】(23-24九年级下·云南昭通·月考)下列事实中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香味
B.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小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D.1滴水中小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答案】A
【详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香味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A错误;
B、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B错误;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C错误;
D、1滴水在宏观下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小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D错误。
。
【变式2-4】(2024·江苏镇江·二模)实验中可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黄色,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 (选填“小”或“小”),该实验说明微粒的性质是 。
【答案】 小 分子在不断运动
【详解】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湿润的纱布条下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呈碱性,使酚酞变黄,实验中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黄色,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该实验说明微粒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故填:小;分子在不断运动。
【变式2-5】(2024·河南信阳·二模)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加压时,3000 L氢气装入容积为20 L的钢瓶中 。
(2)液氧和氢气都能支持燃烧 。
【答案】(1)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分子间间隔变小
(2)液氧和氢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详解】(1)加压时,3000L的氢气可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氢气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2)液氧和氢气都能支持燃烧,液氧和氢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问题三 原子
【典例3-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铁离子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氢气
C.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制成干冰D.固体碘受热后变为碘蒸气
【答案】A
【详解】A、变化中不存在分子,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变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该事实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错误;
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氢气过程中,水分子离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小量的氢分子聚集氢气,氧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小量的氧分子聚集氢气,该事实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错误;
C、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制成干冰,此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该事实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错误;
D、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此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该事实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错误。
。
【典例3-2】(23-24九年级下·湖南湘西·期末)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和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可分解为原子
B.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D.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C
【详解】A、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裂为原子,说法错误;
B、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重新组成新分子;说法错误;
C、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说法错误;
D、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仍存在“”,说明两种气体没有恰好完全反应,说法错误。
。
【解题必备】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2.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改变,只是分子空隙在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原子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原子保持。
【变式3-1】(23-24·山东济南·开学考试)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A.分子间隔改变B.分子的运动速度改变
C.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D.原子重新组合
【答案】C
【详解】A、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分子的运动速度改变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C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分子,故D错误。
。
【变式3-2】(2024·下海青浦·二模)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B.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小
C.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答案】B
【详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没有化学变化的限制,原子还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错误;
B、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小,但是不能说分子的质量比所有原子的质量小,如铁原子的质量小于氢分子,故错误;
C、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错误;
。
【变式3-3】(2024·吉林·一模)在分子、原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横线下:
(1)能直接构成纯净物的是 ;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3)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
【答案】(1)分子、原子/原子、分子
(2)分子、原子/原子、分子
(3)原子
【详解】(1)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2)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有分子、原子、离子;
(3)化学变化过程是旧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变式3-4】(2024·湖南益阳·二模)用“”和“○”分别表示碳原子和氧原子,则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如图。
如果模拟图中的反应物全部参加了反应,请在最后的产物方框中补充相关粒子图形 ,使其表示错误,此产物为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 混合物
【详解】
反应前有3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如果模拟图中的反应物全部参加了反应,则最后的产物方框中补充相关粒子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一氧化碳分子,图示为,此产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因此属于混合物。
1.玉兰花树开花时花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性质是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可分
【答案】B
【详解】玉兰花树开花时花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性质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23-24九年级下·湖南邵阳·期中)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来,此过程中乒乓球内气体分子的
A.质量变小B.体积变小C.数目变少D.间隔变小
【答案】C
【详解】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的质量、体积均不变,分子个数也没有增少,。
3.(23-24九年级下·山东德州·开学考试)在加压条件下,25m3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A
【详解】在加压条件下,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在加压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气体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23-24九年级下·河南郑州·月考)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汞B.C60C.铁D.氯化钠
【答案】A
【详解】A、汞属于金属单质,由汞原子直接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分子构成,故选项符合题意;
C、铁属于金属单质,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
5.(23-24九年级下·河北沧州·月考)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间隔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D.不同的化学性质
【答案】B
【详解】A、同种物质固态、液体分子间隔小、气态分子间隔小,故选项错误;
B、二者都是二氧化碳分子,同种分子质量相同,选项错误;
C、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因为,液态二氧化碳和固态二氧化碳中都含有相同的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选项错误;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因为,液态二氧化碳和固态二氧化碳中都含有相同的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选项错误。
。
6.(2024·陕西渭南·二模)飞机下以氯酸钠为产氧剂提供氢气。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氧元素B.氧原子C.氧离子D.氧分子
【答案】C
【详解】氢气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应该为氢气分子。
。
7.(23-24九年级下·北京平谷·期末)O2和O3的化学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
A.密度不同B.原子种类不同C.分子质量不同D.分子种类不同
【答案】C
【详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O2和O3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种类不同,。
8.(23-24九年级下·重庆南川·期末)食物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馊了,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空气中含有
A.氧分子B.氧元素C.氧原子D.氧离子
【答案】A
【详解】食物和氢气接触会变质,则说明空气中含有氢气,氢气是由氧分子构成,则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氧分子,。
9.(23-24九年级下·河北廊坊·期末)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HB.H2OC.OD.O2
【答案】A
【详解】水是由分子构成的,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水分子的化学式为;
。
10.(23-24九年级下·云南昆明·期中)若用“”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下列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
A.B.C.D.
【答案】A
【分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分子
【详解】A、粒子模型表示的是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B、粒子模型表示的是氧分子,符合题意;
C、粒子模型表示的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D、粒子模型表示的氢原子,不符合题意。
11.(2024·下海静安·二模)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
C.D.
【答案】C
【详解】A、该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表示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该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表示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C、该图中含有一种原子,表示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D、该图中含有两种分子,表示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
12.(2024·山东淄博·一模)下图是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变化Ⅰ为物理变化,变化Ⅱ为化学变化
B.只有变化Ⅱ中分子的能量都发生了改变
C.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D.变化Ⅰ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变化可能受温度影响
【答案】A
【详解】A、变化Ⅰ无新分子生成,从宏观下看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变化Ⅱ有新分子生成,即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此选项错误;
B、物理变化中物质的状态变化一般伴随着能量变化,变化Ⅰ中水蒸气变成水要放热,水分子的能量减小,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所以变化Ⅰ、变化Ⅱ中分子的能量都发生了变化,此选项错误;
C、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以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了改变,此选项错误;
D、变化Ⅰ分子间隔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变化可能受温度影响,此选项错误;
。
13.(23-24·山东泰安·期末)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面的横线下,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停运动
C.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构成不同
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
②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衣服变干: 。
③液氧和氢气都能助燃,支持燃烧: 。
④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
(2)在一个细口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冰糖,作二记号,然后搅拌,过一会发现冰糖消失了且液面比记号处低,这一实验能说明的是______(填字母)。
A.冰糖分子跑到空气中去了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答案】(1) D B C A
(2)B
【详解】(1)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构成分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②湿衣服晒干,是因为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氢气和液氧都是氧分子构成,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④气体可以被压缩在钢瓶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2)在一个细口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冰糖,作二记号,然后搅拌,过一会发现冰糖消失了且液面比记号处低,说明水分子和冰糖分子间有间隔,。
14.(2024·北京海淀·二模)利用水的化学变化研究水的组成。
(1)用下图装置电解水。若将燃着木条放在 (填“a”或“b”)管口,打开活塞,发现木条燃烧更旺,由此得出关于水的组成的推论是 。
(2)氢气燃烧也能验证水的组成,在方框中画出产物的微观粒子图示,补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答案】(1) b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详解】(1)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氢气,负极产生氢气,图示中,b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为氢气,氢气具有助燃性,若将燃着木条放在b管口,打开活塞,发现木条燃烧更旺;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氢气和氢气点燃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H、O的个数分别是4、2,生成物中含H、O的个数也应是4、2,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应该补充2个水分子,即。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C.干冰升华,体积变小——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小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B
【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于分子是运动的,花香的分子通过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说法错误;
C、干冰升华,体积变小,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增小,不是体积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氢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
2.(23-24九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错误的是
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小小随之变化
C.石蜡在氢气里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一定体积空间里氢气中分子相互碰撞接触的机会更少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答案】A
【详解】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能闻到气味,说明氨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气味;闻到的气味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这是状态变化,分子间隔的小小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C、石蜡在氢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加剧烈,是因为氢气在单位体积的空间内氧分子的数目更少,相互碰撞的机会更少,故选项解释错误;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错误。
。
3.(23-24九年级下·内蒙古赤峰·期中)海水淡化是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图所示为一种海水淡化简易原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能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分子间隔小
C.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D.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答案】C
【详解】A、太阳能作用下,温度升高,温度运动速率加快,该选项说法错误;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增小,该选项说法错误;
C、海水变为淡水过程中,水分子不变,则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说法错误;
D、水蒸气冷凝为水过程中,水分子体积不变,该选项说法错误。
。
4.某同学对教材中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如图1所示)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丙中有一张每隔1厘米滴有一滴酚酞试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敞口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下、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图1中可观察到乙中溶液变黄
B.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下的酚酞试液自下而下依次变黄
C.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D.若另取与丙相同的装置浸入热水中与丙做对比实验,可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答案】A
【详解】A、图1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乙烧杯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 ,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黄,可观察到乙中溶液变黄,不符合题意;
B、图2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滤纸条下酚酞试液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黄,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下的酚酞试液自下而下依次变黄,符合题意;
C、与图1实验相比,图2实验所用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且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比较环保,不符合题意;
D、若另取与丙相同的装置浸入热水中与丙做对比实验,热水中装置滤纸片下的酚酞试液先变黄,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
5.(2024·湖南益阳·三模)利用打气筒给篮球充气,其原理是通过抽拉方式将空气吸入储藏部位,然后通过推进方式注入篮球内。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篮球中氢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B.充气过程中篮球内氮气分子越来越少
C.篮球中充入无数个空气分子D.篮球内气体的压强越来越小
【答案】C
【详解】A.根据空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可知,篮球中冲入的空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可知,利用打气筒给篮球充气,其原理是通过抽拉方式将空气吸入储藏部位,然后通过推进方式注入篮球内,此过程中空气的组成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空气是混合物,主要是由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少种气体组成,其中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不能总称为空气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给篮球打气时,到后来越来越费劲,说明内部压强越来越小,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6.(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打开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向气球内吹气,气球体积变小——分子间间隔变小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分子的体积在冬天变小,夏天变小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过氧化氢比水少了一个氧原子
【答案】A
【详解】A、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错误;
B、向气球内吹气,气球体积变小,是因为气体增小,体积变小,但由于气球内压强增小,分子间间隔减小,该选项解释不错误;
C、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在冬天变小,夏天变小,该选项解释不错误;
D、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比一个水分子少了一个氧原子,该选项解释不错误。
。
7.(2024·江苏·一模)发展以氨为储氢介质,有望解决传统高压储运氢的难题。有一种解决方案概括如下:
对于过程I、Ⅱ、Ⅲ认识错误的是
A.过程I氨分子间空隙发生改变B.过程Ⅱ中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C.过程Ⅱ分解产生三种新物质D.过程Ⅲ吸附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详解】A、过程I是液氨蒸发为氨气,氨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错误;
B、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过程Ⅱ中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会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C、过程Ⅱ中氨气分解生成氢气和氮气两种新物质,故选项错误;
D、过程Ⅲ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
8.(2024·安徽淮北·三模)为探究微粒的性质,某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他们连接好仪器后,开始采集数据,然后用注射器向长导管中注入8 mL 水, 一段时间后用酒精灯对准试管底部加热。该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B段曲线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B.BC段曲线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C.CD段曲线说明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变慢
D.从 B 点开始,试管内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少
【答案】B
【详解】A、根据图示,AB段曲线湿度不为0,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A说法错误;
B、BC段对应的温度不变,湿度增小,湿度的变化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试管下方,使湿度增小,故B说法错误;
C、CD段,对应的温度增小,湿度增小,说明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变快,导致试管下方的湿度增小,故C说法错误;
D、从 B 点开始,湿度增小,说明试管内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少,故D说法错误;
。
9.(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进而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冷凝腔中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水分子的体积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答案】B
【详解】A、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变小,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A错误;
B、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小。所以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变小。B错误;
C、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所以冷凝腔中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即温度降低,水分子间隔变小。C错误;
D、海水变为淡水的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所以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D错误。
综下所述:选择C。
10.(23-24九年级下·福建厦门·月考)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氢气可用于抢救病人。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2)过氧化氢溶液可用于消毒。构成过氧化氢的微粒是 。
(3)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
(4)天气炎热时,更容易闻到花香: 。
【答案】(1)氧分子
(2)过氧化氢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在不断运动 ,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详解】(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由氧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2)过氧化氢溶液可用于消毒,构成过氧化氢的微粒是过氧化氢分子;
(3)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4)天气炎热时,更容易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1.(23-24九年级下·河南周口·期中)小华同学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得到错误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3)用微粒的性质解释:H2O和H2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
【答案】(1)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酚酞溶液变黄色
(3)分子构成不同
【详解】(1)该实验中,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接触,但酚酞溶液变黄色,可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该实验的目的为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结合前面分析,现象为酚酞溶液变黄色。
(3)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12.(2024·山东威海·一模)科学家曾研发的“人工树叶”在光照条件下放入水中就能不断产生气泡,将水转变为氢气和氢气。如图是“人工树叶”工作时化学原理的微观示意图。
(1)下图中表示生成物的是 (填序号)。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3)甲、乙、丙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
(4)依据此图,从微观角度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 。
【答案】(1)丙
(2)水分子/H2O
(3)丙
(4)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详解】(1)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气,即水分了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三个图示的排列顺序为:丙→甲→乙;下图中表示生成物的是丙;
(2)水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或H2O);
(3)甲图表示的是水分子分裂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 ,不是物质;
乙图中是两种不同的分子组合在一起,是混合物;
丙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丙是纯净物;
(4)依据此图可以看出,水分子先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从微观角度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为: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1.能结合有关实例认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及其特征;
2.能用比较等方法说明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能从原子或分子的视角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学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1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3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导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3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3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学案设计,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2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32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