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5753/4/1_173893749421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5753/4/2_173893749421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课前预习检测,推荐阅读,小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课本和配套的教师用书,找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4.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预感,积累词语。基于以上四点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阅读课文,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3.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在目标的指引下我将这节课分为三块,第一块解决字词和文学常识;第二块熟读课文,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作者的情感变化;第三块评析语言。第一块字词是之前布置的预习作业,所有课堂上我只用了几分钟检测,让学生加深记忆。第二块,分析课文,我设计了两道探究题,第一题是自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这里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事先提供了一个示例,学生可做参考。第二题是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里需要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来谈。两道题都要求孩子先独立思考,读课文做旁批,然后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明确答案。第三块是评析语言,我设计的题目是请以“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来表达你对文中的某个词语、某句话或某件事的理解或感悟。(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赏析。)同样,我也给学生提供了两个示例。示例一: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我喜欢“挤着”这个词,因为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修辞)示例二:我喜欢课文的第2段,因为它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先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结尾发表议论,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表达方式)之所以要求孩子们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语句,是因为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本课一个重点。最后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总结了本课的写作借鉴,并布置了小练笔的作业以此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整堂课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是完整的上完了,但我却发现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容量太大,整堂课我自己都觉得很赶,我总想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样,虽然知识点多,但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讲得很透彻,顾此失彼。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让节奏慢下来,再设计题目时有的放矢,哪怕一节课只讲明白一个知识点也是很有收获的,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总之,今天的教学反思让我更新了教学理念,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教育水平,有助于开创适合自己不断发展的新天地。
课题
4.灯笼
教学
时间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
三维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1.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德育
目标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
重点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教学
难点
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反思:
课前三分钟
猜灯谜
二、导入新课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吴伯箫,看一看他笔下的灯笼有什么特殊价值。
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 xuán)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chànɡ 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词语解释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文体知识
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初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1、自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
2、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如何理解这句话?
四、欣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请以“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来表达你对文中的某个词语、某句话或某件事的理解或感悟。(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1:我喜欢“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因为“挤着”用得极妙,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练字、修辞角度)
示例2:我喜欢“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因为作者运用抒情兼议论的表达方式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表达方式)
2.示例: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写作借鉴
1.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散文通常从“小”写起。文中的“小”包括事物之小、事件细碎、情感的细微。(板书 以小见大)
2.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细数有几十件,时间、地域跨度大,由灯笼连缀成篇。(板书 一线串珠)
3.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课文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自然交错进行,叙议有机结合。(多种表达方式)
六、推荐阅读
总而言之,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因此这周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他的《记一辆纺车》、《歌声》,继续感受他的散文魅力。
七、小练笔
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
板书
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对照梳理,积累与运用,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一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