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80746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0746/1/1.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680746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0746/1/2.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680746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0746/1/3.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680746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0746/1/4.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680746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0746/1/5.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680746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0746/1/6.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680746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0746/1/7.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680746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0746/1/8.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优质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哪吒对命运的抗争,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
“我命由我不由天”意思是为我的命运来掌握,不要让上天来决定,多形容人不向命运低头屈服,有反抗命运的精神,生命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
鲍照(412–470年),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赞美李白的诗和鲍照的诗同样具有俊逸之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汉书·艺文志》
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请学生们听读诗歌,划分诗歌的节奏。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从诗歌的节奏快慢、音调的变化方面分享自己读诗的感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两个最能代表诗人情感的字。
说一说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一边诵读诗歌,一边翻译。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不敢言” 流露出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从“人生亦有命”这一句来看,诗人似乎接受了认命的说法。但从“安能行叹复坐愁”来看,作者是不认命的。“安能” 是一个反问句,诗人用反问的手法提出了对“人生亦有命”的质疑,因此“人生亦有命”其实是反讽的笔法,表现了诗人对士族门阀的压迫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岂无感”,是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宣泄了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的内心愤懑;“不敢言”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社会现实对寒微士人的压抑,只能忍气吞声。“岂无感”和“不敢言”可以看出诗人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清代沈德潜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请你说说起笔两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并结合此谈谈起笔两句的特点。
请你说说诗人是以什么起笔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如何理解诗人“酌酒” “举杯断绝”?
这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这两句在结构上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本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托物寓意,比兴遥深,既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又是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明白晓畅。艺术境界启人思索、耐人品味。
1. 借物起兴,迂曲婉转
本诗构思迂曲婉转,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遗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这种难以飞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回、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旨意深远。
诗歌运用了两个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语气强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愤懑之情。诗歌的情感从一开始的不言愁到借酒消愁,再到“踌躇不敢言”,整首诗歌情感跌宕起伏,将诗人酌酒自宽、击节高歌《行路难》,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反诘有力,诗情跌宕
3.错落灵活,声情并茂
本诗采用乐府诗歌旧题,因而在诗歌的句式上则表现出长短相间的杂言体,开头六句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全诗声情并茂,这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1.题材相同,情感有同;2.境遇不同,情感有别;3.时代不同,精神有异。
1.找寻诗眼——找出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2.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时代特点,分析诗人的情感旨意。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思考1:同为乐府旧题,《行路难》与《拟行路难》在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思考2:请你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谈谈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造成这种不同情感的原因是:李白所处的时代是盛唐时期,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而鲍照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门阀制度严苛,社会黑暗,寒门子弟无用武之地。
思考3:莎士比亚曾说: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请 你谈一谈:生逢盛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把握时代与个人命运?
示例1: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时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幸生于盛世,长于盛世,当树立时代主人翁意识,挺膺担当,不负人民,不负青春,不负时代,踔厉奋进,积极有为!
示例2:对中国青年来说,今天,以生逢这个伟大时代为荣;明天,应该通过奋斗让时代以自己为荣。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中国青年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2022•山东江苏高考)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当中以“ , 。”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自己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诗是“ ”
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以“ ”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以“ ”一句表达渴望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4.古人常常借酒浇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以“酌 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 ”,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5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精品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