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共11题,共22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 共22分)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11题,共22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分。11小题,每题2分。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
    A.狭隘(yì) 热忱(chén) 拈轻怕重(niān)
    B.不辍(chuò) 蜷伏(quán) 畏罪潜逃(qiǎn)
    C.惬意(qiè) 缄默(jiān) 骇人听闻(hài)
    D.弥漫(ní) 寻觅(mì) 随声附和(h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狭隘(yì)——ài;
    B.畏罪潜逃(qiǎn)——qián;
    D.弥漫(ní)——mí。
    学习了《济南的冬天》,同学也摘录了关于“冬”的语段,请你一起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雪和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重要节气。②通过它们可以知道标志着深冬的来临,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寒冷,开始降雪。③“雪”字,象形兼会意。在最早的甲骨文中,看似“羽”之状,或像小雨花附于枝之状,空中飘落“花”之形。④另有上下结构的“雪”字,上部符号表示天空或雨,下部看似“羽”之状,如羽毛缓缓飘落。故以“羽”代指雪。
    许慎□说文解字□释曰:“雪,凝雨,说物者。从雨,彗声□意思是说,雪是凝结的雨水,可以使人愉悦。降雪虽然给人们带来寒冷或不好的心情,但纯净的降雪又会让天地间呈现______之美,并带来悠闲和安逸的空间,所以很多诗人在描写寒冷的诗句里,______着暖意和愉悦之感。唐朝诗人戴叔伦写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随风翔舞的雪花百看不厌,像素蝶般消失在山林之中。此时,诗人正在窗前读书,一片一片的雪花扑窗而来□读之,给人一种优雅______之美。
    2.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素雅 洋溢 舒适B.素雅 充满 舒服
    C.雅致 洋溢 舒服D.雅致 充满 舒适
    3.上面语段中第一段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B.《 》 ”。 。
    C.“ ” 。” 。D.《 》 。” ……
    【答案】2.A 3.B 4.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素雅:素净雅致。雅致: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纯净的降雪”与“素雅之美”相契合,因为“素雅”强调的是简洁、纯净的美,与降雪的特点相符;
    第二空,洋溢:一指充满,广泛传播;二指充分流露、显示;三指水充溢流动的样子。充满:布满,填满;充分具有。此处表达的是暖意和愉悦在诗句中的充分流露,应使用“洋溢”;
    第三空,舒服:指身心安恬称意,生命的自然状态及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感觉。舒适:指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此处描述的是读诗后给人带来的安乐舒服的感觉,应使用“舒适”。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第②句“通过它们可以知道标志着深冬的来临,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寒冷,开始降雪”中存在成分赘余的问题,可删去“通过”“可以知道”。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第一、二空,“说文解字”是书籍名,应使用双引号;
    第三空,“雪,凝雨,说物者。从雨,彗声”是完整引用,句尾应使用句号和双引号(句号在引号内);
    第四空,结合“此时,诗人正在窗前读书,一片一片的雪花扑窗而来”可知,此处描绘了一幅白雪纷飞的画面,语义未尽,引人遐想,应使用省略号。
    5.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B.次句叙事,“过五溪”,指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
    C.三四句诗人运用拟人修辞,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带给友人。
    D.诗歌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从“杨花落尽”知,此时的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四处漂泊,随风飘扬;从“子规啼”知,叫着“归去、归去”的子规,给人思乡之感。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表现的是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离别伤感的气氛,风雨飘零,友人分别之伤尽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以哀景衬哀情,故首句的“杨花”和“子规”融情入景,表达诗人对王昌龄的关心和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首句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以乐景写哀情”有误。
    阅读《我的白鸽》选段,完成小题。
    我的白鸽
    陈忠实
    ①那是一个下午,我准备到河边上去散步,临走之前给白鸽撒一把玉米粒儿,算是晚餐。我打开后门,眼前一亮,后院的土围墙的墙头上,落栖着四只白色的鸽子,竟然给我一种白花花一大堆的错觉。两只老白鸽看见我就飞过来了,落在我的肩头,跳到手臂上抢啄玉米。我把玉米撒到地上,抖掉老白鸽,好专注欣赏墙头上那两只幼鸽。
    ②两只幼鸽在墙头上转来转去,瞅瞅我又瞅瞅在地上啄食的老白鸽,胆怯的眼光如此显明,我不禁笑了。从脑袋到尾巴,一色纯白,没有一根杂毛,牛乳似的柔嫩的白色,像是天宫降临的仙女。是的,那种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类的陌生和新奇而表现出的胆怯和羞涩,使人顿时生出诸多的联想:刚刚绽开的荷花,含珠带露的梨花,养在深山人未识的俏妹子……最美好最纯净最圣洁的比喻仍然不过是比喻,仍然不及幼鸽自身的本真之美。这种美如此生动,直教我心灵震颤,甚至畏怯。是的,人可以直面威胁,可以蔑视阴谋,可以踩过肮脏的泥泞,可以对叽叽咕咕保持沉默,可以对丑恶闭上眼睛,然而在面对美的精灵时却是一种怯弱。
    ③小白鸽和老白鸽在那破烂失修的房脊上亭亭玉立。这幢由家族的创业者修盖的房屋,经历了多少代人的更替而终于墙颓瓦朽了,四只白色的鸽子给这幢风烛残年的老房子平添了生机和灵气,以至幻化出家族兴旺时期的遥远的生气。
    ④夕阳绚烂的光线投射过来,老白鸽和幼白鸽的羽毛红光闪耀。
    ⑤我扬起双手,拍出很响的掌声,激发它们飞翔。两只老白鸽先后起飞。小白鸽飞起来又落下去,似乎对自己能否翱翔蓝天缺乏自信,也许是第一次飞翔的胆怯。两只老白鸽就绕着房子飞过来旋过去,无疑是在鼓励它们的儿女勇敢地起飞。果然,两只小白鸽起飞了,翅膀扇打出啪啪啪的声响,跟着它们的父母彻底离开了屋脊,转眼就看不见了。
    ⑥我走出屋院站在街道上,树木笼罩的村巷依然遮挡视线,我就走向村庄背靠的原坡,树木和房舍都在我眼底了。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沐浴着晚霞的橘红。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翼下是蜿蜒着的河流,如烟如带的杨柳,正在吐穗扬花的麦田。四只白鸽突然折转方向,向北飞去,那儿是骊山的南麓,那座不算太高的山以风景和温泉名扬历史和当今,烽火戏诸侯和捉蒋兵谏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对面。两代白鸽掠过气象万千的那一道道山岭,又折回来了,掠过河川,从我的头顶飞过,直飞上白鹿原顶更为开阔的天空。原坡是绿的,梯田和荒沟有麦子和青草覆盖,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6.以下关于作者面对幼鸽“本真之美”心灵受到触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觉得幼鸽的美无法用言语形容,感觉自己无法企及这种圣洁的美,失落而伤悲。
    B.作者面对幼鸽的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虽有震撼却能泰然处之。
    C.作者被幼鸽的美所震撼,产生了敬畏之情,觉得在这种纯粹的美面前自己是渺小且怯弱的。
    D.作者看到幼鸽的美,第一反应是羡慕和赞美,也想要占有这种美。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了幼鸽白色羽毛的纯净程度,强调其颜色的单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鸽比作“牛乳”和“天宫降临的仙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鸽羽毛的颜色和质地,同时赋予幼鸽一种神圣纯洁的气质。
    C.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脑袋到尾巴”“没有一根杂毛”“牛乳似的柔嫩”等多个角度,增强语势,细致地描绘了幼鸽的外形特点。
    D.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幼鸽当作仙女来写,“天宫降临”赋予幼鸽人的行为动作,表现出幼鸽的活泼可爱。
    8.结合文章分析,对“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只关心白鸽,在白鸽飞翔的这个特定场景下,被白鸽吸引,旁若无物,所以觉得世界就是白鸽。
    B.白鸽象征着美好和自由,承载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让作者在陶醉中觉得世界的意义都聚焦在白鸽身上。
    C.作者看到白鸽在山川河原上空飞翔,觉得白鸽的自由自在和世界一样广阔无垠,作者内心也充满对自由的向往。
    D.作者认为世界就像白鸽一样渺小,自己可以掌控白鸽,就像可以掌控世界一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答案】6.C 7.B 8.B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者情感。
    A.“感觉自己无法企及这种圣洁的美,失落而伤悲”的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②段“是的,那种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类的陌生和新奇而表现出的胆怯和羞涩,使人顿时生出诸多的联想:刚刚绽开的荷花,含珠带露的梨花,养在深山人未识的俏妹子……最美好最纯净最圣洁的比喻仍然不过是比喻,仍然不及幼鸽自身的本真之美”可知,作者觉得幼鸽的美无法用言语形容,任何比喻都不及幼鸽自身的本真之美,并没有“感觉自己无法企及这种圣洁的美,失落而伤悲”;
    B.“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虽有震撼却能泰然处之”的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②段“是的,那种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类的陌生和新奇而表现出的胆怯和羞涩,使人顿时生出诸多的联想”“这种美如此生动,直教我心灵震颤,甚至畏怯”可知,作者面对幼鸽的美,内心产生诸多联想,这种美如此生动,直教作者心灵震颤,甚至畏怯;
    D.“第一反应是羡慕和赞美,也想要占有这种美”的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②段“两只幼鸽在墙头上转来转去,瞅瞅我又瞅瞅在地上啄食的老白鸽,胆怯的眼光如此显明,我不禁笑了。从脑袋到尾巴,一色纯白,没有一根杂毛,牛乳似的柔嫩的白色,像是天宫降临的仙女”可知,作者看到幼鸽的美,第一反应是喜悦和赞美,并没有“羡慕”,也没有“想要占有这种美”。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画线句“从脑袋到尾巴,一色纯白,没有一根杂毛,牛乳似的柔嫩的白色,像是天宫降临的仙女”分析,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鸽纯白色的羽毛比喻为柔嫩的牛乳,把洁白的白鸽比喻为天宫降临的仙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鸽最美好最纯净最圣洁的美,表达了“我”对白鸽的喜爱。
    A.赏析不正确。句子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句子并没有夸大幼鸽白色羽毛的纯净程度,幼鸽白色羽毛本就纯净;
    C.赏析不正确。句子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D.赏析不正确。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句中把洁白的白鸽比喻为天宫降临的仙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鸽最美好最纯净最圣洁的美。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与情感主旨。
    A.“作者只关心白鸽,在白鸽飞翔的这个特定场景下,被白鸽吸引,旁若无物”的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⑥段“我走出屋院站在街道上,树木笼罩的村巷依然遮挡视线,我就走向村庄背靠的原坡,树木和房舍都在我眼底了。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沐浴着晚霞的橘红。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翼下是蜿蜒着的河流,如烟如带的杨柳,正在吐穗扬花的麦田。四只白鸽突然折转方向,向北飞去,那儿是骊山的南麓,那座不算太高的山以风景和温泉名扬历史和当今,烽火戏诸侯和捉蒋兵谏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对面”可知,在白鸽飞翔的这个特定场景下,作者不只关心白鸽,还关注白鸽飞翔的环境,白鸽飞翔于故乡山原河川上空的景象令作者陶醉;
    C.“觉得白鸽的自由自在和世界一样广阔无垠,作者内心也充满对自由的向往”的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⑥段“原坡是绿的,梯田和荒沟有麦子和青草覆盖,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可知,作者看到白鸽在山川河原上空飞翔,白鸽成为了家园的代表,寄托着作者对家园深沉的爱恋,作者从白鸽的成长中体现了对其独立飞翔的自豪和对生命成长的感叹;
    D.“作者认为世界就像白鸽一样渺小,自己可以掌控白鸽,就像可以掌控世界一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⑥段“两代白鸽掠过气象万千的那一道道山岭,又折回来了,掠过河川,从我的头顶飞过,直飞上白鹿原顶更为开阔的天空。原坡是绿的,梯田和荒沟有麦子和青草覆盖,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可知,白鸽代表着纯净、美好和自由,作者通过白鸽的飞翔领略到自然的美妙和自由的感动。因此,他认为白鸽包含了他对美好的向往,使他在此刻沉醉于这种美好之中,觉得一切意义尽在白鸽,构成了他心灵的全部世界,并没有“认为世界就像白鸽一样渺小,自己可以掌控白鸽,就像可以掌控世界一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阅读《狼》,完成下面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B.乃悟前狼假寐
    C.一狼洞其中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悟前狼假寐 去后乃至
    B.其一犬坐于前 于我如浮云
    C.一狼得骨止 止增笑耳
    D.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
    B.“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
    C.本文说明对待这种象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写两狼“顷刻两毙”的结局,点明了故事主题。
    【答案】9.B 10.A 11.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词类活用。
    A.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B.句意: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寐:睡觉;
    C.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D.句意: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才”;
    B.在/对于;
    C.停止/只;
    D.神情/意图。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在半路上遇到两只狼,(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看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8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2)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鸿雁传书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王湾对亲人的思念。
    【答案】(1)便引诗情到碧霄 (2)枯藤老树昏鸦 (3)学而不思则罔 (4)非宁静无以致远 (5)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甘庄恪,吴江人,少任涞水①令,有德政。时有御前侍卫某往放御鹰②,蹂躏③田苗,公即命锁至庭,大杖数十。大吏闻之惊曰:“某令疯耶!”因共劾④之。圣祖笑曰:“不畏强梁⑤,真民父母也。”因擢⑥其官,后迁至吏部尚书。乾隆初,纯皇坚意复三年丧,诸臣莫详其制,公时任礼部,依据经注,参定大礼,繁俭常理,后皆遵之。后暴薨于署,同事者为相公讷亲⑦,因亲送其丧归。
    【注】①涞水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②“御鹰”是指皇宫中(皇帝)所豢养的鹰。③蹂躏(róu lìn):踩踏;践踏。④劾:弹劾,揭发罪状。⑤强梁:强横霸道的人或势力。⑥擢:提拔。⑦相公讷亲: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大臣、将领。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因擢其官:______
    ②因亲送其丧归: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即命锁至庭,大杖数十。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甘庄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3.①于是,就 ②回家,回去
    14.甘公当即下令(将侍卫)锁拿到县衙庭院,重重地打了几十板子。
    15.面对御前侍卫践踏田苗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他坚决维护百姓的权益,不怕得罪权贵,说明他一心为民、刚正不阿;皇帝想要恢复三年丧制,只有他凭借所学,依据经注,成功参定出符合常理、繁简得当的大礼,并被大家所遵循,可以看出他学识渊博,才能出众.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于是提拔了他的官职。因:于是,就
    ②句意:(讷亲)于是亲自送他的灵柩归乡。归:回家,回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即,立即,马上;杖,用棍棒打。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时有御前侍卫某往放御鹰,蹂躏田苗,公即命锁至庭,大杖数十”可知,面对御前侍卫的恶行,甘庄恪果断行动,毫不畏惧其背后势力,表明他不畏强权,一心为百姓着想。
    根据“纯皇坚意复三年丧,诸臣莫详其制,公时任礼部,依据经注,参定大礼,繁俭常理,后皆遵之”可知,众臣皆不知三年丧制详情,唯有甘庄恪能依经注制定出合理礼制,反映出他学识深厚,能力超群。
    参考译文:
    甘庄恪是吴江人,年轻时担任涞水县令,有良好的政绩与德政。当时,有个御前侍卫前往涞水放飞御鹰,御鹰踩踏了田间的禾苗,甘公立即下令将他锁拿到县衙,重打了几十板子。上级官员听闻此事,惊讶地说:“这个县令疯了吗!”于是一同弹劾他。圣祖(康熙帝)笑着说:“不畏惧强横势力,真是百姓的父母官啊。”于是提拔了他的官职,后来他升任至吏部尚书。乾隆初年,乾隆帝坚决要恢复守丧三年的制度,大臣们都不了解具体的礼仪规制,甘公当时在礼部任职,他依据经典注释,参与制定了重大礼仪,礼制的繁简合乎常理,后来大家都遵循这些规定。后来甘公在官署中突然去世,当时与他共事的是讷亲相公,讷亲亲自送他的灵柩归乡。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外婆家的枣树》一文,回答小题。
    外婆家的枣树
    刘义彬
    ①入秋后,果园里的枣子晒出了“成绩单”。
    ②枣树苗栽下去才三年光景,虽枝叶稀疏,却成长得很顺利,也不生虫子,就是身材略显歪斜。找了个空闲,我用几根木棍将其撑好,树干从此就直溜了。最让人欣喜的是,枣树今年开始挂果了,果子还不少呢。
    ③刚一打春,光秃秃的枝头叶蕾萌动,小小的拳头般慢慢张开,小手指渐成新叶和枝条。这些新枝叶嫩得发亮,一个星期时间就长到十厘米长。才一个月时间,很多新枝条就有筷子般粗细,并伸出很多侧枝和嫩叶,那样子一天比一天青翠、茂盛。
    ④悄悄地,小米般大小的绿色花苞从叶子下面钻出来。花苞炸裂,成了黄豆般大小的五角星,花瓣半透明,黄绿如玉,吸附在一根根细小的枝条上。等到小满,花开更盛,一簇簇的,像水中的涟漪在枝头荡漾,一股股清香随风而来,钻进鼻孔、沁人心脾。
    ⑤芒种将至,头一茬枣花开始凋谢,嫩枣在谢过花的地方渐显身姿。开始时,东两颗西三颗、稀稀拉拉的,绿豆般大小。不断绽开又萎黄的枣花下面,嫩枣一茬又一茬冒出来。每一阵风的吹拂、每一场雨的洗礼,都是枣子的必修课。到了大暑时节,树上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青枣,捉迷藏一样藏在翠绿的树叶之下。枣子的个头还不小,我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只觉又干又硬,难以下咽。
    ⑥立秋过后,枣子颜色渐渐变白,并陆续露出羞红的斑点。我再尝了尝,变脆变甜了,但与儿时外婆家的枣子相比,还差了些。
    ⑦记忆里,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大枣树一直倔强地生长着。每到枣子成熟的时节,我和弟弟就会围着十多米高的枣树转圈圈。外婆不准我们爬树,怕我们摔伤。她会从台阶靠墙角处拖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照着树上浓密的枝叶一阵扑打,一颗颗白里带红的枣子便乒乓落下。即使砸在头上脸上,我们也不肯躲开,只顾着捡枣子,在衣服上擦擦便塞进嘴里,迫不及待地品尝那沁甜的滋味。
    ⑧长大后的我,到了遥远的地方工作,外婆在我的忙碌中悄无声息地走了。外婆家的枣树连同老房子一起,渐渐被时间吞噬,给我留下越来越模糊的印象。
    ⑨为了怀念外婆,我栽下了这棵树。如今,枣树要丰收了,怎么才能将这份喜悦分享给那远逝的亲人呢?当我从过往回过神来,才发现鸟儿开始陆续光顾了。一个清晨,我拿着摘果子的长竿网兜,寻那些个大偏红的枣子摘了满满一提兜,洗干净掰开给母亲尝,可年迈的母亲牙齿快掉光了,对我笑着直摇头。
    ⑩又过了两周,园子里的鸟越来越多,仿佛欢笑也越来越多,树上的枣子也越来越红。有的全身红透,随着一阵风便从树上掉下来,引来成群蚂蚁在地上欢乐抢食。我摘了两颗尝尝,味道真好,更脆更甜更酥,和外婆家的一模一样。
    ⑪“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北宋欧阳修说的,正是我此刻的感受啊!既然枣子人和鸟都喜欢,我打算明年再多栽几棵。
    ⑫期待这园子里枣树成林,村子里花香满溢,秋天里欢乐四起。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2日,有删改)
    16.阅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说一说《外婆家的枣树》这一题目包含怎样的意味。
    17.文中一些词语运用巧妙,值得反复玩味,细读文中画线句子,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等到小满,花开更盛,一簇簇的,像水中的涟漪在枝头荡漾,一股股清香随风而来,钻进鼻孔、沁人心脾。
    18.结合文章分析,第⑥段和前后段有何联系?
    19.结合全文分析,说一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深层意蕴的理解。
    【答案】16.表层含义: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倔强地生长的大枣树,正因外婆家种枣树,我才在院子里栽种枣树。
    深层含义:外婆家的枣树承载着作者与外婆相处的美好回忆,是连接作者与外婆的情感纽带;外婆家的枣树也象征着作者的童年时光,也表达作者对外婆以及过去时光的怀念。
    17.“荡漾”这一动词,写出枣花盛开时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花盛开时的繁茂和轻盈摇曳,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表达作者对枣花的喜爱之情。
    18.第⑥段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对枣子生长过程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儿时外婆家枣树的回忆,为下文回忆外婆打枣、作者思念外婆等内容做了铺垫。
    19.“期待枣树成林”栽下更多枣树,不仅是为了收获更多的枣子,更是希望通过枣树营造出一个美丽、充满生机的环境;作者栽枣树是为了怀念外婆,而期待枣树成林则是希望将这份美好的回忆传承下去;乡村的自然风光、淳朴的生活氛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都让作者感到温暖和幸福;通过期待“枣树成林、花香满溢,欢乐四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表层含义:
    结合第②段中“最让人欣喜的是,枣树今年开始挂果了,果子还不少呢”,第⑦段中“记忆里,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大枣树一直倔强地生长着”等内容可知,题目直接指向了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大枣树,这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文章也讲述了作者因为怀念外婆,在自己院子里栽种了枣树,这一行为进一步强化了题目中“外婆家的枣树”与作者之间的直接联系。
    深层含义:
    结合第⑦段中“记忆里,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大枣树一直倔强地生长着。每到枣子成熟的时节,我和弟弟就会围着十多米高的枣树转圈圈。外婆不准我们爬树,怕我们摔伤。她会从台阶靠墙角处拖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照着树上浓密的枝叶一阵扑打,一颗颗白里带红的枣子便乒乓落下。即使砸在头上脸上,我们也不肯躲开,只顾着捡枣子,在衣服上擦擦便塞进嘴里,迫不及待地品尝那沁甜的滋味”可知,作者详细描述了作者与外婆在枣树下的美好回忆,如外婆用竹竿打枣,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品尝枣子;
    结合第⑧段中“外婆在我的忙碌中悄无声息地走了。外婆家的枣树连同老房子一起,渐渐被时间吞噬,给我留下越来越模糊的印象”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外婆和过去时光的怀念;
    由此可知,外婆家的枣树不仅是实物,更是作者与外婆之间深厚情感的象征。枣树下的时光,成为了作者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每当看到枣树,都会勾起对外婆的深深思念。枣树也象征着作者的童年时光,那些无忧无虑、充满欢乐的日子。通过枣树,作者能够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感受那份纯真的快乐。文章通过对外婆家枣树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外婆以及过去时光的深切怀念。枣树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作者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和温暖。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荡漾,指飘荡;起伏不定;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起伏动荡。结合“等到小满,花开更盛,一簇簇的,像水中的涟漪在枝头荡漾,一股股清香随风而来,钻进鼻孔、沁人心脾”的内容可知,作者巧妙地将其用于形容枣花在枝头盛开的状态。通过“荡漾”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到枣花一簇簇地在枝头轻轻摇曳,仿佛是水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这种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枣花盛开时的繁茂和轻盈摇曳之美。这种轻盈而又不失生命力的姿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通过对枣花盛开姿态的细腻描绘,作者表达了对枣花的深深喜爱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⑤段中“芒种将至,头一茬枣花开始凋谢,嫩枣在谢过花的地方渐显身姿。开始时,东两颗西三颗、稀稀拉拉的,绿豆般大小。不断绽开又萎黄的枣花下面,嫩枣一茬又一茬冒出来。每一阵风的吹拂、每一场雨的洗礼,都是枣子的必修课。到了大暑时节,树上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青枣,捉迷藏一样藏在翠绿的树叶之下。枣子的个头还不小,我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只觉又干又硬,难以下咽”,⑥段中“立秋过后,枣子颜色渐渐变白,并陆续露出羞红的斑点。我再尝了尝,变脆变甜了,但与儿时外婆家的枣子相比,还差了些”可知,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家枣树从春天发芽、开花,到夏天枣子逐渐成熟的过程。其中,第⑤段提到“到了大暑时节,树上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青枣”,并描述了青枣的口感“又干又硬,难以下咽”。第⑥段开头“立秋过后,枣子颜色渐渐变白,并陆续露出羞红的斑点”紧接着上文对枣子生长的描述,继续讲述枣子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以及口感上的改善(“变脆变甜了”)。
    第⑥段后半部分提到“但与儿时外婆家的枣子相比,还差了些”,这里自然引出了对儿时外婆家枣树的回忆。结合⑦段中“记忆里,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大枣树一直倔强地生长着。每到枣子成熟的时节,我和弟弟就会围着十多米高的枣树转圈圈。外婆不准我们爬树,怕我们摔伤。她会从台阶靠墙角处拖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照着树上浓密的枝叶一阵扑打,一颗颗白里带红的枣子便乒乓落下。即使砸在头上脸上,我们也不肯躲开,只顾着捡枣子,在衣服上擦擦便塞进嘴里,迫不及待地品尝那沁甜的滋味”,⑧段中“长大后的我,到了遥远的地方工作,外婆在我的忙碌中悄无声息地走了。外婆家的枣树连同老房子一起,渐渐被时间吞噬,给我留下越来越模糊的印象”可知,紧接着第⑥段,第⑦段详细描述了作者记忆中与外婆在枣树下的美好时光,包括外婆用竹竿打枣、孩子们捡枣子吃的场景。这一回忆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为后文作者表达对外婆的思念之情做了铺垫。如第⑧段提到“外婆在我的忙碌中悄无声息地走了”,以及作者对外婆家和枣树模糊印象的感慨,都是基于第⑥段引出的儿时回忆。
    综上分析可知,第⑥段在文章中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对枣子生长过程的细致描写,又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儿时外婆家枣树的温馨回忆,以及由此触发的对外婆的深切思念。这种结构上的安排使得文章过渡自然,情感表达层层递进,增强了文章的整体连贯性和感染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⑪段中“‘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北宋欧阳修说的,正是我此刻的感受啊!既然枣子人和鸟都喜欢,我打算明年再多栽几棵”,⑫段中“期待这园子里枣树成林,村子里花香满溢,秋天里欢乐四起”可知,第⑪段提到“我打算明年再多栽几棵”,与最后一段的“期待枣树成林”相呼应。作者不仅希望自家院子里的枣树能够丰收,更期待通过栽种更多的枣树,营造出一个美丽、充满生机的环境。枣树成林不仅意味着自然生态的改善,也象征着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结合第⑦-⑨段中“记忆里,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大枣树一直倔强地生长着。每到枣子成熟的时节,我和弟弟就会围着十多米高的枣树转圈圈”“长大后的我,到了遥远的地方工作,外婆在我的忙碌中悄无声息地走了。外婆家的枣树连同老房子一起,渐渐被时间吞噬,给我留下越来越模糊的印象”“为了怀念外婆,我栽下了这棵树。如今,枣树要丰收了,怎么才能将这份喜悦分享给那远逝的亲人呢”可知,详细描述了作者与外婆在枣树下的美好回忆,以及自己栽种枣树的原因。作者栽枣树是为了怀念外婆,而期待枣树成林则是希望将这份美好的回忆传承下去。每一棵枣树都承载着对外婆的思念,成林的枣树则成为了这种情感的延续和深化。
    全文多处描写了乡村的自然风光、淳朴的生活氛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作者通过期待“枣树成林、花香满溢,欢乐四起”的景象,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乡村的宁静、和谐与美好,让作者感到温暖和幸福,也让他更加珍惜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纯朴。
    最后一段作为全文的收尾,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作者通过描绘枣树成林、花香满溢、欢乐四起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这种憧憬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升华。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一)综合性学习(4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班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搜集了下面材料,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中学生每日课外阅读时长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
    中学生可以制定阅读计划,比如,每周读完一本薄书或几章厚书,安排特定的阅读时间,如每晚睡前半小时、周末下午两小时等,定期回顾所读内容,做简单笔记。
    【材料三】
    中学生可以从营造阅读环境开始,在家中设置舒适的阅读角落,摆放喜欢的书籍;每天坚持阅读一定时间,读完后与同学交流心得,分享感悟;还可以参加读书俱乐部,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0.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1.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中学生如何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答案】20.2024年中学生每日课外阅读时长在“21-30”分钟的学生最多,在10分钟以内的学生占比最少。
    21.中学生可以制定阅读计划;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材料一“2024年中学生每日课外阅读时长情况统计表”可知,阅读时长在10分钟以内的占9.7%,11-20分钟的占18.5%,21-30分钟的占31.4%,31-60分钟的占20.8%,1小时以上的占19.9%。由此可知,2024年中学生每日课外阅读时长在“21-30”分钟的学生最多,在10分钟以内的学生占比最少。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材料二“中学生可以制定阅读计划,比如,每周读完一本薄书或几章厚书,安排特定的阅读时间,如每晚睡前半小时、周末下午两小时等,定期回顾所读内容,做简单笔记”可知,中学生可以制定阅读计划可以提升阅读能力。
    根据材料三“中学生可以从营造阅读环境开始,在家中设置舒适的阅读角落,摆放喜欢的书籍;每天坚持阅读一定时间,读完后与同学交流心得,分享感悟;还可以参加读书俱乐部,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知,中学生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名著阅读(6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完名著,同学们围绕“恩师难忘”这主题开展了名著阅读探究活动,请你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面小题。
    22.同学们搜集了名著中关于“老师”的介绍,请你补充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内容
    “老师”是人们人生的引航人,鲁迅先生在回忆性散文集______中展示了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______;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讲述了孙悟空的第一位老师______,他授给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等神通。
    【答案】①《朝花夕拾》 ②藤野先生 ③菩提祖师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人物识记。
    第一空,由“鲁迅先生在回忆性散文集”可知,此处名著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第二空,由“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可知,此处人物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中,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文中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第三空,由“他授给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等神通”可知,此处人物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隐逸在西牛贺洲,其门下徒弟众多。后收下为求长生之道而漂洋过海的石猴,并为其取名孙悟空。六七年后,须菩提祖师在讲道时暗示孙悟空在夜晚的时候来找自己。见孙悟空前来,须菩提祖师先后授予其显密圆通真妙诀、地煞七十二变、筋斗云。待至孙悟空修成法术后,他因见孙悟空卖弄本领,恐其以后惹祸牵连自身,便在嘱咐其不准透露师承后将其赶走。
    23.同学们在阅读《西游记》时,摘抄了其中的一个选段,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下面题目。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选段中选自《西游记》中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______”,本段描述两人打斗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小圣施威降大圣。悟空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不能降服他,于是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来捉拿孙悟空。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情节识记。
    结合“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可知,所选片段是《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真君”指的是二郎神杨戬。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于是,观音推荐小圣真君二郎神前去擒拿孙悟空。孙悟空和二郎神各显神通,变化多端,展开激烈的打斗。最终,二郎神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用金刚圈打中孙悟空,并用哮天犬咬住孙悟空,最终将其擒获。据此作答即可。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4.作文。
    与朋友一起聚餐,上了一道水煮鱼,有朋友尝过后,对酒馆老板说,这道水煮鱼少放了一种作料。酒馆老板问少放了什么作料,朋友说,少放了时间的作料。酒馆老板有些纳闷儿,哪有什么时间的作料呢?朋友说,就是这道鱼少用了时间去煮,致使鱼本身的香味没有煮出来。
    用时间慢慢地去煮,用时间慢慢地去熬,可以把一道鱼的香味引发出来,把一道菜的本味引发出来。一个人用时间慢慢地去努力,慢慢地去用功,同样可以把自己内在的潜力和潜能激发出来。做一道菜,做一件事,什么“作料”都可少,但时间的作料不可少。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诗句默写,文言文阅读,记叙类文本阅读,积累与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pdf、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pdf、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