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第1页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第2页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从细胞学说的提出到细胞代谢的探索历程,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完全归纳法提出了细胞学说
    B.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亮-暗-亮三层结构
    C.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了氧气的来源
    D.卡尔文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
    2.表中相关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与下图不相符的是( )
    A.AB.BC.CD.D
    3.某昆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型。翅形分为正常翅和缺刻翅,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研究人员利用纯合的正常翅和纯合的缺刻翅昆虫进行正反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可判断正常翅和缺刻翅的显隐性关系
    B.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可判断基因M和m位于细胞质中
    C.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可判断基因M和m位于XY同源区段
    D.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可判断基因M和m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4.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被激活后,可推动处于分裂前间期的细胞进入分裂期。CDK1的活性受到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的调控,其激活过程如下图所示,“P’表示磷酸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CyclinB结合后,CDK1的构象发生变化
    B.CDK1被激活后可能会促进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
    C.若添加CyclinB抑制剂,可使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
    D.CDK1的激活需要经过同一部位的去磷酸化和磷酸化过程
    5.真核细胞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不合成肽链时大小亚基分离;合成肽链时,小亚基首先识别结合mRNA5端,再移动到翻译起始点并与大亚基结合,开始链的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差速离心分离核糖体的大小亚基
    B.启动子可作为肽链合成的起始点
    C.线粒体可为翻译过程提供能量
    D.肽链合成结束后存在某种机制使大小亚基分离
    6.下图为某种啤酒的工业化生产流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麦芽粉碎有利于糖化过程中淀粉酶发挥作用
    B.啤酒花可为该产品提供风味物质,提升感官评价
    C.后发酵过程应控制合适温度和较高溶解氧以保证酵母菌繁殖
    D.可通过调整麦汁浓度控制啤酒中的酒精含量
    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传染病会导致鼠种群数量下降,其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对昆虫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树林里高矮不一的马尾松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8.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在CO2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刺激细胞呼吸
    B.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通常是由胚胎干细胞诱导转化而来
    C.灭活病毒能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脂质重新排布,诱导细胞融合
    D.动物细胞培养时,大多数种类的细胞能够悬浮在培养液中生长增殖
    9.多克隆抗体是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后,由机体产生的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一组免疫球蛋白。它是多种单克隆抗体的混合物,可以直接从动物血清中提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高,多克隆抗体特异性低
    B.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都由B细胞活化后产生
    C.向动物多次注射同一抗原,可提高多克隆抗体的产量
    D.与单克隆抗体相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具有简便、产量高等特点
    10.科学家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模型来解释植物的适应性,该模型认为植物往往只有竞争能力强、抗生境严峻能力强、抗生境干扰能力强三种对策中的一种。乡间小路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低矮的车前草;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炎热的沙漠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三角形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B.甲、乙、丙点分别代表的是仙人掌、狗尾草、车前草
    C.原点附近的植物的适应性对策为抗生境严峻能力强
    D.根据该理论推测植物通常不能在图中丁点环境下生存
    11.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是:先将各不相同的已知序列的八核苷酸探针分别固定在玻片的方格中,再与带荧光标记的待测DNA单链进行杂交,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与对应序列,推出待测序列,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测序方法是基于DNA-DNA分子杂交实现的
    B.通过给探针标记荧光也可达到与上图同样的效果
    C.应洗去未与探针结合的待测DNA分子后再检测荧光
    D.根据图示结果可推出待测序列为5'-GATCTAACGTAT-3'
    12.关于食物网结构的讨论往往基于两类食物网:①拓扑网络,即只包含物种捕食关系的网络;②能流网络,即包含具有捕食关系的物种间的能量流动大小(实线箭头的粗细与能量多少正相关)。如图所示。
    拓扑网络基于A取食偏好的能流网络基于自然状态的能流网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拓扑网络中包含了三条食物链
    B.能流网络体现了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这一基本原理
    C.基于A取食偏好的能流网络未遵循能量逐级递减的规律
    D.基于自然状态的能流网络中AB以及AC之间均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1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MHCI)分子可在细胞表面展示抗原肽,激活T细胞,从而精确地识别并清除体内的病变细胞,维护机体的健康。研究发现,IRGQ蛋白可引起MHCI降解,据此推测IRGQ可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为验证此推测,研究者测定了IRGQ正常鼠和IRGQ敲除鼠的肿瘤情况,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HCI介导的肿瘤细胞清除过程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
    B.IRGQ敲除鼠细胞内MHCI含量降低
    C.IRGO基因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
    D.降低IRGQ含量可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思路
    14.刚分化不久的近缘种个体之间仍然有几率突破生殖隔离,产生可育后代。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黔金丝猴(Rbr,既有金毛也有黑毛)拥有川金丝(Rr,金毛)以及滇金丝猴(Rbi,黑背白腹)这两个谱系的混合基因组,据此认为远古时期Rm和Rbi的杂交产生了Rbr的祖先,三者各自选择与自身毛色相近的个体交配(性选择),逐渐形成现今的三个物种的金丝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三种金丝猴的基因库存在部分重合的现象
    B.远古时期Rr和Rbi可能属于刚分化不久的近缘种
    C.三种金丝猴祖先间的性选择是基于地理隔离而实现的
    D.在进化过程中,Rbr的毛色决定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15.科学家从海南红树林底泥中分离到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A.为探究不同培养基对A抗菌活性的影响,他们开展了下列实验:步骤①将A置于下列六种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步骤②分别对六种培养基培养产物进行研磨,得到粗提液;步骤③将粗提液滴加到大小相同的滤纸片上,并置于长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板上,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直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离纯化放线菌A时可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B.步骤①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温度、培养基成分等
    C.步骤③滴加到滤纸片上的粗提液应完全等量
    D.GS和YG培养基诱导A产生抗菌物质的能力最强
    二、非选择题
    16.下图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生物膜上发生的部分生理现象,其中虚线代表电子传递过程,电子传递能为H+的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回答下列问题:
    (1)ATP合成酶中的疏水性部位是 (填“F0”或“F1”或“F0和F1”)。
    (2)图2中的膜结构是 膜,判断依据是 。
    (3)除草剂P可抢夺PSI反应中心的电子,请结合图1的信息分析其除草的原理 。
    (4)化学药物DNP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合成酶。有人提出DNP可以作为减肥药物,请结合图2的信息分析其作为药物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
    17.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碳循环和全球碳平衡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分解特性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凋落物分解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此过程中碳元素的形式变化为 。
    (2)大量研究表明,氮元素是调控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关键因素。我国科学家对东北温带森林的62种树木凋落物进行了分解实验。首先测定各树种凋落物的初始含量,将N含量高于1.39%的归为高N组(29种),低于1.39%的归为低N组(33种)。每个树种的凋落物单独装入尼龙网中,连续监测10年,得到图示结果。
    由图可知,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氨含量的关系是 。
    (3)研究团队对低N组的五角槭的叶片喷施氨肥,使其氮含量增加,收集其落物,与未加氨肥的五角械凋落物一起放置野外进行上述实验。
    ①该实验相比(2)的实验,可以排除 的影响。
    ②该实验所得结果仍然支持(2)中的规律。
    (4)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低N组相比,高N组中发现了更多的微生物残体,请解释原因 。
    (5)为解释(2)中的规律,科学家提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积累的微生物残体会抑制凋落物分解,微生物残体越多抑制效果越明显”的观点。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此观点 。(要求:写出对照组、实验组、观测指标和预期结果。可供选择的材料有:某一树种落物、低N组分高得到的微生物残体、高N组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残体)
    18.海马区是大脑中的一个区域,可通过尖波涟漪(SPW-Rs)等多种形式的电信号调节认知活动,同时它也参与机体内分泌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海马区神经元由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时,其膜电位的变化是 。
    (2)研究人员研究了SPW-Rs的产生与组织间隙中葡萄糖浓度波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鼠组织间隙葡萄糖浓度和海马区电信号的连续监测后,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该实验的结果是 。上述实验结果不能证明SPW-Rs是调节葡萄糖浓度的直接因素,理由是存在的相关性只是说明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不能说明两者具 关系。
    (3)为进一步证明“SPW-Rs参与葡萄糖浓度调节”,请基于下列材料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材料和设备:大鼠,植入式电极(可诱导所在区域产生SPW-Rs),葡萄糖浓度传感器。
    实验组: ,
    对照组: 。
    预期结果: 。
    (4)大多数的SPW-Rs发生在睡眠期间。大量调查表明,长期睡眠规律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降低,请结合该研究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
    19.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体色包括白色、黄色和黑色,由两对等位基因E/e和F/f控制。其中F/f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E/e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家蚕体内的白色前体物质可在E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下形成黄色中间产物,黄色中间产物可在F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下形成黑色产物。回答下列问题:
    (1)黑色家蚕体内基因E/e和F/f发生自由组合的时期是 。
    (2)由于雄蚕产丝多、质量好,所以生产中一般要淘汰雌蚕,保留雄蛋。为了在幼虫时期能及时鉴别雌雄,可从下面的纯合个体中选择 作为亲本进行杂交。A.黄色雌蚕B.黄色雄蚕C.白色雌蚕D.白色雄蚕
    (3)家蚕体内有一对等位基因A、a,当a基因纯合时对雌性个体无影响,但雄性会性反转成不育的雌性。现利用一只雄蚕与一只雌蚕杂交,F,代未出现性反转家蚕,F,代自由交配F,代家蚕中雌雄比例为9.7.由此推测, A、a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不考虑Z、W的同源区段),亲代雌性家蚕的基因型为 。
    (4)现用A、&基因共有的特异序列制备带有荧光标记的基因探针,取F,某雌查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用该探针与细胞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结合,然后观察一个细胞中荧光标记点的数目。若观察到1个荧光标记点,则该雌性个体 (填“可育”或“不可育”或“育性无法确定”);若观察到2个荧光标记点,则该雌性个体 (填“可育”或“不可育”或“育性无法确定”)。
    20.科学家发现将外源双链RNA导入生物体内会引起与其同源的内源基因表达沉默。基于这一理论,研究人员构建图2中含有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外壳蛋白(CP)基因的序列,插入图1中载体的T-DNA上,并将构建的表达载体导入番木瓜中,获得了具有抗PRSV的转基因株系474.
    回答下列问题:
    (1)图2序列中能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是 。(填写图2中的序号),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
    (2)为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载体的T-DNA,需进行PCR检测,若仅用一对引物,应选择图1中的引物 。图3是以转基因株系474和野生型番木瓜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的电泳结果,株系474的电泳条带为 (填“甲”或“乙”)。
    (3)目的基因转录合成前体RNA,通过进一步加工、修饰后,内含子转录出来对应的序列被剪切。下图最符合前体RNA结构的是 。
    (4)转基因番木瓜是否培育成功还需要进行 水平的鉴定,请在下图中绘制出接种PRSV病毒后,株系474和野生型番木瓜体内病毒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

    1
    2
    3
    4
    5
    A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调节
    B
    水通道蛋白
    血浆蛋白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体液
    C
    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D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可遗传变异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参考答案
    1.D
    【分析】1、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3、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7)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适当受体的水溶液中,光照后放出氧气,此反应称为希尔反应,说明氧气是在水的光解过程中产生的,为人们研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认为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而不是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即施莱登和施旺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提出了细胞学说,A错误;
    B、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看到细胞膜暗—亮一暗三层结构,由此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组成,B错误;
    C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氧气的来源,他们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这里利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并非放射性同位素,C错误;
    D、卡尔文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D正确。
    故选D。
    2.B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免疫调节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免疫调节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
    B、水通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细胞外液,血浆蛋白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属于体液,B错误;
    C、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C正确;
    D、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B。
    3.A
    【分析】细胞质中,该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在细胞核中基因的遗传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在细胞核中,该基因存在位置可分为三种情况,即位于常染色体上,仅位于染色体上,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要区分是核基因遗传,还是质基因遗传,可以用若生物进行正反交实验,结果子代出现与母本不同的表型,可判断该基因的位置在细胞核中。
    【详解】A、若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可通过子代的表现型判断正常翅和缺刻翅的显隐性关系,比如纯合正常翅与纯合缺刻翅杂交,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A正确;
    B、若基因位于细胞质中,由于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方,所以正反交结果应该不同,表现为母系遗传,而不是相同,B错误;
    C、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基因可能位于XY同源区段,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比如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和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正反交结果不同,而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C错误;
    D、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还是XY同源区段,只要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其遗传都符合分离定律,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不能说明不符合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A。
    4.D
    【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1、G1期:DNA合前期,合成RNA和核糖体;
    2、S期:DNA复制期,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
    3、G2期:DNA合成后期,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
    4、M期:细胞裂期,暂离细胞周期,停止细胞裂执行定物功能,细胞所处期G0期。
    【详解】A、由图可知,CDK1在无活性时与Cyclin B结合后,构象发生变化,变为部分激活状态,A正确;
    B、CDK1被激活后可推动处于分裂前间期的细胞进入分裂期,而在细胞分裂期会发生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形成等过程,所以CDK1被激活后可能会促进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B正确;
    C、因为CDK1的活性受到Cyclin B的调控,若添加CyclinB抑制剂,会抑制CDK1的激活,从而使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CDK1的激活是先在某个部位磷酸化,然后在另一个部位磷酸化,而不是同一部位的去磷酸化和磷酸化过程,D错误。
    故选D。
    5.B
    【分析】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度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或颗粒,核糖体大小亚基大小不同,所以可通过差速离心分离核糖体的大小亚基,A正确;
    B、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用于启动转录过程,而肽链合成的起始点是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不是启动子,B错误;
    C、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能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翻译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线粒体可为其提供能量,C正确;
    D、由题意可知,不合成肽链时大小亚基分离,所以肽链合成结束后存在某种机制使大小亚基分离,D正确。
    故选B。
    6.C
    【分析】啤酒是以大麦为主要原料经酵母菌发酵制成的,其中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还不适合饮用,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进行后发酵,这样才能形成澄清、成熟的啤酒。发酵的温度和发酵的时间随啤酒品种和口味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详解】A、麦芽粉碎后,增大了与淀粉酶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糖化过程中淀粉酶发挥作用,从而促进淀粉等物质的分解,A正确;
    B、啤酒花能赋予啤酒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可为产品提供风味物质,从而提升感官评价,B正确;
    C、后发酵阶段主要是进行一些风味物质的形成以及使啤酒成熟等过程,此时应控制合适温度,但不能有较高溶解氧,因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而在后发酵阶段主要是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等代谢产物,较高溶解氧不利于该过程,C错误;
    D、麦汁浓度影响酵母菌发酵的底物浓度,进而可通过调整麦汁浓度控制啤酒中的酒精含量,D正确。
    故选C。
    7.A
    【分析】1、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2、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危害程度往往与鼠种群密度有关,密度越大越容易传播,从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所以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B、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而对昆虫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反映当下的种群数量情况,不能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树林里高矮不一的马尾松属于一个种群,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马尾松的高矮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二者概念不同,D错误。
    故选A。
    8.C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
    (1)概念:从动物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
    (2)地位: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3)条件:营养 ;无菌、无毒的环境 ;温度、pH和渗透压 ;气体环境 ;
    2、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三种:生物方法(病毒)、化学方法(聚乙二醇PEG)、物理方法(离心,震动,电刺激)。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在CO2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而不是刺激细胞呼吸,A错误;
    B、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通常是将体细胞经过诱导因子处理后转化而来,并非由胚胎干细胞诱导转化,胚胎干细胞本身就是一种多能干细胞,B错误;
    C、灭活病毒能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脂质重新排布,从而诱导细胞融合,C正确;
    D、动物细胞培养时,大多数种类的细胞贴附在瓶壁上生长增殖,称为细胞贴壁,而不是悬浮在培养液中生长增殖,D错误。
    故选C。
    9.D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详解】A、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形成的细胞群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特异性高;多克隆抗体是多种单克隆抗体的混合物,特异性相对较低,A正确;
    B、无论是单克隆抗体还是多克隆抗体,本质都是免疫球蛋白,都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活化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的,B正确;
    C、向动物多次注射同一抗原,可使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持续受到刺激,促使更多的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提高多克隆抗体的产量,C正确;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相对复杂,但可以大量生产纯度高、特异性强的抗体;多克隆抗体虽然可以直接从动物血清中提取,制备相对简便,但产量有限且特异性不如单克隆抗体,所以说多克隆抗体产量高不准确,D错误。
    故选D。
    10.D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题意分析:坐标原点附近即表示生境干扰水平和严峻度都很低,因此在坐标原点附近定居的生物需要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而图示丁点距离坐标原点较远,其生境严峻度和生境干扰水平高,植物难以存活,故植物通常不能在图中丁点环境下生存。
    【详解】A、该三角形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而不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A错误;
    B、由题意可知,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炎热的沙漠,环境严峻,抗生境严峻能力强,应对应图中乙点;狗尾草生长在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竞争能力强,应对应图中丙点;车前草生长在经常被踩踏的地方,抗生境干扰能力强,应对应图中甲点,B错误;
    C、原点附近生境既不严峻也无干扰,植物的适应性对策为竞争能力强,C错误;
    D、图示丁点距离坐标原点较远,其生境严峻度和生境干扰水平高,植物难以存活,故植物通常不能在图中丁点环境下生存,D正确。
    故选D。
    11.D
    【分析】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3、题意分析:题干信息:基因芯片测序原理是将已知序列的八核苷酸探针固定在玻片方格中,与带荧光标记的待测DNA单链杂交,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与对应序列推出待测序列。
    【详解】A、因为是已知序列的探针与待测DNA单链杂交,所以上述测序方法是基于DNA-DNA分子杂交实现的,A正确;
    B、由题干可知是给待测DNA单链标记荧光,若给探针标记荧光,也可通过杂交后检测荧光来确定序列,能达到同样效果,B正确;
    C、若不洗去未与探针结合的待测DNA分子,会干扰对与探针结合的待测DNA分子的荧光检测,所以应洗去未结合的,C正确;
    D、根据图示,从左到右依次是5号、3号、1号探针与待测DNA单链结合,所以待测序列应该是5'-ATACGTTAG-3',而不是5'-GATCTAACGTAT-3',D错误。
    故选D。
    12.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详解】A、图示拓扑网络中,从A出发有两条食物链(A→B→C,A→C),从B出发有一条食物链(B→C),共三条食物链,A正确;
    B、能流网络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B正确;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基于A取食偏好的能流网络也遵循这一规律,C错误;
    D、在基于自然状态的能流网络中,A捕食B、A捕食C,B和C都捕食其他生物,所以AB以及AC之间均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C。
    13.D
    【分析】1、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B细胞和T细胞。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
    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而MHCI介导的肿瘤细胞清除过程体现的是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A错误;
    B、由题干“IRGQ蛋白可引起MHCI降解”可知,IRGQ敲除鼠体内没有IRGQ蛋白,那么MHCI不会被降解,细胞内MHCI含量应升高,B错误;
    C、因为IRGQ蛋白可引起MHCI降解,进而可能介导肿瘤免疫逃逸,所以IRGQ基因可能促进肿瘤发生,不是抑癌基因,抑癌基因是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C错误;
    D、由于IRGQ蛋白可引起MHCI降解,进而可能介导肿瘤免疫逃逸,那么降低IRGQ含量,可减少MHCI降解,有利于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所以降低IRGQ含量可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思路,D正确。
    故选D。
    14.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黔金丝猴拥有川金丝猴以及滇金丝猴这两个谱系的混合基因组,说明三种金丝猴有部分基因是相同的,所以基因库存在部分重合的现象,A正确;
    B、题干中提到远古时期Rm和Rbi的杂交产生了Rbr的祖先,刚分化不久的近缘种个体之间仍然有几率突破生殖隔离,产生可育后代,所以远古时期Rr和Rbi可能属于刚分化不久的近缘种,B正确;
    C、题干表明三者各自选择与自身毛色相近的个体交配(性选择),性选择是基于毛色等自身特征,而非地理隔离,C错误;
    D、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性选择,选择与自身毛色相近的个体交配,所以Rbr的毛色决定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15.B
    【分析】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是将特定的微生物个体从群体中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技术叫作分离;在特定环境中只让一种来自同一祖先的微生物群体生存的技术叫作纯化。分离与纯化是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A、分离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等,所以分离纯化放线菌A时可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
    B、步骤①是将A置于六种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是无关变量,而培养基成分是自变量,不属于无关变量,B错误;
    C、步骤③将粗提液滴加到滤纸片上,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原则,滴加到滤纸片上的粗提液应完全等量,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GS和YG培养基对应的抑菌圈直径最大,说明这两种培养基诱导A产生抗菌物质的能力最强,D正确。
    故选B。
    16.(1)F0
    (2) 线粒体内膜 氧气在该膜上反应产生水,NADH会在该膜上转化为NAD+
    (3)除草剂P使植物细胞无法合成NADPH和ATP,无法为暗反应提供原料,导致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引起植物死亡
    (4)减少ATP合成,引起供能障碍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转变过程,它需要类囊体上多种蛋白复合体和电子传递体的参与,才能将光能转变成电能,进而转变电势能和化学能。PSI和PSII指光合色素与各种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大型复合物,叶绿素a与蛋白质结合构成PSI和PSII。
    【详解】(1)ATP合成酶由F0和F1两部分组成,其中F0是嵌入膜中的疏水部分,F1是突出于膜外的亲水部分,所以ATP合成酶中的疏水性部位是F0。
    (2)图2中膜结构上发生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即NAD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有ATP的生成,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判断依据是图2中有氧气在该膜上反应产生水,NADH会在该膜上转化为NAD+,这是线粒体内膜的特征。
    (3)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能为H+的跨膜运输提供能量,进而形成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过程。除草剂P抢夺PSI反应中心的电子,会导致电子传递受阻,H+的跨膜运输受到影响,使植物细胞无法合成NADPH和ATP,无法为暗反应提供原料,导致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引起植物死亡,从而达到除草的目的。
    (4)DNP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合成酶,会导致H+梯度不能通过ATP合成酶合成ATP,减少ATP合成,引起供能障碍,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影响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对身体造成损害。
    17.(1) 分解者 有机物→CO2等无机物
    (2)初期(0-5年)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氨含量呈正相关,后期(5-10年)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氨含量呈负相关
    (3)不同树种凋落物中其他物质
    (4)高N组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N元素作为营养物质,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产生微生物残体更多
    (5)对照组:某一物种的凋落物
    实验组1:同一物种的等量凋落物+低N组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残体
    实验组2:同一物种的等量凋落物+高N组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残体
    观测指标:不同时间地点凋落物剩余质量的比例
    预期结果:实验2>实验1>对照组
    【分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详解】(1)凋落物分解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此过程中碳元素的形式变化为有机物→二氧化碳等无机物。
    (2)由图可知,初期(0-5年)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氨含量呈正相关,后期(5-10年)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氨含量呈负相关。
    (3)(2)的实验对东北温带森林的62种树木凋落物进行了分解实验。而该实验只对五角槭凋落物进行研究,该实验相比(2)的实验,可以排除不同树种凋落物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4)高N组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N元素作为营养物质,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产生微生物残体更多。
    (5)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N含量的多少,因变量为不同时间地点凋落物剩余质量的比例。
    实验方案:对照组:某一物种的凋落物
    实验组1:同一物种的等量凋落物+低N组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残体
    实验组2:同一物种的等量凋落物+高N组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残体
    观测指标:不同时间地点凋落物剩余质量的比例
    预期结果:实验2>实验1>对照组
    18.(1)由内负外正转化为内正外负(或由外正内负转化为外负内正)
    (2) 单位时间内SPW-Rs发生次数越多,葡萄糖浓度越低(呈负相关) 因果
    (3) 给大鼠海马区植入电极,在组织间隙中放置葡萄糖浓度传感器 假手术,在同种组织(相同位置)放置传感器 实验组葡萄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4)本研究显示SPW-Rs可降血糖,故充足的睡眠可保证海马区发生足够多的 SPW-Rs,进而起到降血糖的效果,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分析】1、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2、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详解】(1)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侧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时,细胞膜内外侧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因此,海马区神经元由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时,其膜电位的变化是由内负外正转化为内正外负(或由外正内负转化为外负内正)。
    (2)据图可知,该实验的结果是随着单位时间内SPW-Rs发生次数越多,葡萄糖浓度越低(呈负相关)。但该结果只能说明葡萄糖浓度大小与SPW-Rs发生次数相关,并不能说明单位时间内SPW-Rs发生次数直接导致葡萄糖浓度改变,即无法说明两者具有因果关系。
    (3)依题意,实验的目的是证明“SPW-Rs参与葡萄糖浓度调节”,则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应设为是否产生SPW-Rs,因变量为组织间隙的葡萄糖浓度。故实验组的设置为:给大鼠海马区植入电极,在组织间隙中放置葡萄糖浓度传感器;对照组的设置为:假手术,在同种组织(相同位置)放置传感器。实验的结果为实验组葡萄糖浓度低于对照组葡萄糖浓度,则证明了SPW-Rs参与葡萄糖浓度调节。
    (4)依题意,大多数的SPW-Rs发生在睡眠期间,结合以上实验结果,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海马区发生足够多的 SPW-Rs,进而起到降血糖的效果,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因此,长期睡眠规律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降低。
    19.(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A、D
    (3) 常 Aa
    (4) 育性无法确定 可育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E/e和F/f也随之自由组合,即黑色家蚕体内基因E/e和F/f发生自由组合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要在幼虫时期鉴别雌雄,应选择显性雄性(ZEZE)和隐性雌性(ZeW)杂交,这样子代雄性全为显性性状,雌性全为隐性性状。由于黄色是由白色前体物质在E基因作用下形成,所以黄色雌蚕(ffZEW)和白色雄蚕(ffZeZe)杂交,子代中黄色个体为雄性(ffZEZe),白色个体为雌性(ffZeW),可实现鉴别,故应选择A黄色雌蚕和D白色雄蚕作为亲本;
    (3)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亲本基因型为AA×AA,F1全为AA,F1自由交配F2雌雄比例应为1:1;设亲本基因型为AA×Aa,F1为AA:Aa=1:1,F1自由交配,F2雌雄比例也为1:1;设亲本基因型为Aa×Aa,F1为AA:Aa:aa =1:2:1,F1自由交配,由于aa使雄性性反转,会导致雌雄比例改变,符合F2雌雄比例为9:7 ,所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亲本基因型为Aa×Aa,F1为AA:Aa:aa =1:2:1,F1自由交配,F2中aa占1/4,其中一半(1/8)是性反转的雌性,所以正常雌性占1/2-1/8 = 3/8,雄性占1/2-1/8 = 3/8,加上性反转的1/8雌性,F2中雌雄比例为9:7,所以亲代雌性家蚕基因型为Aa;
    (4)若观察到1个荧光标记点,说明该雌性个体只含有一个A或a基因,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若是Aa则可育,若是aa(由雄性性反转而来)则不可育,所以育性无法确定;若观察到2个荧光标记点,说明该雌性个体含有两个A或a基因,基因型为AA或aa,由于aa使雄性性反转,所以该雌性个体为正常雌性,是可育的。
    20.(1) ① 便于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2) F1和R1 甲
    (3)C
    (4)个体水平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RNA聚合酶能识别并结合的是启动子,启动子是基因转录起始的部位,在图2中,能起到启动转录作用的是①,所以图2序列中能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是①。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属于标记基因,其作用是便于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即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只有成功导入了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受体细胞才能存活,从而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2)为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载体的T-DNA,若仅用一对引物,应选择图1中位于T-DNA外侧的引物,即F1和R1,这样才能扩增出包含目的基因和T-DNA的片段,从而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因为转基因株系474含有目的基因,其DNA片段长度会比野生型番木瓜长,从图3电泳结果看,甲的条带位置靠上,说明DNA片段较长,所以株系474的电泳条带为甲;
    (3)目的基因转录合成前体RNA,内含子转录出来对应的序列会被剪切,说明前体RNA含有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即含有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其结构应该是包含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
    A、该RNA结构是双链,且两端都有5'和3',不符合RNA的一般结构特点,RNA一般是单链,A错误;
    B、该RNA是单链,但是没有体现出含有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等特点,B错误;
    C、该RNA是单链,且有部分区域是双链结构,可表示含有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等特点,符合前体RNA的结构,C正确;
    D、该RNA是双链结构,不符合RNA一般为单链的特点,D错误。
    故选C。
    (4)转基因番木瓜是否培育成功需要进行个体水平的鉴定。对于接种PRSV病毒后株系474和野生型番木瓜体内病毒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因为转基因番木瓜(株系474)转入了抗病毒基因,所以其体内病毒浓度应该较低,且随着时间推移变化不大;而野生型番木瓜没有抗病毒基因,病毒会在其体内大量增殖,病毒浓度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绘制曲线时,株系474的曲线应该较为平缓且处于较低水平,野生型的曲线应该随着接种后天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曲线图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D
    B
    C
    A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D
    C
    B





    相关试卷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厦门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厦门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附答案),文件包含生物试题pdf、2生物答案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答案,共1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