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172/0-173890062621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172/0-1738900626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172/0-173890062635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看拼音,写词语,选择题,按要求完成任务,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看拼音,写词语。
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ㅤㅤ秋日的大运河森林公园,金黄的落叶铺满了鹅卵石小径。孩子们脸上yáng yì着喜悦,尽情地追逐嬉戏,上了nián jì的老人们在长椅上悠闲地聊天。几只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动,偶尔有wán pí的鱼儿跃出水面,一切都让人感觉那么shū fu。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雀(qiǎ) 嫩茎(jīng) 溃败(guì)
B.宁(nìng)可 洞穴(xué) 即使(jì)
C.殷(yīng)切 分量(fèn) 违抗(wěi)
D.哄(hōng)堂大笑 成熟(shú) 角色(jué)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寒风凛冽,鹅毛般的大雪随着北风漫天卷地而来。
B.神话故事中的哪吒三头六臂,本领十分高强。
C.盘古开天地后累得精疲力竭,最后倒下了。
D.刚上幼儿园的表弟鹤发童颜,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
三、按要求完成任务。
4.本学期学了好几个用“待”组成的词语,请结合语境把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中。
(1)我去朋友家做客,受到了热情的 。
(2)经过漫长的 ,黄豆终于发了芽。
(3)对能上台表演这件事,我已经 了很久。
5.你能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吗?连一连。
6.日积月累。
(1)当你身处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时,你会想到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 。
(2)王昌龄《出塞》中的诗句“ , ”表达了对英勇将领的渴望。
7.本学期我们读了许多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我国探月工程,命名“____”,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意在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的决心。
A.北斗B.悟空C.祝融D.嫦娥
8.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了许多神话人物。除了牺牲自己开天地的盘古, 的精卫和勇敢不屈盗取火种的 外,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再介绍一位神话人物,写出他(她)的事迹和精神。
四、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藜麦
【材料一】印加文明的“粮食之母”
ㅤㅤ藜麦故事的开端,要从安第斯山脉出发。安第斯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南半球第一高峰。它镶嵌在南美洲西岸,从北到南全长8900多千米,平均海拔3660米。安第斯山的高原地区并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但藜麦是个例外:它耐寒、耐旱、耐盐,强大的适应性让藜麦成功在此扎根。上万年前,安第斯山脉南部已有野生藜麦广泛生长,至今山脉间散落的藜属植物,也被证明是藜麦的祖先或野生近亲。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喀喀湖流域被植物考古学家认作藜麦的发源地。
ㅤㅤ安第斯山人认为藜麦是太阳神赐予他们的食物,因此他们也有藜麦崇拜。在印加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礼仪、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常常能看到藜麦的身影。时至今日,对于安第斯山区的原住民和印加人的后裔(yì)来说,藜麦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从出生、人生重要仪式、重大节日和宗教活动,到每日的饮食烹饪,都少不了藜麦。可以说,藜麦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文明,也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一生。
ㅤㅤ【材料二】藜麦成我国“健康新宠”
ㅤㅤ我国的藜麦种植从青藏高原开始。1978年,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科院首次引入藜麦进行试验种植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时,西藏境内已有小范围种植成功的藜麦。21世纪初的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出现了一片片人工种植成功的藜麦田。之后十年,规模化的藜麦种植在山西和甘肃等地出现。
ㅤㅤ近些年,藜麦也被引种到北京的房山区、延庆区、密云区等高海拔地区。光鲜艳丽的藜麦田极具观赏价值,且观赏期长达1个月。因此,北京还设计了京郊休闲游,打造“藜麦特色沟域,体验藜麦美食”景观。
ㅤㅤ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因为这些优势,随着藜麦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藜麦开始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并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健康新宠”。
ㅤㅤ【材料三】婴儿食品用上藜麦
ㅤㅤ近些年,婴儿食品市场也开始盯上藜麦。据了解,国外婴儿食品市场之所以大力开发藜麦产品,除了藜麦本身营养全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藜麦本身不含麸(fū)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
9.①材料一中提到了藜麦的三大特点,分别是 、 、 。
②材料二中,藜麦成为我国健康新宠的原因是:
。
③材料三中,婴儿食品市场大力开发藜麦产品的原因是:
。
10. 在阅读时,边读边提问,是很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上述材料时,你提出了哪些问题?请选择一个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1.判断下面的说法, 用正确或错误表示。
①藜麦适应性强,种在哪里都能成活。
②青藏高原是藜麦的发源地。
12.综合以上材料,你会推荐哪些人食用藜麦或含藜麦的食物?
阅读。
童年的馒头
聂作平
①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一般指没有花朵的花枝)。
ㅤㅤ②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ㅤㅤ③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ㅤㅤ④回家路上,我看看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技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bā)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gēng)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ㅤㅤ⑤……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ㅤㅤ⑥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的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的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ㅤㅤ⑦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ㅤㅤ⑧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ㅤㅤ⑨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ㅤㅤ⑩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选自《白桦林•倾诉沧桑》,有改动
1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4.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故技重演: 。
15. “我”是用什么理由说服自己把娘的馒头也吃了的?请你在原文中画出来。你觉得这样的理由成立吗?说明原因。
16. 第一处:第⑤自然段,当“我”看着空空的荷叶,一点馒头星儿也没有了,“我”心里在想什么?第二处:第⑨自然段,看着妹妹大口大口地吃着馒头,“我”的心里又在想什么?请任选一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选择第 处。“我”心里想:
17. 当二丫娘来串门,称赞二丫带回三个馒头时,娘不仅没有责怪“我”,还展示了蒸好的馒头,帮“我”圆了场。娘为什么这么做?
18. 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9.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文章的结尾一定让你体会很深,把你的批注写在文章结尾处的方框内。
五、写作
20.写作
从下面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完成习作,不少于350字。
ㅤㅤ题目1:想起这件事,我就____。生活中不同的经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和感受,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ㅤㅤ题目2:我和_____的故事。童话故事中乐观勇敢的丑小鸭,神话故事中开天地的盘古,历史故事中智勇双全的西门豹……如果你有机会和书中的人物相遇,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选择一个人物,发挥想象,完成习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洋溢;年纪;顽皮;舒服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书写时注意,不要把“年纪”的“纪”写成“记”,不要把“舒服”的“舒”右面的“予”写成“矛”。
故答案为:洋溢、年纪、顽皮、舒服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要正确拼读,规范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溃败”的“溃”应读作“kuì”。
B.有误,“即使”的“即”应读作“jí”。
C.有误,“殷切”的“殷”应读作“yīn”,“违抗”的“违”应读作“wéi”。
D.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的辨析。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3.【答案】D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A.恰当。漫天卷地:形容来势很猛,到处都是。与语境相符。
B.恰当。三头六臂:比喻神奇的本领。与语境相符。
C.恰当。精疲力竭: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与语境相符。
D.不恰当。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与语境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4.【答案】(1)A
(2)B
(3)C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A.“招待”指接待和款待;B.“等待”指静候某事发生;C.“期待”指对未来的希望或愿望。
(1)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填“招待”;
(2)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填“等待”;
(3)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填“期待”。
故答案为:(1)A;(2)B;(3)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5.【答案】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日常学习和积累作答即可。比如,马居住的地方叫马厩。
【点评】考查了知识百科。这类知识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课外知识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联系、发展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答案】(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由提示的内容“当你身处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时”可知对应的诗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2)由提示的内容可知对应的诗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的《出塞》。
故答案为:(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2)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与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7.【答案】D
【知识点】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我国探月工程,命名“嫦娥”,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意在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的决心。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知识百科。这类知识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课外知识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联系、发展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答案】坚持不懈;普罗米修斯
【知识点】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分析】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了许多神话人物。除了牺牲自己开天地的盘古,坚持不懈的精卫和勇敢不屈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外,还有夸父逐日。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桃花源;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
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坚持不懈 普罗米修斯
【点评】本题考查课文理解、推荐介绍。课文理解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答案】9.耐寒;耐旱;耐盐;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藜麦本身不含麸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
10.藜麦的种植需要达到哪些气候条件?
11.错误;错误
12.糖尿病患者、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学习理解材料内容,了解材料的主旨,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9.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材料一“安第斯山的高原地区并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但藜麦是个例外:它耐寒、耐旱、耐盐,强大的适应性让藜麦成功在此扎根”可知藜麦的三大特点,分别是耐寒、耐旱、耐盐。
②根据材料二“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因为这些优势,随着藜麦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藜麦开始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并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健康新宠'”可以得出藜麦成为我国健康新宠的原因是: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
③根据“除了藜麦本身营养全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藜麦本身不含麸(fū)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可以得出婴儿食品市场大力开发藜麦产品的原因是:藜麦本身不含麸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
故答案为:耐寒;耐旱;耐盐;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藜麦本身不含麸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
10.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在阅读上述材料时,我提出的疑问是:藜麦的种植需要达到哪些气候条件?
故答案为:藜麦的种植需要达到哪些气候条件?
1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错误。结合“上万年前,安第斯山脉南部已有野生藜麦广泛生长”“我国的藜麦种植从青藏高原开始”“21世纪初的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出现了一片片人工种植成功的藜麦田。之后十年,规模化的藜麦种植在山西和甘肃等地出现。近些年,藜麦也被引种到北京的房山区、延庆区、密云区等高海拔地区”可知题干“种在哪里都能成活”说法有误。②错误。结合“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喀喀湖流域被植物考古学家认作藜麦的发源地”“我国的藜麦种植从青藏高原开始”可知题干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错误 错误
12.考查推荐介绍。根据“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我会推荐糖尿病患者食用藜麦或含藜麦的食物。根据“藜麦本身不含麸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我会推荐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食用藜麦或含藜麦的食物。
故答案为:糖尿病患者、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
【答案】13.起因:学校在“六一”儿童节给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答应把馒头带回家给娘和妹妹。
经过:在回家的路上,“我”因为饥饿,忍不住吃掉了手中的三个馒头,最终空手而归。娘用事先准备好的五个馒头帮“我”圆了场。
结果:娘没有责怪“我”,反而安慰“我”,并让“我”和妹妹吃了馒头。“我”因此感到内疚,并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结束了。
14.指“我”再次因为饥饿而忍不住吃了馒头。
15.理由:“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理由是否成立:不完全成立,娘的举动体现了她的无私,但不能成为“我”自私地吃完所有馒头的理由。
16.一/二;怎么办?我怎么向娘和妹妹交代?她们会失望吗?我真是不应该这么自私。/娘为了帮我圆场,特意蒸了馒头,而我却连一个馒头都没给她带回来,我真是太对不起娘了。
17.娘为什么这么做:娘理解“我”的处境,知道“我”是因为饥饿才忍不住吃了馒头,不想让“我”感到过于内疚,也不想让“我”在二丫娘面前丢脸。
18.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勤劳、善良、无私且充满爱心的母亲,总是把好吃的让给孩子们,面对“我”的过失,她宽容并帮助“我”圆场,展现了她的理解和爱护。
19.批注:这一天,“我”不仅失去了三个馒头,更失去了童年的无知与任性。从这一刻起,“我”开始懂得承担责任,理解父母的辛劳,迈出了走向成熟的一步。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13.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起因:学校在“六一”儿童节给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答应把馒头带回家给娘和妹妹。结合文章语句:“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经过:在回家的路上,“我”因为饥饿,忍不住吃掉了手中的三个馒头,最终空手而归。结合文章语句:“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结果:娘用事先准备好的五个馒头帮“我”圆了场,没有责怪“我”,反而安慰“我”,并让“我”和妹妹吃了馒头。“我”因此感到内疚,并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结束了。结合文章语句:“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不就是几个馒头嘛!”
故答案为:起因:学校在“六一”儿童节给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答应把馒头带回家给娘和妹妹。
经过:在回家的路上,“我”因为饥饿,忍不住吃掉了手中的三个馒头,最终空手而归。娘用事先准备好的五个馒头帮“我”圆了场。
结果:娘没有责怪“我”,反而安慰“我”,并让“我”和妹妹吃了馒头。“我”因此感到内疚,并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结束了。
1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故技重演:结合上下文,指“我”再次因为饥饿而忍不住吃了馒头。文中提到“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技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这里的“故技重演”指的是“我”再次感到饥饿难忍,重复了之前的行为。
故答案为:指“我”再次因为饥饿而忍不住吃了馒头。
15.本题考查理由的合理性。理由:结合文章语句:“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理由是否成立:这个理由并不完全成立。虽然娘平时确实把好吃的让给“我”和妹妹,但这并不能成为“我”自私地吃完所有馒头的理由。事实上,娘的举动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对孩子的爱,而“我”的行为则显得自私和不负责任。
故答案为:理由:“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理由是否成立:不完全成立,娘的举动体现了她的无私,但不能成为“我”自私地吃完所有馒头的理由。
16.本题考查心理活动的揣摩。第一处:第⑤自然段,当“我”看着空空的荷叶,一点馒头星儿也没有了,“我”心里在想什么?结合文章语句:“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可以推测“我”此时内心充满了愧疚和害怕被发现的紧张情绪。可能在想:“怎么办?我怎么向娘和妹妹交代?她们会失望吗?我真是不应该这么自私。”第二处:第⑨自然段,看着妹妹大口大口地吃着馒头,“我”的心里又在想什么?结合文章语句:“我却哇一声哭了。”可以推测“我”此时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感动。可能在想:“娘为了帮我圆场,特意蒸了馒头,而我却连一个馒头都没给她带回来,我真是太对不起娘了。”
故答案为:一/二 怎么办?我怎么向娘和妹妹交代?她们会失望吗?我真是不应该这么自私。/娘为了帮我圆场,特意蒸了馒头,而我却连一个馒头都没给她带回来,我真是太对不起娘了。
17.本题考查母亲行为的理解。结合文章语句:“娘笑笑,没吭声。”“你看嘛——”“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娘之所以帮“我”圆场,是因为她理解“我”的处境,知道“我”是因为饥饿才忍不住吃了馒头。她不想让“我”感到过于内疚,也不想让“我”在二丫娘面前丢脸。娘的行为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宽容和爱护,同时也展示了她坚强和乐观的性格。
故答案为:娘为什么这么做:娘理解“我”的处境,知道“我”是因为饥饿才忍不住吃了馒头,不想让“我”感到过于内疚,也不想让“我”在二丫娘面前丢脸。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结合文章内容,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无私且充满爱心的母亲。她每天起早摸黑挣工分,努力维持家庭生计,体现了她的勤劳和责任感。她总是把好吃的让给孩子们,自己只喝羹羹,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对孩子的爱。面对“我”的过失,她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用智慧的方式帮“我”圆场,展现了她的宽容和理解。最后,她还安慰“我”,让“我”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支持。
故答案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勤劳、善良、无私且充满爱心的母亲,总是把好吃的让给孩子们,面对“我”的过失,她宽容并帮助“我”圆场,展现了她的理解和爱护。
19.本题考查批注的写作。结合文章结尾:“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我”在经历了这件事后,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童年的天真和无忧无虑逐渐被责任感和成熟所取代。这一天,“我”不仅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更感受到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从而开始了成长的旅程。批注可以写为:批注:这一天,“我”不仅失去了三个馒头,更失去了童年的无知与任性。从这一刻起,“我”开始懂得承担责任,理解父母的辛劳,迈出了走向成熟的一步。
故答案为:批注:这一天,“我”不仅失去了三个馒头,更失去了童年的无知与任性。从这一刻起,“我”开始懂得承担责任,理解父母的辛劳,迈出了走向成熟的一步。
20.【答案】范文1:
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件事让我至今想起就后悔不已。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明约好一起去公园玩。我们原本计划在公园门口碰面,然后一起去放风筝。可是,那天早上我睡过了头,当我匆忙赶到公园门口的时候,已经迟到了半个小时。
小明在那里焦急地等着我,看到我来后,他并没有责怪我,还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开始放风筝,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我突然看到旁边有一个卖冰淇淋的小摊。我特别想吃,可是我出门的时候忘记带钱了。我就想让小明请我吃,小明犹豫了一下,因为他的钱也不多了,但是他还是给我买了一个。
后来,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不小心把他的风筝弄坏了。他很伤心,我却没有好好地道歉,还觉得他小题大做。从那以后,小明就渐渐地和我疏远了。
现在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非常后悔。我后悔自己的迟到,后悔自己没有带钱还让他请客,更后悔弄坏了他的风筝还不诚恳道歉。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在友情中要守时、尊重他人、珍惜朋友的东西,可我明白得太晚了,我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朋友。
范文2:
我和孙悟空的故事
一天,我正在家中读《西游记》,突然一阵狂风刮过,一个浑身是毛,手拿金箍棒的猴子出现在我面前,我定睛一看,这不是孙悟空吗?
我兴奋地跳了起来,连忙请他坐下。孙悟空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告诉他这是现代社会,有很多他没见过的东西。他听了之后,眼睛里满是好奇。
我带着他出门,想让他见识一下现代的交通工具。当他看到汽车在马路上飞驰时,惊讶地说:“这铁盒子怎么跑得如此之快,比俺老孙的筋斗云还神奇?”我笑着解释汽车的原理给他听。
接着,我们来到了商场。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他眼花缭乱。他看到镜子时,被镜子里的自己吓了一跳,以为是什么妖怪,举起金箍棒就要打,我赶忙拦住他,告诉他这是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模样。
后来,我对他说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坏人,但是我们没有像他那样的本领去降妖除魔。孙悟空拍着胸脯说:“莫怕,俺老孙可以教你们一些防身之术。”于是,他就在公园里教我和小伙伴们一些简单的功夫动作。
和孙悟空在一起的这一天,充满了惊喜和欢乐,真希望他能多留一会儿。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想象作文
【解析】【分析】1:本次习作为半命题的叙事作文,要求以“想起这件事,我就____”为题,写一个自己难忘的场景。结合题目可知,所写内容应选择一件难忘的事,这一刻给你一种难忘的体验,或高兴,或激动,或愤怒,或后悔,或害怕,或悲伤……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选择一个印象深刻或最想表达的去写。这是一篇写事作文,写作时要将重点放在这件事的叙述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深刻的体验?你的收获是什么?注意叙事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叙述时要详略得当,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同时要注意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得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
2: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我和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所补充的内容为童话或神话故事人物。通过审题可知补充的内容必须是童话或神话人物,先想一想你认识哪些童话或神话人物,孙悟空、哆啦A梦、哪吒……然后进行构思,注意正确分段。注意抓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点评】1:这篇习作整体较为优秀。首先,文章紧扣主题,通过回忆与朋友相处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清晰地阐述了“后悔”这一感受的由来。在叙事方面,事情的经过描写得比较完整,从睡过头迟到、让朋友请客、弄坏风筝等情节依次展开,有条有理。而且,小作者能够写出自己在每个情节中的表现以及朋友相应的反应,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
2:这篇习作充满了想象力,是一篇很有趣的作品。小作者选择孙悟空这一经典人物展开故事创作,非常巧妙。在故事中,通过现代社会的事物与孙悟空的反应形成对比,如汽车、镜子等,这种对比很好地体现了古今的差异,也让故事充满了新奇感。文章情节丰富,从孙悟空的出现,到带他体验现代生活,再到他教大家功夫,情节发展自然流畅。A.招待
B.等待
C.期待
狗
鸟
马
鱼
牛
虎
巢
洞
塘
厩
穴
棚
我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教师版),共9页。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学生版),共10页。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3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