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四年级语文下册5.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513/0-17389085481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四年级语文下册5.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513/0-173890854824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四年级语文下册5.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85513/0-173890854826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件+教案
小学统编版(2024)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典型的游记。 游览地点一目了然,“金华”用来修饰“双龙洞”。本单元作文的题目《游 》和本课课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迁移。
1.游览顺序极为清楚。
作者直接写明了地点的转换,譬如第 2自然段中“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这句话非常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行走的路线,从金华出发,途经罗店,最后入山。这样的句子散落在文中, 我们跟着作者移步换景,欣赏一路的风景。
2.语言表达极富个性。
(1)语言生动,主要表现在作者的文字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我怀着好奇的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里抓住感觉来写孔隙之小,别具一格,读来让人耳目一新;“挤压过来”“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读了这样的表达,仿佛船上的就是自己,让人印象至深。 所以,写游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融入其中,写出自己的做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感同身受。
(2)语言亲切,主要表现在文字富有生活的味道, 陌生的景象经过作者的描述就变得熟悉又清晰。譬如,外洞是什么样的,有多大,读者不知道,作者说:“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瞧,多么亲切,又多么熟悉!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读准“浙”“簇”等 6 个生字的读音,会写“浙”“罗”等 15 个常用字,积累“聚集”“昏暗”等 15 个词语。
2.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能试着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3.聚焦描写孔隙的部分,体会作者把孔隙狭小和自己感受写清楚的方法。
4.迁移文中写法,完成“初试身手”中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一处附近的景物。
【教学过程】
板块一:做游客,明白游览顺序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不仅地面有……地下也有……(出示图片),这是———(学生接读)。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到这儿游览过,并且写下了一篇游记。(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解题:你知道题目中“记”是什么意思吗?“记”是记录、描写的意思,游记就是描写一次游览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文章。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可以叫“记 (地点)”或者“游 (地点)”,课文《记金华 的 双 龙 洞 》,也 可 以 叫 作———(生答)《游金华的双龙洞》。
3.学习“蜿蜒”。(指名读,出示长城图片。)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蜿蜒”是什么意思呢?在这篇课文中,“蜿蜒”写什么?到书上找一找。
4.(生读句子) 正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叫双龙洞。
5.小结:课文的第 1 自然段就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人物。
6.说起游览,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顺序。游览一定会有一定的顺序,因为景物不止一处。那么,同学们今天先做一回游客,跟着作者一起,看看作者的
游览顺序是什么。
(1)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提示:请留意作者游览时的景点,一边读一边圈画。)
(2)你能根据提示完成填空吗?可以和同桌合作完成。
(3)路上→( )→( )→( )→( )→出洞
要点: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3)游览的线路图还可以画成一幅示意图,这样看起来更清楚,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叶圣陶爷爷从罗店入山之后,一路迎着溪流,首先来到了洞口,其次进入外洞,接着经过孔隙,然后到达内洞,最后原路返回。(画图,贴词。)
7.小结:初读课文,我们就把握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游览的顺序也是作者写作的顺序。(板书:游览顺序清楚)
板块二:当导游,介绍行程路线。
1.如果我们是导游,就要知晓行程路线。
(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写行程路线的句子。
(2)交流并朗读这些句子。
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③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④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⑤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这些地点转换的句子有的出现在段首,有的出现在段尾,不着痕迹。把这些句子放入文中,自己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2.如果我们是导游,还要了解一路上景物的特点。
(1)默读课文,概括出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特点。
要点:答案不唯一,大致说出特点就行。
(路上有各色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伴着溪流。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就像大会堂一样宽阔。 孔隙非常狭小,人只能躺在小船中进出。内洞比外洞还要大, 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3.当导游,跟游客说说行程和景物特点。
(1)先按照游览顺序画一张路线图,对行程了如指掌。
(2)再说说行程和景物特点:把游览线路说正确,把景物特点说清楚。
(3)全班交流。
预设:各位游客,我们游览的地方叫双龙洞,现在已到洞口。刚才我们从金华城出来约五公里到罗店, 过罗店入山约五公里就到了这洞口。 一路上伴着溪流,山上景色明艳。 现在我把游览路线讲一下———我们从洞口进入外洞,外
洞很宽大,就像大会堂,顺着泉水的来路从孔隙可以乘船进入内洞,孔隙很狭小,必须仰卧在小船里才能通过。 内洞更大,还有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欣赏完以后,我们就顺着溪流从原路经孔隙返回到洞口。
板块三:学作者,写出景物特点。
1.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去过双龙洞,但读了作者的文章,就感觉自己游览了一遍,每一处景物特点鲜明、如在眼前。 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2.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的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3.交流学习收获: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1)孔隙很小。
句子一: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写小船的小直接写出孔隙的狭小,让人印象深刻。“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请你说出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小船很小)
老师把它改动一下,请同学们仔细看。“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发现课文中的两句话竟然用四个“小”,叶圣陶爷爷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那你还能从哪个词中看出小船的小呢?请说说你的理解。(与平时乘的船相比)
作者仅仅在写小船的小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师生合作朗读体会)
小结:叶圣陶爷爷并没有用我们常用的具体数字来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句子二: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交流:“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感受到孔隙狭小。
点拨:“贴”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呢? “贴”可以替换成“碰”或“躺”吗? 为什么? 作者都有哪些 部位贴着船底了? “从后 脑 到……到……到…… 没有一处不”———难怪有人这样形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 ”这样的孔隙真是太小了。 作者通过自己真实的感受,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孔隙的特点。
朗读: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自己就仰卧在小船上。
句子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用“挤压过来”“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感受来写出孔隙的狭小,活灵活现)
交流:“挤压”一词让人感觉到山石紧贴着“我”,从“稍微”一词体会到作者过孔隙时的谨慎、小心翼翼。
点拨:山石真的会“挤压”过来吗? 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怎样? 能抬起来吗?
朗读: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 这两句话,作者通过写自己坐船过孔隙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狭小。 带着 这 种 感 觉 ,请 你 自 由 读 一读。
创设情境,体验孔隙的狭小。
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下乘小船过孔隙的感受。 请大家闭上眼睛。 现在,你仰卧在小船上。 你的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都贴着船底,紧紧
地、紧紧地贴着船底……船慢慢向前移动,眼前昏暗了。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朝你挤压过来,挤压过来,你觉得……来, 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就抬高一点儿……哎哟! 我的额角……我的鼻子……
点拨:请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的体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抓住孔隙的位置、大小、进出方式、自己的感受,清楚地写出了孔隙的狭小,尤其抓住自己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游览过程令我们印象深刻。
(2)洞口和外洞都很宽大。
①体会“像桥洞似的”“仿佛到了个大会堂”的生动形象。
②“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为什么这样写? (让大家能够通过想象体会这一特点,特别生活化)
(3)内洞的黑、奇、大。
①抓住“一团漆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来体会内洞的黑和奇。
②理解“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感受内洞之大。 (“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是指有十来个院子那么大)
4.小结写法。
为了写出景物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很多方法:直观描写和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生活中熟知的事物来写,抓住景物的颜色和声音。作者重点写的是孔隙。 这是最吸引人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作者把感受写得很细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 所以写游记时,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其中,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板块四、总结全文,抒发情感,表达感谢
师:多么令人陶醉的介绍呀!可惜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出洞了。此时此刻,回头望望身后的双龙洞,让我们再次回顾旅程,你情不自禁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师:看来,大家都把这神奇的双龙洞留在了自己心中。同时,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老朋友。正是它一路欢歌引着我们来到双龙洞口,又是它默默陪伴我们由外洞进入孔隙,由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又有了它的鼎力相助,我们才出了洞,可以说,它是我们此行的忠实导游。它是谁呢?(泉水)
师:离别之际,让我们衷心地向泉水说“谢谢”,向双龙洞说“谢谢”,向大自然说“谢谢”,更向作者说“谢谢”!
板块五、拓展延伸,初试身手,学以致用
师:“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通过学习这篇游记,你在写作方面有何收获?
生1: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顺序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游览经过清晰明了。
生2:可以把特别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内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孔隙和内洞。
能把这样的学习收获化为自己的写作实践吗?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结合刚才已经确定的游览路线,选择一处园中你印象深刻的景点运用课文第 5 自然段的写法来写一写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示课题,了解游记文体,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游览顺序,读写互动,迁移运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评价方案,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五单元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2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