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诗词赏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1476/0-17387289922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6 诗词赏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1476/0-173872899230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6 诗词赏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1476/0-173872899233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专题16 诗词赏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6 诗词赏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复习策略,答题技巧,古诗鉴赏,古诗品读,展文化自信,读古诗,完成练习,古诗词阅读,阅读古诗,完成问题,对比阅读,感受不一样的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复习策略。
1.知识梳理与积累。
(1)构建知识体系。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诗词赏析知识,涵盖诗词内容(字词、诗句、整体内容)、情感主旨、艺术特色(修辞、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每个分支详细展开,如在修辞手法分支下,列举比喻、拟人等手法的特点与作用;在情感主旨分支,归纳常见情感类型。
(2)背诵经典诗词。背诵课本要求及常见的经典诗词,在背诵过程中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仅要记住诗句,还要理解字词含义、诗句描绘的画面及情感表达。如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情。
(3)整理笔记。将诗词中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整理成笔记。例如,整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的拟人手法及表达的忧国忧民与思念家人的情感。
2.强化技巧训练。
(1)专项练习。针对不同考点进行专项练习。如集中练习字词含义理解题,通过大量诗词中的字词练习,熟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情况;针对诗句赏析题,练习从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多维度分析诗句。
(2)总结答题模板。总结各类题型答题模板。如诗句赏析题,可采用“这句诗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深刻地等]描绘了[画面内容],表达了诗人[情感]”的模板;情感主旨题,按照“通过描写[诗词内容概括],表达了诗人[情感],反映了[主题]”的思路答题。
3.对比阅读与拓展。
(1)对比赏析。选取题材、情感、风格相似或相反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如对比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诗,分析两人在描写山水景色时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异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2)创意表达练习。进行诗词的创意改写、画面描绘等练习。如将《望庐山瀑布》改写成现代文,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根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文字描绘出西湖夏日荷花盛开的美景,锻炼对诗词的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
4.错题分析与反思。
(1)建立错题本。将做错的诗词赏析题整理到错题本上,标注题目、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及错误原因。例如,因对“夸张”手法判断失误,要分析正确判断夸张手法的依据及自己出错的原因。
(2)定期复习错题。每周复习错题本,重新思考答题思路,强化对薄弱知识点的理解。针对反复出错的题型或知识点,如对某种表现手法的理解,进行重点学习和练习。
二、答题技巧。
1.选择题。
(1)内容理解选择。
仔细研读选项和原文。将每个选项与诗词原文逐字逐句比对,注意选项对字词解释、诗句理解、整体内容概括是否准确。如选项中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解释错误,与原文不符,可排除。
排除法。排除与原文内容相悖、逻辑不合理、概念错误的选项。对于不确定的选项,先保留,对比其他选项后再做判断。例如,选项中对诗词情感的表述与诗词整体意境不符,可直接排除。
(2)艺术特色判断选择。
依据特征判断。根据常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特征判断选项。如看到把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情感,是拟人手法;有两种事物对比突出某种特点,可能是对比手法。
分析选项差异。对比相似手法的选项,如比喻和拟人,比喻侧重相似性,拟人侧重赋予人格,根据诗词句子具体情况选择。若选项中出现不熟悉的手法,回到诗词中分析句子特点,结合已掌握的手法特征进行判断。
2.填空题。
(1)字词含义填空。
结合语境分析。把字词放在诗词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测其含义。如“东临碣石”的“临”,结合后句“以观沧海”,可判断是“登上、来到”之意。
回忆积累知识。回忆平时积累的字词常见义项,选择最符合诗词语境的解释。对于古今异义词,要特别注意古义的准确填写。
(2)情感体会填空。
分析诗词意象。从诗词中的意象(如月亮、大雁常表达思乡;菊花、梅花常象征高洁等)入手,结合诗句内容体会情感。如诗词中有“月”的意象,又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表述,可判断有思乡之情。
关注抒情语句。诗词中的抒情句往往直接表达情感,如“断肠人在天涯”直接体现出漂泊的愁苦。抓住这些语句,准确填写情感。
3.简答题。
(1)诗句赏析简答。
判断艺术手法。首先判断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运用了比喻手法。
描绘画面内容。用生动语言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如这句诗可描绘为“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无数条绿色的枝条像美丽的丝绦一样垂下来”。
阐述情感效果。说明诗句通过艺术手法,如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情感主旨阐述简答。
概括诗词内容。简要概括诗词所写的事件、景物等内容,如《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后破败荒芜的景象及诗人的所见所感。
分析情感表达。结合内容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情感。
点明主题思想。阐述诗词反映的主题,如《春望》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体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3)对比赏析简答。
分别分析诗词。先分别分析两首诗词的内容、情感、艺术特色,如分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分别明确两首诗描绘的送别场景、表达的送别之情及运用的写作手法。
对比相同点。从情感角度,两首诗都有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从写作手法角度,都可能运用借景抒情。找出并阐述两首诗词在这些方面的相同之处。
对比不同点。对比情感的细微差别,如李白诗可能更多对友人远行的牵挂,王昌龄诗可能侧重对自身品格的表白;对比写作手法,如李白诗以景衬情更突出,王昌龄诗在叙事中抒情。分点阐述不同之处。
4.拓展题。
(1)画面描绘拓展。
理解诗词意境。深入理解诗词描绘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整体氛围,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营造的是孤寂、清冷的氛围。
展开合理想象。在诗词基础上展开想象,补充细节。如描绘这句诗,可想象江面被冰雪覆盖,周围一片寂静,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独自在小船上垂钓的画面。
生动语言表达。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绘的语言生动形象。如“寒风吹过,江面的冰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着清冷的光”。
(2)创意改写拓展。
把握原诗情感。准确把握原诗的情感基调,如《静夜思》是思乡的惆怅。
确定改写形式。可以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形式。如改写成记叙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描述在异乡的夜晚,看到月光洒在床前,勾起思乡之情的经过。
融入细节与想象。加入合理的细节描写和想象,丰富内容。如描述“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看着月光,回忆起故乡的点点滴滴,使改写后的短文既保留原诗情感,又有丰富的内容。
一、(2024·江西九江)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写的是人们获得丰收后热烈畅谈的场景。
B.上阕中,作者用“惊鹊”“鸣蝉”“蛙声”以动衬静,反衬出乡村夏夜的宁静。
C.这首词通过对夜间乡村田园风光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山村夏夜图”。
D.这首词主要是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来写的,展现了乡村夏夜的风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2024·四川巴中)品读古诗。
早春呈①水部张十八员外②
天街③小雨润如酥④,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⑤,绝胜⑥烟柳满皇都。
【注释】①呈:恭敬地送上。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③天街:京城街道。④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⑤处:时。⑥绝胜:远远胜过。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朝诗人_____写的,他与______并称“韩柳”。
2.“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的格言: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2·广东)古诗鉴赏。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B.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C.第三句开头以“何当“两字作设问,“何当”即“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D.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后两句点题,表达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4·山东临沂)古诗品读,展文化自信。
竹石
【清】郑燮
___________不放松,
立根原在__________。
___________还坚劲,
_________东西南北风。
1.根据诗歌内容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2.“坚劲”一词中“劲”的读音是____,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____,请你用这个读音组个词:________。
3.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了竹子的________,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________。
4.这是一首______诗。关于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读这首古诗时,我们可以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B.这首诗和《马诗》《石灰吟》都是同一类型的古诗,都立意深远,给人启迪。
C.这首诗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
D.这首诗中“坚劲”这个词写出了竹子姿态的豪迈和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五、(2024·广东广州)读古诗,完成练习。
石灰吟
[明]于谦
①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郑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把古诗《竹石》补充完整,填在横线上。
2.根据诗意选词填空,请填字母编号:①______;②______。
A.千锤百炼 B.千锤万凿 C.千辛万苦 D.千磨万击
3.细读以上两首咏物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并进行梳理,完成下表。
六、(2024·湖南娄底)古诗词阅读。
[甲]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乙]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两首诗都写了美食,甲诗中的美食是________,爱好这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中的美食是________。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感情。乙诗通过妃子看见荔枝的嫣然一笑,与专使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扬起的一团烟尘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皇宫骄奢生活的不满。甲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22·福建福州)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①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②间。
借问梅花③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雪净:冰雪消融。②戍(shù)楼:军菅城楼。③梅花:这里指羌曲《梅花落》。
1.根据题材范围分类,本诗属于( )。
A.田园(山水)诗 B.记事(咏怀)诗 C.边塞(征战)诗 D.咏物(言志)诗
2.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从边地无梅引发对故乡梅花的联想。
B.“风吹一夜满关山”中,风吹落的是四处飘散的梅花。
C.诗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词语渲染了边塞和平宁静的气氛。
D.诗中的一个“满”字,既隐含着全体将士的思乡之情,也洋溢着盛唐的豪情。
3.这首诗一二两句描绘了“塞上”一幅怎样的画面?三四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24·河北保定)对比阅读,感受不一样的雨。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忽来风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诗的题目中,可看出《春夜喜雨》描写的是______(季节)________(时间)的雨,其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浓缩了诗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2.《春夜喜雨》中最能表现这场雨特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夜喜雨》描写的雨是_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雨是____。
A.和风细雨 B.连绵阴雨 C.疾风骤雨 D.倾盆大雨
4.读诗句,想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与《游园不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让人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6.“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请你再写出两句含“雨”字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24·福建福州)古诗文阅读。
【甲】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甲】诗中“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甲】诗中的“在人间”与【乙】诗中的“________”一词意思相近。
2.【甲】【乙】两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甲】诗借“________”表明志向,即使“______________”,也立志要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3.对两首诗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千锤万凿”的“千”与“万”都是虚词,形容很多。
B.【乙】诗中的“洗砚池”,引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C.【甲】诗描述了石灰历经磨炼,却保持自身的廉洁清白;【乙】诗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留清香的美德。
D.【甲】诗中“若等闲、浑不怕”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态度;【乙】诗中“淡墨痕”写出了梅花花色淡雅,花香扑鼻的特点。
十、(2022·新疆乌鲁木齐)古诗阅读。
池州翠微亭
(宋)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1.诗的首句从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度过了紧张的岁月,“_______”说明时间长;第二句写游山,“_______”点明时令;“_______”表明此行的目的。
2.与末句呼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山水的依恋。
3.形象地写出征战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22·广东东莞)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吞,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包含了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食节:《寒食》寒食节白天的景色: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东风、_____,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时节的景色。
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A.春天的长安城到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皇城里的柳树在春风中飘拂。
B.春天的长安城处处都是鲜花盛开,东风把柳枝吹得歪歪斜斜。
5.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B.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早春景象。
C.因唐朝时有寒食日折柳插门的风俗,所以特别写到柳树。
D.一个“飞”字,明写柳絮而暗写风,动感强烈。
十二、(2024·河北石家庄)阅读。
北风吹
[明]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①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②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③,风吹柏树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注释]①棱棱:威严方正,形容节操。②阳和:阳春和气,即春天的温暖。③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树枝下垂的样子。
1.借助注释,试着写一写下面诗句的意思。
①节操棱棱还自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冰霜历尽心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说说自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灰吟》也是于谦的诗,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传世名句,表达了诗人伟大的志向。文天祥、郑燮的诗句同样激励着一代代人:“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4.柏树代表了怎样的品质?被古代文人赋予了象征意义的植物还有很多,请选一个你喜欢的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2024·山东东营)阅读。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②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此前诗人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②陌:道路。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2023·河南驻马店)阅读。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②寻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用诗人沉醉于山水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精神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2.你认为诗人读书有哪些乐趣?( )(多选)
A.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
B.读书可使荡涤心胸,感觉清明纯净。
C.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
D.读书可使人的品德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3.材料二中的“活水源流随处满”是诗人于谦巧妙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最富有哲理性的诗句(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十五、(2024·山东泰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放舟蓬莱①阁下
戚继光②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①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释】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而“遽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颔联中“出”字精练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颇有感慨之意。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
2.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故事新编》,散文集《彷徨》,散文诗集《野草》等。
C.传统文化中我们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如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人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等。
D.《竹石》作者是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明代书画家、文学家。
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1.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本题考查词的内容理解。“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除位置上有区别外(词牌名在前,题目在后,当然,也可以没有题目),还有区别就是词牌名是这首词的形式,题目是概括词的内容。
2.A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整首词的意思: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写的是在稻花香气中人们想象今年的丰收,听到一片蛙声,而非描写人们获得丰收后热烈畅谈的场景。故选A。
二、1.韩愈 柳宗元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他与柳宗无并称为“韩柳”。
2.运用了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腻。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结合“‘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意思:天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可知,诗句把“小雨”比作了“酥油”,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早春时节细雨的细腻、润泽,以及它带给大地那种柔和、舒适的感觉。
3.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草色遥看近却无: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这句诗描写了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据此来想象并描绘,只要合理即可。如:早春,天下起了细雨,小草在雨水的滋润下,从地里悄悄地探出了头来,从远处看来,大地是否一片青绿青绿的,当大家高兴时走近看,却什么也看不到。
4.一年之计在于春。
本题考查名言的积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思 :在一年开始的春天便要做好全年的安排和打算。作者在此时用“最是一年春好处。”来提醒: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5.“最”“绝”二字表达作者充满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意思: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最是:正是。处:时。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诗人特意选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最”字用于强调“一年春好处”的极致性。它表明在诗人眼中,早春时节是春天中最美好的阶段,超越了其他任何时段。这种表达不仅突出了早春的独特魅力,也流露出诗人对早春的深深喜爱和赞赏。“绝”字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美好感受的强烈程度。它表示早春的景色“绝胜”于“烟柳满皇都”的盛春景象。诗人认为早春的景色更胜一筹,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早春的清新脱俗和独特韵味,也表达了诗人对早春之美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
三、1.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后两句点题,表达诗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故选D。
2.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刀。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学生要明确描绘某句诗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与描写。结合诗歌内容和译文,这句诗描绘出一片悲凉肃杀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四、1.咬定青山 破岩中 千磨万击 任尔
本题考查诗句默写。书写时注意“破”“磨”的正确写法。
2.jìng jìn 使劲
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劲”在表示力气、作用、精神、态度等时,读“jìn”,如干劲、劲劲等;在表示坚强有力,力量大时读“jìng”,如坚劲、劲风、劲弩等。故读“jìng”。
3.特点 志向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这两句诗写了竹子的特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这两句诗写了竹子的品格。这首诗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托竹抒情,表达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志向。
4.题画 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D.有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经历无数磨炼和打击,竹子依然坚强有力地生长着,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这首诗中“任尔”这个词写出了竹子姿态的豪迈和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故选D。
五、1.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本题考查古诗的默写。书写时注意“咬”“破”的正确写法。
2.B D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这里用“千锤万凿”,强调了石灰石开采过程的艰难和不易,突出了其经历的重重磨难,为后文“烈火焚烧若等闲”中展现出的坚韧品质做铺垫,更加凸显出石灰石不惧艰难的特点。故选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是: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打击,竹子依然坚定强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这里用“千磨万击”,形象地描绘出竹子在生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和挫折,极言其经历之多、之严酷,从而更有力地衬托出竹子顽强不屈的精神。故选D。
3.石灰 一身正气,纯洁高尚的思想品质 清白 托物言志 竹子/竹石 坚贞不屈的正直高尚的品格 坚劲
本题考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方法。借何物作比:《石灰吟》借石灰作比,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描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竹石》借竹子作比,“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描写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生长姿态,展现其坚韧的品质。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坚定顽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精神品质,以及坚守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远大志向。《石灰吟》中,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仍然要把清白留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保持清白正直的品格。《竹石》中,竹子在破岩中扎根,经历风吹雨打依然坚定,作者借竹子的坚韧,表达自己在困境中绝不屈服,坚守信念的决心。体现诗人的精神品质的词:《石灰吟》中“清白”一词最能体现诗人的精神品质,强调了诗人追求纯洁高尚、不被玷污的品格。《竹石》中“坚劲”一词最能体现诗人的精神品质,突出了竹子的坚定强劲,也象征着诗人坚定不移的意志。在表达方法共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通过对石灰和竹子的描写,赋予它们人的品质和精神,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在诗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石灰吟》的“要留清白在人间”,《竹石》的“任尔东西南北风”,都鲜明地展现了作者的态度和精神。
六、1.鲈鱼 江上往来人 荔枝
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结合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可知甲诗中的美食是鲈鱼,爱好这种美食的不是渔者,而是江上往来人;结合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知乙诗中的美食是荔枝。
2.喜爱鲈鱼的人们 出没风波捕鱼的渔民 辛苦劳动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江上渔者》这首诗描写了命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一类是为了生活常年处在风口浪尖打鱼的渔民;另一类是到江边来享受鲈鱼美味的达官贵人。通过江上往来人对鲈鱼的喜爱和渔人出没风波的艰辛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七、1.C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题材的辨析。《塞上听吹笛》出自唐朝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译文: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根据译文可知,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首先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是典型的边塞(征战)诗。故选C。
2.B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辨析。《塞上听吹笛》出自唐朝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译文: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根据译文可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意为: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其中“梅花何处落”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表达的是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B项表述有误,故选B。
3.这首诗一二两句描绘了“塞上”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的场景。诗的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思想感情的辨析。《塞上听吹笛》出自唐朝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译文: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根据译文可知,诗的前两句主要抓住“雪、天、马、月、笛、楼”几个字,动静结合地描写了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的场景。诗的后两句主要抓住了“梅花”一物来理解,结合实际可知,胡地是没有梅花的,所以“梅花”是虚写,是借梅花写士兵因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
八、1.春季 夜晚 喜
本题考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结合题目“春夜喜雨”,可知这是描述春季夜晚的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喜悦之情,是全诗的诗眼。
2.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最能体现春雨温柔、细腻、默默滋润万物的特点。
3.A D
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知《春夜喜雨》描写的雨是和风细雨,故选A。结合“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可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倾盆大雨,故选D。
4.天空中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但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峰;雨点如珍珠般跳跃,纷纷落入船中,场景显得既壮观又有些凌乱。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乌云如翻涌的墨汁般迅速蔓延,但尚未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忽然间,豆大的雨点仿佛跳跃的珍珠,杂乱无章地溅入湖中停泊的船只。
5.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积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意思是: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是: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这两句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积累。根据积累,写与“雨”字有关的诗句。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九、1.平常,轻松 满乾坤
本题考查对字词的解释和近义词。“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平常,轻松。“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在人间:在人世间。“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故【甲】诗中的“在人间”与【乙】诗中的“满乾坤”一词意思相近。
2.石灰 粉骨碎身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即使“粉骨碎身”也不怕,一定立志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从而表达出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D
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和情感主旨的赏析。D.“淡墨痕”写梅花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赞扬了梅花的高风亮节。“花香扑鼻”说法错误。故题干叙述有误。故选D。
十、1.经年 寻芳 上翠微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经年”的意思是:常年。说明时间长;“寻芳”的意思:游春看花。点明了时令是春天;“上翠微”的意思是:到翠微亭。表明此行的目的。
2.马蹄催趁月明归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马蹄催趁月明归”的意思是:在马蹄声声的催促中,踏着明亮的月色归来。与之对应的是诗句是:特特寻芳上翠微。
3.经年尘土满征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经年尘土满征衣”的意思是: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写出了征战之苦。
4.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 好水好山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本题考查对古诗情感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这首诗通过游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诗句中最能体现情感的诗句是: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参考译文】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今天特地骑马到达翠微亭,观赏齐山美景。国大好河山看不够,在马蹄声声的催促中,踏着明亮的月色归来。
十一、1.这首诗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情状,实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感伤。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2.“凉”字既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也写出了别离的伤感和凄凉。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江风引雨入舟凉”的意思是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寒雨连江”则是表明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3.飞花 柳树 暮春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是春天的长安城到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皇城里的柳树在春风中飘拂。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飞花、东风、柳树,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
4.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意思是春天的长安城到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皇城里的柳树在春风中飘拂。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故选A。
5.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C.表述错误。“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故选C。
【参考译文】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十二、1.①柏树的节操刚正不阿,始终保持 ②经历了冰霜的考验,心志依然不变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①“节操棱棱还自持”,结合注释可知,棱棱:威严方正,形容节操。自持:自己坚守、保持。结合所学这句诗解释为:柏树品格意志坚强、威严方正,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志向。②“冰霜历尽心不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霜:冰雪和风霜,指代恶劣的环境。不移:不会改变。这句诗解释为:柏树历经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依然坚守自己的志向,不会改变。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谦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志向。理由是诗中通过描写柏树在北风吹拂下依然坚定不动,象征着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诗中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预示着困境终将过去,希望和温暖即将到来。
本题考查古诗理解和感悟主旨。题干要求感悟作者志向,本题需结合古诗具体的内容进行赏析。从“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可以看出诗人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而“冰霜历尽心不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品质在困境中的坚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和品格,不屈不挠,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坚定不移的志向。从“况复阳和景渐宜”“北风吹,能几时!”可以看出作者对未来有着积极乐观的心理,期待春天早日到来,未来将是春和景明。
3.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题考查古诗词理解和运用能力。《石灰吟》是于谦的代表作之一,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进一步强调了石灰石(也是诗人自己)为了坚守信念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则点明了诗人的终极追求,即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清白之身,为后世留下光辉的榜样。结合题干中“表达了诗人伟大的志向”可知,此处填写“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书写时注意“骨、碎、清、取、照、青”的正确写法。
4.柏树代表了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品质。古代文人常将植物赋予象征意义,如梅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正直、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等。我喜欢竹子,因为它在风雨中依然挺立,象征着正直和坚韧的品格。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主旨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干要求,需先理解柏树的品质,再选择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并且要说说理由。分析柏树的品质时,要结合诗句,从“节操棱棱”“冰霜历尽心不移”可以看出柏树代表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坚守节操的品质。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经历风霜雨雪而依然挺立,这种精神被古代文人所赞颂,并赋予了象征意义。与柏树一样有着象征意义的植物还有“梅花”“竹子”“菊花”等。示例:梅花,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不畏严寒,象征着高洁、坚强和谦虚的品质。诗人常常通过赞美梅花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如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就生动地描绘了梅花的形象,并赋予了它高洁、坚强的象征意义。
十三、1.春天,池塘的水缓缓流淌,环绕着池边的杏树,杏花绽放一树,临水照影,水波荡漾,花影轻移,春天的水,春天的花,两相辉映。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及想象写话。“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意思是一池春水多情的围绕着杏林岸上的花和水中的花影相互映衬,都各自把春天占尽。在想象画面时要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春水”“杏树”“花影”,用自己的语言在线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在用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突出景物特点。示例:在宁静的乡野之中,有一处小小的陂塘,清澈的春水围绕着一株珠绽放的杏花树,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杏花娇美的山姿。微风轻轻拂过,满园的杏花随风摇曳,花瓣如雪花般飘落,洒在水面上,随着水波缓缓流淌,花影在水中荡漾,与岸上真实的花朵相互交织,仿佛在争奇斗艳,各自展现着春天的魅力与风情。
2.运用比喻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宁可像雪花那样凋零消失在水中,也不愿零落在尘埃里被玷污、被践踏;寄托着诗人心志高洁、不合流俗的情怀。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理解。“纵被春风吹作雪”这里淋漓的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而漫天飞雪而波逐流的凄美景象,诗人以雪花自喻,写出了诗人宁可像雪花那样凋零,消失在水中也不愿意落在尘埃里,被玷污,被践踏寄托了诗人心志高洁不和流俗的情怀。同时后两句运用对比(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的对比,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十四、1.C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C.“用诗人沉醉于山水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精神享受的肤浅”说法错误。尾联“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的意思是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故选C。
2.ABCD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A.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说明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B.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说明读书可使荡涤心胸,感觉清明纯净。C.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意思是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说明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D.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说明读书可使人的品德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故选ABCD。
3.A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活水源流随处满”意思是: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所以,“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故选A。
十五、1.B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B.颔联中“沧波浩荡浮轻轲,紫石崚嶒出画楼。”此句暗合诗题“放舟”,了无痕迹,照应缜密。那浩荡的缘波之上,漂着一叶轻舟,紫石的高山上有装饰一新的画楼。浩荡,言其广阔壮大。只有“轻轲”,方可言“浮”其上。崚嶒,言山之高峻。画楼,指蓬莱阁,着一“出”字,遣词用字,锤炼精警,写得真实而形象,表现了诗人壮志未衰的英雄本色。题干说法错误。故选B。
2.复起乡关、建功报国
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注释可知,尾联“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的意思是: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表现了诗人壮志未衰、建功报国的英雄本色。
3.C
本题考查常识积累。A.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B.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D.《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门而罢官。为“扬州八怪”之一。创“六分半书”,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画专长兰竹松石,简洁遒劲。工诗词,抒情志感,痛快淋漓。著有《板桥全集》。故选C。
考点分布
考点内容
命题焦点
常考题型
诗词阅读
诗词阅读的考点内容包括: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句义;了解古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古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古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以填空、选择和问答题为主。
古诗
借何物作比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精神品质
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石灰吟》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竹石》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 写作-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习作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5 诗词赏析与小古文阅读-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品读,展文化自信,诗词欣赏,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3 诗词赏析与小古文阅读-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复习策略,答题技巧,古诗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与鉴赏,小古文阅读,短文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