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85816/4/1_173893653917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下
教材版本
统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22课《虽有嘉肴》
难点名称
通过学习《虽有嘉肴》,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能读懂这篇文言文,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有一定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联系生活实际,并能多角度地理解文中的道理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将道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由讲解甲骨文“教”、“学”,引发学生对“教与学”关系的思考,让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到简洁明了地概括这两个字关系的语句?
教,甲骨文(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学子。造字本义:动词,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
學,甲骨文(×,交叠的算筹)(∩,是“六”的简写,即“庐”,房屋),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有的甲骨文在算筹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义。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那文章是如何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的呢?
(借此环节梳理文章脉络,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观点。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 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看法。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1)教和学是教者和学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2)教和学是一个人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
(3)教学相长,学习了理论之后,实践很重要,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相互促进。
(4)教学相长,教是一部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者的引领和指导,但自我的学习、领悟更为重要。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孔子学琴》讲述了什么内容,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呢?
(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①子,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③其曲矣,未得其数④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⑥而长,眼如望羊⑦,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③习:熟悉,记住。④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⑤穆然:严肃的样子。⑥几然:高大的样子。“几”通“颀”,长。⑦羊:通“洋”,远方。⑧《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小节
同学们还记得教和学的甲骨文吗?台湾学者季旭昇解释得非常好:自施者为教:从教者的角度是:教授,所以,甲骨文「教」像「手拿教鞭训子」之形。自受者为学:从学者的角度是:学习,所以,甲骨文像「学」「手持算筹计算」之形。两个字有相像之处,可见咱们古人很早就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深入理解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希望同学们能够奋发向上,不枉青春年少。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深层理解,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本课目标,新课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指导,疏通文意,合作探究,拓展提升,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