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ppt,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归去来兮辞,精读序言初识作者思想,诵读正文感受文体特点,文体简介,速读正文梳理文章脉络,细读正文体会作者情感,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宋)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陶潜,名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29岁入仕,几仕几隐,41岁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从彭泽县令上辞官归隐,从此不再复出。
耕植:耕田种植。以:用来。幼稚:形作名,小孩。盈:满。生生:维持生活。资:凭借。术:这里指营生的本领。
脱然: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有怀:有了某种念头。靡途:没有门路。会:恰逢。 惮:害怕;远役:到远方供职。
骏奔:名做状,像骏马一样奔驰。从:顺随。人事:指做官。口腹自役: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怅然:失意的样子。稔:庄稼成熟。敛裳宵逝:收拾衣装,连夜离去。寻:不久。丧于武昌:状语后置。
眷然:思念的样子。何则:为什么呢?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 质性:本性。 矫厉:造作勉强。切:急迫。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以:连词,表修饰。飏:飞扬,形容穿行驶轻快。征夫:行人。恨:遗憾。 熹微:天色微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芜:田地荒废。胡:何,为什么。奚:何,为什么。谏:劝止,挽回。迷途:指出来做官。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乃:于是,然后。瞻:看到。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横木。宇:屋檐,稚子候门:省略句,稚子于门候。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所的代称。就:快要。
引:举起、端起。眄:斜视,这里指随便看看。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快。傲:形做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明白,知道。容膝:动作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易安:容易使人快乐。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策:名作动,拄着。流憩: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矫首:抬起头。矫:举。遐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导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息交:停止各种交往。焉求:宾前,求焉 ,追求什么?悦:意动,以为愉快。情话:(古)知心话。乐:意动,以为乐。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农人以春及告余。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事:耕种之事。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棹:名作动,用桨划。窈窕:(古)深远曲折的样子。经丘:经过山丘。善:意动,以...为善,羡慕。得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行休:将要结束。行:将要。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寓形:寄托身体。曷:何,为什么。委心:随心。委:随从、顺从。去留:指生死。怀:留恋,爱惜。以:连词,表顺承。孤往:独自外出。植:立,扶着。耘:除草。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耔:培苗。皋:高地。舒:放。 啸:高声叫。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化:造化,指自然。乐:意动,以为乐;奚疑:宾语前置,疑奚;奚:什么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多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舟”:自由的象征。“遥遥”和“飘飘”两个叠词,表现出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 “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恨晨光”(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慢)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三径”:隐士住处。突出所居之人远离喧嚣官场,超脱高洁。“松菊犹存”之“松”和“菊”都是高洁坚贞的象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松竹梅菊一旦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就引发对人的高洁品性的联想,这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谋归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
“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清)陶澍《靖节先生集》“外枯而中膏” ——(宋)苏东坡《东坡题跋》“癯而实腴” ——(宋)苏东坡《与苏辙书》
古往今来,诗人们都喜欢描摹自然山水,汉魏时,人们注重景物的寓意,而不会欣赏景物的自然之美,显得比较刻意;到了谢灵运才把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观赏,多以山水景物关照内心感悟,客观地描山摹水;而陶渊明与前人的本质不同在于主体是以回归的心态主动融入自然,自己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灵魂已与自然化为一体,是主观意趣的表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春天到来,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登上高山放声长啸,傍着清流吟咏诗篇。陶渊明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对山水草木均赋予真情,看似平淡无华却又诗意盎然,仿佛就是出于胸中的一片天地。语言极其简单平淡,但却内蕴丰富,臻至于化境。类似这样的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还有很多,大家在品读的时候要注意平凡、平淡的事物下,作者流露出的自然深情。
“渊明这篇文,把他求官弃官的事实始末和动机赤裸裸照写出来,一毫掩饰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是‘真人’,这样的文艺才是‘真文艺’。” ——梁启超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乞食》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北宋)苏东坡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这样的一些句子:
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东晋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再加上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家道中落的陶潜直到29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与一些官场人物虛与委蛇。
陶渊明“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李泽厚《美的历程》
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他又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正说明了陶渊明身上这份真实的可贵啊!
《归去来兮辞》,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绝游”一句。下即接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若无此两句,不将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
——陶元亮、伍涵芬《读书乐趣》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渊明诗平淡,处于自然。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甚远。” ——(宋)朱熹《朱子语类》 “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自然’”。 ——梁启超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余秋雨曾在《西湖梦》中批判隐士文化是“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徳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徳”,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隐逸的道路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诗文中不免有哲保身、知足安命的消极成分,对社会的发展确也缺少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陶渊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隐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
归隐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他过了二十年的隐居生活,但仍不能忘世,借《拟古》《读》和一些咏史的题目抒写有关政治的感慨。
几进几出,陶渊明要逃避的,只是污浊的官场,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是热爱生活的,他的田园和家庭就是他要归向的地方。这里就是最真实自然的人间乐园。这产生了人生的和谐,这更是信念的强大和精神的崇高!
相同点:两晋时期,骄弱之风盛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今辞并序》在修辞上不尚藻饰,不堆砌典故,在句法上骄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朴素自然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直抒胸意,深发感概,都是“不类常流”的佳作。启示:言为心声,语为心境。我们从外在的语言形式沉下去,从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的内里潜上来,从认识“这一类”到认知“这一个”,真正了然作品的作家的生命体验和文学个性。
比较《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在语言特点上的相同点和启示。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绝大部分篇幅描写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获奖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知人论世,整体认知,朗读第三段,朗读第四段,赏读文章,赏读第一段,赏读第二段,随堂小问,赏读第三段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2 离骚(节选)精品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家作品,文言落实,对比探究,文本研读,活动一再识屈原,“楚辞”,诗体名,《楚辞》,总集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课件ppt,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情境任务,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解读题目,读准字音,诵读文本,精读序言初识作者思想,辞官原因,细读正文体会作者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