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当堂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元写作任务,教材任务分析,主题作文导写,预期成果,参考立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元写作任务
二、教材任务分析
1.任务核心
2.任务分解
3.关键要点
4.预期效果
5.参考立意
三、主题作文导写(四篇作文导写)
链接1: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
链接2:品读经典诗词,涵泳诗意人生
链接3: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链接4:中华诗词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芯片”
单元写作任务
诵读和欣赏本单元所选的诗词名作,结合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联系当代文化生活中有关古诗词诵读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围绕这些问题,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推选代表在会上发言。
教材任务分析
一、任务核心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核心在于探讨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分析古诗词学习对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并分享个人学习古诗词的心得体会。活动旨在以实践活动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使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二、任务分解
1.准备阶段
回顾和诵读本单元及之前学过的古诗词。
观察并收集当代文化生活中古诗词诵读的现象。
思考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必需品或调味品)。
2.观点提炼
分析古诗词对现代人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的影响。
探讨古诗词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
思考古诗词如何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
3.撰写发言稿
结合个人学习古诗词的体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使用具体例子支持自己的论点,增强说服力。
注重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感染力。
4.参与研讨
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和准备情况。
推选代表在班级研讨会上进行正式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进行互动交流,深化理解。
三、关键要点
论据充分:发言时需结合实际案例和个人经历来支撑观点。
逻辑清晰:确保论述条理分明,易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情感真挚:分享个人感受时应力求真诚动人,引起共鸣。
互动有效: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讨问题。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次研讨会,同学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价值,还能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同时在相互交流中增进友谊与合作精神。
五、参考立意
1.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2.学习古诗词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学习古诗词能够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学习古诗词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主题作文导写
5.学习古诗词可以滋养心灵,培养高雅的意趣和高贵的气质。
链接1——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
【范文】
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首先,诗词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诗意的美。从个人角度来看,诗词使人更易感知美,悟到理。很多人都感慨出门旅游的时间太少,即使出了门,处处都是人,也无风景可欣赏,殊不知生活中从不缺少美。春日,当别人感慨阴雨绵绵、春风乍紧时,读过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人却能领会另一种清新活泼之美。夏日,当别人厌烦烈日炎炎、蝉声嘶哑时,读过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人却能在夏夜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之美。秋日,当别人哀伤秋风萧瑟、万物寂寥时,读过韩愈“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人却能体验将目光伸向高空的广阔美。冬日,当别人抱怨天寒地冻、单调冷清时,读过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人却能在冰天雪地里发现别样的豪放美……诗词所带给我们的是各种不一样的美,它能让我们给寻常景物加上一层文化美的滤镜,舟是李白的轻舟,驴是陆游的毛驴,普通事物在腹有诗词的人眼里不再普通,他们借古人的眼看到了古人所看的景,发现了古人所感的美,体验到一般人无法体验的快乐。
其次,诗词使人得以丰富人生的阅历,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对万事万物有了足够的见识,才能获得更丰厚的阅历和智慧。而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对学生而言,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宇宙人生的道理是不切实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来主义”,睿智的先人总结好的见解,为何不学习呢?“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虽然还不够成熟去拥有爱情,但在《诗经》中,我们知道了真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至死不渝。“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才刚刚进入真理的大门,但在《离骚》中,我们知道了追求真理的道路需要我们素履以往,一苇以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算没有苏子坎坷跌宕的人生经历,但在《定风波》中,我们知道了在失败与打击的面前,要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心态……没有诗词,何来见识?何来阅历?何来素养?当我们为诗词里的睿智哲思所震撼时,就与先人产生了共鸣,达成了一种跨时空的交流,封存在千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就无声息地迸发出来。陈寅恪先生在纪念王国维先生的碑辞中的“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同样可用于阐释诗词的价值。诗词所蕴含的理性之思考,会永远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亘古不衰地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诗词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它能表现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表现不出的意境,也正因为如此,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更应该珍视它,不是束之高阁,也不是弃掷逦迤,而是应正视着学习,惟有给诗词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叶嘉莹女士曾说“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诗词贮存着中国文化,当我们与先辈用同样的黑眼珠打量周遭景色,当我们与先辈同受一则道理的启迪,沐浴在诗词永恒的智慧下,人心,怎会死呢?甚至当所有人都感受到诗词之魅力时,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是文明不息。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诗酒趁年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诗酒趁年华”。
有的人可能会问,都21世纪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出口成章,培养优秀的表达能力。
饱读诗书者常常通晓古今,心里念念不忘的古诗词在他们这里,能够焕发新的光芒。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他们会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非常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说“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当我觉得时间飞逝的时候,他们会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他们出口成章,把平常的生活过出了诗意。
没有丰富的词汇和诗词的积累,不管对待什么事物,就只能用“太好玩了”“太好看了”来表达,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当你熟读古诗词,能出口成章,生活也随之更为色彩缤纷。
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从古至今,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诗词便是一种方式。心中有诗,生活也许会变得更美一些。
当你拥有了美好的爱情时,也许会说出“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当你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桃花时,也许会说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当你金榜题名,兴致盎然时,也许会说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你备受打击,不想放弃时,内心也许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万丈。这就是诗词在你心中的力量。当一个人拥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他无疑是一个幸福的人。
培养气质,散发独有的人格魅力。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读古诗词,可以净化自己。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很忙碌,也很焦虑。诗词可以给自己营造一个桃花源,在诗词的世界里,你可以放空自己,和古人对话,饮酒品茶,赏月相思。即使生活是一地鸡毛,那诗词也可以是开在鸡毛之上的一朵花,惊艳时光。
读古诗词,可以培养气质。气质从何而来?气质来自“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浪漫;来自“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来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来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上下千年历史,纵横万里华夏,千万诗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在你的心中。
诗意人生,不是舞文弄墨,是将诗词的美带到生活中,再将生活的美以诗意的方式展现出来。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因为热爱,所以读诗。诗词就是我们到达不了的远方,是我们的灵魂所在。
在诗词中体验人生百态,看到更大的世界。希望古诗词能够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热爱它。
最后,想说一句:“诗酒趁年华”。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链接2——品读经典诗词,涵泳诗意人生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谈到古诗时说:“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她又说:“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
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叶嘉莹通过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古诗是她的精神力量,让她能够历经苦难仍乐观平静。古诗已经超越了“知识”或者“艺术”的层面而上升到提升人的“心灵”品质。这对当下急功近利的我们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我们也读诗词、背诗词,那是为了应付考试;家长们从小让孩子背诵《唐诗三百首》,也仅仅是把诗词当做启蒙的工具。我们都忽略了诗词对人的怡养性情的最高价值。
叶嘉莹说看到了诗词的真正价值,她告诉我们,吟诵诗词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一种最可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蕴含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诗人以他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为我们写下一首首美丽的诗篇,其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诵读这样的作品,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对美的感悟。我国古典诗歌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诗歌中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会让孩子们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
由此,写作时应该呼唤古诗的回归,呼吁我们应回归到阅读诗歌的真正价值上来。先例举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名句,揭示这些诗歌对我们中国人精神的塑造功能,诗歌让我们始终坚守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然后分析当下古诗远离我们的原因,呼吁从个人到学校到整个国家,都应该从叶嘉莹的话中得到启迪,认识到古诗对我们的精神、心灵,甚至整个民族人格塑造的意义。尤其是当今时代价值多元,很多人可能会迷失自我,而古诗给了我们精神栖息的家园,让我们不会被洪流裹挟而失去自我。最后可以谈一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参考立意】
1.与古诗为友,让心灵丰盈。
2.读古典诗词,塑高尚人格。
3.古诗,让我们超越世俗,诗意栖居。
【范文展示】
品读经典诗词,涵泳诗意人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
——题记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里的精灵,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熔铸着我们的精神。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留给我们无数优美的诗词。这些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高山流水的山河魅力,更可以感受亲情友情的可贵,悲喜交加的情怀。
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感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春之美;在“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中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日的丰收喜悦之情;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秋日之情;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感悟“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冬日温暖的友情。
诗词中,我仰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茫,体味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江流湍急。当我步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同时却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祖国山河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雄伟壮丽,更激发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英雄气概。
在“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离别中,感受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那种不舍,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词中,感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在“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中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豪放,更在“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感怀所欲而不能的无奈与嗟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老师对诗词有一种形象的表达:“我时常比喻唐诗宋词就像一个U盘,握在手中很小,但释放出来的容量非常大。它是中华文明一种高度集中、概括的表达形式,也是我们民族典范的情感记忆,属于最中国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诚哉斯言!诗词中,我感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更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明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可贵,可我更欣赏“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哪怕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而“捐躯为国难,视死忽如归”更是我们的情怀。
亲爱的朋友们,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如此绚烂的诗词,诗词中,我们可以感悟春夏秋冬,领悟美丽山河,品味绵绵友情,更激发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为祖国的璀璨的诗歌文化的传承做一点点贡献,让隽永的诗词涤荡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品读吟哦诗词中,涵泳诗意人生吧!
链接3——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可是随着现代忙碌生活的到来,古诗词却成了阅读的调味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①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根。
②接力文化传承,从我做起。
③古诗词是人生之“钙”。
④古诗常伴,人生不失色。
【范文展示】
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我认为,中国传统古诗文滋养中华儿女的心灵,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习古诗词、学习文言文。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同样悠久辉煌的文学。在古代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又以诗词最为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辉,而是历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
古典诗词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文化的归属感。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例如,其中的《豳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柳永写下《望海潮(东南形胜)》这样的名篇,见证了北宋的都市繁华。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古典诗词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随着汉字、历史典籍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古代东亚形成了汉文化圈,古典诗词在整个汉文化圈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许多文士都酷爱诗词,并且进行创作,这些作品现在被统称为域外汉诗。例如,唐代诗人张志和曾撰有《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很快就传入日本,为当时日本天皇称赞不已,和亲王大臣们一起加以追和,据说这是日本填词的开端。白居易对古代日本民众影响很大,白诗的浅近易懂和清丽忧伤非常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日本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受到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巨大影响。在古代朝鲜官方正史《高丽史》的《乐志》中,收录了多首柳永的词,足见当时柳永词作的广泛传播。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非凡成就与重大价值,值得我们自豪。事实上,“五四”以后的新诗也无法彻底割断与传统诗词的关联,诸多名篇如朱湘的《采莲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都是极好的例证。
古典诗词有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
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这昭示了文学的道德评判尺度。诗人们将修身立德视为内在的自觉追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屈原坚持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耕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在狂风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顶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陆游在临终之时,仍旧不忘毕生的恢复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最后的遗言。辛弃疾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善待自然、热爱国家、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成为历代诗词反复咏叹的主题。学习这样的作品,无疑可以让我们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净化,增强内在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古代,诗词不仅用于书面阅读,而且用于口头传播。我们现今除了品读、书写之外,还可以吟诵和歌唱。吟诵的本质是强化诗词固有的声韵美,更好地体味诗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说是“因声而入情”。吟诵带有强烈的自主体验性,每个人的吟诵都可以与他人不同,非常适合自主实践。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着诗乐结合的传统,现代的作曲家们也给不少的诗词名篇重新配乐谱曲,让它们可以用于歌唱。声情并茂地演唱古典诗词,能够让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链接4——中华诗词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芯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从《诗经》到《楚辞》,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婉约派到豪放派,古诗词对你的学习、生活、成长究竟有怎样的影响? 有多大的作用?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身体会和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古诗词在个人学习、生活与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材料中列举了从《诗经》到《楚辞》,以及不同风格流派的经典诗句,涵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婉约派和豪放派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诗词示例,启发考生回顾自身与古诗词的接触经历,挖掘其在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知识积累、审美提升、品德修养、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深度、有真情实感的写作。
【审题分析】
(一)材料分析
1.诗句内涵与风格呈现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体现了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精神,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反映出当时民众面对战争时的真实状态和情感。这种精神在当代学习生活中可转化为面对困难时与同学、伙伴携手共进的动力。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展现了诗人屈原坚持自我修养、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其浪漫主义笔触描绘出诗人内心独特的精神追求,启示我们在成长中要坚守自我,追求精神的富足与纯粹,不被外界的喧嚣和世俗的观念所左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是杜甫的诗句,尽显其现实主义风格下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诗人虽身处困境,却心系国家命运和苍生疾苦,这教导我们在学习成长中要培养广阔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出自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以奇幻绚丽的想象营造出美妙的仙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突破常规思维,以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追求富有诗意和创意的生活方式。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来自李清照的婉约词,细腻地刻画了词人独处时的孤寂心境和深切的愁绪,让我们体会到情感表达的细腻与微妙,在成长中学会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通过诗词的熏陶培养敏锐的情感感知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苏轼豪放词的经典之作,以宏大的气势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展现出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给予我们豪迈的气概和豁达的胸怀,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成败时,能够以超脱的心态看待,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自己前行的信心。
2.材料的整体关联与导向
材料中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诗句,共同构成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魅力,它们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材料通过展示这些经典诗句,引导考生从诗词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教育价值等多个方面去思考其对个人成长的综合影响,鼓励考生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深入探讨古诗词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如何借助古诗词的智慧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成长。
3.立意的角度
考生可以从古诗词对知识学习的助力(如词汇积累、文学素养提升等)、对生活态度的塑造(如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等)、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如爱国情怀、诚信友善等)、对审美能力的提高(如欣赏自然美、艺术美等)以及对情感表达与宣泄的作用等多个角度进行立意。例如,可立意为 “古诗词:点亮心灵的智慧之光,引领成长之路”,阐述古诗词在知识、品德、审美等方面对自己的全面启迪;或者 “借诗词之力,铸坚毅品格”,着重论述古诗词如何在困境中给予自己精神支撑,塑造坚毅的性格品质。
【参考立意】
诗词作伴走四方
我们诗词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执诗词之笔,绘青春华章
古韵映今辉,照亮成长路
于诗词瀚海,汲成长力量
品诗词雅韵,塑精神风骨
诗词作伴,一路繁花
悠悠诗韵润泽岁月长歌
浸诗词古韵,绽生命芳华
乘诗词之翼,翔成长苍穹
赏诗词繁花,悟人生至理
汲诗词清泉,润心灵绿洲
【范文展示】
品诗词雅韵,塑灵魂风骨
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纯真质朴,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坚毅执着;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雄浑豪迈,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婉约细腻,中华诗词是中华传统文明的 “芯片”,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与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启润心智、塑造灵魂。
诗词如明灯,照亮求知之路。在漫漫求学征程中,诗词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盏智慧的明灯。那些优美的词句、深邃的意境,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诵读诗词,如同与古圣先贤对话,我们在诗词中领略到自然之美、人情之暖、哲理之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词的积累让我们在写作时能够引经据典、文采斐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醒着我们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保持思维的灵动与鲜活。在诗词的浸润下,我们的求知欲被激发,学习的视野得以拓宽,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扬起了坚实的风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诗词亦如挚友,慰藉心灵之隅。人生的旅途难免有风雨坎坷,当我们疲惫、失落、迷茫之时,诗词总能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叶嘉莹先生一生历经磨难,却始终与诗词相依相伴。在战乱流离中,在生活的重压下,是诗词支撑着她走过艰难岁月,让她的心灵在诗词的世界里寻得一片宁静与慰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豁达让我们懂得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洒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豪情激励我们在挫折面前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抚平我们内心的创伤,驱散阴霾,让我们在困境中坚守希望,重新找回内心的平和与勇气。
诗词更是号角,激昂精神之魂。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塑造着我们的风骨与品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以生命书写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这些诗词穿越时空,传递着伟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懂得担当、学会坚守、心怀家国。在诗词的熏陶下,我们的精神得到滋养,灵魂得以升华,在面对时代的召唤时,能够挺身而出,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让这份浩然正气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中华诗词这枚 “芯片”,深深嵌入我们的生命,开启我们的心智,塑造我们的风骨。它让我们在喧嚣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宁静与诗意,拥有一颗坚定而善良的心。让我们珍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诗词的海洋中畅游,汲取无尽的智慧与力量,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华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单元学习任务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元写作任务,教材任务导写,主题作文导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月考作文高频考题导写-【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共11页。
这是一份专题04:诗与远方主题拓展作文-【同步作文课】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共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