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一等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一等奖教学设计,共6页。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诗意的一生。《再别康桥》不仅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形式上来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学习时要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句的美,看看诗人的感情与诗歌的形式是如何完美融为一体的。
学习目标
1.阅读补充材料,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了解新月诗派。
2.抓住意象(诗中的景物),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含蓄婉约的离别情绪。
4.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新月派诗歌,了解徐志摩的身世以及写作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象,鉴赏其“三美”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对康桥的感情,理解诗人感情的深沉。
课堂环节
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
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一起去“再别康桥”,去感受诗人那份难舍的离别之情。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yǒu]森,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21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发表大量诗文,与同学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坠机身亡。
徐志摩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诗人诗的触觉非常灵敏,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捕捉形象,想象丰富,用喻新奇,构思精巧,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此外他还具有精深的音乐修养和绘画艺术的造诣。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诗歌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正处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他从未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渴望与追求,笔耕不辍,梁启超称赞其“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他的诗歌代表作有《偶然》《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再别康桥》等。
2.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代表人物闻一多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他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诗派也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结构美)
音乐美——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绘画美——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
3.解题
再别:再次离别。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4.写作背景
在康桥留学的两年,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22年,诗人第一次离开剑桥,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6年,诗人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诗人第三次来到英国,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寻他的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又要和“她”告别了,那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环节二:初读感悟
任务活动一
诗歌诵读。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青荇( xìnɡ ) 长篙( ɡā ) 漫溯( sù ) 斑斓( lán ) 笙( shēnɡ )箫
2.自由诵读诗歌
任务活动二
划分层次。
1.根据诗歌内容、情感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节) 总写离别康桥时难分难舍的离情。
第二部分(第2-6节) 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面对眼前的柳树、青荇、清潭等景物,追忆往昔的生活,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第三部分(第7节) 表现诗人不愿离开康桥的柔情。
环节三:赏析三美
任务活动一
赏“建筑美”。
探讨1:这首诗歌的“建筑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全诗共七节,在排版形式上精心构造,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错开,整齐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既工整匀称,又有巧妙的变化,首尾回环呼应,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任务活动二
赏“音乐美”。
探讨1:这首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1.押韵灵活,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2.叠词的使用。轻轻的、轻轻的、悄悄的...
3.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任务活动三
赏“绘画美”。
探讨1:诗人捕捉了哪些景物?这些意象(用笔圈出来)这些景物都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物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1.西天的云彩
云彩的特点是闲游天空,自由自在,美丽迷人。云彩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那飘忽不定的云彩,无声而轻柔。这种重逢的氛围是轻柔静谧的,情调是轻盈空灵的。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告别。在这里,我们也似乎看到了诗人那颗随着云彩而飘忽不定的内心,感受到诗人那温柔细腻的感情。
2.河畔的金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示对远行人的挽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不舍。
比喻,在诗人的眼中,这些婀娜的披着夕照光辉的金柳就好像是在夕阳中穿着美丽婚纱的新娘(“金”既与夕阳相映,又是富贵美丽的颜色),化无生命的景语为有生命的活物。她在波光中的艳影,荡漾在诗人的心头,令诗人如痴如醉。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体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3.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
贬义褒用, 拟人。“招摇”的意思是故意张大声势,本文是摇摆的意思,将青荇人格化,仿佛康桥在对诗人招手挽留,情意绵绵。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诗人发自肺腑地吟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水草可以和康河一生相依,不能分离。不忍离别的心情让诗人甚至想要成为康桥美景中的一部分。“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热烈的爱恋。
4.榆荫下的清泉
这一潭清泉就是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诗人留学期间经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想。
比喻:把“清泉”比作天上的彩虹,形象地描摹出晚霞映照在水中,湖水变得色彩斑斓,表现潭水的静美。
“彩虹似的梦”既是指诗人昔日在此地的美好生活,也指诗人的生活理想。(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往昔回忆、心中理想结合起来。)彩虹虽美,却也易逝。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昔日梦想,已成过往,但未消失,沉淀在此,像彩虹般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爱、自由、美的追求。
5.斑斓的一船星辉
“一船星辉”比喻留学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由实入虚。虚实交织下,营造出梦幻的氛围。诗人沉醉在美景中,似乎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漫溯”,去寻“彩虹”似的梦。晚上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情不自禁,诗人无限激动,就想纵情“放歌”,将自己的对康桥的一腔热爱和满腹不舍都高声唱出来。
作者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康桥的痴迷、眷恋。
6.夜晚的夏虫
此时的夏虫似乎也感受到诗人对康桥难舍的情感,在这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的氛围中,诗人哪里有心思放声高歌呢?诗人对康桥如此爱恋,在别离时情绪便越发低落,他选择了沉默。因此连夏虫安静下来,诗人选择了在沉默中悄悄离别。
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潭水”“星辉”等景物组成了一幅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又用了“艳影”“油油”“彩虹”“斑斓”等大量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词语,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作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带给了读者视觉上的鲜明印象,也让读者对诗歌描述的画面产生了美的想象。
◆ 环节四:感悟深情
任务活动一
体悟诗人的深情。
探讨1:诗人来到康桥,表面上看是在告别,其实还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目的呢?请用诗中的词句回答。
寻梦。
探讨2: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呢?
这是一个如天上虹一样绚烂多彩的梦,可是它被揉碎了,被沉淀了,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这可能是诗人初别康桥时的理想,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在与现实的冲突碰撞中,变得有些破碎。这个梦和康桥有着深深的关联。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泉都曾经见证着这个梦。诗人此刻多么想融入到这康桥美景中,能够再重寻那昔日的美好。
探讨3:诗歌的第五节诗人寻梦曾想放声高歌,可为什么他又悄然沉默了呢?这体现了他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撑篙寻梦”是诗人想象中的梦境。昔日的美好生活在对康桥的回忆中复活,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几乎要泛舟河上,放声高歌。可是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有着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
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藏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交织着对昨日的依恋、对今日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惆怅, 诗人于是只能“轻轻的”“轻轻的”来,然后“悄悄的”“悄悄的”走。诗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出了与母校康桥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 环节五:拓展探究
探讨1: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课后作业
写一篇鉴赏文章赏析《再别康桥》《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抒发情感
告别母校的依依不舍
对大堰河所代表劳动人民的敬与爱
抒情方法
践行“三美”主张,尤其重视通过意象的变形,营造意境
叙述、描写,直接抒情。重复的句式、人称变化等
抒情效果
婉约而潇洒
深沉而浓烈
方法价值
将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传统格律;“哀而不伤”的离愁别绪
情感表达变得更加饱满而激情澎湃;表现了作者自由、奔放的写作主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古诗词诵读登快阁优质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初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头论足”惊艳我眼,“促膝交谈”征服我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客至优质教案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鉴赏品读,拓展提升,深入探究,走近“诗圣”,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7.2 *秦腔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知识背景,整体感知管理结构,概括特点,解读文本,艺术特色,对比阅读,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