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1477/0-173872899573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1477/0-173872899578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1477/0-173872899583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7 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复习策略,答题技巧,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文言文阅读,小古文阅读,阅读,古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复习策略。
1.夯实文言基础。
(1)实词虚词积累。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实词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古今异义词,虚词如“之”“而”“其”等的多种用法。通过制作卡片,一面写词语,一面写释义和例句,方便随时记忆。
(2)背诵经典篇目。背诵课本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如《论语》《孟子》《伯牙鼓琴》等。在背诵过程中,加深对文言文句式、语感的理解。同时,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情感,如《论语》中传达的为人处世、学习方法等道理。
(3)语法知识梳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如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了解判断句“……者,……也”的形式,省略句中省略主语、宾语的情况,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的特点,分析句子结构,帮助理解文意。
2.强化阅读训练。
(1)专项练习。针对文言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主旨把握等不同考点进行专项练习。集中练习字词解释题,通过大量练习,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针对句子翻译题,练习准确通顺地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拓展阅读。阅读课外简单的文言文,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中的简短篇章。在阅读时,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积累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遇到不懂的字词,及时查阅工具书,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3.总结答题技巧。
(1)归纳答题模板。总结各类题型的答题模板。如字词解释题,可先解释常见义项,再结合语境判断;句子翻译题,按照“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补充省略成分,调整特殊句式语序,准确翻译实词虚词”的步骤进行;内容理解题,采用“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分析题目规律。分析历年真题和练习题,总结出题规律。例如,字词解释常考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内容理解常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人物形象等方面出题。了解规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训练。
4.错题整理反思。
(1)建立错题本。将做错的文言文阅读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详细标注题目、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及错误原因。如因对“以”字的用法理解错误导致翻译错误,要分析“以”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用法。
(2)定期复习错题。定期复习错题本,重新思考答题思路,强化对薄弱知识点的理解。针对反复出错的知识点,如特殊句式的翻译,进行重点复习和专项练习,避免在考试中再次犯错。
二、答题技巧。
1.字词解释题。
(1)联想迁移法。联系已学过的文言文中该字词的含义进行迁移。例如,看到“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可联想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省”,意为“反省”。
(2)语境推断法。将字词放在句子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其含义。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结合后文“霸上”这一地点,可推断“军”是“驻军、驻扎”的意思。
(3)组词推断法。对于一些单音节词,可尝试组成双音节词来推断其含义。如“自非亭午夜分”的“自”,可组成“如果”,代入句子中“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解释合理。
2.句子翻译题。
(1)保留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直接保留,不翻译。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是人名,直接保留。
(2)补充省略成分。根据语境,补充句子中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等成分。如“()见渔人,()乃大惊”,应补充为“(桃花源中人)见渔人,(桃花源中人)乃大惊”。
(3)调整语序。对于特殊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如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状语后置句“投以骨”,应翻译为“把骨头投给(狼)”。
(4)准确翻译字词。准确翻译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情况。如“牺牲玉帛”中“牺牲”古义为“祭祀或祭拜用品,纯色的整只的牲畜”,不能译为“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3.内容理解题。
(1)定位关键语句。根据题目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如问“文中表现主人公勤奋好学的句子有哪些”,就需要在文中寻找描述主人公学习行为的语句。
(2)概括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关语句的主要内容。如找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等语句,可概括为“主人公因家贫借书并亲手抄写”。
(3)结合问题作答。按照题目要求,对概括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回答。如题目问“主人公勤奋好学表现在哪些方面”,则将找到的相关内容分点列出,如“勤奋好学表现为。借书阅读;亲手抄写书籍;按时归还书籍”。
4.主旨理解题。
(1)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理解文章主旨。如《司马光砸缸》中,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行为,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从而理解文章赞美机智救人品质的主旨。
(2)关注议论抒情句。文言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点明主旨。如《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抓住这类句子,有助于准确把握主旨。
(3)联系背景知识。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主旨。如《桃花源记》创作于战乱时期,联系这一背景,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一、(2024·陕西延安)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_______________。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4·贵州毕节)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实事求是的品质,由此,我想到了《论语》里的(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围绕“_________________”进行辩论。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代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6.选文中的哪句话体现了两个小孩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讨论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4·广西百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自相矛盾》一文出自下列哪部古籍( )。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是( )。
A.深入 B.刺破 C.陷害 D.隐藏
3.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句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又yù______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______也。”
5.请简要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4·辽宁沈阳)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多言何益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②,日夜恒鸣,口千舌擗③,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黾(měng):金钱蛙,困、疲劳。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国 交通便利 B.多言何益 多多益善
C.善弈 能言善辩 D.日夜恒鸣 持之以恒
2.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阅读两则文言文故事,完成下面的表格。
五、(2024·山东德州)小古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败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①深,情②有暂暗③,笙④猾⑤之也。
【注释】①暴:突然。②情:思绪。③暂暗:一时糊涂。④笙:一种吹奏的乐器。⑤猾:干扰。
1.请用两条“/”为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划分节奏。
当 弈之 时 有 吹 笙 过 者 倾 心 听 之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请写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后羿、夸父、梅兰芳、贝多芬中选择一个人物,用“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样的句子形式来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说选文一中弈秋的一个学徒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是___________,选文二中弈秋大失水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六、(2024·山东东营)阅读。
(甲)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沈复《童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②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③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 ④项为之强: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24·河南安阳)文言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著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②碾③之,又不得。嗔(chēn)④甚,复于地取内⑤口中,啮(niè)⑥攻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屐齿: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③碾:踩。④嗔:发怒。⑤内:同“纳”,放入。⑥啮:咬。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食鸡子(品尝) B.以箸刺之(筷子)
C.仍下地以屐齿碾之(用) D.复于地取内口中(又)
2.短文巧用动词“____、____、____、____”(填出四个即可)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选用“______、____”作神态刻画,将王蓝田________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用一句谚语或歇后语来形容王蓝田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
八、(2024·安徽淮北)古文阅读。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而入胡③。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堕而折其髀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⑦。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⑧。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②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③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的民族的称呼。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⑤遽(jù)(bì);大腿。⑦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⑧十九:十分之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______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因为这位老人“善术”,所以他知道丢失了一匹马,能获得更多的骏马。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我们要常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即使事情处于不好的一面,也要学会泰然处之。
九、(2024·贵州安顺)文言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①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②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庶几③其一惧,而儿痴,虎亦卒去。意④虎之食人,必先被⑤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钦?
(选自苏轼《东坡全集》)
[注释]①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②浣衣:洗衣服。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儿。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意:估计。⑤给……加上。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中的“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置 B.位置 C.安置 D.闲置
2.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的“之”指的是“二小儿”( )。
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B.虎熟视久之 C.虎之食人 D.而不惧之人
3.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这篇文言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虎毒不食子 B.虎父无犬子 C.虎虎生威 D.初生牛犊不怕虎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24·山东德州)文言文阅读。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①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⑤过门者,宁读书如故⑥,歆废书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②共:一起。③捉:拿起来,举起,握。④掷:扔。⑤轩冕:古代高官的车辆和冕服。⑥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⑦废书:放下书。废:停止。
1.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 歆废书出观__________
2.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尝试解释句子意思。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这个小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24·四川广元)阅读小古文,完成题目。
愚人买盐
昔有愚人,至友人家。主人与食,嫌淡而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①,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多乎?”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然食已口爽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无益,反害之。
【注释】①尚尔:尚且这样。②爽:这里指味觉败坏。
1.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主人闻之:______ 益盐:_______ 缘有盐故:______
2.写出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无益,反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2024·广东汕头)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陶母责子
陶公①少时,作②鱼梁吏③,尝以一坩鲊④饷⑤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吏,反书⑥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⑦,乃增吾忧也。”
【注释】①陶公;对陶侃的尊称,诗人陶渊明的曾祖。②作:担任。③鱼粱吏:负责渔业和河道的官吏。④坩鲊(gān zhǎ):腌鱼。⑤饷(xiǎng);以食物送人。⑥反书:回信。⑦非惟不益:不仅没有好处。益,好处。
1.文中陶母忧愁的原因是( )。
A.陶公的官饷来之不易。
B.陶公拿官府的东西给她。
C.陶公买贵重的鲊鱼给她吃。
2.陶母希望儿子做个怎样的鱼梁吏?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B.唯利是图,善于经营 C.徇私枉法,心思缜密
3.读下面资料,作答。
【资料】陶母湛氏,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母亲,以贤名称道于世。她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陶母的教育方式体现在她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对儿子行为的正确引导上。她教导儿子爱惜光阴,崇尚勤劳,公私分明。
(1)结合资料,你觉得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提到的中国古代“四大贤母”,除陶母外,分别是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和岳飞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都成为国家的栋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请为下面的内容选择对应的典故,填写在横线上。
岳母刺字 画荻教子 孟母三迁
①她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_________
②她在儿子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激励他报效国家。________
③她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用芦苇秆代替笔,在地上写字教儿子。_______
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1.使弈秋诲二人弈 思援弓缴而射之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书写时注意“弈、诲、援、射”的正确写法。
2.①善于,擅长 ②这样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所以“善”意思是擅长。②“非然也”整体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或者“并非如此”。“然”是“这样”的意思。
3.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虽然。与:和。俱:一起。学:学习。弗:不。若:如,比得上。意思: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他)却比不上前一个人了。
4.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文章讲两个人一起学下棋,一个专心,一个不专心,结果专心的人学得好,不专心的人没学好。文中的跟随弈秋学艺的两个人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如:学什么都要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就不能学好学精的道理。
【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
二、1.B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这句话意味着在三个人同行的时候,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它强调了学习的普遍性和谦虚的态度。B.这句话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重要教诲。它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诚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智慧。在学习和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自欺欺人。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C.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热爱与坚持。它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永不满足,不断追求进步;同时,在教导他人时也应该保持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D.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密切关系。它告诉我们,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而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和困境。故选B。
2.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两小儿的对话中可知两小儿围绕“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进行辩论。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试图说服对方。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而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他们分别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虽然都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但却体现了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代的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从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前后去找,“此”指代的是前文描述的现象,即“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4.“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出“孰”“汝”“知”重点字词,注意句子通顺。译文: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5.对话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选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可以知道这是属于语言描写。作者通过两个小孩之间的对话和辩论,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思考方式和辩论技巧。这些语言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还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紧张氛围和思维碰撞,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6.选文中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两句话体现了两个小孩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选文中体现两个小孩辩论内容复杂性的句子是:“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句话直接展示了两个小孩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个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这两种观点都各自有其看似合理的理由,因此使得辩论内容变得复杂而有趣。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观点的对立上,还体现在他们各自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和逻辑上,使得整个辩论过程充满了思考和探索的乐趣。
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讨论体现了一种探究自然现象的态度。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两小儿的对话中可以知道,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讨论体现了科学探索中的积极、好奇、勇于质疑和开放包容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8.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是从视觉效果和温度感受这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小孩从视觉效果出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车盖,中午时小得像盘子,所以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第二个小孩从温度感受出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凉爽,中午时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所以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人物对话“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第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他是从视觉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的。他观察到太阳在早晨升起时,看起来比中午时要大得多,就像车盖一样;而到了中午,太阳则变得像盘盂一样小。基于“远小近大”的直观感受,他推断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中午时因为离人远而显得小。第二个小孩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他是从感觉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的。他注意到太阳在早晨时天气比较凉爽,而到了中午则变得异常炎热,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基于“近热远凉”的生活经验,他推断出太阳在早晨因为离人远而感觉凉爽,中午时因为离人近而感觉炎热。
【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他们问孔子一个问题:“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解释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了中午时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后一个小孩则反驳说:“太阳刚升起时清清凉凉,到了中午时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东西感觉热而远的东西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三、1.C
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故选C。
2.B
本题考查了字词解释。“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故“陷”的意思是刺破,故选B。
3.A
本题考查了文言文断句。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正确的停顿应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故选A。
4.誉 xiàn
本题考查了看拼音写出汉字和汉字读音。相应的汉字是:誉(yù)。“陷”读“xiàn”。
5.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结合译文可知,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
本题考查了主旨情感。结合故事可知,告诉我们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的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在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说话做事要考虑周全,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让言行举止与实际行动相冲突。
【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四、1.C
本题考查多义字。A.通:全。/有路达到;B.益:好处。/更加;C.善:善于、擅长;D.恒:永久,持久。/恒心。故选C。
2.①它,这里指的是天鹅。 ②代词,这里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
本题考查字的解释。①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之:它,这里指的是天鹅;②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虽与之俱学”的意思: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之:代词,这里指的是另一个人(通常是前面提到的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
3.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夜晚不停鸣叫的虾蟆、蛙黾和定时打鸣的公鸡 说明了说话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多言无益,唯有适时之言才有效。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及情感主旨。《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将专心致志的人和万幸的人进行对比,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多多何益》将叫个不停的虾蟆、蛙黾和按时啼叫的雄鸡进行对比,告诉我们:说话要说到点子上,看准时机。
【参考译文】译文一: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译文二:子禽问墨子说:“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虽然这样,人们却不听它们的。现在我们来看早晨的鸡,到黎明时啼鸣,天下人被它惊醒。多话有什么用呢?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五、1.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当他下棋的时候,有人吹着笙经过,弈秋便分心去听。“当弈之时”是表示状语,故后面停顿。“有吹笙过者”与“倾心听之”表示先后发生的事,故停顿。故句子停顿划分是: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
2.B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A.代词,指吹笙的人/ 代词,指弈秋;B.都是“不是”的意思;C.知道/智力,智慧;D.这样/认为对的;故选B。
3.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通国”指全国。“善弈”指擅长下棋。“者”指“……的人”,故这句话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4.贝多芬,全球之善作曲者也;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语言表达。后羿擅长射箭,故可以介绍:后羿,全球之善射者也。梅兰芳擅长唱京剧,故可以介绍:梅兰芳,全球之善歌者也。夸父擅长跑步,故可以介绍:夸父,全球之善跑者也。贝多芬擅长弹琴,故可以介绍:贝多芬,全球之善钢琴者也。
5.三心二意、不够专注 听到吹笙的声音分了心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选文一内容“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弈秋的一个学徒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他不能一心一意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不集中。结合选文二内容“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①深,情②有暂暗③,笙④猾⑤之也。”可知,弈秋的心思暂时被笙声所吸引,分散了注意力,所以大失水准。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参考译文】译文一: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射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译文二: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当他下棋的时候,有人吹着笙经过,弈秋便分心去听,正在考虑如何布局的时候,有人问他下棋的道理,他却回答不上来。这并不是因为下棋的道理深奥难懂,而是因为他的心思暂时被笙声所吸引,分散了注意力。
六、1.①距离小 ②分辨、判断 ③因此 ④通“僵”,僵硬
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①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意思: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近:距离小;②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决:判断;③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意思: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故:因此,所以;④结合参考译文可知,“项为之强”的意思:脖颈都为此僵硬了。强:僵硬。
2.①谁说你懂得很多呢? ②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
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①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智”聪明、智慧。故“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②私:自己;拟作:比作;舞:飞舞;于:在。故“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的意思: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甲文中第②自然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第③自然段中“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第④自然段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第⑤自然段中“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太阳何时距离人远,何时距离人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值得欣赏;结合乙文中“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可知,文中的儿童能够专注地观察事物;“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可知,文中的儿童将蚊子看作白鹤,用烟慢慢喷蚊子,想象成青云白鹤、鹤唳云端的景观,表现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值得欣赏。因此两段文字虽然都展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两小儿辩日》侧重于儿童的观察、质疑和探究精神,而《童趣》则侧重于儿童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参考译文】甲: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乙: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七、1.A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A.尝食鸡子:有一次吃鸡蛋。尝:有一次。故选A。
2.刺 举 掷 碾 大怒 瞋 急躁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结合文言文内容可知,文章以吃鸡蛋这一件小事来体现王蓝田性格急躁,作者妙用动词“刺”“举”“掷”“碾”“取”“啮”“吐”等来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王蓝田吃鸡蛋时的情景。“怒”和“瞋”是描写王蓝田神态的词语,刻画出他心急吃不到鸡蛋时怒气冲冲的神情,给人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本题考查写谚语或歇后语。用一句歇后语来形容王蓝田性急、易怒、无法冷静处理事情的性格,可以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参考译文】王蓝田性格急躁。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去戳鸡蛋,没有戳中,便大发脾气,捡起来扔到地上。鸡蛋落在地上还滚个不停。他于是下地用木屐的齿踩踏鸡蛋,又没踩到。他更加生气,再从地上捡起鸡蛋放进嘴里,把鸡蛋咬破就吐出来。
八、1.①逃跑 ②带领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①“马无故亡而入胡”句子意思是: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地区。亡::逃跑。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句子意思是:那匹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将:带领。
2.①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 ②那户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此何遽不为福乎?”中的重点词有:此,这;何遽,怎么就;为,是;福,好事;乎,语气词,可以为“呢”;故该句可翻译为: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②句“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中的重点词有:富,多;好,喜欢;堕,摔下;折,折断;髀,大腿;故该句翻译为: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3.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本文通过塞翁失马、得马的故事,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确定的,在确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即“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与题干表示一致。B.通读文章可知,文中的“塞翁”眼光长远、乐观、理性、具有辩证思维,当一匹马丢失时,他能够超越眼前的变化,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乐观看待问题。故“这位老人‘善术’,所以他知道丢失了一匹马,能获得更多的骏马。”表述错误。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经》,意思是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与本文寓意一致。D.本文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胜不骄败不馁,教育我们要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即使事情处于不好的一面,也要学会泰然处之,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故选B。
【参考译文】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对他的不幸表示安慰。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边境的人绝大部分都因战争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有时候福就是祸,祸就是福,这样的变化是无止境的,如此深奥的道理是不可预测的!
九、1.C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意思是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置”应理解为“安置”。故选C。
2.B
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意思是: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之”指的是老虎。B.“虎熟视久之”意思是: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之”指的是两个小孩。C.“虎之食人”意思是:老虎吃人。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之”是协调音节,无实意。D.“而不惧之人”意思是: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之”是一个结构助词,表示“的”。故选B。
3.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本文讲述了一个妇人把两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去洗衣服,结果老虎来了,但两个小孩毫不畏惧,最终老虎离开了。A.虎毒不食子:成语,意思是虎虽凶猛,尚且不吃虎崽,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与文章内容不符。B.虎父无犬子:成语,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与文章内容不符。C.虎虎生威:意思是像老虎一样有种令人敬畏的气势。与文章内容不符。D.初生牛犊不怕虎:指刚生下的小牛犊不怕老虎,因为不知道老虎的厉害;一般形容年轻人,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与文章内容相符。故选D。
4.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作答时首先要理解好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结构。“意虎之食人”结合注释可知,“意”指估计,“之”无实意,故译为:估计老虎吃人;“必先被之以威,”“被”指先用,“威”指威风,故译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而不惧之人”,“而”指但是,“惧”指害怕,故译为: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威无所施钦?”,“施钦”指施展的地方,故译为威风就无处施展了。由此可知,画线句子意思: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参考译文】从前我听说忠州、万州、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十、1.曾经 观看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又尝同席读书:意思是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两人曾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尝”意思是“曾经”或“有一次”。歆废书出观:意思是华歆放下书本,走出去观看。“观”是动词,意为“看”或“观看”。
2.管宁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本题考查词句解释。借助注释从理解全文分析句子。宁:指的是管宁;割席:是一个动宾短语,意为“割断席子”;分坐:分开坐着;曰:是说的意思;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华歆。非:表示否定,意为“不是”。吾友:意为“我的朋友”。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肯定的语气。整句话的意思是:管宁于是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坐,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这句话体现了管宁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的坚持,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道德品质和人格独立的追求。
3.真正的朋友应该志趣相投,品德相近。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与那些行为高尚、不为外物所动的人交朋友,而不是与那些容易被外界诱惑、追求名利的人交往。
本题考查主旨大意。阅读文本可知,管宁与华歆在面对金钱和权势诱惑时,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管宁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动,而华歆则显露出对金钱和权势的向往。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友情的破裂。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共同追求的基础上,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出现严重分歧时,友情也就难以维持了。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性和价值观,寻找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锄地种菜,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仍旧挥动锄头,视金子如同瓦石一样没有区别,而华歆则捡起金子然后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曾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于是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十一、1.听闻、听到 增加、添加 原因、缘故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主人闻之”的意思是:主人听说后。闻:听闻,听说。“益盐”的意思是:增加盐。益:增加。“缘有盐故”的意思是因为有盐的缘故。故:缘故。
2.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过了头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无益,反害之。”这个句子中的皆:都。益:益处,好处。害:危害。整句意思是: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过了头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这个句子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参考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食物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又多了?”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做过头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
十二、1.B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文中陶母在收到儿子送来的官府的腌鱼后,回信责备儿子说:“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儿子作为官吏,却拿官府的东西来送我,这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母忧愁是因为儿子陶公拿了官府的东西给她。故选B。
2.A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文中陶侃将官府的腌鱼送给母亲,母亲不仅没有接受,还回信责备他“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拿来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从母亲的这番话可以看出,陶母希望儿子能够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故选A。
3.(1)陶母是一个严格要求儿子,对儿子行为正确引导的人 (2)①孟母三迁 ②岳母刺字 ③画荻教子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文中陶侃将官府的腌鱼送给母亲,母亲不仅没有接受,还回信责备他。从“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母认为儿子身为官吏,用官府的东西送自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自己的忧虑。这体现了陶母深明大义、清正廉洁,不贪图私利,同时也反映出她对儿子行为的正确引导,教子有方。示例:陶母是一个深明大义、清正廉洁、教子有方的人。(2)本题考查对经典故事的了解。①“她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对应的是“孟母三迁”。孟母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体现了她对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视。②“她在儿子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激励他报效国家。”对应的是“岳母刺字”。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字,激励他为国家尽忠。③“她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用芦苇秆代替笔,在地上写字教儿子。”对应的是“画荻教子”。欧阳修的母亲在艰苦的条件下,用芦苇秆教欧阳修写字读书。这些典故都展现了母亲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是古代贤母教育子女的典范。
【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担任负责渔业和河道的官吏,曾经送一坛腌鱼给母亲。母亲问:“这是从哪里来的?”使者说:“这是官府的东西。”母亲将腌鱼封好退回给使者,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拿来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我的忧虑啊。”
考点分布
考点内容
命题焦点
常考题型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内容有:读准字音;理解字词,包括古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文言文常出现的“之、乎、者、也”等词;翻译文言文语句;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等。
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字、词意义的变化;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理解文言文所包含的道理。
以填空、选择和问答题为主。
题目
对比对象
寓意
《学弈》
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和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言何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倾心听之
笙猾之也
B.弗若之矣
非弈道暴深
C.问以弈道则不知也
孰为汝多知乎
D.非然也
处士笑而然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9 诗文默写-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复习策略,答题技巧,理解型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7 句子衔接与排序-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复习策略,答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6 句子综合训练-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复习策略,答题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