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2197/0-17387525358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2197/0-173875253590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2197/0-173875253594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信息密度高、应用场景广、传播时效强的网络表达方式,“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网络梗”虽源起于特定场景,却因在网络社交平台发酵得到普遍认同而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因而具有极强的传播时效。“网络梗”在网络空间传播的过程中,其词义被不断引申扩大,不仅娱乐性质的网络流行语被称为“梗”,一个热点人物或社会事件,影视剧里的经典台词或片段,平台媒体流行的段子和音乐等等热门、简短的话语符号都可以称为“网络梗”。在信息网络时代,如何提升“梗能力”,讲好正能量故事呢?
首先是“借梗能力”。借助网络梗,包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近两年有一些成功案例值得注意。一些平台媒体上的官方账号,近年借助“热梗”,新瓶装旧酒,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破圈”。比如,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央视新闻”抖音账号借助当时的流行歌曲《少年》,该短视频随即火爆全网。官方融媒体账号积极借助媒体平台的其他热梗,不断创造网络传播“爆款”,不仅获得巨大的网络流量和网友共鸣,同时也净化了网络话语环境。
其次是“解梗能力”。“网络梗”是在高度娱乐化的氛围中,通过网民社交互动慢慢产生的,有的也不排除存在幕后推手,很多梗带有低俗恶搞甚至负能量的含义。对于网络宣传而言,如何消解“网络梗”的负面含义,甚至达到“扭负为正”的效果,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网络梗产生于高度娱乐化的网络氛围中,极容易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吸附进来,并进行庸俗化解读,消解掉其中的严肃性内容和约束功能,这给网络宣传带来很大挑战。有些词一旦关联成功凝结为网络梗,再想解梗就很困难了。“解梗能力”的建设对于网络宣传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最后是“造梗能力”。网络空间中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还需要主动出击,主动“造梗”,主流价值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 页)
观的“梗”越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网民中的话语权和穿透力就越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就会越主动。前些年,共青团中央在B站力推的现象级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就造了很多正能量的“梗”,比如“兔子”“种花家”“蘑菇蛋”“眼睛里进沙子”“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等等。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日益强烈,为“造梗”提供了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总结起来,“造梗”要有现象级的主旋律作品作为依托,产品创作、宣传推广、热词引导等各个环节同时发力,形成一个系统工程,才能从中生发出众多经典性的人物、事件、意象,使之成为承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符号,不断丰富和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梗”是有时效性的,“热梗”用得好就是流量“密码”,过气的“老梗”一用就是流量“毒药”,所以网络宣传领域的“梗能力”建设也是一个长期需要不断翻新的过程。
(摘编自光明网《提升“梗能力”,讲好正能量故事》,作者卢刚)
材料二: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从2024年10月起,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雨女无瓜”“你个老六”“硬控”“city 不 city”……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网络黑话烂梗频频出现,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更在孩子之间口口相传,成了“校园社交”的某种硬通货。其中,有的烂梗毫无营养,内容空洞,语义歪曲;有的黑话隐晦表达,含沙射影,充满恶趣。显然,网络平台流行的黑话烂梗,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表达,更会对未成年人的日常交流和思维价值形成隐性侵蚀,极易引发不良后果。
一些黑话烂梗何以在未成年人之中流行?究其原因,与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化产品普及率走高,孩子高频率、高时长接触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有关。同时,也与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追求融入“社交”离不开。在这些因素背后,黑话烂梗更与一些网站平台的价值取向和“议题设置”相关。在一些网站平台上,什么词汇流行就把其设置为热搜词汇;甚至类似“把烂点当看点”的做法,无疑加剧了黑话烂梗的流行传播。
治理网络黑话烂梗,有赖于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更呼唤网站平台自身的价值选择————少些流量冲动,多些主动自觉。比如,不给一些明显有歧义,歪曲音、形、义的词汇以流行传播的机会。认真审核把关,将热搜、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留给真正有重点价值的内容。此外,针对群众反映集中、呼声强烈的意见建议,建立起快速响应和纠错的机制。只要网络平台这一关能够把住,就能大幅挤压黑话烂梗的流行空间,降低传播速率。
在网站平台的积极主动作为之外,教育部门、家校层面也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科普和倡导。要看到,适度用梗,用有意义的梗,可以活跃气氛,网络之所以丰富多彩,最大的特质就在于其开放、包容、时新。正因为如此,网络黑话烂梗的出现、流行和治理,不会是一时一地之事。这也提醒网信、教育部门、各网站平台等方面,要强化日常协同联动,盯紧重点环节,跟进网络语言文字的新表达、新变化,及时清扫,动态治理。
规范使用文字语言是关乎文化传承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治理网络黑话烂梗,不是为了限制网络语言表达,更不是反对网络文化的丰富繁荣。坚决扫除黑话烂梗,欢迎有断意、有意义的“话”和“梗”流行,有利于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朗,更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真诚交流、真情交融。
(摘编自人民网《谨防黑话烂梗的隐性侵蚀》,作者林风)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 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梗”是一种高信息密度的网络话语,有着巨大的传播优势,因此可以巧借“梗能力”讲好正能量故事,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B.借助网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宣传,要及时消除“网络梗”的负面含义,也需要主动出击,创造出更多的主流价值观的“梗”。
C.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的网络平台流行的黑话烂梗频频出现,不仅影响了日常交流,而且也常常引发不良后果。
D.网络平台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相关部门加大对媒体网站平台网络黑话的治理力度,能有效控制黑话烂梗的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娱乐性质的流行语可以被称为“梗”,热点人物或事件,影视剧里的经典台词或平台媒体的段子,含义丰富,意义独特,都可以称为“梗”。
B.黑话烂梗的流行的根本原因是在当前条件下,电子化产品普及率高,孩子跟这些产品接触的频率增多,接触这些黑话烂梗的机会也相对增多。
C.治理网络黑话烂梗,谨防限制网络语言表达,黑话烂梗如果运用适度,有积极意义,也可以活跃气氛,有利于个体之间的真诚交流、真情交融。
D.治理网络语言乱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一方的行为,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形成合力,并能动态跟进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
3.下列能够作为“解梗能力”的典型例证的一项是( )(3分)
A.马自达公司针对网络上有个梗叫“马自达塞车梗”,邀影星代言,推出新的金句“开马自达像赛车,你不开马自达,怪不得你塞车!”。
B.“人民日报”改编感人至深的歌曲《向云端》,用美声唱法重新演绎,配上中国航天大国重器腾飞的场景,带来“祖国河山大好”的感觉。
C.国产动漫《大圣归来》上映的时候,爆棚的口碑曾经催生出“自来水”(自发而来的水军)的梗,体现了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日益增强。
D.2021年《觉醒年代》上映的时候,产生了诸如“《觉醒年代》的续集,就是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等热梗。
4.材料一结尾段,论证“网络梗”时效性时,使用“热梗”“密码”“老梗”“毒药”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学校为响应“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召开“规范语言,从我做起”座谈会,会上有人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无需担心网络烂梗的社会影响。请你针对这一说法,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份发言提纲,表明你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 场
胡泳
几乎尽人皆知,阿尔茨海默症会导致记忆丧失,而这并不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
我妈妈逐渐忘记了怎样去做以前她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她忘记了如何自己洗澡、穿衣和吃饭。她忘记了如何站立和走路。而最终,她会忘记如何吞咽和呼吸。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3页(共8 页)
她的行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从一个“社交达人”变成了一个任性、易怒、对某些人和事常常持怀疑态度的人。
几年前,没有什么比她亲手招待一大家子人更开心的事。她时常召朋唤友,把和她同住的儿女的家变成客栈。在节日聚会时,她舍不得让每一个来的人离开。
我们坚持聚会,想着趁妈妈还能享受的时候,大家多聚吧。可妈妈虽然在场,但她同时却越来尯远离我们。渐渐地,妈妈不记得眼前的人,更弄不清来看望她的人都是谁。
然而,她越弄不清别人是谁,那些人却越执着地想要弄清在她的心目中他们是谁。所有跟老妈见面的人,第一句话无一例外的都是:“我是谁呀?还记得吗?”
所有人都很努力地想让她说出他们是谁……但她就是不知道。
有一次,一位在护理行业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护士长来家里,为我讲解阿尔茨海默症的护理要点。同行的朋友正急着在我妈那里确认自己的身份,而老护士长则善意地提醒他:“老人家能听到你的声音,但接收不了其中的信号。你应该给她一个大大的阳光笑脸,抚触她,用肢体引导她,给她安全感。”
我恍然明白,我每次外出回家,什么也不做,先到老妈身边,轻轻地抚摸她的脸,拉起她的手握着,对她微笑,和她讲话,原来是正确唤回老妈在场的方式。
对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来说,当一个人无法说话或处于疾病的最后阶段时,触摸可能是相互交流的唯一方式。即使是晚期患者也不会失去识别充满关怀的触摸的能力。触摸可以帮助老人平静下来,从而减少烦躁和焦虑;可以缓解老人的身体不适和疼痛,令他们更好地进入睡眠;也可以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这牵涉到照护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在场”。
写作《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一书的凯博文,曾为《柳叶刀》杂志撰稿,专门论述这一概念在照护中的重要性,题目就叫作《在场》。按照凯博文的定义,“在场”是指在照护行为中与他人互动时的充实感:承认他人的人性和他们的痛苦,肯定他们需要帮助和有权得到照护,并在实际的身体和情感照护行为中提供保护和协助。
对我来说,所谓“在场”,简单地讲,就是一种“你需要我,而我就在这里”的状态。我没有选择把亲人送到养老院,而是亲身照护,就是为了在场。
凯博文还曾在自己的书中,引用了一则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妻子长达十年的古德曼的轶事。古德曼在一次朗读会的末了,回答一位年轻女士的提问: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这十年中支撑着他,即便是在他妻子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也还是不离不弃地照顾着她?九十四岁高龄的古德曼,虽然身体颤颤巍巍,但说话斩钉截铁:“这就是你要去做的!因为这些事情就在那里。它们就是关系的一部分。”
我也接到很多类似的提问,比如说,明明知道结局是注定失败的,那照护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其实,无论需要照顾的人是谁,都不会抹杀你的幸福和生活的其他部分,它只是把幸福引向不同的方向,改变了它们的频率和强度。
妈妈在那里,事情在那里,因为我爱她,因为她的在场激发了我的在场,所以我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在所有的时候,这就是帮助我坚持下去的原因。
时代在前进,社会政策在变化,新的有关护理的理论见解也在出现,但不变的是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起共度的家庭日常生活————挣扎、快乐、沮丧、爱、奉献、悲伤和无尽的关怀。长期接触这样的生活环境,把我这样一个家庭照护者逼成了专业护工。正如古德曼所说:“我们照护者比护士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8 页)
和学者知道得更多。我们生活在其中。”
“我们生活在其中”,这个简单的句子,描述的就是照护者和被照护者的生命力与共同存在感,此种生命力与共在感,正是因照护行为才得以从我们的躯体内和头脑空间中慢慢地流淌出来。
我妈妈虽然不会说话了,也不再认识她最疼爱的小儿子,但如果我能洞悉她的意识活动,我会害怕她说:“你知不知道,在那一天之后我经历了那么多,没有丝毫与你有关。你那时不在这里。”
而我想告诉她:那时我在的,我一直都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妈妈患上的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疾病,它带给我们这个家庭的尽是深深的痛苦。
B.妈妈患病前的乐观热情和患病后的记忆丧失形成对比,使人对疾病的危害有了更鲜明的认知。
C.“我是谁啊?还记得吗?”语言描写极具画面感,形象地刻画出“那些人”的执着和病人的无助。
D.老护士长的提醒说明了肢体接触对病人的重要意义,提醒人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关爱病人。
7.文章在叙述妈妈的病情外,还两次提到了医生凯博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次提凯博文是为了详细解释“在场”是什么,第二次是为了转述古德曼照顾妻子的故事,作用不同。
B.凯博文能够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妻子十年,充分理解病人和照护人的痛苦,提出的建议也十分合理。
C.凯博文医生的故事为我提供了心理支撑,受他的启发,“我”决定亲身照顾妈妈,不给人生留遗憾。
D.文章借凯博文讲述的古德曼的故事,强调了亲情关系的特殊性,不管面对什么情况,你都要做你该做的。
8.文中说“她的在场激发了我的在场”,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4分)
9.好的散文表达的个人情感常与社会情感紧密相连,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文王有疾,告大夫曰:“管饶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不安,不见不思,然吾有得焉,必以吾时爵之;中偃伯,吾所欲者,劝我为之,吾所乐者,先我行之。与处则安,不见则思,然吾有丧焉,必以吾时遣之。”大夫许诺,乃爵管饶以大夫,赠中侯伯而行之。申侯伯将之郑,王曰:“必戒之矣,而为人也不仁,而欲得人之政,毋以之鲁、卫、宋、郑。”不听遂之郑三年而得郑国之政五月而郑人杀之。
齐人弑其君,鲁襄公援戈而起曰:“孰臣而敢杀其君?”乐师曰:“夫齐君治之不能,任之不肖。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5页(共8 页)
纵一人之欲以虐万夫之性,非所以立君也。其身死自取之也;今君不爱万夫之命,而伤一人之死,何其过也,其臣已无道矣,其君亦不足惜也。”
孔子曰:“文王以王季为父,以太任为母,以大姒为妃,以武王、周公为子,以泰颠、訚天为臣,其本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罪,一动天下正。其事正矣!春致其时,万物皆及生;君致其道,万人皆及治。周公戴己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
孔子曰:“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故上下相亏也,犹水火之相灭也。人君不可不察而大盛其臣下,此私门盛而公家毁也。人君不察焉,则国家危殆矣。管子曰:“权不两错,政不二门”。 故曰,胫大于股者难以步,指大于臂者难以把,本小末大,不能相使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言圣王之德也。《易》曰:“呜鹤在阴,其子和之。”言士民之报也。《书》曰:“大道亶亶,其去身不远,人皆有之,舜独以之。”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鹄①,而反修之于己。君国子民②者,反求之己,而君道备矣。
(节选自《贾太傅新书·君道》)
注:①鹄:箭靶子②子民:爱民。“子”通“慈”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听A遂之郑B三年C而得郑国D之政E五月而郑人F杀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与《鸿门宴》中“财物无所取”的“所”意义和用法相同。
B.之,往、到,与《归去来兮辞》中“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之”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本,根基、根本,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意思不同。
D.治,安定,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文王封赏令自己惶恐不安的臣子,却驱离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可见其为君之道。
B.齐人杀死国君,面对鲁襄公质疑,乐师认为齐君无道无能,是自取灭亡,死不足惜。
C.孔子认为因为周文王的根基好,又向后代传递他的道德,所以周朝如此兴盛,天下太平。
D.贾谊借《尚书》中舜能够践行“大道”的实例,反映了对君主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胫大于股者难以步,指大于臂者难以把,本小末大,不能相使也。
(2)君国子民者,反求之己,而君道备矣。
1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孔子阐述的“为君之道”。(3分)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6页(共8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三四句想象灶神腾云御风,来到人间走一走,并稍作停留,引起下文的具体描写。
B.祭祀开始,在酒香火光之中,“灶君喜”看似写神,也在写人,展现了人神和谐的画面。
C.村民们兴高采烈地分着灶神发放的“利市”,诙谐生动,自然地营造了一派过节的气氛。
D.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把当时民间祭灶神的风俗和世情概括得惟妙惟肖,也很有文化价值。
16.这首诗的场景描写极富生活气息,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主要写了哪些祭祀场景。(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坚持自己的计划,那样将会一事无成,正如《荀子·劝学》中用雕刻来打比方“ , ”。
(2)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可我们在旅行中,真的遇见像《蜀道难》中“ , ”用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场景,恐怕也只是“以手抚膺坐长叹”了。
(3)小刚假期去泰山看日出,在太阳即将升起的那一刻,忽然想到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不禁感叹云之变化与美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随着秋叶飘落冬意渐浓,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具挑战性的季节之一,人们往往因畏寒天短等原因而减少户外活动,选择待在温暖的室内。其实,随着气温逐渐降低, ① ,通过锻炼让身体保持健康和活力。
运动是良医。我们知道,低温状态下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也会相应减慢,运动能够加速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更有效地燃烧卡路里,更好地吸收营养;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这些白细胞是身体抵抗病毒和细菌的天然卫士。击退严寒的挑战,是提升身体机能的良机,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7页(共8 页)
运动是良友。每个细胞活力满满,也会带来心情的愉悦。秋冬季节尤其是冬季,日照短气温低万物萧条,人们容易感到情绪低落。运动不仅能提高体内多巴胺水平,还能增加内啡肽的释放,二者共同作用有助于 ② 。体育锻炼也往往更多地伴随着社交互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秋冬季健身虽有诸多好处,但更要注重科学运动。
首先,选择运动项目, ③ 。有人说,滑雪是冬季最受欢迎的运动;有人说,雪地跑步是冬季户外锻炼的绝佳选择。事实上,无论跑步、八段锦、热瑜伽、健步走、广场舞、太极拳、滑冰……每个人依据年龄、体质、兴趣等不同,都有自己偏好的运动项目。每个人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秋冬季节的有氧运动、团队运动或静态运动等等。
其次,增加运动量,要“量体裁衣”。天气较凉时,身体的脂肪含量较夏季有所增长,体重和体围也会相应上升。因此,适当增加运动训练量,特别是增加一定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防止脂肪过多堆积。但健身并非运动量越大越好,贵在点滴积累,不能( A )。
此外,低温环境下健身时要注重细节。秋冬季节,人体各方面保护性机能降低,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可通过快走、慢跑、伸展运动等唤醒身体及各个关节,让身体发热至微微出汗,然后再投入各类体育运动。运动后则应及时擦汗、做好保暖,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锻炼对身体的益处( B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而锻炼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让我们行动起来,用体育锻炼来抵御寒冷,迎接每一个充满活力的日子。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卫士”一词比喻守护身体健康的作用,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以“科学运动”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表达贴切流畅。(3分)
22.文中加点的句子“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也可以改为“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二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Ⅰ中写道“网络梗产生于高度娱乐化的网络氛围中,极容易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吸附进来,并进行庸俗化解读,消解掉其中的严肃性内容和约束功能”。
“庸俗化”和“严肃性”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8页(共8 页)蚌埠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C(原文“更会”“极易”,未然当作已然,故错误)
2.(3分)D(A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不断发酵才能成为“梗”,B不是根本原因,C黑话烂梗不可能有积极意义)
3. (3分)A (B是“借梗”, C D都是“造梗”)
4.(4分)①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热梗”受欢迎、有人气、传播广的特点,而“老梗”不被欢迎和关注。②对比论证,正反对比中突出了提升“梗能力”时效性的重要意义,并且要不断翻新。(每点2分)
5.(6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示例:①揭意义:规范文字语言使用是关乎文化传承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②析危害:网络黑话烂梗对未成年人的日常交流和思维价值形成隐性侵蚀。
③明方法:我们应使用有新意、有意义的“话”和“梗”,真诚交流。
④强自身:以主流价值观做指导,加强自身修养。
(每点2分,答满三点给满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
6.(3分)(A除了痛苦,还有爱、快乐等)
7.(3分)C (“受他的启发”没有依据)
8.(4分)①妈妈患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丧失,需要细致照顾;(1分)②“我”亲身照顾妈妈,陪伴她,给她安全感;(1分)③这句话解释了“我”坚持下去的原因,表现了我对妈妈的爱。(2分)
9.(6分)①我对妈妈全力照护的细节和情感真实动人。②老人患病的社会问题促人关注。③人类代际关系中的责任感引人深思。(每点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
10.(3分)A B E
11. (3分) B (意义和用法相同)
12.(3分)C(周朝兴盛的原因不仅因为根基好)
13.(8分)(1)小腿粗过了大腿的人难以举步行走,手指大过了手臂的人难以把握东西,根基浅,枝叶大,不能互相配合使用。(步、把、末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统治国家爱护人民的君主,如能反过来责求自己,那么君主之道就具备了。(君,求,备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3分)①以身作则,以正天下 ②明察事理,政令统一(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
【译文】
材料一:
楚文王有病,告诉大夫说:“管饶用义来约束我,用礼来限制我,和他在一起心中惶恐不安,见不到也不想念他,但是我从他身上得到益处,一定要在我活着的时候封给他爵位。申侯伯,我想要做的,他就劝我去做,我所喜欢的,他就先替我去做。和他在一起心中觉得安逸,见不到就想念他,但是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是过失,一定要在我活着的时候使他离开。”大夫们同意,于是封给管饶大夫爵位,赠送给申侯伯一些礼物打发他离开楚国。申侯伯将要到郑国去,楚王对他说:“引以为戒吧,你做人不讲仁义,却想得到别人的政权,不要带着这个毛病到鲁、卫、宋、郑四个国家去。”申侯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 页)
伯不听,就去了郑国,三年后得到了郑国的政权,过了五个月就被郑国人杀掉了。
齐人崔杼杀死了自己的国君,鲁襄公听说后拿过戈来站起身说:“什么样的臣子敢杀死他自己的国君?”乐师回答说:“齐国君主治国无能,任用的臣子无才无德。他放纵自己的欲望,来残害广大百姓的生命,违背了设立国君的本意;他的死,是自取灭亡。现在您不为百姓的生命叹惜,却为一人之死而哀痛,这是多么错误的行为啊!齐国臣子不守臣道,齐国君主之死也不值得惋惜。”
孔子说:文王有王季为父,有太任为母,有大姒为妻,有武王、周公为子,有泰颠、闳天为臣,他们的根基太美好了。武王先正自身然后正国家,正国家然后正天下,讨伐无道之人,惩处有罪之人,一举而天下太平。他的事业可谓光明正大!这就好比春天送达它的时令,万物都得到生长;君王送达他的道德,百姓都得到了安定。周公身体力行,天下人都归顺他,他的诚意达到极点了!”
孔子说:“夏朝不衰亡,商朝就不会兴起;商朝不衰亡,周朝就不会兴起;周朝不衰亡,就不会写作《春秋》这部书。《春秋》写作出来以后有识之士就知道周朝灭亡了。”所以处于上、下位的人互相损害,就好比水与火互相消灭一样。君王不能明察却让臣子强大起来,这是导致卿大夫强大而国家毁灭的原因。君王不明察,那么国家就危险了。管子说:“权力不能由两人执掌,政令不能由两人发出。”所以说,小腿粗过了大腿的人难以举步行走,手指大过了手臂的人难以把握东西,根基浅,枝叶大,不能互相配合使用。
材料二:
《诗经》说:“和蔼平易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说的是圣明君主的德行。《易经》说:“一只鹤在树荫处鸣唱,它的伙伴也随之和鸣。”说的是士民对君王的报答。《尚书》说:“大道平坦宽阔,它距离身体不远,每个人都可以享有它,但只有舜才利用它。”如果射不中目标,不要责怪箭靶不正,要反过来加强自身修养。统治国家爱护人民的君主,如能反过来责求自己,那么做君主之道就具备了。
15.(3分)C(讨“利市”是祝辞,并非已经发生)
16.(6分)①准备供品的场景。百姓为灶神准备了猪头、鲜鱼等丰富的供品,让人垂涎。
②祭奠(拜)的场景。女子回避,男子上前斟酒烧纸钱,礼仪分明。
③唱祝辞的场景。幽默质朴的祝辞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每点2分)
17.(6分)(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每空1分)
18.(2分)A急于求成/一蹴而就B不言而喻/显而易见(每空1分)
19.(4分)①把“更多地”改为“更多的”并放在“社交互动”前。②在“心理健康”前加“对”。(每处2分,完整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也可给分)
20.(6分)①运动量反而应适当增加②改善情绪 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答“要‘因人而异’”也可以)(每空2分)
21.(3分)示例:科学运动是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22.(5分)①前者通过“没有什么”这个否定词,来突出健康的重要性。这种表达方式更强烈、更震撼,让人感受到对健康的无比重视。②后者直接将“健康”和“什么”进行比较,并得出健康更重要的结论。这种表达方式相对直接一些,也较平实,没有前者的语气强。(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5分)
23.(60分)参照202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①严肃性是抵制庸俗化的基石。②庸俗化和严肃性有互相转化的可能。③守护文化的严肃性,抵制庸俗化的侵蚀。④在庸俗和严肃之间寻找平衡。⑤从庸俗到严肃: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⑥庸俗化和严肃性:文化多样性的两面。
蚌埠市高三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2 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 语文 PDF版含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5 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