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 一个足球的直径约为20mmB. 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约为−10℃
C. 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为0.5kgD. 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6m/s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 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玻璃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 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3.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10907米。“海斗一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遥控抛载安全上浮。对于上浮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是静止的
B. 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运动的
C. 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运动的
D. 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静止的
4.如图所示,是研究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照片分别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从左向右每隔0.1s的不同位置,根据照片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乙两球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C. 记录的甲球运动时间比乙球运动时间短
D. 从开始计时到0.3s时,甲球的平均速度比乙球大
5.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④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6.以下四种现象,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海市蜃楼B. 笔在水面处“折断”
C. 凿壁借光D. 月亮在水中形成“倒影”
7.如图是游客在公园观赏金鱼的场景。游客能看到水中的金鱼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金鱼反射出来的光。金鱼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眼的路径是( )
A. B.
C. D.
8.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金牌赛中,中国选手郑钦文历史性的夺得女子单打金牌,这也是中国选手获得的首枚奥运会网球单打金牌。如图所示是电视台转播的画面,关于观看电视转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B. 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C. 正在播放电视节目的电视机发出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 小明看到电视屏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的反射
9.《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关于湿纸变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湿纸变干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B. 湿纸变干的过程中发生了液化现象
C. 其做法主要是为了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D. 其做法主要是为了升高湿纸的温度
10.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
B. 将光屏放到蜡烛b的位置,光屏能够承接到像
C. 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D. 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11.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相同质量的铁和木头,木头的体积大
B. 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C.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D. “铁比木头重”指的是铁比木头的密度大
12.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刷脸”时代。“刷脸”时人脸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身份认证。在系统拍照过程中( )
A. 人脸是光源
B. 人脸经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平面镜相同
C. 人脸经摄像头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D. 人脸应保持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13.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
B. a的密度是b的两倍
C. 若将b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变为0.5×103kg/m3
D. 若将c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
14.甲、乙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甲球质量为128g、体积为16cm3,乙球质量为60g、体积为12cm3,若这两个球有一个是空心的,那么( )
A. 甲一定是空心球B. 这种金属的密度为5×103kg/m3
C. 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cm3D. 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5cm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15.如图甲的长度测量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cm,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如图乙的时间测量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16.如图是一只白鹭在如镜的水面上飞行的情形。水中的“白鹭”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若水深3m,当白鹭距离水面5m时,它的像距离水面______m。若白鹫远离水面向高空飞去,水中的“白鹭”会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______;判断依据:______(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18.刚刚洗完澡后,常常会发现浴室内的镜子表面很模糊,无法看清镜中的像。这是由于热水先______后______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9.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可用作火箭等高速飞行器的表面覆盖层,可见其具有很好的______(选填“导热”或“隔热”)性,该陶瓷材料在常温下的密度为1.8×103kg/m3,从常温加热至900℃高温,体积收缩至原体积的90%,此时其密度为______kg/m3。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20.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了一双新鞋在倾斜放置的“试鞋镜”前试穿,他在镜中看到了新鞋的像,如图甲所示。图乙中A′是鞋上一点A在平面镜中的像,请在图乙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作出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A点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1.小玲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固定的是______(填“A”或“B”)部分;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3)如表: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时周围的气压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标准大气压;
(4)如果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中图线a所示,若增加了水的质量,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应为______;
(5)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丁中的a、b所示,则图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这时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2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1)实验前,应将发光体“F”、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目的是:______;
(2)调整好后,如图所示,将“F”光源放到光具座上5cm刻度时,前后移动光屏到合适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______、______的实像;
(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手指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______;
A.会出现手指的像
B.会出现手指的影子
C.只出现光源上半部分的像
D.光源“F”的像仍然是完整的,只是变暗了
(4)将“F”光源靠近凸透镜,他们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坐标纸上记录发光体“F”与光屏上像的位置和大小,如图乙(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或像,A′、B′分别表示光源在A、B处所成像的位置和大小)。在图乙中,光源在A、B位置时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当他们把光源放在C位置时,由于光具座不够长,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为了让光源在C位置的像能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根据学过的眼球和视力矫正的知识,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保持光源“F”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焦距______15cm(选填“大于”或“小于”)凸透镜;
方法二:保持光源“F”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23.石油运输过程中的泄漏对海洋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污染问题。物理方法中利用吸附材料对溢油进行吸附、回收再利用,是溢油处置的有效方法,溢油吸附材料一般为多孔亲油材料(例如沸石、珍珠岩等),通过毛细作用力可将溢油吸附并存储在材料的孔洞中,经过离心、挤压等外力可回收孔洞中吸附的溢油。小明利用天平、量筒和石油等器材测量能够吸收石油的沸石的密度,进行了下列实验:
(1)小明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再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横梁静止时,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2)他将沸石放于天平左盘,往右盘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再次平衡。右盘砝码和游码所对刻度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该沸石的质量为______g;
(3)他将沸石用体积忽略不计的保鲜膜包裹严密,放入盛有50mL石油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如图丙所示,由此算出沸石的密度为______g/cm3;
(4)接下来,小明又测量了石油的密度,他用体积可忽略不计的细铁丝伸进量筒,将保鲜膜戳破几个洞,便于沸石吸收石油,已知沸石吸收石油后体积不变,等沸石充分吸收石油后读出量筒中液面在56mL刻度处,取出沸石并擦干表面后用天平测得其质量为26.8g(仍使用图乙的砝码)。则物体吸收了______cm3的石油,计算后得知石油的密度为______g/cm3;
(5)小明重新检查整个实验,发现天平称量时使用的20g砝码有一个小缺口,则所测得的石油密度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其他组的小红单独拿出一个烧杯,如图丁所示,将其装满石油后利用电子秤测出烧杯和石油总质量为m1,小心放入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A后清理干净烧杯外壁,测得此时总质量为m2;继续小心放入另一个质量也为m的物体B后再清理干净烧杯外壁,测得此时总质量为m3。则物体A和物体B的密度之比为______(用m、m1、m2、m3表示)。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4.海岭又称海底山脉,一般在海面以下。如图所示是对某海岭进行勘测,勘探船停在该海岭底部的A处正上方并向海底发出声呐,5s后收到回波信号。到达B处正上方停下后,该船再次向海底发出声呐。已知声呐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
(1)海底A处的深度?
(2)若B处比A处高2250m,勘探船向B处发出信号后多长时间收到回波信号。
25.建筑工地需要40m3的沙子,为了估算沙子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平装满一桶沙子,测得桶中的沙子质量为32kg,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已知ρ水=1.0×103kg/m3,求:
(1)桶的容积是多少?
(2)沙子的密度是多少?
(3)若用一辆载重4000kg的卡车将沙子运送到工地,至少要运多少车?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A.一个足球的直径约为20cm,故A不符合实际;
B.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约为5℃,故B不符合实际;
C.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为0.5kg,故C符合实际;
D.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A
【解析】A、诗句中的“高”是指的声音的响度大,不是指的音调,故A错误;
B、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玻璃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
C、“蜡焰跳舞”,是因为它获得了能量,它所获得的能量是由后面的喇叭发出的声波传递来的,由此可以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正确;
D、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发出的音色不相同,可用音色来区分,故D正确。
故选:A。
3.B
【解析】
A、海面是被研究的物体,“海斗一号”上浮过程中,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斗一号”和海面之间距离不断减小,故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是运动的,故A错误;
B、海底是被研究对象,“海斗一号”上浮过程中,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斗一号”和海底之间距离不断增大,故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运动的,故B正确;
C、“海斗一号”是被研究对象,“海斗一号”抓取样本后上浮,“海斗一号”和样本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故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静止的,故C错误;
D、“海斗一号”是被研究对象,“海斗一号”抛掉的重物下沉,“海斗一号”上浮,两者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故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4.A
【解析】A、甲球每个时间段通过的路程相同,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变,做匀速运动,故A正确;
B、乙球在每个0.1s的时间段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做变速运动,故B错误;
C、甲球运动了5个时间间隔,即5×0.1s=0.5s;乙球运动了3个时间间隔,即3×0.1s=0.3s,故C错误;
D、从开始计时到甲球运动0.3s时,甲、乙两小球运动时间相同,由图可知乙球通过的路程长,由v=st可知,乙小球的平均速度大,故D错误。
故选:A。
5.B
【解析】①冰袋降温属于熔化现象;②冰冻的衣服晾干属于升华现象;③干冰变小属于升华现象.④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可见,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②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解析】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笔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凿壁借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月亮在水中形成“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
【解析】水中鱼反射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故A正确。
故选:A。
8.B
【解析】A、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A错误;
B、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故B正确;
C、正在播放电视节目的电视机发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小明看到电视屏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A、湿纸变干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故A错误;
B、湿纸变干的过程中发生了汽化现象,故B错误;
CD、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主要是为了升高湿纸的温度,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C
【解析】
A、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蜡烛A一侧能看到蜡烛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A错误;
B、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B错误;
C、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C正确;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1.B
【解析】A、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由公式V=mρ可知:相同质量的铁和木头,木头的体积大,故A正确;
B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故B错误,C正确;
D、我们通常所说的“铁比木头重”,不是说,是铁就比木头的质量大,可以设想一个铁钉难道比一个课桌的质量还大吗?但是铁比木头的密度大,所以“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故D正确。
故选:B。
12.C
【解析】
A、人脸不会发光,故人脸不是光源,故A错误;
BC、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C正确;
D、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人脸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故D错误。
故选:C。
13.D
【解析】由图像可知,横轴是质量,纵轴是体积。
AB、由图像可知,当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mc=4kg,则a、b、c的密度分别为:
ρa=maVa=1kg2×10−3m3=0.5×103kg/m3,
ρb=mbVb=2kg2×10−3m3=1×103kg/m3,
ρc=mcVc=4kg2×10−3m3=2×103kg/m3,
所以三者的密度关系ρa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方法一:当他们把光源放在C位置时,由于光具座不够长,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为了让光源在C位置的像能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可以更换焦距小于15cm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
方法二:保持光源“F”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远视眼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
故答案为:(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倒立;缩小;(3)D;(4)投影仪;小于;远视。
23.左 23.6 2.36 4 0.8 不变 m2+m−m3m1+m−m2
【解析】(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侧的零刻度线处,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调节。
(2)沸石的质量:m=20g+3.6g=23.6g。
(3)沸石的体积:V=60mL−50mL=10mL=10cm3,
沸石的密度:ρ=mV=23.6g10cm3=2.36g/cm3。
(4)沸石中吸入石油的体积:V′=60mL−56mL=4mL=4cm3,
沸石中吸入石油质量:m′=m−m′′=26.8g−23.6g=3.2g,
则石油的密度:ρ′=m′V′=3.2g4cm3=0.8g/cm3。
(5)沸石吸入石油的质量等于m′=m−m′′=26.8g−23.6g=3.2g,
使用的20g砝码有一个小缺口,导致m和m′′的测量都偏大相同的值,故m−m′′的差不变,故石油的密度测量值不变。
(6)物体A的质量是m,
由丁图中1和2得,物体A排开石油的质量为m1+m−m2,
由于物体A浸没在石油中,则物体A排开石油的体积等于物体A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得,所以物体A的体积:VA=VA排=m1+m−m2ρ′,
根据密度公式得,物体A的密度:ρA=mm1+m−m2ρ′=mρ′m1+m−m2;
物体B的质量是m,
由丁图中2和3得,物体B排开石油的质量为m2+m−m3,
由于物体B浸没在石油中,则物体B排开石油的体积等于物体B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得,所以物体B的体积:VB=VB排=m2+m−m3ρ′,
根据密度公式得,物体B的密度:ρB=mm2+m−m3ρ′=mρ′m2+m−m3;
则物体A和物体B的密度之比为:ρA:ρB=mρ′m1+m−m2:mρ′m2+m−m3=m2+m−m3m1+m−m2。
故答案为:(1)左;(2)23.6;(3)2.36;(4)4;0.8;(5)不变;(6)m2+m−m3m1+m−m2。
24.【解析】(1)由v=st可知,A处正上方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传播的路程:s1=v声t1=1500m/s×5s=7500m;
A处海水的深度:sA=12s1=12×7500m=3750m;
(2)B处比A处高:Δs=sA−sB=3750m−sB=2250m,
则sB=1500m,
超声波传播路程为s′=2sB=2×1500m=3000m,
由v=st可得,勘探船向B处发出信号后到收到回波信号的时间:
t′=s′v声=3000m1500m/s=2s。
答:(1)海底A处的深度为3750m;
(2)若B处比A处高2250m,勘探船向B处发出信号后2s收到回波信号。
25.【解析】(1)因桶装满一桶水时水的体积和桶的容积相等,所以,桶的容积:V=V水=m水ρ水=20kg1.0×103kg/m3=0.02m3;
(2)用一只空桶装满一桶沙子的体积:V沙=V=0.02m3;
沙子的密度:ρ沙=m沙V沙=32kg0.02m3=1.6×103kg/m3;
(3)建筑工地需要沙子的质量:m总=ρ沙子V总=1.6×103kg/m3×40m3=6.4×104kg;
若用一辆载重4000kg的卡车将沙子运送到工地,假设运n车,那么:n=m沙m1=6.4×104kg4000kg=16,即至少要运16车。
答:(1)桶的容积是0.02m3;
(2)沙子的密度是1.6×103kg/m3;
(3)若用一辆载重4000kg的卡车将沙子运送到工地,至少要运16车。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一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