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0736/0-17387113777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0736/0-17387113777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0736/0-17387113777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人教统编版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导入,知人论世,诵读文本,感受文体特点,细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深层探究,艺术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宋)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二、知人论世
1. 作家作品简介:
《饮酒》其五,《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一提起陶渊明,很多人心里可能都会浮现出这样的词:淡泊宁静、率真自然、崇尚自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位田园诗派的鼻祖,29 岁开始做官,几仕几隐,终于在自己 41 岁时,决定不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从此不再复出。这篇千古流传的《归去来兮辞》就诞生在他人生的这个重大转折点时。
2.作者简介:陶潜,名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29岁入仕,几仕几隐,41岁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从彭泽县令上辞官归隐,从此不再复出。
3.题解及导入:
篇名《归去来兮辞》中“来”和“兮”我们可以看作是无实义的助词,辞是一种文体,意思就是“归去啊”“回去吧”!今天让我们进一步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看看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存在甚至是一个文化符号?
精读序言,初识作者思想
精读序言:你能从中找出陶渊明出仕和辞官的理由吗?
明确:
出仕的缘由:维持生计、亲友劝说、施展抱负、职位合适
辞官的理由:违背本性、深愧于志、为妹奔丧
四、诵读文本,感受文体特点。
诵读,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一下“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总结:
(1)关于押韵和节奏
①四句一节,每节后可作稍长停顿。
②多四字句和六字句,一般可以处理成“二二”或“一二三的节拍。比如:
③押韵,可以换韵。比如第二段就押了两个韵:一个是 un 韵,韵脚是“奔”“门”“存”“樽”;一个是 an 韵, 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
(2)关于句式
骈散结合,既有对称的骈句,也有灵活而富有变化,并且长短不一的散句。
由此可见,辞是一种介于诗和文之间的文体,一方面和诗一样注重节奏和韵律,另一方面也在句式上呈现出一 些散文化的特点。
四、速读文本,梳理文章脉络
迅速地浏览课文,思考:辞是一种侧重于抒情的文体,它主要通过画面的描述和组接来传达感情。
在这篇文辞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写的?描述和组接了哪些画面呢?他的心情如何呢?
明确:作者从归程写起,按照时间顺序集中描述了这样几幅画面:归程——归舍——归园——归田,最后表达 了自己要“乘化而归尽”的愿望。
五、细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研读一下文本,看看作者到底在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归程图:
文言知识点:
芜:田地荒废。
胡:何,为什么。
奚:何,为什么。
谏:劝止,挽回。
迷途:指出来做官。
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
以:连词,表修饰。
飏:飞扬,形容穿行时轻快。
征夫:行人。
恨:古:遗憾。 今:一种情感。
熹微:天色微明。
情感梳理:自责自慰——轻松惬意——急切渴望
归舍图:
文言知识点:
乃:于是,然后。
瞻:看到。
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横木。宇:屋檐,
稚子侯门:省略句,稚子于门候。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
所的代称。就:快要。
引:举起、端起。
眄:斜视,这里指随便看看。
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快。
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明白,知道。
容膝:动作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易安:容易使人快乐。
情感梳理:热闹喜悦的归家画面——闲适怡然的居家生活
归园图:
文言知识点: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策:名作动,拄着。
流憩: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
颔首:抬起头。矫:举。
遐观:远望。
云无心以出岫: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
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情感梳理:悠闲自在,流连忘返
归田图:
文言知识点:
息交:停止各种交往。
焉求:宾前,求焉 ,追求什么?
悦:意动,以……为愉快。
情话:古:知心话。
乐:意动,以……为乐。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农人以春及告余。
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事:耕种之事。
棹:名作动,用桨划。
窈窕:古:深远曲折的样子。
经丘:经过山丘。
善:意动,以……为善,羡慕。
得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
情感梳理:喜悦快乐,感受美好
归尽图:
文言知识点:
寓形:寄托身体。曷:何,为什么。
委心:随心。委:随从、顺从。
去留:指生死。
怀:留恋,爱惜。
以:连词,表顺承。
孤往:独自外出。
植:立,扶着。
耘:除草。耔:培苗。
皋:高地。舒:放。
啸:高声叫。聊:姑且。
乘化:顺随自然。化:造化,指自然。
乐:意动,以……为乐;奚疑:宾语前置,疑奚;奚:什么
行休:将要结束。行:将要。
情感梳理:洒脱旷达
六、深层探究
(一)赏自然之景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了山川、草木、菊、孤松、鸟、云等在人们生活中平平淡淡不起眼的东西。这些虽平常却又独特的自然意象同时体现了诗人鲜明的人格特征,传达着诗人的自由思想。
探究 1:请仔细品读以下句子,思考他们是如何传递作者的情感的。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舟:自由的象征。“遥遥”和“飘飘”两个叠词,表现出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 舒畅; “问征夫”想知道回家的路还有多远、“恨晨光”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恨”字, 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这些,也都可见出他回家时的欢快,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归家的 迫切。这种期待和欣悦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隐士住处。突出所居之人远离喧嚣官场,超脱高洁。“松菊犹存”之“松和菊” 都是高洁坚贞的象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松竹梅菊一旦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就引发对人的高洁品性的联想,这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谋归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这两句更是富有象征性。这个云和鸟与作者何其相似,无疾而终出,倦飞而知还,我不也是如此吗?现在终究还是辞官归来了。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
(相关评点)宋人叶梦得在他的《避暑录话》有这样的评点:“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相关评点)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对这两句这样评论道: “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
小结:
(相关评点)苏轼评价陶渊明诗文语言的特点是“外枯而中膏(《东坡题跋》)”“癯而实腴”(《与苏辙书》)。
古往今来,诗人们都喜欢描摹自然山水,汉魏时,人们注重景物的寓意,而不会欣赏景物的自然之美,显得比较刻意;到了谢灵运才把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观赏,多以山水景物观照内心感悟,客观地描山摹水;而陶渊明与前人的本质不同在于主体是以回归的心态主动融入自然,自己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灵魂已与自然化为一体,是主观意趣的表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春天到来,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登上高山放声长啸,傍着清流吟咏诗篇。陶渊明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对山水草木均赋予真情,看似平淡无华却又诗意盎然,仿佛就是出于胸中的一片天地。语言极其简单平淡,但内蕴丰富,臻至于化境。类似这样的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还有很多,大家在品读的时候要注意平凡、平淡的事物下,作者流露出的自然深情。
(二)品自然之情
(相关评点)“渊明这篇文,把他求官弃官的事实始末和动机赤裸裸照写出来,一毫掩饰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是‘真人’,这样的文艺才是‘真文艺’。”
——梁启超
探究 2:田园生活真的像陶渊明笔下那般美好吗?别的不说,之前在序言中提到的那些生活上的困窘该如何解决和面对呢?
(补充资料)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
小结:
(相关评点)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他又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正说明了陶渊明身上这份真实的可贵啊!
探究 3: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这样的一些句子: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说明作者的快乐也不是很纯粹的快乐。对此你怎么看呢?
小结:
(相关评点)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历程》中说道:陶渊明“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三)得自然之理
1.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相关评点)梁启超也说:“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自然’。
2.袁行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处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
问题探究 4:余秋雨曾在《西湖梦》中批判隐士文化是“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请你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参考观点:
隐逸的道路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诗文中不免有哲保身、知足安命的消极成分,对社会的发展的确也缺少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地理解。如陶渊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 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隐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 归隐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他过了二十年的隐居生活,但仍不能忘世,借《拟古》《读〈山海经》和一些咏史的题目抒写有关政治的感慨。
几进几出,陶渊明要逃避的,只是污浊的官场,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是热爱生活的,他的田园和家庭就是他要归向的地方。这里就是最真实自然的人间乐园。这产生了人生的和谐,这更是信念的强大和精神的崇高!
七、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
(1)对偶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反问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3)双关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4)对比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表达方式
(1)记叙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
(2)议论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描写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4)抒情 借景抒情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直接抒情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表现手法
(1)象征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松”和“菊”都是高洁坚贞的象征
(2)想象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比较《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在语言特点上的相同点和启示
相同点:两晋时期,娇弱之风盛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今辞并序》在修辞上不尚藻饰,不堆砌典故,在句法上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朴素自然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直抒胸臆,深发感慨,都是“不类长流”的佳作。
启示:言为心声,语为心境。我们从外在的语言形式沉下去,从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的内里潜上来,从认识“这一类”到认知“这一个”,真正了然作品的作家的生命体验和文学个性。
课堂总结:《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绝大部分篇幅描写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课后作业
王羲之和陶渊明两位大家的生命哲思,对你是否有启示,你是否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假设你穿越到了他们的时代,选择你最想对话的一位作家,尝试给他写一封信与之交流你的所思所感。要注意书信格式,不少于500字。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下第三单元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绝大部分篇幅描写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目标
1.诵读,体会“辞”的文体特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句。
3.初步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
4.评点文章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5.初步感受古代散文的真情和理趣。
6.探讨归隐文化观念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探讨归隐文化观念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7.2 *秦腔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知识背景,整体感知管理结构,概括特点,解读文本,艺术特色,对比阅读,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5.2 *边城(节选)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梳理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探究人情之美,品读边城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公开课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诗歌,文本探究,艺术特色,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