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76243/0-1738542547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76243/0-173854254765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76243/0-17385425476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76243/0-173854254770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76243/0-173854254772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76243/0-173854254775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76243/0-1738542547777/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件,共14页。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琵琶行并序》一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本人形象;二是描写的客体人物形象,即琵琶女。二者在江边偶遇,既而琵琶女的琵琶声引发了作者白居易强烈的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慨。 “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教材导引解读高考知识讲解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知识讲解解读高考明辨题型技法攻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三个切入口1.从标题、注释入手 因为标题或者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技法攻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三个切入口2.由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 如《寻诗两绝句》中诗人的“三日醉”“亭角寻诗”等行为表现出诗人是一个洒脱文雅之人。技法攻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三个切入口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比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燕子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答题模板概括形象特点具体分析形象概括形象意义这首/某句诗表现了(某人)的……性格/特征,(某人)的性格/特征体现在……,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品质。(2017·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真题演练真题演练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真题演练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回答本题时抓住“旷达”的性格,关注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的具体情况,回答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